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盛世隐殇》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穿越之盛世隐殇- 第10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因为韦挺被调去做了民部尚书,对关中地区的人口做一次调查,礼部尚书的职务,便由李纲来担任。

    我才到李纲的府门前,打量之下,却不由得想起与若修成亲的时候。

    那天我打马来到许善心的府门前,也如这扇门一般,不事雕琢,门庭暗淡,丝毫没有礼部尚书府的样子。

    进府之后也是一样,李府实在简朴得很。

    李纲见皇太子登门拜访,亲自到二门前迎候,我恭恭敬敬地朝李纲拱手一揖,道:“有劳尚书亲自迎候,建成此来,为请尚书出任太子府詹事,还请尚书日后多加指点。”

    李纲听了微微笑着扶起我道:“太子殿下言重了,微臣自当尽力。”

    我抬头一看,却见李纲身后站着一位身着白衣的中年人,目光炯炯,一脸笑意地看着我。

    不是王珪是谁?

    我愣了半晌,连李纲请我到厅中去坐的话都没听清。

    王珪却朗声笑道:“多年不见,太子殿下稳重得多了。”

    我拱手笑道:“建成正要找寻先生,不知先生竟在此处。”

    李纲道:“太子殿下,微臣正要向殿下举荐叔玠,想不到太子殿下与他竟是旧识。”

    我有点难以置信,以我对王珪的了解,他一向清高无争,是绝不肯随随便便就出仕为官的。

    可王珪的反应告诉我,时移世易,他看中了李唐,看中了老爹,也看中了我。

    就这样,我在离开李府的时候,顺便请王珪去太子府一叙,李纲本意便是要举荐他,也乐得如此。

    还在回府的路上,我已经在想若子闵见到王珪该是何反应,太子府已近在眼前了。

    王珪站在府门外打量着朱漆大门,笑道:“当年子异老人曾预言公子……哦,太子殿下富贵不可及,想不到先人不远,这预言便应验了。”

    提及子异老人,我未免有些感伤,王珪却显得十分疏淡,似乎是察觉到了我的情绪变化,安慰道:“人固有一死,太子殿下不必伤怀。”

    我将王珪引到后院雅舍,在前挑起竹帘,子闵果然在烹茶,见有人来,扭头看发现是我,笑道:“去过李尚书府中了?相谈如何?”

    我笑意盎然地看着她笑道:“非但相谈甚欢,我还给你带来一个人,你猜猜是谁?”

    子闵撇过头,朝我身后看去。

    王珪便走了进来。

    子闵一见之下睁大了眼睛,仔细确定了才猛地起身来到近前,朝王珪深施一礼道:“王先生,您如何来了这里?”

    王珪也打量了子闵好久,笑道:“子闵不但长大了,还做了太子妃,子异老人当初的话,可还灵验?”

    子闵笑道:“师父看透人事,自然灵验。师父也曾说过,王先生必不会久隐山林,如今来到长安,可是来辅佐大哥的?”

    我闻言一笑,王珪也失声笑道:“你这丫头,为了太子殿下,连先生也诓?”

    子闵撇了撇嘴道:“先生看这府上,人这么少,哪里像太子府了?连临街的秦王府都比不上。”

    王珪听了,摸着胡子看了看我。

    我这才意识到,子闵心之所想,有很多话其实并不曾对我说过。

    她在王珪面前,才是邙山木屋中本来的样子,我一时竟呆住了,仿佛时光一转,又回到了数年前。

    这间雅舍,不正如木屋中的茶室一般清净么?

    雅舍中一时静谧无言。

    隔了好一会儿子闵才让道:“大哥,请王先生入座吧。”

    我点了点头。

    分宾主坐定了,我才道:“子闵方才所言不差。建成想请先生出仕,未知先生意下如何?”

