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击的日军小队很快就到了埋伏地点,开枪的人不见了。
很快,两个小队被干掉了。
日军大队似乎意识到了,这棵大榕树似乎是个陷阱,想撤退。这时候,已经晚了,枪声再次从南北东西四个方向响起,就连大树下也有人埋伏。
日军向四周射击。射击有些盲目,因为只能大致判断对方的方位,不能精确瞄准。
就这样,一千多鬼子被一点一点磨死了,人越来越少。
这里的西侧是大山,太阳落山早,在沉沉测暮色里,剩余的鬼子发现,自己的指挥官都已经被枪杀,这才绝望了。有的拉手榴弹自杀,有的端着枪冲向树丛,结果还是被杀。
观察员们从担心,到欣赏它们的作战过程。英国军官心里矛盾。如果是杀自己,只恐怕自己的表现不如日军。
这一次战役时间大致持续了四个小时,增援的一千多日军全部被杀,游击队只有两个人受伤,其中一个被子弹击中,一个被刺刀刺中。
这一次,多数鬼子被枪杀,因为机关布置起来需要很多时间。
最叫人惊奇的是小路的警卫们的战绩。他们四个人想参加作战,又不放心小路的安全,小路见英军美军观察员有警卫,就放他们出去了。
没想到这四个人丛林隐蔽的不是很好,但是杀人却是最多的。每个人都干掉十五个以上,刘柏杰最厉害,在他手下死伤的日军达到二十二个。
这四个人就在大榕树附近埋伏,所以,观战的军官们几次看见他们是如何杀敌的。印象最深的,就是一个警卫躲在大树的根部,等一个日军跳过树根的时候,他在下面就是一刀。
小路本人虽然拿着枪,却一枪未发。
这使得那些本地战士也不得不佩服因为他用的是新学的技能,而不是用枪。
李伟在战后想进入城镇,被小路制止了。全队拿着缴获的日军武器,立刻撤退。
一千四百多日本鬼子的尸体被扒光了,整整齐齐地摆放在那里。耳朵全部被割掉。当地日军都杀光了,几天后才有人来收尸。不论是缅族人,还是日本人,都胆颤心惊:这些反抗力量,简直是魔鬼。
|
1942年11月12日。印度,阿萨姆。
史迪威爽快地付出了七千只步枪和子弹。盟军各个部队军官士兵看到了一大堆耳朵,无不胆寒。美军一个满员师有两万多人,多出来一个师的装备,拿出一大半来,还是很轻松的。
美军,英军和印度军进一步收敛了对中国的军队的轻视,对小路的部队甚至尊敬起来。盟军的指挥官倒不是害怕这些收割耳朵的士兵,而是害怕小路等人。这些人建立部队,吸引土著人参加的部队。这些人几乎是无所不能的。
经过和战区司令的协商,李伟的联军获得了独立师的番号。本来,重庆根本不想给这个番号,但是这些人本身就是炮灰,加上史迪威口气坚定,重庆也就不坚持了。
经过这一次局部胜利,印度的盟军士气高了起来,史迪威制定了一个作战计划,准备从2月开始,到4月雨季到来之前发动一场丛林战。丛林战效法游击队,用一个月是时间训练,教官是英国的丛林作战学校的人。
美国人为了丛林战,迅速从国内调集了一些适合丛林作战的设备和装备。等一切具备盟军就要对缅甸敌后发起作战。
作战的效果还可以双方各有胜负,虽然没有游击队的战果好,却把日军拖进了泥潭。
因为游击队的本地人不是缅族,对缅族素来有仇恨,再除掉缅族勾结日军的奸细的时候一点都不手软。缺乏本地人支持的日军开始吃亏了。
此后,独立师在敌后开展游击战,在一年的时间里就让史迪威出了五万杆枪。
后来,史迪威商量道:“李师长,可不可你给你一些别的辎重,比如说油料,重机枪,大炮。步枪有些不足。”
李伟道:“我想要一些机器,制造大炮机枪步枪零件的,你能给我吗?”
|
小路就要走了。
临走之前,李伟和小路进行了几次长谈。
小路要求他,要接纳马上到来的115师的军事干部。李伟对此不理解,要小路详细给他说一说。
小路给他讲了关于115师的事情。
115师在林师长受伤去苏联养病之后,依旧在山区战场作战,但是,一些干部战士逐渐地从山西战场上消失了。
他们被一点一点地转移到了大西南。大西南的军事干部,表面上是东北军西北军的人,实质上,他们的确人数很多,但是,我们还有另外一手,那就是最近,要把115师的大批干部战士转移到西南。
这些军事干部要分散开,深入各个地区,训练游击队,训练部队,开展敌后游击战。他们。
李伟知道,这些军事干部的南下。不过,前一两年,这些人主要在重庆的西南局领导下,在云贵川桂几省,而李伟最近把工作重心集中在缅甸,那么八路军的军事干部也要在缅甸吗?
