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今日诗词会友仅限十题。”
众人一片哗然,本以为此次诗词会友最多有五题就不错了,居然有十题,看来这明中信还真的有底气啊!
一时间,众人对此次诗词会友无比期待。
明中信望望大家,继续宣布道,“诗词会友,现在开始。”
第104章 一题三诗()
却见明中信孤零零端坐于桌案之后,众人皆离得他远远的,包括明有仁、明中远,估计是怕众人怀疑他们提醒明中信。
一位年约三旬的读书人上前抱拳道,“在下梅林,斗胆第一个为明少爷出第一题。梅兰竹菊四君子不可分割,既然你在兰亭文会上作了关于兰的诗,那么在此,你可否赞美一下其他三君子?”
明中信点头应是,他心中明白,这位属于中立的,只是想验证一下他的才学。
他作闭目沉思状,众人知道,他在酝酿,一时间明府门前鸦雀无声。
突然,一个稚嫩的声音响起,“这三君子算是几题呢?”
众人望去,却见只是一位书童,一脸天真样,回头望向明中信。
是呀!这三君子算几题呢?
明中信开眼望向书童,沉吟不语。
“我们也不为难你,你既然在文会上为‘兰’作了三首诗,为这三君子各作三首诗,应该难不倒你。你如果作出来,算你通过,就算你三题吧!”
众人一阵骚动,这是谁啊!如此无耻,你给作三首?就这时间,现场发挥,做出一首被现场读书人认同的都难,更何况今日现场还来了黄沮、孙宇两位大家,被评佳作的机会并不大啊!
现在,就连唐逸之、黄沮、孙宇、钱师爷四人都觉得这人太阴毒了!
一时间,明中信成为了众人的焦点。
当然,今日明中信本来就是众人的焦点,多点也无妨!
明中信朝着这位发言的尖嘴猴腮、眯眯眼中年人一笑,应道,“既然这位先生如此说,那么我就作一作又何妨。”
众人一听一阵哗然,这明中信还真是有底气,一时间,众人更加期待。
却见明中信站起身形,提笔就写:
梅
寻梅:无事不寻梅,得梅归去来。雪深春尚浅,一半到家开。
停笔稍作思考,继续:
山中梅: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去淡日光寒。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
早梅:姹紫嫣红耻效颦,独从末路见精神。溪山深处苍崖下,数点开来不借春。
梅林上前将三首诗拿起送到黄沮面前,请求鉴赏。
众人一翻推辞,最终大家推举唐逸之先行品鉴。
梅林在旁高声唱诗,众人听完,皆等着唐逸之品评。
唐逸之先行观看,却正是“寻梅”,他观看半晌,评鉴道,“此诗用写实的手法将寻梅情形娓娓道来,抒发了心中闲适自然的踏雪寻梅的心情。勉强算得一篇佳作,不过,与明中信此前的文名不太符。”
在场读书人纷纷点头,不错,第一篇算过关了。
明家众人却心中一沉,这评价不太高啊!
萧森则面上一片喜色,看来明中信还真的是江郎才尽了!
拿起第二篇“山中雪”,孙宇品评道。
“‘晓雪初晴’写尽冰封世界,清凉人间,身处其中,油然而生清冷孤独之感,‘檐流未滴’突出了天气的寒冷,‘清孤不等闲’突出了梅花坚强不屈的性格,全诗含蓄地表现了清高坚韧的性格和洁身自好的品质。佳作,佳作,实用佳作!”
说到此,孙宇面带深意地望了望还在做诗的明中信。
在场众人议论纷纷,无比激动。一时间,羡慕的目光纷纷投向了正在做诗的明中信,明中信却仿若并未听到,仍旧低头做诗。
而萧森的表情更加精彩,大张着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心中在喊,侥幸,一定是侥幸,明中信绝无此等才情!
