我认命孟起为大元帅,是提醒我自己慎用兵。孟起吃过败仗,而且是打败仗,知道战争的残酷,用兵肯定更为谨慎,更为小心。而跟随我的彭威、彭风他们,战场经历虽然不少,但太顺了,我担心,他们会觉得战争没什么了不起,凭着玄甲卫精良的装备,足以轻易获胜。
底下将领有这样的意识,还不会出大问题,但在大元帅这样的高位上,轻易启动一场战争,轻则死伤数万人,重则毁家亡国。我自己的经历与彭威他们一样,也是太顺了,我怕当我看到好的战机时,会忍不住大举扑上,不顾背后的风险。有孟起这样的大元帅为我掌管军队,或许能够规避我的一些决策失误。”
马超说道:“我明白了。你是要借重我这个败兵之将的谨慎。”
说完,马超又哈哈一笑,说道:“不过说回来,你身边那些领兵的,确实太顺了,虽然每次都是以少打多,但装备简直就是碾压,战场之上,就像大人欺负孩子。你只说他们骄狂,就是换成我,这么在你手底下打几年仗,我比他们还骄狂!”
“给你们最好的装备,最好的武器,让你们以最小代价赢取战争,那是我的事。戒骄戒躁,胜不骄败不馁,那就是你们的事了。彭威他们毕竟还是年轻,需要再历练历练,你可是当世闻名的宿将,可不要被我惯坏了。”
马超止住笑容,说道:“任我为帅,你不怕曹氏跟你过不去吗?”
黄顺说道:“襄阳既然是自立,那就是真的自立,如何用人,我不需看曹氏脸色。我还准备与刘备合作呢,要是处处看曹氏脸色,还不如不自立,就这么逍遥自在呢。”
至此,黄顺自认大致了解了曹氏对于襄阳自立的真正态度,无论是从长远还是眼下,襄阳自立,对曹氏都是有利可图的事情。既然如此,黄顺就敢确保襄阳自立后,不会第一时间引来曹氏的大军。
只要开始风平浪静,过一段时间,黄顺各方面关系都摆平的差不多,即使再有战事发生,黄顺也可以从容应对了。
黄顺最怕的就是刚开始自立,襄阳上下都没有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一旦大兵来袭,很容易造成己方阵脚大乱。就如刘备刚入川,就面临曹军压境的局面,那时候,刘备就算有心启用其他人,也不敢,只能让诸葛亮帮他稳住西川大局。
解除了曹氏方面的威胁,一路上,黄顺走的从容,还把注意力从背后的邺城,转移到襄阳头上。那边情形如何,直接关系到黄顺运作襄阳自立的开头。尤其是南郑那边,关羽还在攻城呢。陆逊那小子,这都什么时候了,还不动手?
不说黄顺在路上暗暗心急,镇江口的陆逊,对偷袭江陵城,早已做好万全准备。针对关羽的防御,陆逊早已有了针对的措施,糜芳和傅士仁与关羽不合,陆逊早已暗中派人与两位将军接洽,糜芳和傅士仁都已同意悄悄献城。糜芳兵屯江陵城,傅士仁兵屯公安城,这两处失守,其他各处,就是土崩瓦解之势。就是关羽人在江陵,也无济于事,何况关羽尚在千里之外的南郑。
让陆逊一直顾忌,始终不敢轻举妄动的,是闲居江陵的诸葛亮。陆逊很清楚,诸葛亮虽然闲置在家,但在刘备集团的威望还在,有他在,一旦江陵有战事发生,只要诸葛亮站出来,江陵城上下都会听从诸葛亮的调度,即使身为江陵太守的糜芳也不例外。
可以说,有诸葛亮坐镇江陵,陆逊暗中运作的所有动作,都不能成功。如何对付诸葛亮,陆逊就没了好办法。如果黄顺此时在襄阳,陆逊一定会让黄顺想办法,把诸葛亮弄出江陵城,搬回襄阳去。但现在黄顺远在河西,指望不上。这就让陆逊有些束手了。
孙权那边,给陆逊的压力也很大。本来,智取江陵城的首要人选,根本不可能落到陆逊头上,陆逊也没有做此考虑。孙权最青睐的是吕蒙。但吕蒙名声在外,吕蒙自己很清楚,有自己在镇江口,关羽就不会轻离江陵城,不会放松对江东的防御。关羽毕竟是宿将,在他的关注下,要想玩弄小动作,只能自取其辱。
