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苍穹》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帝国苍穹- 第6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坦克?突击炮?还是坦克歼击车?

这样的好奇只在林恩脑海中一闪而过,管它是什么型号,只要能够在苏军封锁线上打开一条缺口就好。

不等林恩招呼手下加入前面这支突围部队,雪亮的光芒突然出现在了视线中。因为长时间处于黑暗的环境,眼睛顿时有种难受的刺感,心更是为之一紧:擦,又是该死的探照灯!

好在敌人的探照灯并不是对着林恩眼睛照射的,他很快就恢复了正常的视觉,一眼就看到了前方街道上的豹式坦克和三号突击炮,原来是这对不常搭档的装甲组合让苏联人如此煞费苦心。

现在当然不是欣赏“豹子”和“三突”英武身姿的时候,但林恩还是注意到前面的“豹子”有些与众不同——它的炮塔顶部装有一个类似探照灯的设备,却没有发出任何可见光,而旁边还有个圆筒状的大号“望远镜”。

这便是“吸血鬼”突击队最犀利的武器,安装有车载红外线夜视仪的豹式坦克,世界上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夜战坦克!

也难怪它没有在白天的战斗中被苏军击毁,任何一名指挥官只要还有理智,就不会在大白天用如此珍贵的夜战坦克去冲锋陷阵。

当然了,这也意味着苏军在白天的巷战中并没能占领全部城区,因为战车是不可能钻进房屋或躲到地下室隐蔽去的。

循着光亮之处看去,亮起的探照灯共有两盏,其一位于街口对面的废墟之中,直线距离约有500米;其二位于林恩右手方向的远端,距离可能超过了800米。它们一近一远,错开角度遥相呼应,就如同剧场的特效灯光,将原本掩盖街口和周边区域的沉沉夜幕揭开,使得突围而来的德军部队瞬间暴露在了对手眼前。

随着汇于街口的光柱出现,林恩的正前方、右前方和右侧,这三个方向上都迸发出了相当猛烈的阻击火力,普通子弹没有曳光效果,它们带着离开枪膛的温度,发着暗弱微茫的红光,从废墟中成串地飞射而出,密密麻麻地划过街道,迫击炮弹也在咚咚的闷响声中滑落下来,顷刻间击倒了许多艰难前行至此的大耳沿钢盔们。这些勇敢的战士很多还来不及反应就中弹倒下了,也有一些人凭着经验和直觉迅速趴下,怎奈子弹和弹片从不挑拣目标,落在哪便是哪。所谓的中弹几率,在这里只有yes or no的区别。

受到几个方向的火力同时攻击,德军突围部队阵势大乱,向街口推进的势头就这样被硬生生地遏制了。许多德军士兵们仓惶窜入路边的废墟——也好在林恩和他的士兵们抢先清理了靠自己这边的一片区域,否则以废墟作为战斗掩体的一排苏军士兵,必然用手中的冲锋枪和轻机枪给这些德军步兵造成极大的杀伤。

正所谓旁观者清,林恩虽然也身处战场,毕竟没有遭到苏军火力的直接威胁,因而得以保持更为清醒的头脑。他意识到苏军三面夹击的火力虽然很猛,却也是以轻武器为主,并没有得到炮火和坦克的直接支援。不过,两三公里之外的街口可是埋伏有苏军坦克小队的,以奥拉宁堡城区的规模,部署于其他街区的苏军装甲部队若是没有受到战事牵制,想必也会朝这边赶。也就是说,眼前这支德军部队必须趁阻击力量还不十分强大尽速突围,否则陷入苦战,不要说是“夜豹”,就算虎王来了,也是双拳难敌四腿!

苏军的三处阻击阵地都超出了步兵红外夜视仪的探察范围,但总归还在MP44的有效射程内,林恩一面用点射干扰正前方废墟中的苏军火力点,一面不顾危险地大声喊道:“马科斯!马科斯!”

也不知是林恩的大声催促起了作用,还是年轻的射手终于找到了准头,在这形势十分关键的时刻,右前方的那盏探照灯突然灭了,街口周边的视线顿时暗了不少。数秒之后,就连右侧远端的那盏也灭了。

正好打光了一匣子弹,林恩屈身下蹲,退出空弹匣,把插在固定弹袋上的捆绑双弹匣取出换上,喊道:“布鲁尔,走!”