小路的回答是肯定的。将来,林师长也会来云南缅甸。因为大西南是老蒋的最后基地,林师长不合适大张旗鼓地开展军事活动,部队要低调发展。
将来,林师长会成为整个大西南的军事首长。大西南的作战范围,要覆盖缅甸北部,西藏南部,云南,越南北部等等。这是一部考虑深远的布局。
李伟仔细思考,知道大西南的局做大了。他以往想的,就是逐渐占缅甸北部,在缅甸北部稳定了,再想西发展。而新布局会大大加速这个进程,特别是藏南地区。
小路道:“明白了吧?”
李伟道:“明白了。这一定是你和主席一起制定的。有了这个计划,你给我们说的计划就大大加快了。我以前计划四到五年之后,才能把触角伸到藏南。有了这个计划,明年就可以占领藏南。”
小路道:“如果明年做不到,后年一定要做得到。这里不乐观,是孔夫子不到的地方,百姓不会汉话,不会汉字。困难会很大。”
李伟道:“115师够不容易的了。”
小路:“自从你们生意做大,出钱,出交通工具,有地下组织,他们转移容易多了。你以后要好好辅佐林师长。”
李伟道:“是。队长,你下一步要去哪里?”
小路:“我先去广西,在那里转道去台湾,然后会大连。”
李伟道:“走海路?”
小路:“坐船。”
|
1942年11月29日。小路一行人离开了缅甸,乘坐飞机飞往广西。
很快,小路的飞机飞到了广西钦州附近的一个飞机场。这个飞机场是辅贤公司建造的。建成后基本没有用上。飞机把他们送到这里后,就离开去昆明,重庆。
外界从此失去了小路的行踪。后来,他出现在大连,一些人在追踪他,研究他的行动,对这一段他的行程仔细研究,不得要领。
这些年,广西一直笼罩在日军的巨大的阴影下。越南的日军囤积重兵,在1940年打了一仗,中国广西战区损兵折将。甚至当时老蒋在桂林还被日军飞机精确轰炸。
现在,钦州没有日军;但是距离越南很近,海面上也受到日军的军舰的威胁。小路把这里当做敌占区,要求辅贤公司在这里开辟根据地。
如今,根据地已经在广西各地开花,其形势仅次于云南。周公从云南,四川,贵州,江西等地抽调干部,派到广西。根据的小路的建议,广西的任务是通过发动抗日力量,教育民众,不追求暂时的作战成果,而是长远布局。为此,来广西的干部里,学生干部居多,军事干部反而少一些。
广西各个根据地的百姓已经尝到了甜头,生活质量提高,开始认同辅贤公司了。
钦州辅贤公司把小路等人接到了基地,一个农庄,然后,用小船把他们运到了海边。
一个晚上,一行人到了海边。带路的人亮灯数次,一个小船划了过来,把这十几个人装上,驶向大海。
刘柏杰不知道要坐什么船,总司令不说,他就不问。不过他猜想,应该坐军舰去台湾。大连不是缴获了几艘日本船吗。
小船走了一会,还不见海上有大军舰,却看见不远的水面上有一个黑乎乎的大家伙,就像大鱼的脊背,高高的鱼鳍露在水面上。
小船划向这个大家伙。
刘柏杰还在奇怪,只见大家伙上面亮起了一盏灯,闪了几下,接着自己小船上也亮灯,闪了几下。不用问,这是对上暗号了。
刘柏杰心里想:“就坐这个船?这是什么呀?”
看了总司令一眼,却见总司令已经兴奋起来,道:“我的三号。又见到你了。”
刘柏杰问道:“这是什么船?我们坐这个?”
小路笑道:“这个可是秘密武器。上去就知道了。”对于绝大多数东北抗联的战士,甚至低级军官来说,潜艇是什么?不知道。
;
第592章 潜艇兵;都是小个子()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src=";/js/read01。js";>;<;/script>;
1942年11月29日。钦州近海。
小船靠了上去,上面一个大连口音道:“总司令来了吗?”
小路道:“你好!是老三吗?”
对面道:“是我。快上来。”
不错,这是潜艇,是三号,是东北联军仅有的三艘现役潜艇之一,也是最大的一艘。潜艇上的人是张老三,当年划船送小路和东北抗联高级干部去天津和小路结识的,从此成为好朋友。
那一次,他学会了开汽船,是义勇军里第一个学会开汽船的,一路上,还学会了一百多个字。后来,因为聪明,文化学习刻苦,水上本事好,是最早一批被派到潜艇上的,现在是艇长了。
学文化的时候,张老三觉得自己的名字不行,请小路取一个。因为他立志干海军,小路给他取名海洋。如今,只有少数几个人叫他老三。
刘柏杰在潜艇上警戒,是最后一个进入潜水艇的。抓着扶梯下来,不等双脚落地,就开始四下打量。只见潜艇里空间狭窄,到处是管子,到处是设备,人走路的空间十分狭窄。
只见船员们喊着口令,一会,潜艇缓缓地开动了。
因为天黑,潜艇没有下潜,有一个哨兵在上面瞭望,带着咸味的海风吹进来,十分舒服。虽然是冬天,这里海上根本不冷,温度宜人。
刘柏杰最感兴趣的,是潜艇上的设备,正张望时,小路挤了过来,道:“柏杰,来介绍一下,这是艇长,张海洋。”
刘柏杰立正敬礼,脑袋当地一声撞在一根管子上。
张海洋,也就是张老三也敬礼道:“小心小心。听说了,这一次在缅甸大展威风的就是你。”
二人聊了几句,相见恨晚。张海洋道:“你先跟着他去你睡觉的铺位,熟悉一下环境。”
刘柏杰跟着一个水手去了。
张海洋对薛芮道:“薛姐,跟我来,去你休息的船舱。”
二人费了好大的劲,到了一个船舱门前,薛芮见门上写着艇长室三个字,道:“我怎么好占你的卧室?”
