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国帝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十国帝王- 第36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日王府宴饮,不知怎么,两帮人就说到了吴国赎回徐知诰,要付出多少价码的问题上,争论得只差大打出手。

    “我闻徐相才高八斗腹有韬略,乃是杨吴当世不可多得的英杰,不知是否如此?”说这话的是桑维翰。

    “徐相之才,我吴国境内熟人不知熟人不晓。。。。。。”严可求拍徐知诰马屁。

    “大争之世,以军争为先。不知徐相之才,可当一万雄师?”

    “一派胡言!休说一万雄师,便是十万雄师,也难与徐相分量相当!”

    “好!某姑且相信徐相能当十万雄师,既然如此,贵国要赎回徐相,付出十万雄师十载军资的代价,当毫不为过吧?”

    “。。。。。。参军这是强词夺理,世间哪有如此这般算法,某闻所未闻!”

    “噢?贵使之意,是说以十万雄师十年军资换回徐相,对吴国而言不划算了?”

    “某并无此意,参军休得血口喷人!国之栋梁,岂能与银白之物同论!阁下此言,本就无理,难不成我吴国予你十万军资,便能买到秦王殿下吗?”

    “哼,百万雄师,难当秦王殿下分毫,贵国要买秦王殿下,恐怕得举国来换!”

    “你。。。。。。”

    两帮人又开始唾沫横飞,李从璟与徐知诰哪怕隔得远些,也不可避免被波及,实在无法继续与这些斯文扫地的家伙同居一室,索性一道出了厅堂,到院中透气。

    月明星稀,夏日将至未至,夜里却已几无冷意,两人缓行绿草群芳间,神态从容,言谈随心,举止翩翩,与屋中那些人相比,简直是国士风范。

    出幽径,过假山,见一湖,湖中有一亭,顺桥而行,俯可观脚下湖波摇曳,静可湖边闻荷花清香,远可望湖心圆月高悬,动则脚步声惊鱼虾飞掠。

    两人至凉亭,凭栏观湖,如临天地,如见宇宙。

    李从璟遂令人于亭中置酒。

    两人月下对坐,品美酒,论天下。

    徐知诰道:“入洛许久,得见古都风采,令人心怀畅快,稍闻唐之国是,叫某心向往之。贵国新政之事,乃历代强国之策,行之不出数载,唐必让天下刮目相年李亚子三月灭蜀,群雄震颤,惜乎彼不能得其政,否则定已叫天地变色。今殿下所作所为,上继旧业,下开新天,青史留名,不在话下,每每念及于此,不能不为殿下贺。”

    李从璟喟然叹道:“徐相心胸,让从璟敬佩万分,徐相之才,让从璟心颤不已。进能善谋争天下,退能倚亭听雨潮,上可为国定大策,下可叫人失性命,此之谓徐相乎?此之谓徐相也!吴王得徐相,如国之有管仲范蠡,何其可幸。”

    徐知诰忽而笑道:“彼之英雄,我之仇寇。”

    李从璟笑意更浓,“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徐知诰先是怔了怔,随即摇头哑然,道:“论及心胸,某何能与殿下相比?”

    两人这一番言谈,一个说你大唐很强很有前途啊,我往后会时时刻刻提防你的,一个说你的确很有才的确很厉害,但你再能蹦跶我也能收拾你。

    三日后,徐知诰南归。

    作为交换,吴国付出了十万雄师一年军资的代价,当然,这以大唐的标准来说,只够五万王师一年之费,但饶是如此,也是稳赚不赔的买卖。

    徐知诰回了吴国,往后还得与徐知询好一阵相争,大唐正好趁此机会对蜀用兵。

    至于徐知诰买回林安心的价码,对李从璟而言不过算添头罢了。

    徐知诰临行时,李从璟去相送。

    两人抱拳作别时,彼此都知晓,在有生之年,还有的是交手和会面的时候。

    所谓宿命之敌,不外乎如是。

章九十三 识得洛阳风与月 成就帝国军与政(1)() 
李从璟身上虽说挂着同平章事的职衔,平日里却不必到中书省或是六部坐班,身为亲王,开府建牙,自家府邸本就是他的办差所在之地,如今李嗣源加封他为天下兵马大元帅,位比三司,自然要再拉起元帅府的班底,毫无疑问,办公地点也是在秦王府。 。。