于是,吕蒙主动向孙权举荐了陆逊。吕蒙知道孙权的顾忌,在举荐书中,吕蒙向孙权剖析了江东大局。四族虽然实力强横,毕竟是认可孙氏为主公,理应为孙氏效力。
而且,就算陆逊带人拿下江陵城,江陵城也落不到四族的头上,不说孙氏不愿意,就是襄阳十姓,也会强力反对。因为让四族拿到江陵城,以四族的能力,足以在几年之内,变荆州为他们的地盘。这是在挖十姓的墙角,是十姓不可忍受的。
对此,四族也看的明白,四族不可能在这个时候,与十姓有根本利益的冲突。所以,他们不会对江陵城有所要求,所以,江陵城,不管谁拿下的,稳稳的,还是归属孙权所有。
当今江东,杰出人才大都集中在四族,若孙权一味的排斥四族,只会令自己的人手安排捉襟见肘。就说这次偷袭江陵城,吕蒙虽然足够胜任,但为关羽所忌,吕蒙在位,没有偷袭的成功可能。只能换一个新手,不为关羽所知的人物。
新人当中,最能胜任的当属四族中的陆逊。经略江陵城,关乎江东命脉,这个关键点上,孙权不能对四族有成见,要任人唯才。
(本章完)
第884章 江陵失陷()
不得不说,孙权在用人方面,还是具有雄才大略的,他接受了吕蒙的推荐,让陆逊主持对江陵城的偷袭。
对四族来说,刘备就是彻头彻尾的白手起家的暴发户,什么基本都没有,如今却占着西川和汉中,归还江陵城就是必须的。可刘备竟然百般抵赖,不想还,这就太过分了。这是无视大族之间为人处世规矩的行为,当然不容于世间。对这样的人,四族就算与孙氏矛盾再大,也要调整立场,一致对外。
至于江陵城拿下后的问题,以后再说。就算为孙权所控制也不要紧。毕竟城池是四族打下来的,孙权必须要保证四族在江陵城的存在。再说,还有夏吟坊在江陵城呢。
夏吟坊可是有一个分舵在那里,有夏吟坊在旁支援,就算江陵城太守由孙权任命,他也只能乖乖听话。否则,四族拿他没办法,黄顺的夏吟坊,却可以来横的。若真是惹恼了黄顺,把孙权赶出江陵城,都是有可能的。夏吟坊有这个实力。
陆逊首担重任,很虚心的向吕蒙求教,在吕蒙的谋划基础上,陆逊又加入了自己的一些布置,凭借自己嘴甜的优势,把关羽哄得七荤八素,竟然无视江东上下对刘备的滔天敌意,带领主力北上,遥相配合汉中战场。
关羽带兵前脚刚走,孙权那边几乎每天都有催促公文,要求陆逊尽快偷袭江陵城,免得夜长梦多,走漏消息。
陆逊不为所动,坚持自己的主张:在没有解决诸葛亮的问题前,决不能轻举妄动。对此,孙权也拿陆逊没办法。陆逊可不是孙权的麾下将领,那是请神容易送神难。
孙权拿陆逊没办法,就整天对着吕蒙发脾气。好在吕蒙力挺陆逊,没有被孙权的气势压下去,着实为陆逊扛了绝大部分孙权的不良因子的攻击。
陆逊虽然可以无视孙权的催促,但他心中也明白,此事拖不得了。汉中战事已经结束,关羽随时都有可能撤兵回江陵。一旦关羽撤回江陵,战机便就此溜走,江东再等如此良机,怕是后猴年马月了。
但诸葛亮人在江陵,就像一根定海神针,任凭陆逊如何兴风作浪,都不济事。对于诸葛亮的厉害,陆逊虽然没有亲自见识,却从黄顺那里得到了太多的讯息。以黄顺的机灵,天下能算计过他的人已经没几个,就是这样的黄顺,不把天下人放在眼里,却独独拜服诸葛亮。而且,荆州大战时,摆出孙刘联盟和四族与十姓的联合的大阵仗,最终击败曹操。这样的大手笔,起始便是出自诸葛亮之手。
如此乾坤巨手在,陆逊当然不敢拿仅一次机会的偷袭江陵城的行动冒险。
就在陆逊计穷之际,江陵城方面却传来大喜讯:诸葛亮一家,被襄阳方面安排人接走了!
