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大汉重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之大汉重生- 第8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所以南阳一乱,他便书信予文家家主表明立场。能做到士家家主的,没有傻子,自然一看就明白。

    鸭子走前面的清水,钟繇何等聪明?自然会大力扶持走在前面的文家。

    文家的倒向影响了一大批士族的选择。

    除了一早就被拉拢的新野来氏、宛县李氏等,其他还没被清洗的如新野邓氏、安众宗氏、新野阴氏等也举家投向刘琦。

    当然也有举家迁走的,比如许氏、何氏、蔡氏旁支等。

    而那些新迁来的小士族,如诸葛氏、石氏、孟氏等都因这样那样的原因选择了刘琦阵营。

    至此,南阳士族全面败下阵来。

    长达一年有余的南阳暗战走向尾声。

    刘琦笑到了最后!

    钟繇和贾诩名扬天下。

    其实跟钟繇也没多大关系,但他头顶着南阳太守的名号。

    至于在南阳搅起血雨腥风的刘辟、龚都的黄巾贼众。

    在宛城以西的旷野遭遇前后夹击的黄忠、李典大军。

    号角呼呜,战鼓震天!

    大战持续了三天三夜。

    黄忠、李典大军大获全胜……

    俘虏达五万人之众……

    唯一让人疑惑的是,除了被踩平的草丛和被刀剑砍断的树技,那个被称作战场的地方居然没有留下一丝血迹。

    那贼首刘辟、龚都呢?

    没有人知道。

    只有人看到有许多身着布衣的百姓,三三两两地向长安方向迁移……

第203章 三国杀() 
同时,中原的战火已经持续了大半年。

    虽然曹刘联军来势汹汹,可袁绍硬是凭着深厚的家底与曹刘二人相持多时。

    袁绍并不看重刘备,他觉得只要打败曹操,刘备根本不足为惧。

    袁绍派陈琳书写檄文并发布,檄文中把曹操骂得无法忍受。

    五月,袁绍进军黎阳,企图渡河寻求与曹军主力决战。

    他首先派颜良进攻白马的东郡太守刘延,企图夺取黄河南岸要点,以保障主力渡河。

    六月,曹操为争取主动,求得初战的胜利,亲自率兵北上解救白马之围。

    此时谋士荀攸认为袁绍兵多,建议声东击西,分散其兵力,先引兵至延津,伪装渡河攻袁绍后方,使袁绍分兵向西,然后遣轻骑迅速袭击进攻白马的袁军,攻其不备,定可击败颜良。

    曹操采纳了这一建议,袁绍果然分兵延津。曹操乃乘机率轻骑,派夏侯惇、于禁为前锋,急趋白马。

    谁知事与愿违。

    人家颜良够猛啊!

    曹将宋宪、魏续接连被斩。跟着吕布风光了一辈子,打了许多顺风顺水的胜仗,当真以为自己已经很了不起了。原来离了吕布,他们什么都不是!跟着曹操又怎样?还不是落得个战死沙场。

    夏侯惇、于禁轮番上阵,还是阵阵落败。

    其实夏侯惇跟颜良是同一种类型的将领——勇武过人,智谋不足。

    只是相对来说颜良经过当年打黑山之败后,痛定思痛,收敛了许多,更是潜心研读了不少兵书。虽然不能完全领会其意,也依然算不上智将,但比起历史上只持勇武的嚣张跋扈的性格倒是不见了。

    曹操再战不胜,只好联络刘备大军,从后面奇袭颜良。

    刘备派张飞、徐盛引兵逆水西进,助曹操破敌。

    另一边派藏霸、魏延进攻渤海郡。

    张飞本来也是与夏侯惇、颜良同类型的人物,不过他的粗旷中又带了些细腻,倒是比这二人要强上一些。

    张飞出奇不意,从水路迅速迫近颜良军,冲进万军之中击败颜良,颜良重伤而逃,袁军溃败。

    曹操解了白马之围后,迁徙白马的百姓沿黄河向西撤退。

    袁绍率军渡河追击,军至延津南,派大将文丑与高览继续率兵追击曹军。

    曹操当时只有骑兵六百,驻于南阪下,而袁军达五六千骑,尚有步兵在后跟进。曹操令士卒解鞍放马,并故意将辎重丢弃道旁。袁军一见果然中计,纷纷争抢财物。曹操突然发起攻击,终于击败袁军,文丑于乱军之中被夏侯渊暗箭射伤,顺利退回官渡。

    颜良、文丑都是河北名将,结果却落得如此下场,让袁绍军队的锐气严重被挫伤。

    袁军初战失利,但兵力仍占优势。七月,进军阳武,准备南下进攻许昌。

    刘备大军在渤海进攻并不顺利,因为袁绍让张郃与审配共守渤海,以拒刘军。良将配名士,岂是那么容易击败的?