    李从荣李从厚俱为郡王,眼下被李嗣源丢到李从璟面前做跟班,却也得在秦王府——元帅府办差。

    两个小子没什么军政经验,李从璟先安排他们跟着府吏学习,至于官职倒是不重要,因为两人身上也都挂着检校司徒御史大夫之类的职衔,当然名义上,两人的官职还是李从璟的“副使”。

    元帅府的主要官吏,李从璟从朝臣中拉来一些,也从秦王府中补充了一些,详尽的不必细说,在李从璟三兄弟之下,仍以莫离为长史,而桑维翰辅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秦王府官吏与元帅府官吏,大体可算是两块牌子一套班子。

    然而不能不承认,元帅府的开立,标志着李从璟麾下的官吏,自此开始了文武分流的过程。以莫离桑维翰章子云为首的军务派与王朴卫道杜千书为首的政务派,正式各自有了队伍。

    文武分流,自然是趋势,但说来有趣,为首的莫离王朴等人,却是军政机要都得参赞的,这就如同三省六部虽各有事务,但对宰相们而言,军国大计莫不与闻。

    章子云卫道杜千书等人,虽是李从璟麾下,如今却在藩镇办差。只要节度使还有实权,皇子就必然兼任节度使,甚至是主任节度使,这是无法改变的实际情况。

    自徐知诰离开洛阳,李从璟的主要精力就投入到了元帅府中,开始着手拣选编练禁军的准备工作——在秋收之前,主要也只能是做准备工作。

    “首批禁军,除百战军外,孤欲拣选各镇精锐七千人,将士主要从忠诚度高战力不俗本性较为质朴的藩镇抽调。幽州卢龙军云州大同军晋阳河东军潞州昭义军青州平卢军等,是这回拣选禁军的主要藩镇。”

    议事中,李从璟如是说道。其中,卢龙大同两军为边军,有戍边职责,但如今边境安定,暂时倒是不用担心会有战事,而往后帝国的首场大战必然是对蜀,故先顾及这个主要矛盾,“禁卫军第一军的一万名将士中,另外三千人自百战军中选调。”

    如此整编出来的禁军第一军,可以说汇聚了整个大唐军队中最精锐的将士,不难想象他们将会具有怎样的战力。

    “有了第一批禁军作为骨干,稳定底子,往后抽调禁军时,则可主要自势大桀骜的藩镇中拣选精锐。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来有利于削弱这些藩镇的力量,二来也不用担心不能改造这些藩镇将士。”莫离进一步作出解释,藩镇的精锐被抽调后,除却边军,基本是不会允许这些藩镇再补充兵源的。

    “殿下果真准备将百战军裁掉?”议事完后,诸位官吏散去,屋中只剩下李从璟王朴等人,桑维翰这时发出疑问,见李从璟,连忙补充道:“百战军精锐无比,乃国之利器,若是撤军去旗,不仅是一大损失,对百战军众将士也是不小伤害啊!”

    李从璟岂会不知桑维翰内心的小九九,对方这是为他担心,怕他失了“亲军”,对往后不利,遂对他说道:“父皇与孤对此也有腹稿,百战军保留万名将士,整建制编为禁军,仍用百战军的旗号。另外万名将士,抽调六千人,与藩镇精锐另组两军,余下的四千将士,留驻河阳。”

    “原来如此。”桑维翰恍然。如此一来,整编过后的一万百战军,虽说将士缩水了一半,但既然是保留下来沿用百战军旗号的将士,必是如今两万百战军中的绝对精锐,战力岂能不精?

    当然,这也意味着,现在的百战军中,将有一半将士无法继续享有“百战军”的荣耀。

    桑维翰内心忽然冒出一个巨大的问号:经此整编的秦王亲军,到底是缩编了,还是扩编了?