    王珪拱手道:“此番回长安,正有此意,太子殿下信任叔玠,叔玠自当为太子殿下尽心尽力。”

    第二日我便向老爹上了一道表章,请求任命王珪为太子府中舍人。

    老爹几乎是立刻便答应了。

    王珪的出仕,为我分了些许忧,此前与老爹商议的以国库钱财换世家土地,分配流民的事,韦挺一人去做执行力有限,太子府也要有人去配合他,王珪成了最合适的人选。

第229章 西拒薛举(一)() 
我还没有坐稳皇太子的位置,李世民就带着老爹最为看重的八位总管,朝着长安西面的西秦进发了。

    包括荀一——薛万彻,三娘和柴绍。

    我则留在长安,和王珪一起推进改革削弱世家力量,改革土地的事宜。

    这件事比我想象中要难得多,根本没有人愿意放弃既得利益配合我们。其实想想也能够明白,拥有土地意味着日后能源源不断地产出,可若收了一笔钱就将土地卖出去,那钱总有花完的日子。

    王珪、韦挺和我,还有子闵,四个人,加上陈演寿和柴孝和,都愁眉不展。

    因为天气炎热的缘故,我索性将办公的地方改到了雅舍,这当然引起了子闵的不满,王珪深知子闵的心思,本不欲勉强。

    我也没打算真的去劝她,本想着她若不愿意便算了,谁知她后来竟答应了,还主动参与了我们的讨论。

    韦挺登记户口的事情进展得比较顺利,我看着户籍册,比起我任民部侍郎的时候,光是关中地区的人口,竟减少了一半有余。

    长安如今富庶的人并不多,他们不敢硬来与老爹相抗衡,以一种非暴力不合作的姿态面对我们的每一次游说。

    我们根本拿他们没辙。

    韦挺的事情已经做完了,我们分地的事还没开始。

    事情报到老爹那里,他虽然也头疼,但明知急不来的事,也只好无奈地摇摇头。

    他不能重蹈当年杨广的覆辙,竟会逼得世家大族谋反——杨玄感在黎阳的起兵,除了杨广的猜疑,更大的原因大概是杨广的一系列举措打击到了士族的利益,所以响应众多。

    我倒并不着急,但太子府比我着急的人却很多,他们大概都在担心若李世民在对战薛举的战事中获胜,而我在京城安抚流民的举措失败,朝野中会引起多大的议论,就不得而知了。

    李世民出发没过几天,有一日我们在雅舍中商量如何从李氏宗亲入手,韦挺却满头大汗地抱着一个盒子走了进来。

    二话不说,便把盒子放在了我面前的桌案上。

    我仔细观察了一下,盒子本来是有锁的,却并没有锁。

    暗红色的木盒显得十分沉重,我轻轻推了一下,其实并不沉重。

    子闵疑惑道:“韦尚书,这是什么?”

    韦挺坐到一旁,擦了擦头上的汗,朝我拱手道:“太子殿下与太子妃何妨打开一看?”

    我打开木盒,里面只有几张薄薄的纸,仔细看时,竟是几张地契!

    我诧异地盯着韦挺道:“这是从何处得来的?”

    韦挺拱手道:“韦氏一族,愿效微力,替太子殿下分忧。”

    我一向知道韦挺的处境,他父亲韦冲在他少年时便逝世,家中并无积余。因此韦挺拿来的地契并不太多,但他的这番行动却为所有人做了个榜样。

    我心下大喜,却不动声色地看着韦挺道:“你将这些都拿来,尊夫人不会有怨吗?”

    韦挺笑道:“不会。”

    他办事一向稳妥,有了他抽出手来忙换地的事,为王珪省去了很多麻烦。

    除了安抚流民之外,老爹说的另一件事——开科取士,我也马不停蹄地开始准备。

    这件事定于九月在大兴原太学所在的地方举行,虽然诏令才刚刚颁布,主考官的人选却已经确定了,便是如今任太子詹事的李纲和被调回中枢任吏部尚书的陈演寿。

    我在长安的一系列举措令老爹十分满意,可他还来不及高兴,李世民兵败的消息就传到了长安。

    我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心中一惊,随军而去的人中,除了荀一,还有三娘和柴绍。

    薛举本不是易与之辈,他是汾阴人,陇西豪族,家资万贯,因为不满杨广的统治才揭竿而起,最初起义的时候,追随的人便有十万之众,这一方面当然是因为他的势力太盛,更重要的却是他轻财好义,为人豪爽,大家都乐得跟着他。