    但是,他是真的进攻不顺还是故意拖严,以求在与曹操的博弈中争取到更多的利益就不得而知了。

    三方势力错综复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都在为自己搏取最大的利益。

    好一出三国杀!

    虽说开局时袁本初相对有利,但难点在对谁用重兵及出兵时机的把握。他是实力最强的那一方,他什么时候出兵,会左右整个战局的发展,若重兵攻击曹操,则刘备占便宜;若大军增援渤海,则曹阿瞒占便宜。

    刘备处在一个左右逢源的位置,最有利。只要决策正确,真正坐收渔翁之利的人是他。

    所以他并不急于结束这场争。

    他要曹操来求他!

    派出张飞替曹操解白马之围就是想告诉曹操,他有能力帮助曹操打赢这场战争。但是他要先得到他想要的利益。

    曹操当然能看得出来,心里更是恨刘备恨得牙痒痒。这个虚伪的伪君子!居然在关键时后扯后腿。

    “哈哈……好一个刘玄德,居然在这儿等着我!小人!小人啊!”曹操气得头风痛复发。

    等他冷静下来,最后也算想明白了。

    他自己也不过是为了利用刘备而已,真击败了袁绍,他也不会让刘备安稳地留在中原。

    只能说这个刘备确实够资格做他的对手!

    未胜先谋退!

    先立于不败之地!

    果然有枭雄之姿!

    难怪戏忠临终前为他规划时,让他先灭刘备。

    不过他不后悔自己的选择,经过几战下来,他发现袁绍确实更难对付。如果联袁绍灭了刘备,那袁绍的实力将进一步增强。到时候再打,可能就很难撼动袁绍了。

    曹操让在许都替他看家的程昱为他办了两件事,由新来投的淮南人刘晔送到平原刘营。

    为什么让刘晔去?因为他也同为汉室宗亲,而且是有族谱可考正宗帝王之后。

    刘晔此人不但有才识,而且还有胆识。

    刘晔十三岁时就按母亲遗命,斩杀了父亲宠信的侍者,而后又坦然向父亲请罪。刘普原先大怒,但知道刘晔的动机后也对他十分欣赏,不作苛责。汝南许劭善于观人,当时杨州避难,称刘晔有佐世之才。

    刘晔二十多岁时,天下大乱,扬州地方的豪强们大多不愿抑强扶弱而且狡猾残暴。

    扬州当地有郑宝、张多、许干等人拥兵自重,其中以郑宝最为骁勇果断,才能和力气都很突出,为当地人所忌惮。当时郑宝想掳略百姓渡过长江到江南地区,看中了刘晔是当地的高族名人,想要强逼他倡导这个计谋。刘晔知道后很害怕,但都没有被郑宝找到。

    此时曹操派使者到扬州,刘晔去见使者,论及当前时势,并请使者在他那里停留数日。郑宝于是带数百人带着牛和酒迎接使者,并等待刘晔。刘晔则在中门外设酒菜饭席给郑宝部众,自己则与郑宝在内宴饮,并暗中要人借敬酒的机会杀掉郑宝。但郑宝原来不好酒,并且很留意他们,令那人不敢下手。

    刘晔于是亲手用佩刀斩杀郑宝,并斩他的头下来,向他的部众恐吓:“曹公有令,敢有动者,与宝同罪。“部众见此都很震惊和害怕,跑回营舍。

    当时营中尚有精兵数千,刘晔为防他们作乱,即骑郑宝的马匹到郑宝的营门前,向一些首领陈说祸福利弊,最终众人叩头迎纳刘晔。

    刘晔入营后安抚群众,令众人归服,更推举刘晔为新首领。但刘晔见汉室衰微,自己亦是皇室宗族,不想拥兵,与是将那些部曲都委托给庐江太守刘勋。

    刘勋当时在江淮之间有很强的兵力,受到孙策的忌惮,怕他在身后威胁自己,或在袁术败亡后投于曹操。于是,孙策派使节特以卑下的言辞和财宝要求刘勋代为攻打上缭城。刘勋相信孙策,更因收得财宝而十分高兴,各人都祝贺,但刘晔则不感喜悦。

    刘勋询问,刘晔则说:“上缭虽小,城坚池深,攻难守易不可旬日而举,则兵疲于外,而国内虚。策乘虚而袭我,则后不能独守。是将进屈于敌,退无所归。若军今出,祸今至矣。“

    但刘勋不听,坚持出兵。

    而孙策果然从后乘虚袭击刘勋,刘勋失败后,于建安三年198年投奔曹操,刘晔亦跟随。

    程昱喜刘晔之才,荐于曹操。

    曹操真正意义上第一次得汉室宗亲之人来投,而且是一个大才,心下欢喜。

    正好,让刘晔去给刘备送一下温暖,也好拉拢一下刘备的心。

    曹操并不认为刘备会投向自己,但是他认为刘备才是那个可以与他一起对抗刘琦的人。

    没错,就是刘琦。

    虽然他现在屡战屡败,袁绍依然占据上风。

    但他相信袁绍之败在情理之中,只是迟早的事。

    而那个真正能阻碍他争霸的只有刘琦!