    这个疑问桑维翰不会问出来,秦王自然也无从知晓,若是秦王洞悉他内心的想法,一定会笑话他小肚鸡肠,若是莫离知道他的想法,也会嘲笑他鼠目寸光,若是王朴得知他的疑惑,定会摇头感叹一句,你还真是不了解大唐帝国皇帝陛下与秦王殿下的胸怀抱负啊!

    整编禁军,不仅关系到抽调藩镇军精锐,也意味着裁撤之前的一部分侍卫亲军与六军,这是不可避免的,帝国只想编练禁军,可不想大规模扩军。

    此间之事,对秦王府亦或是元帅府而言,虽是一项大工程,完成起来并无太多困难,唯一让李从璟略微忧心的地方,在于禁军第一军两名都指挥使的人选。

    李嗣源提议了两个人,都是他最信任的昔日左膀右臂——石敬瑭李从珂。

    这差些让李从璟从座椅上摔下来,李从珂倒也罢了,石敬瑭万万不可。

    李从珂现在蒲州,任河中节度使,石敬瑭现在陕州,任保义军节度使。

    让节度使任都指挥使,可见禁军在李嗣源心中的分量也的确不同,李从璟表示不妥,要换人。李嗣源则认为可加封两人为左右大将军,解决两人的身份问题。李从璟还是表示不妥,坚持要换人。

    “李帅与石帅的确是国之栋梁,然正因其是国之栋梁,平日军政之事繁杂,故不可为禁军都指挥使。禁军者,入则拱卫京畿要地,出则为国之利器,为将者,当无藩镇羁绊,只识征战之事,但有君令,辄起冲锋,以建功勋,为帝国臂使。”李从璟口才不错,一番口绽莲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总算让李嗣源也觉得,禁军都指挥使的确应该由纯粹的武将来担任。

    最终人选定下来,两名都指挥使分别是皇甫麟高从周。

    皇甫麟不必多言,从百战中调来即可,说起来此人五年前就是梁朝控鹤军都指挥使,跟了李从璟后屡次功勋,如今再独领一军,好似是终于回到原点,实则今非昔比。

    高从周,李嗣源昔日亲军左射军中的一员骁将,屡立战功,可谓是石敬瑭之下左射军第一人。

    领军将领定下来,然后是筛选将士,这件事也好办,让皇甫麟带着高从周去各藩镇挑选就是,以皇甫麟在百战军多年的资历,挑选出来的军士绝对不会让李从璟失望。

    最后是名称。总不能就叫禁军第一军吧。李嗣源父子俩琢磨了半响,最后定了一个名称:横冲。

    这名称不上不下,但好听些的名称,例如龙武羽林神武龙骧天兴等,都给那些站着茅坑不拉屎的天子六军侍卫亲军占用了。

    这名称另有一个好处,它有出处。

    乾宁三年,李嗣源名声未显,随大将李存信救援兖郓州。莘县一战,李存信为魏博节度使罗弘信所击败,独李嗣源所率领五百骑兵完军而还。李克用即以此五百骑号为“横冲都”,以李嗣源为军使。那之后,河北河东之地,都称呼李嗣源为“李横冲”。

    李从璟这番孝悌之心,让李嗣源欣慰大笑,自然乐得领情。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今秋禁军第一军——步骑参半的横冲军,就将面世。

    白马寺是洛阳著称于世的名寺,齐己跟着李从璟到了洛阳后,就定居在这里。

    李从璟打算整肃佛门,一方面是为释放劳动力,一方面也是为了还田于民,至于佛门资财,如同周世宗柴荣一样,他同样希望在这时不我待的大争之世,能为国所用。

    李从璟对齐己的期望,是他能带领佛门,配合朝廷的政策,减小朝廷施政过程中的阻力,减小这件事的不良影响,同时将佛门向于国于民真正有利的一面推动,而不是与民争利与国争财。

    若能发展得好,日后无论是攻伐蜀地,还是攻伐江南,在战争中与战后,借助佛门力量瓦解一些阻力,抚慰一些百姓,安定一些秩序,都是李从璟的期望。宗教这个东西,有其煽动性和影响力,用的好了的确是一柄利刃。

