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人会之关东局》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百人会之关东局- 第25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src=";/js/read01。js";>;<;/script>;

    1941年10月3日。苏联远东。

    苏联远东局势相当不乐观。

    自从9月上旬,日军就占领了海兰泡的绝大部分城区。

    在缴获海兰泡的船厂和码头后,几十艘大船把日军孙吴的兵力运送到了海兰泡。剩余的不到一万苏军士兵则乘坐火车,大部分向西逃亡赤塔,少部分服从命令,向东逃向伯力。

    其实,谁都不知道向西好,还是向东好。远东铁路就那么一条线,西边赤塔已经切断了,东边也断了。去哪里才是出路?上级要集中力量反击。能反击吗?

    海兰泡成了日军进军的大本营。

    这二十几天里,日军大部队从哈尔滨佳木斯等地运到孙吴,再到海兰泡,日军在海兰泡分兵,一部向东,沿途攻陷一个个车站,准备进攻伯力。另外一部分则向西支援进攻赤塔的日军部队。

    向东的部队攻陷铁路车站城镇十分顺利,但是在快要过江攻打伯力的时候,苏军炸毁了大桥。日军被阻挡在黑龙江北。

    一直到今天,黑龙江北的日军不能渡江,只能架起大炮,向南岸的伯力,也就是哈巴罗夫斯克开炮。

    半个月下来,伯力已经被炸的七零八落,几乎所有的机关大楼都被毁掉了,沿江的工事也都被摧毁了。

    不过,伯力也在聚集力量,准备打防御战。他们知道,在一个半月以后,黑龙江就会冰封,那时候,日军就可以长驱直入了。

    海参崴一线,苏军的形势已经稳定了下来。自从十天前双城子陷落,日军二十万大军轻取阿尔焦母,围困海参崴。

    |

    海参崴是个很特别的城市。这个城市的苏联名字叫符拉迪沃斯托克,意思是征服东方。是沙皇时期征服的远东城市。

    自17世纪中期,沙俄帝国伺机东侵,寻求在远东地区开拓不冻港口。沙俄和清朝曾有着多次领土上的纠纷。

    在清康熙年间清朝和沙俄签订的《尼布楚条约》。其中中明确订明海参崴属清朝。当时清朝国势日衰,对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控制松懈,有边无防,给俄国占领我国边疆大片土地提供了可乘之机。

    **战争后,在1858年清政府和沙俄签订不平等的《瑷珲条约》,规定包括海参崴的乌苏里江以东地区为中俄共管。

    2年后,1860年,第二次**战争中,俄国又与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的《中俄北京条约》,清政府割让了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约4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包括海参崴。

    自此,海参崴正式被割走。

    在1891年西伯利亚铁路开通至此,亦开始有海运路线由其往返日本神户、长崎及中国上海等地。海参崴因此住家繁荣起来。

    这个地方原来是中国的,连苏联人自己都有很多人承认。后来,沙俄倒台,苏联成立。苏联在沙俄的基础上修建扩建了要塞,抵御来自海上的侵略。

    海上的侵略是指日本的侵略。

    在清朝式微后,日本在中国几次得手,对于中国的土地自然是要占有的。日俄战争的实质就是日军和俄军抢占中国的土地。

    1904年道1905年,日俄战争爆发。日军开始的时候要攻击海参崴,但是因为俄军海军强大,把进攻的重点转移到了旅大地区。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由,苏联国内战争的混乱情况,反对共势力向俄国远东地区渗入。外来势力英国、美国,日本对这些势力给予支持。日本在1918年4月借口当地有日资设施被袭,进驻金角湾和海参崴城,在1920年建立“远东共和国”。