张海洋道:“薛姐,你必须占我的艇长室。你知道,船上都是大小伙子,空气不好,闷热的时候大家都光着膀子。你在外面,不方便。”
薛芮道:“没关系,我也是抗联出身,还怕这个。那这样,先把通信器材和文件都放在我这里好了。谢谢了。”
张海洋道:“薛姐,那我走了,去跟总司令汇报一下航行路线。”
张海洋到了指挥室,道:“总司令,你是先四下看一看,还是先听我汇报一下?”
小路道:“先看一看。”
小路和张海洋走了几个地方,小路特地查看了武器,油料,还查看了储存的淡水,食物,觉得还算满意,问道:“船员有缺维生素的吗?”
张海洋道:“前几天有几个缺维生素的,路过海南岛,我们偷偷上去,找了一些水果蔬菜,都好了。”
小路道:“远洋航行,新鲜蔬菜水果缺乏,千万要注意。现在的水兵是海军的种子,要爱护。”
张海洋道:“是。走;咱们去看看鱼雷。”
小路道:“好。蓄电池工作正常吗?你知道,在制造潜艇配件的时候,我们最担心的,除了壳体之外就是电池了。”
张海洋道:“我们专人专门监测电池,有专门的档案。当初二号电池有问题,不过三号就没问题了。”
这时候,就听见一个小路的卫士道:“兄弟,你说,我能不能来这里工作?”
一个水手道:“你不行,你块头太大了。这里需要的都是小个子,身材瘦小的。”
卫士道:“就这么功夫,我的脑袋就撞了四下了。”
一个水手道:“坦克兵,潜艇兵,都是小个子。”
|
说着,张海洋小路二人到了指挥台。
张海洋让观察员下去,自己做观察员,向小路说了这次航行的航线。
听完了他的汇报,看着黑沉沉的海上夜色,小路不禁有些感慨。
第一艘潜艇是微型潜艇,排水量只有几十吨,只有四个乘员,只能潜水,没有鱼雷,燃料不行,电池不行,不能长时间潜水,声纳也不能有效工作,只有壳体很过关。
当时制造水平很差,发动机是拆苏联坦克的,发动的时候,需要大量的空气,简直就不是潜艇。
不过到了第二艘,也就是二号,除了燃料和电池,问题都解决了,发动机设计没问题,材料问题很大,事故率很高。第二艘潜艇吨位一下子达到了三百吨,乘员也达到了二十人。最值得高兴的,是新做的两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能够发射鱼雷,而且鱼雷的发动机燃料很过关。
当时,二号用小船补给,续航能力加强,甚至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把基地转移到了辽宁。
如今,三号潜艇已经达到了德国潜艇的水平,几千个工程师工人日夜工作。技术人员和工人不足,整个东北的工程师被他们抓来了上百人。
电子研究的专家们生产出了大小几套雷达,为了增强潜艇的生存能力,他们异想天开,把一部小雷达装在潜艇3号上了。
虽然有小路的先进的技术资料,都是世界上最成熟的设计,但是材料工业不行,制造能力不行,困难重重。很多人几乎失去了信心,如果不是小路反复鼓励,潜艇项目早就下马了。
看小路出神,张海洋道:“想啥呢,哥?”这是他们私下的称呼。
小路道:“老三,我想起造潜艇的过程,不容易,真不容易。”
张海洋道:“我们一定要用好它,将来打进东京,这是一个秘密武器。”
小路道:“好。老三,要注意培养干部。你一个艇长,不但要管理好潜艇,还要培训干部。现在,和三号相仿定型设计已经出来了,四号和五号在建,半年里,我要两个合格的艇长。”
张海洋道:“艇上这几个大学生都很好。”
小路道:“想起件事。老三,你是不是还没有毕业?”
张海洋道:“论文已经送给老师了,因为没机会回学校,还没答辩。老师已经回信了,说观点很新颖。”
小路道:“毕业论文题目是什么?”
张海洋道:“《论德军潜艇的战术以及我潜艇部队建设的设想》。”
小路道:“第二部分可是大题目,写几篇博士论文都不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