“我来看第三首。”黄沮当仁不让,拿起了“早梅”。
然而他却眼神不动,紧盯诗稿,久久不语。
“妙,妙,妙!”黄沮尚未品评,直接三个字,表达了他的喜悦之情。
黄沮怀着激动的心情品评道,“此诗先借用东施效颦这一典故,用一个‘耻’字,写出梅花不肯随波逐流的可贵品格。这首诗贯串着一个‘独’字,‘耻效颦’体现了‘独’,‘不借春’也体现了‘独’。又贯串着一个‘见’字,见于‘末路’,见于‘溪山深处苍崖下’,既‘独’又‘见’,既孤高又勃发,写出了早梅的特色,更是表现了做诗者的美好人格理想的一种体现和象征。”
在场众人表情更加精彩,年长者沉默不语,不断思量着诗中的独,再想明中信仅仅十四岁,却被众逼得要诗词会友,一时间百味杂陈,心中苦涩。
年轻者纷纷鼓掌,表达了对明中信的羡慕钦佩之情。
明府众人则皆是面色激动,纷纷鼓掌。
萧森则面色有些灰白,眼神复杂地望向明中信。
黄沮举手制止了众人的喧哗,静看明中信的第二题。
竹
竹画: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竹:举世爱栽花,小子只栽竹,霜雪满庭除,洒然照新绿。幽篁一夜雪,疏影失青绿,莫被风吹散,玲珑碎空玉。
明中信抬眼示意梅林取诗。
此时的梅林一脸激动地上前取诗唱诗。
唐逸之此时也收敛了此前轻松的表情,一脸严肃地品评。
“竹画,此诗文看去平平,实则意境不凡,写出了竹子气节清高,不与白花争艳争香,不惹蜂撩蝶,借喻超脱世俗的亲近自然的为人处世的方式。”品评完,唐逸之以外人难解的眼神望着明中信。
众人不再喧哗,继续望着孙宇,期待着他品评第二首。
孙宇急不可待地拿起第二首“竹石”。
梅林则激动地大声唱诗。
孙宇眼神一亮,大声品评道,“此诗首二句说竹子扎根破岩中,基础牢固,次二句说任凭各方来的风猛刮,竹石受到多大的磨折击打,它们仍然坚定强劲。在赞美竹石的这种坚定顽强精神中,隐寓了自己风骨的强劲。‘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真切表现了自己在斗争中的坚定立场和受到打击决不动摇的品格。妙妙,借诗言志,实用上佳之作!上佳之作!”
唐逸之眼神闪亮,目中晦涩不明的含义转为明朗,目含欣赏地望向明中信。
第105章 中信赠诗()
来此之前,他对明中信是有些意见的,最近明中信在L县搅起了漫天风波,太过高调,而且还将知县拖下水,这与他那根低调无为的思想相抵触,所以他今日来此是想打压明中信的,却未想到明中信确实有才,居然借助这几首诗表现了他孤独末路的处境,同时还表示,他将继续保持清高坚韧、洁身自好,如此风骨、如此诗作,相比其他小小的瑕疵,就不是那么难以忍耐了!
此刻,他终于认可了明中信!
此时,黄举、王琪、李玉由是目瞪口呆地望着明中信,此时的他们才明白,自己与明中信的诗才有着多大的区别!
梅林唱完这最后一首“竹”,眼神有些懵,这又是写实?但明府没有竹子啊!而且相比前两首,好似没有那么激动人心。
黄沮拿起诗作,细细品味。
良久,开口道,“此诗借助描写与竹相伴之人,日日相处,日日相看,在这天然图画中,自然得出心得意境,此诗写出了作诗作词的心得,皆为自然为师,大地为师,将自身融入其中,心有所感,诗词之作自然可成。揭示了做出好作品听捷径,这是明中信在诗中教授你们如何做诗做词,你等可明白!”
说着,黄沮直视其孙黄举等,黄举、王琪、李玉若有所思,似有所得。
众人一片哗然,梅林也如梦方醒,原来明中信还有如此心思!