第126章 黑暗优势

等林恩连走带滑地离开了坍塌建筑,一发照明弹冉冉升空了,它很快在头顶上方绽放光芒,只是亮度较寻常的炮射照明弹相去甚远,想必是由信号枪发射的小型照明弹。街口周围又亮了,却只限于相当小的一片区域,而且照明弹的持续性怎么也比不上探照灯——考虑到这些,林恩不失时机地召集自己的战斗小组,由自己领头探路,沃夫鲁姆护着爱娃,特奇梅尔紧跟坦泽,布鲁尔等三人殿后,趁苏联人的注意力还集中在街口前方的那支德军突围部队,立即从先前的射击阵地后撤。只等照明弹一灭,便领这一小队人马直接横穿马路!

没有红灯,没有斑马线,也没有穿梭往来的车辆。林恩戴着M42钢盔,穿着看似蓬松却轻便灵活的“豌豆作战服”,右手拎突击步枪,左手腾出来不断招呼身后的士兵们跟进,充分展现出了一名班级指挥官应有的干练和沉着。在他之后,格拉夫、爱娃、沃夫鲁姆、特奇梅尔、坦泽以及奇默尔曼和维雷格尔,这些人以不尽相同的姿态穿过这条沉寂却充满了危险的马路,现在就只差殿后的布鲁尔了。

林恩转身接应,布鲁尔在红外线夜视仪里的形态让他想起了卡西莫多,《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他个子本来就不高,弯腰跑动时的动作看起来颇为怪异,而且每走一段路就要停下来用夜视仪警戒观察。

殿后之人确实应该加倍谨慎,可这个时候,林恩隐约听得道路南端,也就是他盯了一个下午却最终放弃的那个街口所在的方向,传来了唧唧吱吱的声响——在缓慢的匀速行驶时,履带车辆的发动机声相对低沉,所以人耳很可能先辨听出履带的摩擦声。

心里一惊,连忙压着嗓子唤道:“布鲁尔,快!”

红外线望远瞄准镜中,“卡西莫多”仍然佝偻着腰,移动的速度却陡然加快。可是,为红外夜视装备提供持续电力的蓄电池盒毕竟有二十多公斤,在弯腰快跑的情况下很容易造成重心偏前——林恩在突击队训练营的时候就多有体会。作为夜间战斗小组的候补夜战兵,布鲁尔想必是在入选小组之后才接受相关训练的,使用夜战装备的经验相对较少,加上环境造成的紧张心理,他才跑过马路中央,就踉跄着几乎摔倒,结果最后一段路基本上是连滚带爬、手脚并用完成的。

眼看这名狼狈的夜战兵即将从身边跑过,林恩再次唤道:“嘿,布鲁尔!我在这里!”

在一片漆黑的情况下,布鲁尔并没有展现出“听身辨位”的高超功夫,而是借助于红外线装备才摸到林恩身旁。

“真要命!”他一边喘气一边嘀咕道。

林恩没有应和,而是端起突击步枪往传来声音的方向观察。

行进中的苏军战车,每一辆进入百米范围之后,都会以热源的形式反映在夜视望远瞄准镜中。

这就是科技。

一辆、两辆、三辆……林恩毫不惊讶地数到了七,他几乎可以确定,这七辆就是自己下午观察到的那支苏军坦克小队。

七辆恐怕都是T…34/85。

原本想着冲过马路之后,配合己方的突围部队尽速突破街口,最终从这个方向逃离奥拉宁堡——直到天黑之前,东面、东南、南面,这三个方向的外围区域都还有战斗的枪炮声。可随着这一小队苏军坦克的出现,林恩意识到战局已经变得更加复杂了。若是己方突围部队的那两辆战车在突破街口之前就被敌人干掉了,那么离开奥拉宁堡的成功概率就会大幅下降,而包括自己在内,德军步兵们很可能在苏军坦克和士兵的联合绞杀下陷入彻底的绝望。

要么战死,要么投降,没有第三条路可选。

林恩偏偏知道,苏军战俘营的日子有多么可怕。

若是公平对决,德国的豹式坦克对苏联的T…34/85仅仅是略占优势,搭上一辆普通三号突击炮对付七辆T…34,唯一的取胜之机便是充分利用红外线夜视装备。可是,位于街口另一侧的德军坦克手们未必注意到了从这边悄悄摸上来的苏军坦克,因而非常有必要提醒他们注意!