    到1922年,远东由苏联收复,远东共和国灭亡。

    经过多年的经营,几辈子俄罗斯军事工程师用的努力,整个城市就是一个巨大的堡垒。要塞里储存这大量的军火和粮食,据说够守卫要塞部队吃几年的。

    最让人吃惊的是要塞的巨炮。大炮每个炮筒的重量51吨,口径350毫米,长约16米。旋转炮塔,有三门大炮,射角从-5到+25度,最大射程35公里。

    这样的大炮,几乎是无敌的。

    不过,这样的要塞炮指向大海,防御的是海上的敌人,海上的军舰。其他方向也有大炮,不如巨炮的威力大。

    |

    这一次,由于南进策略的准备,日军没有出动海军,所有进攻全部有关东军完成。

    港湾里停泊这苏联太平洋舰队的军舰,军舰上的舰炮被用来支援陆地上的防御战。

    王丽的驻远东办事处并没有提前撤离。

    在日军进攻苏联远东之前,远东已经得到了消息。而且,他们也得到了苏联不准备把军队拍回来的消息。战争打响,苏联人想逃离,却听说布拉戈维申斯克也发生了战争,满洲里也有战争,大多数人放弃了向西逃跑。

    伊春和远东的来往如此密切,在海参崴有不少人,有的是养伤的,有的是修养的。这些人在从莫斯科撤退人员的时候就已经同步撤离了,目前留在这里的只有办事处的二十几个人,还有一艘船,就是那艘运兵船。

    运兵船是伊春的训练舰,已经训练了多少批水手和水兵了。

    按照伊春的指示,船长早就把补给准备齐全,时刻戒备,随时准备撤退。

    王丽的办事处赢得了苏军的好感。最近,他们提供的大量的及时而准确的情报,使得苏联组织了成功的撤退,避免了平民的损伤。另外,他们还在苏军被打垮的同时,提供了沿线日军的动态,这给海参崴的部队调动提供了很好的依据。

    这些天,海参崴的北侧被被围,日军距离城市只有十几公里了,前线的苏军和日军正在激战。十天里,双方在苏军的防线上反复争夺,阵地几次易主。

    因为海上的舰队上的巨炮支援,日军被困在路上,很难前进。

    海参崴市区倒不混乱,关键地方有士兵站岗,市民和妇女在郊区修工事,还有一些人在搭建街垒。

    王丽拿着一份电报,驱车来到远东方面军司令部,直接到了苏联远东军司令部,道:“不好了,哈巴罗夫斯克被包围了。日军从乌苏里江渡江,沿着铁路向北,如今,先头部队距离哈巴罗夫斯克已经只有五公里了。根据我们的情报,南来的日军大约有三万人。”

    情报部立刻和哈巴罗夫斯克联系,对方回答:没有发现日军。

    司令部知道了这个消息,立刻命令哈巴罗夫斯克立刻准备战斗。

    如果哈巴罗夫斯克被日军攻占,那么整个远东东部就只有海参崴一个城市了。

    离开司令部,回到了办事处。办事处是一栋小楼,在海参崴北郊。小楼占地很大,左右都是花园,南侧是街道,北侧是一个山坡。

    进了小楼,小楼里乱七八糟的,大家正在收拾东西,几十个箱子摆在一楼大厅,一个人迎上来,道:“主任,东西都整理完毕了,可以出发了。”

    王丽道:“好。除了和我留守的几个人,其他的人带着东西,从海上撤退。”

    那人道:“主任,你们留守的几个人怎么办?”

    王丽道:“我们要坚持下来。你们能安全撤离,我就放心了。”

    王丽不能说的是,她要安排苏联人失败,日本占领海参崴后的工作。她已经安排了十几个人潜伏,还秘密地在市区买了一个杂货店做联络点。潜伏人员已经携带电台就位。

    至于她自己,她知道,海参崴的日本间谍是知道她这个人的,必须苏联败退前后撤退。

    |

    整个世界的局面变了。

    历史严重地脱离了原有的轨迹,以一种不可思议的方式偏向了一个截然不同的方向。整个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在苏联战场。西方的目光集中在苏联战场西方战线,东方的目光集中在远东战场。