    如今李从璟忙得团团转,自然无暇顾及这些件事,当然,无论是作为个人来说,而是作为秦王而言,他也不能对国政大包大揽,将所有事情都搂到怀里。佛门之事,李从璟与李嗣源商议后,决定交给朝廷接手,而朝廷定下来总理这件事的,是冯道与李琪这两位宰相。

    李从璟今日到白马寺来,便是带冯道李琪与齐己相见,三人之所以到寺院来,而不是招齐己去衙门,也算是一片礼佛心意。

    跟随李从璟一道来的,还有第五姑娘,上回齐己救了她,她一直感恩在心,这些日子来,经常来己,给他带些点心吃食,小姑娘其实心肠很不错的。

    李从璟不打算跟齐己谈佛法论机锋,然而这却是冯道李琪这种士大夫乐意做的事,前者跟三人坐了一会儿,由着他们煮茶论道谈诗论景,自己就打算离开。

    未出寺院,瞧见一人,薄罗衫子金泥缝连枝花样绣罗襦,在小道旁悄然而立,拿一双幽怨的剪水眸子远远望着他,欲语还休。

章九十四 识得洛阳风与月 成就帝国军与政(2)() 
(第二更。 。。)

    李从璟颇为惊异,走向这位尊贵位在整个帝国前列,却只是寻常富贵人家妆扮的女子,“姐,你怎会在此?”

    李永宁嗔了眼前的英俊郎君一眼,“我如何便不能在这里了?”

    闻言,李从璟有些讪然,石敬瑭虽说驻军陕州,不用问,李永宁必是不会跟去的,两人就差分家了,然而李从璟的意思,却是问她怎会在白马寺里,不过较起真来,这也是一句无用的话。

    见李从璟被噎的说不出话来,李永宁于心不忍,又觉得有趣,扑哧笑出声来,秀美的丹凤眼飞在李从璟脸上,话一出口又不知怎的带上了些幽怨责怪的语气,“回了洛阳这么久,也不说去,你心里还有我这个姐吗?”

    “姐,这可是冤枉之词啊,前两日进宫给母妃问安之时,还见过的。。。。。。”李从璟觉得很冤屈,话一出口,接触到李永宁那双仿佛有着一片海洋哀色的眸子,就莫名觉得委屈的还是对方,立马换了要说出口的话,“近来公务繁忙,元帅府方立,又忙着禁军整编。。。。。。姐,我知错了,赶明儿就去”

    李永宁偏过头去,轻声道:“谁要跟你争个对错了。。。。。。”

    千言万语,难以启齿,言不达意真是叫人恨透了自己。

    李从璟挠挠头,和李永宁沿着山寺的小道缓行。五月初的天气,正是山风解人意的时候,拂面而过,让人倍觉舒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站在视野开阔处,可见山间梨花处处,远望洛阳城,街坊纵横,虽说繁华,却也如同牢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得明。”李永宁慢悠悠念了一首七言,拢了拢耳边的丝发,气态恬静淡雅,对身旁的李从璟道:“可还记得这首诗?”

    李从璟自然记得,这是他年少时剽窃的苏轼大作,却是不知何时被李永宁听了去,当下笑道:“论及典籍诗书的功底,姐你可是自小就比我厉害。”

    “那又如何?”李永宁瞥了李从璟一眼,心想那还不是因为你小时候除了练武就是苦读,我一个女儿家总不能去舞枪弄棒,除却钻研些典籍诗书,还能拿什么去跟你说话,随即笑了笑,道:“可这首诗的出处,我却一直未曾找到呢。”

    你当然找不到,李从璟心想,嘴上道:“打小姐就喜欢诗书,这些年除却读书习字,姐还做些什么?”

    李永宁俏丽的鼻尖微微上扬,“吃斋念佛。”

    李从璟:“。。。。。。”

    府上还有许多事务,李从璟今日要做的事尚有一大堆,他有安排每日工作的习惯,甚少耽搁过,方才丢下冯道李琪跟齐己,也有急着回去处理公务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