    比起老爹来,他的考虑要少的多。老爹想要的是名正言顺地得到天下人的承认,而薛举信奉的显然是实力。在起义后不久,他便散尽家财招兵买马,并且连结西突厥,在长安以西立稳了脚跟。

    随即便称王,定国号为西秦。

    李世民未及弱冠,与如此老成的人对阵,事前老爹就对他多番嘱咐,凡事三思而行。

    薛举的大军先是入侵了安定郡,直逼高墌,东北西南则分别掩袭北地扶风二郡。

    李世民才到高墌,便仗着人多势众在高墌西南列阵,耀武扬威,不多加防备,薛举却避其锋芒,绕道后方偷袭唐军,李世民根本没有料到薛举竟有如此胆量,在浅水塬折损了半数唐军,他颇为倚重的刘弘基也被俘虏。

    三娘和柴绍勉强脱身,便不顾军令返回了长安。

    荀一却没有和他们一同回来。

    大兴宫的两仪殿中,没有外臣,只有我、子闵、三娘和柴绍。

    三娘在开始讲述浅水塬之败的经过时,老爹便屏退了众人。

    听完三娘的讲述,老爹几乎要拍案而起。

    我以为李世民在经历洛阳之战后,会稍微有所收敛,想不到才再次领兵,便暴露了他急功近利的本性。

    过了好久,老爹的怒气才稍微平息了一点,对三娘道:“他身边的刘文静、慕容罗睺、刘弘基等人,难道都糊涂了?”

    三娘听了老爹的话,不顾身份便走上御阶跑到老爹身前,拉着他的衣襟道:“父亲,并非没有人劝。我与柴绍早知薛举用心,建议他深沟高垒,坚守不出,可他不听。嗯……不但不听,刘文静和刘弘基还在一旁起哄,我看刘弘基被俘也是咎由自取。”

    老爹听三娘说完,转头对柴绍道:“可是如此?”

    柴绍一本正经地点了点头。

    三娘仍撇着嘴一脸不开心,老爹见了她的样子反倒哈哈笑道:“你也损兵折将,如今没有军令便私自回来,该当何罪呀?”说着又对柴绍道,“她胡闹,你是久在军中的人,也由着她胡来?”

    柴绍听罢跪倒在地,却并不分辨。

    三娘见老爹如此,默默地放开了老爹的衣襟,小声嘀咕道:“父皇不讲道理。”

    老爹笑道:“柴绍,你起来吧。”瞥了一眼立在一旁的我,又道,“你们私自逃回来,就罚你们去太子府抄写文书,不必再带兵了。”

第230章 西拒薛举(二)() 
老爹轻轻一句话便撤了三娘和柴绍的统兵之权,三娘和柴绍面面相觑,又看了看我,我和子闵同时摇了摇头。

    他们只好作罢。

    走出两仪殿,三娘转头看了看宫禁森严的殿门,有些丧气地道:“柴绍,真不该不听你的话。”

    我笑了笑道:“父皇如今贵为天子,无论如何自有天威,你们不该私自回来。父皇即便偏爱你们,也要对臣下有所交待。”

    三娘叹了口气道:“大哥,这些道理我岂会不知?只是如今这般,我实在有些不喜欢。”

    子闵笑道:“三娘,你和柴绍来太子府正好,大哥整日忙着公事,你们正好来相陪,竹林雅舍,难得有客来。”

    柴绍却道:“恐怕不能如太子妃所愿。”

    我也笑道:“父亲让三娘和柴兄来,恐怕还是为了对付薛举。”

    子闵闻言,有些不情愿地“噢”了一声。

    我们才回到太子府,柴孝和便笑呵呵地迎上来道:“太子殿下,听说秦王殿下出师不利,损兵折将,大败而回?”

