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魔工业》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屠魔工业- 第3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不管是幼虫还是成虫,仍然很弱,经常会被别的什么东西吃掉,但虫群就这样顽强的成长着,直到某天,某种特殊的东西积累到某个程度。

第741章 我,虫群,打钱!(中)() 
深绿星,前线哨站西侧三百哩外的小小小虫群。

    爬来爬去的潘多拉幼虫里,出现了一只奇葩!

    潘多拉幼虫是具备保护色的,借助已经死去的不知多少麦粒虫、营养虫等老哥们,它们具备和环境一致的保护色,眼前这群以土褐色基底和枯黄叶型做伪装。

    仔细观察虫群,有一只一只维持幼虫形态的居然活了两个月还无所事事的到处吃,它比一般幼虫肥的多。

    小小小虫群里的正常潘多拉幼虫长度约两吋,宽度不足0。4吋,肥虫居然长到五吋那么大,从花纹看,它甚至被别的生物咬过两口,在体表形成疤痕般的伪装色断裂,还活的挺好。

    似乎满足了某种条件,某天肥虫爬到一朵产出潘多拉幼虫的蘑菇上开始融化。

    很诡异的场景,它一边融化就一边被蘑菇吸收了。

    蘑菇肥了一截。

    某种信息素释放,潘多拉幼虫全发疯了,把之前产出幼虫的蘑菇全吃掉,连假根都被幼虫所变的老鼠挖出来吃干净,唯独剩下肥虫融化后成长的那朵。

    然后,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过,米粒虫和营养虫们努力的工作,把蘑菇的数量变得更多。

    接下来整个虫群都产生惊人的变化,各种虫子和老鼠们的生命力爆炸,即使被别的动物咬下半截,有时候都能伤口自愈活下来。不过虫群不要废物,剩下半截的会被自家虫吃掉或被注射消化液。

    前后花费几个月,蘑菇和小虫们扩散到数平方哩范围里,然后出现了初巢。

    初巢是蓝星联合体给的一个学术名词,它也是第三模式里特有的阶段,分为两个部分,菌类群落和寄生藤蔓,其中寄生藤蔓会杀死并取代树木,菌类群落则依托这些寄生藤蔓蔓延。

    初巢阶段是虫群变异效率最高的阶段,通过分离成动物、菌类、植物三个群落,最大限度榨取本地生态圈里存在的优质基因,这些优质基因现阶段大部分还用不到,用特殊的晶粒细胞将其储存在初巢里。

    部分虫群会在该阶段开始向地下蔓延,不过眼前的群落位于湿地中,往下挖出来的都是水坑。

    处巢发育到一定程度,出现了潘多拉幼虫第二阶段。

    与之前的潘多拉幼虫不同,第二阶段体型变得很大,幼虫的平均体长在8吋到11吋之间,它们变态发育生产的生物,看起来和本地生物没太多区别。

    这个时候,虫群进入情报搜集期,如果判断有能限制虫群进一步发育的生物,潘多拉幼虫第二阶段会变成真正的战士,“狗”。

    “狗”是战士们的口头称呼,其学名叫潘多拉虫群初级群落战犬,作为潘多拉孢子自带的基因表中的一员,它的战斗力比自然进化的狼、狗强多了。

    虫群本体自带的战斗型虫子,同时具备鳞片、脊椎和外骨骼特征。刚孵化的战犬体重约两磅,主要帮助清理初巢地区的各种小型草食动物,长大后才会对各种肉食动物下狠手。

    初巢阶段的战犬,有记录的最大体型,体长3尺11吋,体重136磅,沙漠地带奔跑速度最高55哩每小时,咬合力640千克!