这可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运气好到陆逊都不敢置信,接连派了三拨人前去了解情况,这才确信此情报为实。
说起来,还是黄顺的书信在关键时刻帮了陆逊一把。祖渊坐镇襄阳,当初黄顺临走时,就预感到在自己离开的日子里,关羽会进攻襄阳,而江东则回趁机偷袭江陵城。
本来黄顺让祖渊关注江陵城,是因为大哥在那里,黄顺不想大哥身处危险之地,因此特意提醒过祖渊,要提前把大哥接出来。
当时的黄顺,毕竟还没有神奇到能够预测到届时诸葛亮也会在江陵城的地步。但这并不妨碍祖渊举一反三,听说诸葛亮一家就在江陵城,祖渊早早就派人去接洽诸葛亮,表示江陵城是孙权和刘备争夺的焦点,为安全计,还是撤退襄阳为宜。
但诸葛亮哪能同意,襄阳是曹操的地盘,诸葛亮去了,岂不是坐实了背叛刘备的罪名?所以,诸葛亮坚决拒绝了。祖渊尊重诸葛亮的想法,此事便放下了。
直到黄顺措辞严厉的书信寄到,信中要求祖渊,无论用什么办法,一定让诸葛亮一家离开江陵城,搬至襄阳来。
黄顺的命令,祖渊只能照办,但诸葛亮又死活不愿来襄阳。没办法之下,祖渊只好对两方面的坚持打了个折,执行黄顺坚决离开江陵城的命令,同时又执行诸葛亮坚决不进襄阳城的主张,索性把诸葛亮全家暂时安置在麦城。
诸葛亮也知道这是黄顺的意思,既然祖渊已经让步,关键是黄婉贞和俟奴娇都同意离开,诸葛亮便不再坚持,终于答应离开了。
诸葛亮离开江陵城,便搬除了陆逊偷袭江陵城的最后障碍,陆逊迫不及待的下了行动的军令。
假扮商旅渡江、上岸,悄悄进入公安城,封锁消息,挨个摸掉关羽设置的烽火台,悄无声息的直逼江陵城。有糜芳在城里接应,没有发生一起战斗,陆逊便兵不血刃的拿下了江陵城。
在陆逊看来,关羽与曹军纠缠的时间越长越好。所以,偷袭成功后,陆逊严密封锁消息,江陵城许进不许出,尽最大可能延迟关羽得到消息的时间。
最先得到江陵失陷消息的人,反而是闲居在麦城的诸葛亮。江陵城毕竟有夏吟坊的分舵,所有刘备方面的业务,都经手诸葛亮。因此,诸葛亮府上每天都有下人往来江陵城与麦城。陆逊进驻江陵城后,诸葛亮仅仅两天后,便觉察出异常。
诸葛亮是知道黄顺的能力的,既然黄顺坚持诸葛亮全家一定要撤出江陵城,江陵城即将发生战事,是大概率的事情。对此诸葛亮早有心理准备。但在诸葛亮看来,关羽的防御体系已经很完善,江东要进攻江陵城,将会是场苦战。
以关羽的能力,带兵挡住江东的进攻,不是什么问题。即使关羽现在人在南郑,却依然为糜芳留足了守城兵力,江东不可能轻易得逞。
虽然如此认为,毕竟黄顺的动作在前,诸葛亮心里也很怀疑,江东会有什么特别的举措。但诸葛亮毕竟没有兵权,甚至连像样的职务都没有,就算诸葛亮心里怀疑,没有确凿的证据,说出来也没人会信。
正是因为这份疑惑,让诸葛亮及时的抓住了江陵方面的异常,迅速派人了解情况,第一个得知糜芳投靠江东,江陵失陷的消息。
(本章完)
第885章 秉烛夜谈(一)()
麦城守兵不到一千人,还都是老弱病残,只能勉强维持城内治安,上阵杀敌是不可能的。诸葛亮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奈何,诸葛亮只能连夜派人知会关羽,同时派人往各个县城走。还没有被江东控制的县城,就让县令带人和辎重火速往麦城集结。