    我瞥了瞥他道:“不错。”

    他的高兴在我的预料之中,他自从投奔了我,事事为我考虑,我心知肚明,但不知为什么,我却不太喜欢他这样的小人行径。

    正在府中办事的韦挺似乎也很高兴,就让我无法理解了。在我看来,韦挺为人正直,绝不会像柴孝和一般幸灾乐祸。

    其实只是我不懂,他们从踏入太子府追随我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与我绑在了一起,我的荣辱得失,与他们的前程紧密相关。

    我却并没有考虑这么多。

    李世民回来的时候十分狼狈,与他最初在朝堂上的豪言壮语形成了鲜明反差,他身边同去的八大统领只剩下两个,刘文静也一脸严霜地跟在他身后,完全没有了往日的志得意满。

    李世民在殿中俯首向老爹请罪,老爹一拍桌案,却质问刘文静道:“肇仁,你说说,我军数倍于敌,为何惨败至此?”

    刘文静跪在李世民身后,拱手道:“回陛下,薛举阴险狡诈,防不胜防,袭我后方,秦王殿下偶感风疾,身体不适,才……”

    老爹打断道:“偶感风疾?你倒会替他推脱,你自己呢?”

    刘文静无言以对。

    这次朝会的结果,是将随李世民出征的人都撤了职,连李世民的兵权也夺了,却将兵符送到了太子府我的手上。

    其实在很早的时候,张文苏就对我提起过薛举其人,按照张文苏的说法,如果不是他和姓薛的有仇,他说不定也会去投靠薛举。

    我也因为张文苏的这句话,对薛举格外关注。

    七月初,唐临自西秦返回,探听得知薛举手下有一个谋士郝瑗,因此次李世民之败,向薛举进言不如趁唐军新败,直取长安。

    唐临一脸急切,若薛举果真攻破高墌,进犯扶风,立刻便兵临长安城下了。

    我听了这个消息却只笑了笑道:“不必担心,薛举与其子薛仁杲,虽有万夫不挡之勇,可薛举本人却十分迷信,你且稍待,等荀一回来再说。”

    荀一是以军中副将的身份跟着李世民去了高墌城的。

    但不出我所料的是,李世民身边的一众谋士皆对他百般排挤,李世民不得已将他调离中军,让他负责接运粮草的事。

    当年荀一曾在我箭下救过李世民一命,我想正是因此李世民才没有为难荀一。

    唐军大败之后,荀一潜入西秦都城秦州。

    我唯一的担心,只是荀一是否能够平安回来。

    数日之后,荀一果然回来了,并且带回来两个人——程不易和李玄霸。

    其实我让荀一去西秦的目的也不过如此,程不易和李玄霸在西秦被困,曾有信到我还没做太子时的世子府。

    暑热渐退,夜晚却并不凉爽,荀一特地趁夜而归,就是为了避免程不易和李玄霸被人发现。

    一别数载,程不易自然是老了很多,李玄霸看上去却健朗了不少。

    子闵一见之下便笑道:“年岁渐长,竟和大哥越发相像了。”

    子闵说的不错,众位兄弟中,唯有李玄霸与我最为相像。

    李玄霸只穿了一件灰色长衫,朝我拱手道:“大哥,此次回来,我不走了。”

    程不易在一旁点头道:“如今李唐新立,太子殿下正是用人之际,三公子也并非碌碌之辈,依老朽看,不若便留在太子府。”

    我凝思片刻,道:“可……”

    话未出口,李玄霸便道:“大哥不必担心,颜大夫替我治病时,我曾从他那里学得易容之术,不会被人察觉。”

    我笑着点点头,他们是有备而来。

    我们在房中议论了片刻,话题一转,便转到了薛举父子身上。

    “薛举来势汹汹,我军士气又低落,父皇将此重任交托于我,如何才能破敌?”这是我目前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当然也寄希望于被荀一带来的程不易和李玄霸。

    李玄霸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