    仅仅依赖战犬群,虫群在无人防守的状态下就有能力破坏混凝土工事。

    初巢阶段还会产生一种奇怪的东西,叫潘多拉生态球,它是个直径只有三寸的小球体,里面有虫群发展到现在为止所有生物类型的卵和一枚潘多拉孢子,只有战犬才有资格带着它旅行。一般会被放在二十到五十哩的距离中,部分会被埋到地下。

    虫群的危害就在于它们更替和扩张的速度飞快。

    初巢出现的三十天内,小小虫群就会分布到上千百平方哩的地区。

    当特定的信息素达到一定浓度,虫群终于要开始动真格的。

    根据研究,这种信息素只代表该阶段虫群的食物搜集能力,通过压制信息素,其实能够抑制虫群进入下一阶段,但是想要在行星上检测每个地点的信息素、生物群落状态,投入的人力和设备量太大,以一个师规模的前哨站为单位,最多能保证一两百哩内不出现更高阶的群落。

    世界门开启的第两百天,初巢完成原始积累,一只幸运的第二阶段潘多拉幼虫抱着一团菌丝进入变态进化,形成虫群科技塔——基因融合池。

    蓝星联合体对基因融合池有明确的定义,它是虫群演化成宇宙生物的根基,虫群到该阶段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在各种环境下,还原出基因融合池。

    基因融合池不是建筑,和虫群中其他的成员一样,本质上是动物。

    在恶劣环境下,基因融合池需要大量的小虫子、小老鼠们提供营养质,一般是直接用虫群菌落喂养。

    而启动天灾模式的虫群,基因融合池会有更多的选择,比如充斥着微生物的水陆交界处,这大大加速了虫群前进的脚步。

    基因融合池也具备保护行为,形态五花八门,有看起来像石头的,也有遍布青苔的,大部分会直接被麦粒虫用土掩埋一部分,种一堆蘑菇在上面。

    基因融合池会对虫群的基因群进行调制,第二阶段潘多拉幼虫变成的融合池比较初级,主要任务是对虫群自有基因群进行“解压缩”。

    “解压缩”非常的形象,比头发粗不了多少的潘多拉孢子需要携带初始的菌丝化营养,自带的信息量支持几个种类就是极限,有一半的沉睡基因需要融合池解压缩,并分离成一个个单独生物的基因。

    基因都是一对对出现的,解压缩过程可以看做自动配对加段落剪切,实际会更复杂,才需要融合池这个单独特化的生物来做。

    融合池出现后,第一阶段幼虫演化的小虫子们会开始搬运第二阶段幼虫的卵,数量不需要特别多,有几个能成功运到就足够。

    仅仅几十个小时过去,基因池里爬出来的第二阶段幼虫,展开另一种虫群“建筑”,母巢。

    母巢的出现,意味着虫群全姿态降临,从此刻开始,虫群就是自然界的唯一霸主——如果没有人类这个用大规模杀伤武器耍流氓的家伙捣乱。。

    母巢的工作有两个,一是地下化,通过类似于真菌繁殖的方式挤占地下空间,以自身来做隔水层。母巢在地面上的部分不大,相当于一个天然蛇穴,跨度一般不超过三码,有初巢形成的“假森林”掩护,很难被卫星发现

    另一个工作是生产第三阶段潘多拉幼虫。

第742章 我,虫群,打钱!(下)() 
第三阶段潘多拉幼虫,可以称之为真幼虫,它是虫群进入成熟期的标志,毕竟母巢会定点伪装,还有森林掩护,不像会乱爬的真幼虫那么容易被目击。

    和前两个阶段比不止是体型更大,最大的区别,它是由母巢直接胎生的。真幼虫出生时就有两磅的重量,和第二阶段吃几周的成果一样。理论上,一个完整虫群自构生态林里的母巢,每个每天能够产出一百只左右的真幼虫。

    从数量上看其实不如产卵快,但是胎生的方式可以避免受到那些杀不绝的本地小虫子们影响,最大限度的保障战斗型虫子的产出量。

    真幼虫也会孵化成战犬,而且是从母巢里出生就能孵化,不需要爬来爬去额外进食,当然,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吃了东西长的更大的幼虫来直接孵化成年战犬。