一瞬间,在场的读书人目含感激,心含敬意地望向明中信。
此时一些年龄小的读书人隐隐间对明中信有了一些崇拜。
萧森面色焦虑,却毫无办法,只好希望他所作菊诗无此功力了。
明中信又抬手,梅林未等示意直接上前取诗。
梅林高声唱诗道,“伴菊:弹琴酌酒喜堪俦,几案婷婷点缀幽。隔坐香分三径露,抛书人对一枝秋。霜清纸帐来新梦,圃冷斜阳忆旧游。傲世也因同气味,春风桃李未淹留。”
此次唐逸之也不再客气,直接品评道。
“前两句写景,弹琴酌酒写出了诗人的喜悦之情,庆幸与菊花为伴,菊香袭来,好似见到了深秋景象。后两句通过回忆昭示了菊花与自己同为知己朋友,气味相投,休戚与共,春风与俗世埋没不了自己。”
“纵观全诗,显示的是平和恬淡幽远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境界,结局高亢壮丽。佳作!佳作!”唐逸之终于呈现出了欣赏之意。
众人哄然叫好。
明家众人喜笑颜开。
梅林继续唱诗,“献菊:战罢秋风笑物华,野人偏自献黄花。已看铁骨经霜老,莫遣金心带雨斜。”
孙宇评道,“此诗起势不凡,一个‘战’字,一个‘笑’字,使征战疆场又乐观坚贞的抗争形象跃起然纸上。佳作!”
孙宇未敢将诗中深意再行剖析,皆因此诗正是表现了明中信与散布谣言势力不惜刀戈相见的决心及战胜这股势力的决心。
众位大家心知肚明,也就不再难为孙宇了。
然而在场读书人一阵喧嚣,要求再行深入品评。
梅林在黄沮示意之下,继续唱诗。
“秋菊:秋菊能傲霜,风霜重重恶。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
“此诗描写了当百花凋零,万叶枯黄时,秋菊却傲然挺立,像松柏那样经风霜、耐严寒。全诗歌颂了秋菊坚强不屈的精神。佳作!”黄沮也就不再啰嗦,直接品评完。
众位读书人一时间群情鼎沸,要求细评。
几位大家见此情形,稍作商议。
由唐逸之宣布道,“此三题,明中信所做诗作描写细节言简意赅,惟妙惟肖,几首诗做到了以诗言情,以诗咏志,皆乃上佳之作!”
明中信坐在桌案之后点头表示接受。
既然明中信也已经接受,大家也就不再多说什么,说不定下面更加精彩。
黄沮面向梅林道,“作为出题之人,你可接受此结果?”
梅林频频点头,表示接受。
突然,明中信站起身形道,“明某不才,愿将刚才所做诗稿赠予第一位出题人!”
瞬间,梅林懵了,黄沮等人懵了,在场的读书人都懵了!
萧森心中大叫,收买人心,收买人心!!
梅林呆立当场,久久不能自己。
本来,他听到传闻,明中信在文会中请人代笔,本对明中信文名有所怀疑,所以才在今日出题想考考明中信。
此前,他绝未想到自己居然能够见识到如此精彩的诗作,更想不到明中信居然要将诗稿赠予他,一时间,竟然傻了!
黄沮将诗稿整理好后不舍地递给梅林,心中暗叹,这好命的小子。
在座的唐逸之、孙宇、钱师爷本来就眼冒绿光地对诗稿有所觊觎,然而明中信如此说,他们总不能放下身段与梅林争抢诗稿吧,现在也只能忍痛割爱了。
他们纷纷下定决心,待下来后再向梅林高价求购吧!
要知道,明中信在文会后诗稿本就抢手,想必今日之后,必会更加抢手,更何是在如此传奇的场合所写的诗稿,再加上他那手出神入化的书法,真可谓价值千金啊!