“大家各自隐蔽好!”

林恩转头朝身后低吼一声,然后从腰带上取下一枚反坦克手榴弹。

尽管这种威力颇大的投掷武器比普通手榴弹重一些,所幸,林恩右臂的伤势已经痊愈。

拉环,甩出,低头,这些最基本的动作在这名SS下士这里并不出彩,而且这一投,他无需直接威胁对方,而是给友军提个醒:往这儿看,狼来了!

轰!

强劲的气流伴随着震耳的爆炸声从马路上传来,传统投掷武器虽然战斗距离非常有限,可夜战加上巷战,它们的隐蔽性就充分发挥出来了——在遭到扪头一击的情况下,苏军坦克全然不知袭击者的具体位置,又怕开灯会暴露自己的位置,因而只是盲目地扫射一通,完全没挨到林恩的边。

重启红外线夜视仪,林恩观察到那些搭乘坦克作战的苏军步兵纷纷下车,在坦克纵队两侧掩护前进。

就这点儿本事?

取出第二枚反坦克手榴弹搁在手边。因为有红外线夜视装备,林恩得以在黑暗环境中判断出敌人战车的准确位置。等到第一辆苏军坦克驶到了侧前方,不慌不忙地拉环、甩出,看着屁股冒烟的手榴弹迅即消失在黑暗当中,这才低头、收枪、伏身,以双手食指塞耳。

轰!

还没来得及看清这枚反坦克手榴弹的爆炸效果,林恩微微发懵的耳朵就听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轰响声,是苏军坦克开炮?

不等林恩确定,接连传来的轰响声立即扰乱了他的听觉,一场战车与战车之间的夜战就在这宛若废墟般的街区上演了!

装备车载红外线夜视仪的德军豹式坦克显然拥有无可比拟的先天优势,只要燃料不尽,它还不用担心夜视装备的电量问题。

好不容易找到空当端枪一看,第一辆苏军坦克呆在原地没动,而且除了发动机位置,它的炮塔前部多出了一个正在变暗的热源。

干得好!

林恩在心中呐喊一声,旋即平移枪口。再既不能开灯,又没有得到友军灯光支持的情况下,后面六辆苏军坦克难辨敌我,又不愿停在路上被动挨打,干脆各自转向驶下公路,原先的纵队自是没了形,而那些随行的苏军步兵这时候也是两眼一抹黑,有的还能跟上坦克,有的却还在沿着公路继续往前走。

碰到这种情况还有什么好等?直接点射,一个接着一个点。这一刻,林恩化身成为真正的暗夜杀手。技术就是王道,加上布鲁尔的配合,红外线望远瞄准镜中的人影一个接着一个倒下了。

苏军士兵们虽然看到暗红色的子弹从路边飞来,但他们慌乱仓促的反击却没多少是真正形成有效威胁的。

咚!

街口方向传来的炮声是那样的从容,就像是一个老练的猎手在不慌不忙地击杀愚蠢笨拙的野猪。此时此刻,林恩在红外线瞄准镜中看到了极其精彩的一幕:闪耀的光团飞逝而过,在一个热源前方位置迸发出耀眼的焰光,一朵绚烂的烟花就在眼前绽放!

受这激烈枪炮声驱使,又一发枪射照明弹终于升空,它所能够提供的光亮虽然有限,却更易于控制位置。雪白的光笼罩着街口,也为稍远处的人们提供了一些微弱的光线。很不幸的是,驰援而来的苏军坦克和战斗步兵正处于被动挨打的位置,这样一来反而暴露在了明处,林恩手下的兄弟们看准时机加入战斗,在突击步枪和冲锋枪的嘶吼下,仅剩的那几名苏军步兵也旋即命陨于此。

第127章 步兵万岁

短短5分钟不到,7辆足以代表二战苏联军事工业水平的T…34/85坦克被悉数干掉。

德军的豹式坦克和三号突击炮使用的都是75毫米口径炮,但林恩完全可以判定,己方“夜豹”是这场发生在200米内的超激烈炮战的唯一主宰者。犀利而精准的炮火,敏捷而迅速的移动,加上步坦呼应、默契配合,这一仗干净利落,漂亮至极!