    母巢初级阶段,战犬的主要来源,仍然由虫群自构生态林产出,真幼虫只孵化两种新成员,地兽和巨人蜻蜓。

    地兽是母巢的守护者,真正的危险生物。

    地兽的本体在地表移动能力很差,两百磅的地兽地表移动速度一小时还不到两哩,它一般会把自己埋起来,借助虫群提供的营养,在地下生长“机关”。

    地兽陷阱和本体,由类似根须的东西连接,部署时间越长的地兽往往有着越危险的陷阱群。

    最出名的,就是地刺陷阱,这是地兽根须的基本构成组件,每隔一段就会长一个,弹出地面时的冲击力,能达到3000磅,可探出地表两米,由于是尖头的,杀伤力极强。

    现有的蓝星联合体针对地兽,所有的步兵动力装甲,脚底都有增强。几千磅的冲击,很容易把动力装甲内的“运动骨骼”损坏,一旦失去运动骨骼的支撑,必须立刻把人拖走若耽误两三秒,下一次冲击就是死期。

    除了地刺,地兽还会发育出藤蔓式的缠绕陷阱等,在战区里甚至有目击过燃烧陷阱的情况。

    对付地兽最有效的还是坦克覆盖式攻击,把本体打掉就好,但虫群区情况复杂,即使有空中侦察也很难保证没有漏网之鱼,所以它虽然是母巢阶段的早期虫子,仍然是造成步兵死亡较多的虫子之一。

    对于虫群而言,地兽是一笔很划算的投资,除了初始部署需要爬一段,类似于植物的生长方式和陷阱式攻击,地兽在生长之外消耗的营养很少,营养的投入产出比,是虫群进化的主要方向。

    巨人蜻蜓从名字就能看出,是蜻蜓状的大号飞行虫子,有记录的最大的巨人蜻蜓约20磅,体长能达到2尺8吋。

    巨人蜻蜓对人类的威胁不大,但没有动力装甲保护直接咬到颈动脉还是会咬死人的。它主要帮助虫群进行防守型侦查,并猎取一些小动物回家,它尾巴末段的钳状肢,能抓起10磅的东西进行短距离飞行,五磅以下的战利品基本不影响飞行。

    有人认为母巢拥有自身意识,从解剖学上没有得到证明,却不妨碍前线士兵相信这个观点。

    地兽分布到一定范围后,母巢可能出于“安全感”之类的情绪,会开始产出地行虫和著名的刺蛇。

    地行虫其实不会攻击地表生物,它的主要任务是挖洞,清除地下吃根茎的动物和肉食动物,并把第三形态幼虫部署到地下合适的地方,一般在天然流水溶洞里形成新的母巢和完全体的基因融合池。

    虫群可以在石灰质和硅岩质地区发育,只要有水就可以形成自给自足的群落。

    正是因为地行虫的存在,人类才会在战区和虫群形成拉锯,否则一顿核弹洗地就完事了,因此它位列人类最厌恶的虫子第一名。

    刺蛇前面介绍过,和某个游戏里不一样,蓝星联合体所在的世界,虫群的刺蛇是蛇形目,通过颈部的特化器官发射骨刺攻击,体型很大,已知的最大刺蛇有五十二尺,体重5100磅。

    刺蛇的骨刺打击距离不算远,一般体重2000磅左右的成年刺蛇,在600码的距离时,骨刺飞行速度就会低于200码每秒,这个时候十磅左右的骨刺已经不会让步兵碰哪死哪,在1500码距离上,步兵被直接命中也没事。

    刺蛇是少数几种同时活跃于地上和地下的大虫子之一,也是地下世界对士兵生命威胁较大的虫子之一。

    深绿星对于虫群来说真的是天堂,它是个发育很成熟的泰坦星,地下水系里有鱼和两栖种,导致虫子很快就渡过上下同步扩张期,进入天灾阶段。

    虫群的目标是追求自身的终极进化,战斗型兵种支出的营养,仅仅占虫群的5%,有点人类军费比例的味道。

    当虫群发育出几十个母巢,地面和地下都有分布时,仅仅5%的营养支出,也意味着每天会出现一两百只战斗型虫子,而且数量以每天3%的复利机制上升。

    一百天,在人类世界里不是多长的时间。

    深绿星前哨西侧三百哩外,已经从低威胁虫群,发育城每天产出两千只以上战斗虫的怪兽!