    现在,苏联远东赤塔以东,被日本突破了几块,占领了几个地方。苏军真正占领的地方不多了。日本人一扫诺门坎的颓势,这一次在苏联境内打得很顺利,有全面占领苏联远东的趋势。

    西方战线的德国也借了日本的势,进攻愈发激烈。

    苏联似乎马上就亡国了。

    日本国内欢欣鼓舞,中国则弥漫着悲愤和恐慌的情绪。欧洲国家指望着苏联消耗德国,现在看局势不妙,纷纷打算和德国拉关系。

    美国对苏联远东戏剧性的变化很错愕。苏联远东本来不是世界局势的焦点,大家关注的几乎都是苏联的战局和英国的进展。美国对于苏联的态度是很微妙的。和英国人一样,他们不喜欢德国,更不喜欢苏联。但是现在,德国的压力更大,威胁更大,于是,一些人希望苏联撑下去。

    绝大多数美国人觉得,苏联要完蛋了。美国政府在研究苏联失败的可能性和苏联彻底被瓜分后的应对策略。只有少数人提出,苏联不会灭亡。

    重庆的人们把仅有的希望寄托在美国身上,希望有一个内裤穿在外面的美国超级英雄出现,拯救全人类。

    新华日报则发表了不一样的观点,认为苏联不会灭亡,好的可能性是苏联和苏军以及日军陷入持久战,德军和日军随着占领地的增加,优势丧失。最坏的可能是苏联被占领,苏联各地开展游击战。

    ;

第491章 我意出兵外蒙()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src=";/js/read01。js";>;<;/script>;

    1941年10月5日。伊春。

    几乎整个苏联远东还剩下几个城市没有被日军占领,这给不少人带来了恐慌。甚至伊春的市民也开始害怕了。

    以前,虽然不经常去苏联,但是,苏联似乎是大家的大后方,大家的主心骨。生产部门认为,苏联是原料的来源,也是大量的产品的销售地。苏联完蛋了,我们的产品往什么地方销售?绝大多数人的想法却是:苏联完蛋了,日军的下一个目标一定是我们。怎么办?

    伊春的备战气氛更加浓了。

    指挥部里,小路正在各地报上来的秋收情况。

    1941年,整个东北根据地粮食大丰收。

    自从8月份日本和苏联开始冲突以来,伊春连续发出了几封措辞严厉的电报,要求各地集中全力在短期内搞好秋收,把粮食收上来,储存好;一粒也不要给日本人留下。另外,格外要求辽宁西南,内蒙南,察哈尔北,热河西的根据地从各地搜集粮食,广泛储备,应付明年的粮食的巨大需求。

    今年,除了老根据地粮食大丰收,大兴安岭地区收获了大量的粮食,小麦,大豆,土豆白菜萝卜是主要的粮食作物,因为工作得力,获得了出乎意料的大丰收。大兴安岭地区新建的工业区也因为新粮的收获稳定了下来。

    到了秋天,关内黄泛区的灾民通过解放区来辽热察绥根据地的有数万人。根据地还是按照老办法,先免费发放粮食活命,再以工代赈,修路,开荒,建造房屋。

    到了现在,根据地派出了百十个年轻力壮的灾民,带着钱回河南,宣传根据地的好处,要他们带领乡亲过来讨活路。如今,这些人已经出发了,相信会有效果的。

    这半年以来,伊春内蒙等地凡是有工厂的,都在拼命地开工,生产战备物资。伊春给各地下达的命令是:在秋收后立刻扩军,争取在夏季扩军的基础上,再扩军五万,使总军力达到四十五万,这样,就有和日军一战的力量了。

    现在,为了占领苏联远东,日军出动了六十万人。为了弥补满洲的军力不足,日军迅速扩编,把大量的在乡军人,开拓团里的年轻人统统地招进了部队,使得留守满洲的日军达到了三十万人。