此间一战,林恩和自己的战斗组少说也干掉了30名苏军士兵,包括随同坦克作战的苏军步兵以及从受损坦克中逃出的苏军装甲兵,然而他有心喝彩却难掩心中的深深遗憾:以美国为首的盟军凭借强大的战略轰炸力量对德国实施了长时间高强度的猛烈轰炸,致使德国的军工体系早早陷入崩溃境地,别说是大规模的军工生产,就连正常的武器维护也难以保持,类似虎王、夜豹以及Me…262这种拥有明显优势的技术兵器,恐怕永远也无法达到足以扭转战争局势所需的数量了。

这意味着类似的经典战斗仅仅是帝国末日的昙花一现,除了证明德意志军人出众的勇气与作战技巧,别无它用。

换上弹匣,林恩毅然转身,朝自己手下的士兵们呼喊道:“第167战斗组,跟我前进!”

干掉了增援而来的苏军坦克小队,德军突围部队亦不作停顿地重整攻势。此时街口侧旁区域仍有许多的苏军步兵,他们虽不能在中远距离上威胁到德军的两辆战车,却可以凭借密集的枪弹阻击随行的德军步兵,并在距离足够近时利用反坦克手榴弹、燃烧瓶等武器有效攻击德军的两辆战车。结束了炮战,“夜豹”和三号突击炮一边朝着街口缓缓推进,一边用车载机枪对苏军藏身的废墟地带进行压制性射击,然而很明显,这难以大量杀伤那些依托残墙断壁进行阻击的苏军步兵们。

除了沃夫鲁姆保护着爱娃·符特里奇跟在后头,林恩带上全部士兵意图一鼓作气消灭街口东南角的苏军士兵。不过,在一片漆黑的环境下,真正能够发挥战斗作用的仍是他和布鲁尔这样的夜战兵。两人端着装配红外线探照灯和红外线望远瞄准镜的MP44突击步枪,以并不标准的双人战术队形交替掩护着前进,迅速逼近苏军士兵们部署防御的废墟地带。这时候,大部分苏军士兵仍把注意力放在了街口方向,但刚才林恩那边毕竟发生了激烈交火,有一些苏军士兵已经反向实施警戒防御,一旦察觉到有敌人靠近,他们便以冲锋枪和手榴弹进行非常坚决的阻截。

浓重的黑暗固然遮蔽了肉眼视线,可不论是盲目扫射的子弹,还是闭眼投掷的高爆炸力进攻型手榴弹和多破片防御型手榴弹,对进攻中的步兵都是非常直接的威胁,而林恩他们即便时时刻刻盯着红外线夜视装备,也无法提前规避敌人的子弹,更无法识别出一枚即将爆炸的手榴弹。

既然偷袭不成,林恩当即更改战术,向士兵们下令道:“跳跃前进!”

在“吸血鬼”突击队的战术指令中,“跳跃前进”当然不是蹦蹦跳跳地前进,而是指在进攻过程中利用地形相互掩护,以“停…进…停…进”的方式突破敌人防御,而这种战术又被称为“步兵突击”。它最早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当时为了打破堑壕战的僵持,德军在一线部队挑选经验丰富的老兵组建了“风暴突击队”。进攻发起时,多个突击队利用堑壕、弹坑和一切可以利用的掩体交替前进,并充分运用迫击炮、手榴弹、冲锋枪和喷火器实施阵地突破,在西线最后几场攻势中屡次突破协约国军队的防御阵地,表现相当出色。只可惜在这场比拼耐力的战争中,得到美国参战相助的协约国一方最终熬到了胜利。

觅到一处只剩小半段的断墙,林恩停了下来。透过红外线望远瞄准镜,他可以非常清楚地观察到数十米外的目标。虽然多数人影都只有上半截,他仍然自信满满地点射猎杀。在几乎枪枪不离目标的情况下打了半匣子弹,本以为对面的火力会就此减弱,可在黑暗中飞射而来的子弹不但没有减少,看起来还增加了!

林恩心有不甘,但理解起来也很简单:苏军士兵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