    终于有一天,侦查系统在一条小溪边没有被森林覆盖的地区,拍摄到体长超过三十码的刺蛇,拉响警报。

    非常果断,轨道上的主力舰直接丢下钻地核弹,把落点周边半径三十哩的土都翻过来,配合三千米高度的轻量级核弹爆炸,以及随后的大气内空袭进行全面毁灭。

    然后蓝星联合体要碰运气。

    被钻地核弹袭击过的地区,地下结构极为脆弱,根本无法探索地下世界,也不可能做更大规模的打击把地壳都破坏掉,所以只能等,多监视,看看还有没有虫群复苏。

    虫群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出现的,蓝星联合体从虫群手中抢来的星球里,挖到过的最古老的虫子化石,是三亿年前的战犬骨骼。

    古老的虫群无数年来都追求的着进化的极致,当来自中原星的洪水波及区里,发育出潘多拉幼虫的那一天起,事情就已经朝着难以预测的方向发展了。

    核打击的第二天,前哨已经发现地表杀伤率出了问题,大量位于空中核爆半径十公里外的虫子屁事没有。

    更糟糕的是,发现战机的虫群,冒出海量的巨人蜻蜓飞向战机飞过来的方向,并且孵化出真正的战斗型飞行虫,夜空猎手。

    夜空猎手是虫群的中级战虫,由基因融合池专为本地环境调制过,在夜间无法被热成像和微光探测到!它的出现,也是该区域有完全体基因融合池的指标性存在。

    还好蓝星联合体也不是吃素的,反手就是几十颗战术核弹下去,把数千平方哩的区域又洗了一遍。

    不过,哨站还是被虫群发现了。

    虫群意志在下一刻体现的淋漓尽致,几天之内,不管有没有遭到直接打击的地方,地面上的虫群完全消失。

    得到消息的深绿星前哨指挥官冷汗流都出来,他知道虫群于地下找到规模足够大的栖息地,正在憋大招。

    “新世界还是要防着,那边的土著太厉害还是呼叫增援吧。”

第743章 虫群警报() 
蓝星联合体深绿星前哨打电话报警的时候,在地下溶洞里的虫群正在疯狂进化。

    截止刺蛇出现,虫群没有任何明显高智商的虫子,但是当“虫群意志”感到危险时,就会不一样。

    在很短的时间里,完全体基因融合池会消耗大量营养,专为本地环境调制出多种虫子。

    这天,地下超级溶洞群里,孵化出一个很特别的生物。

    它长得很像传说中的蛇女,上半身类似女人,不过只是看起来像,包括皮肤、体态、五官、颅骨结构等都和人类不同,下半身是蛇,两条手臂。

    它是货真价实的虫子,而且非常高级,定位是虫后。

    虫后在每个星球的形态都不同,有看起来像节肢动物的,有貌似爬行目的,也有能飞的,在深绿星雨林密布的环境下,蛇形目是不错的选择。

    虫后并不负担繁殖任务,它是虫群的大脑,只负责解决虫群面临的危机。

    除了较高的智力,它有一项特殊能力,叫特化调制,如同现在所做的。

    蛇女在溶洞里游动,顺手抓起一只幼虫,比较尖锐的手指直接插进幼虫的身体。

    幼虫稍作抽搐,很配合的把躯体盘在虫后的手腕上。

    过程持续有几个小时,幼虫从它手腕脱落,掉到地上进入发育阶段,没多久,一只特化型的战犬出现。

    正常的战犬有外骨骼,但这只特化战犬大部分外骨骼消失,剩下保护颅骨和脊椎的部分,另外在爪子上有类似于手套的残留。

    蛇女释放超声波和信息素,特化战犬和附近一只体型差不多的干起来。

    战斗中,摆脱外骨骼束缚的特化战犬表现出更高的灵活度,基础型很难咬到它的颈部,而咬到其他部分并不能带来致命伤,几个呼吸间就会止血。

    接下来的战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