梅林接过诗稿后,一脸的不可置信,望着手中的诗稿,激动得说不出话来,直冲明中信和黄沮等人鞠躬,鞠躬,再鞠躬。
不提梅林怀着怎样的心情,且说现场众人皆是一副羡慕嫉妒的模样。
明中远上前请在座读书人出第四题。
萧森更是跳出来,不管不顾地叫道。
“既然明公子诗才杰出,那么不如接下来咱们换作词牌吧!”
“对啊,对啊!”众人纷纷叫好。
见识过了明中信的诗作功力,众位读书人也想再见识一下明中信的词作功底!
“这位请问高姓大名?”明中信微微一笑,说道。
“在下萧森,为一个无文名的读书人。”萧森一挺胸道。
明中信心中一动。
姓萧?那知府不就姓萧吗?看这年纪,应该不是知府公子,却也一定是萧家人,看来这次风波背后黑手还真的是萧家!
萧森心中合计,明中信现在臂助良多,诸事顺利,年少得意,再加阅历浅薄,七情未全,嗯,就这么办。
萧森下定决心,叫道,“小子萧森,今以恨为题,词牌名为沁园春,请明中信做词。”
第106章 萧森发难()
众人一阵愕然,以恨为题?这却为的哪般?
黄沮等也是一阵皱眉,从来就无以恨为题的词啊!就是自己等人做,也是有些难为,更何况这明中信年仅十四岁,能有何阅历,能把握恨的真意吗?
众人也看出来了,这萧森今日存心想让明中信出丑!
然而,今日诗词会友毕竟是明中信自己提出的,别人难为他,他也只能应战了!
众人担忧地望着明中信。
却见他沉思片刻,一边吟唱,一边提笔写道。
“花亦无知,月亦无聊,酒亦无灵。把夭桃斫断,煞他风景;鹦哥煮熟,佐我杯羹。焚砚烧书,椎琴裂画,毁尽文章抹尽名。荥阳郑,有慕歌家世,乞食风情。单寒骨相难更,笑席帽青衫太瘦生。看住所秋草,年年破巷;疏窗细雨,夜夜孤灯。难道天公,还钳恨口,不许长吁一两声?颠狂甚,取乌丝百幅,细写凄清。”
黄沮等人双眼一亮,妙,真妙!
唐逸之道,“这首《沁园春》写得看似放荡不羁,其实遵守格律甚严。起首三句为连绵体,同字排比,既注重了词的形式美,更增强了词意表达力。上片第四句起和下片第三句起,句式平仄以及词意结构相同,形式严谨,颇具美感。”
黄沮接道,“最难得的是,这首诗用一种出人意料的以直抒胸意的表达方式——敢爱敢恨的方式发出灵魂的呐喊。以直露的方式,大喊、大叫、大骂的方式发泄自己的爱与恨。我们常以“焚琴煮鹤”来形容煞风景,这里更是大大逾越,几乎所有美好和值得怀念的东西,都成了发泄的对象,以解心中之痛。”
“萧先生,此词你还满意否?”明中信谢过各位的赞誉后,向萧森问道。
萧森有些张口结舌,谁能料想到,明中信对恨之一字有如此深刻理解,还能以词的方式完美地表现出来!真是妖孽啊!
“怎样,中信之才比之你等,如何?”黄沮这时悄声询问背后的黄举等人。
三人面红耳赤,低头不语。
“哼,别以为比别人多学些时日诗文经书就目无余子,须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今后切不可自满,须谦虚谨慎治学,切记!”
三人唯唯应是。
本来,近日听说明中信在文会上所作为代笔之作,心潮涌动,气愤异常,觉得明中信欺骗了他们,憋足一口气,想今日来此报当日之恨,却未想到明中信给予他们如此大的震憾打击。
一时间,再无争胜之心,唯余钦佩羡慕崇拜之意!
小书童小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