    目前,占领苏联远东的日军损失很大,只剩下四十万人了,其中二十万人集中在海参崴,十几万人集中在赤塔,一万人在乌兰巴托,数万人进攻伯力,远东铁路沿途只有万余人。

    这是全面战争。

    和诺门坎战役不同,这一战役战线很长,战争规模很大,多场诺门坎战役一样规模的战斗几乎同时进行。

    和这一场战役相比,诺门坎战役有一些象古代中国两军对垒,是一场实验性的战役,顶多是一场局部冲突。

    短期内大量的人员伤亡就说明了这是全面战争。

    苏联人见日军军力空虚,开始了游击战。关东军司令部为了保障铁路运输,派工兵修路,再次调动朝鲜军进入满洲,把满洲的部队再次调到孙吴等边境城市,再进入苏联。

    苏联军队和日本军队的优势和劣势翻转了。

    在战役开始的时候,苏联军队沿着铁路分布,一字长蛇,在几个地方被击溃,首尾不能相顾。现在,日军占领了铁路线,由攻势转为守势,军队沿着铁路分布,一字长蛇,在几个地方被击溃,首尾不能相顾。

    而残余的苏联军队则由守势转为攻势,可以集中军队,打击日军的薄弱环节。

    小路签发了谴责日军屠杀平民的稿件,在对日广播中首先播出:日本法西斯为了弥补军力不足的缺点,在占领区疯狂屠杀苏联居民,以节省战领地区的军力。我们最这种反人类的罪行表示强烈抗议。

    后来稿件陆续在其他媒体发出。

    日军比苏联人狠。

    稿件发出不久,就从苏联传回来了情报,日军为了稳固统治,在西伯利亚铁路沿线大肆屠杀苏联人,海兰泡的苏联人几乎被杀绝了,小村庄的屠杀十分隐秘,难以知道具体数字。

    不知道是文章启发了日本人,还是文章揭发了日本人。

    小路心里的真正目的是接着日本人的手,收回苏联远东地区的大片土地。这些土地上还有大批的俄罗斯人。很多远东的土著也被俄罗斯化,学俄语,参加俄军。苏联远东地区士兵有很大部分是土著。

    小路引导日本人进行大屠杀,他知道,日本人为了速战速决,肯定会进行大屠杀的。大屠杀,会根绝俄苏联人的反抗,好让日军能抽出身来参加战斗,不用留下大批部队维护地方治安。

    看到日本人十分明白事理,小路心情好了许多,离开了指挥部,到伊春北的兵工厂去,检查武器生产。路上,小路低着头,一直在想欧洲的局势。

    目前,苏联战局出现了巨大的变化,莫斯科保卫战提前打响了。这个效果是很不利于苏联的。因为这一次,斯大林撤离了莫斯科,这给整个苏联的信心打击是巨大的。

    历史上,德军拖延很久。才攻打莫斯科,刚刚距离莫斯科不远,就到了秋雨,秋末冬初的秋雨不但使士兵们很难受,而且使得道路泥泞,行进困难。几十厘米深的稀泥让汽车走不动,坦克走的慢,还得来拖汽车。历史上,德军把进攻莫斯科失败归罪于秋雨,严寒,这部分是对的,部分是错的。苏联人的抵抗意志是主要因素。

    可如今,斯大林的撤离严重地打击了莫斯科的战斗意志,甚至打击了整个苏联的抵抗决心。

    接下来,莫斯科会展开巷战,向列宁格勒以及斯大林格勒一样。不过,莫斯科毕竟是首都,对于攻守双方都有巨大的心理影响,更有象征意义。

    那么斯大林会不会转身来恳求自己,为他解决远东问题呢?

    如果自己上门去找他,那么就会在要价钱的时候处于不利的地位。

    怎么样才能让斯大林来找自己?

    只有作出了样子,让斯大林认识到自己的力量才行。

    在哪里展示力量?

    答案很清楚,而且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