诸葛亮看到清楚,既然江东敢动江陵,一定是做好了完全准备,江陵主城失守,下面的县城迟早也会覆没。这个时候,鼓励县令们抵死不退,与城池共存亡是没有意义的,只能是被人各个击破。分散的力量,只有集中起来,才有与强大敌人周旋的本钱。最不济,还可以突出去,退往西川。
诸葛亮也很有自信,自己人在麦城,江东绝不敢为难麦城。不说诸葛亮的智谋厉害,就单说诸葛亮与黄顺的关系,就足以让江东顾忌。要是为了争夺江陵城,把黄顺得罪了,不但江陵城受不住,连已经到手的江夏城也要失去,而且,江东内部,也将纷争不断,江东陷入分裂,不过是黄顺一句话。
所以,诸葛亮把分散在各处的有生力量往麦城撤退,是最明智的选择。现在,江陵无主,只有诸葛亮有那个威望,在这个时候站出来,力挽狂澜。
前线的关羽,收到诸葛亮的加急文书后,急急忙忙撤兵,将士们的家属都在江陵城,陆逊采取善待前线将士家属的办法,并让他们给前线将士们写信报平安,弄得将士们归心似箭,没有丝毫战意。
关羽带的兵,每天都有大批的人逃亡,及至关羽回到江陵附近,身边只有多年跟随自己的老兵了,江陵本地兵员都跑回家了。
关羽无奈,只好接受诸葛亮的建议,转投麦城,暂作栖身。
关羽灰头土脸的回到麦城,痛恨的咬牙切齿,气头上的关羽,根本听不进诸葛亮理智的建议,撤军回成都。而是憋足劲要一雪前耻,依靠自己的力量夺回江陵。众将知道诸葛亮的建议,是唯一的生路,但此时的关羽,听不进任何不同的意见,只好做出折衷,只说花几天时间归拢部队,准备夺回江陵。关羽也是累了,他也不知道,集结在麦城的到底还有多少兵力,也就同意了。
就这几天的时间,让陆逊有时间调集大军,团团围住了麦城。虽然诸葛亮还在麦城,但陆逊显然已经顾不上了,相比得罪诸葛亮,陆逊更怕关羽跑回西川。
让关羽跑回西川,刘备的大军,随时都可以冲出西川,与江东争夺江陵。让刘备方多关羽这样一员大将,对江东可是大大的不利。
陆逊很清楚,得罪诸葛亮与得罪黄顺的区别。只要不动诸葛亮,就不会真正得罪黄顺。诸葛亮不是武将,不存在战场上误伤的问题。只要城破之时,大军进城,别冲击了诸葛亮的府邸即可。
陆逊四面围城,形势万分危急。两天的时间,也让关羽发热的头脑冷静了不少,看清江陵形势已不可为,终于能够坐下来,与诸葛亮与众将讨论撤退的事宜。
麦城兵马加上关羽带回来的兵马加起来不到五千,这些兵马,即使突围成功,也不足以抗击一路上陆逊的骚扰。所以,众人意见非常统一,必须请援兵。
关羽及众将的意见,向上庸的刘封和孟达求救,诸葛亮的意见,却是向襄阳夏吟坊求救。
上庸近,襄阳远。这回,关羽没有刚愎自用,而是同时向两边派出了人手。往上庸派出的是廖化。往襄阳派出的则是关封、关兴、关索、关彝一众关家将。
这是祖渊派驻在诸葛亮身边的人如此建议的。祖渊知道,关羽难逃此劫,但让关家后辈跟着关羽一起死,太可惜了。所以,祖渊特意叮嘱,如果麦城危急,关家小将一定要先一步出城。至于诸葛亮,祖渊也相信,陆逊不敢把诸葛亮怎么样。
诸葛亮说出让关封、关兴、关索、关彝突围襄阳方向,关羽不傻,一下就明白了诸葛亮的用意,叹息一声,便同意了。
分别送走刘封和关家小将,剩下的就是做好守城,然后便是等待援兵了。晚上,诸葛亮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