    所以,他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盟友。

    而他,选择了刘备。

第204章 刘皇叔() 
曹操给倒底给刘备送去了什么?

    会让刘备甘心情愿帮他击败袁绍吗?

    答案是肯定的!

    因为他给刘备送去了漂泊一生最想要的东西。

    身份!

    “报……主公!天子使者来了!”

    “哦?快快有请!”刘备放下手中的书籍,起身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服,准备迎接使者。

    这时候来的使者不管是代表曹操还代表刘协,都应该是曹操的意思。对他来说肯定是好事!

    “下官左将军兼青州刺史刘备拜见上使!”虽然说刘备此时的官职远高于刘晔,但刘晔此时代表的定汉帝刘协,所以他不得不恭恭敬敬地迎接刘晔。

    “刘使君不必多礼,今日晔前来特奉陛下之命向你宣读两份旨意。别的话我们稍后再说!”刘晔道。

    “喏!刘备洗耳恭听!”刘备抱拳施礼,以示对皇权的尊重。

    “天子诏:朕听闻卿乃皇室宗亲,特命人查阅刘氏族谱。经查证,卿乃中山靖王之后,孝景皇帝阁下的玄孙,刘雄之孙,刘弘之子。确为我皇室至亲,按辈当为朕之皇叔。朕闻之,欣喜不已。我刘氏一族总算又有贤能立世,朕倍感欣慰!

    朕已命人为卿重塑族谱,特遣人送上,以证卿身!望卿能重振我刘氏雄威,领天下义士,助丞相扫灭不臣,还我大汉天下朗朗乾坤!……”

    事实上按照汉献帝的由来,和刘备的家谱。汉帝刘协本是汉景帝的第十三代孙,而刘备呢?刘备是汉景帝第十八代孙。

    所以别说刘备是汉帝刘协的叔叔,差这么大辈分刘备连个“刘皇侄”都没法当。

    况且,刘备一直挂在嘴边的出身其实也无从考证。

    但是,刘备很在意这个身份,常常挂在嘴边,逢人便说。

    搞的现在天下诸侯基本无人不知他是中山靖王之后。甚至当时讨董联盟时,刘琦还叫过他一声叔父。

    你想要?那就给你坐实!

    这不是汉帝给他的,而是曹操给他的。

    刘备双手微微颤抖,小心易易地接过圣旨与族谱。

    虽然他知道这事跟曹操有很大关系,但他不得不接受。

    因为这是他一直以来的梦想!

    被皇室认可,多么光荣的事啊!

    有了天子盖上金印的诏书和皇室所修的族谱,看天下谁还敢看不起他?

    就冲着这一点,他也会帮一帮曹操。不过这还不够,皇室宗亲伯身份最多让他激动一番,但还不至于为此就全力帮助曹操。

    好歹也是现如今天下排得上号的诸侯,就算他在意这个身份,也已经不象从前一样,那么在意了。

    在青徐二州苦心经营多年,刘使君仁义满天下,早已不是那个身无所长,到处靠人收留的刘跑跑了。

    曹操当然知道刘备想要什么。

    另一份诏书给了他想要的:“……封刘备为扬州牧,升前将军,加武乡候,总督青徐扬三州军事;从事陈登升广陵太守,骑都尉张飞升任东海太守……”

    这个事就大了!

    最主要曹操把东海郡让给了他!

    这个是关键,至于扬州牧?那得靠他自己去抢了,挂个名而已,人家孙策还是扬州刺史呢。

    不过这倒让他师出有名了!

    奉天子诏,讨不臣!

    刘备欣然接绍。

    “上使远道而来,辛苦了!请堂内稍坐,备已备下酒席,请上使勿必赏光!”这两道旨意,刘备看出了曹操的困境,也看到了自己的希望。

    “恭喜皇叔,贺喜皇叔!今日晔自当叨挠兄长,讨一杯水酒。”刘晔道。

    “哦?上使缘何称我兄长?”刘备有点奇怪。

    “晔也姓刘,乃光武帝之子阜阳王刘延后人,正与皇叔同辈!当称皇叔一声兄长也!”刘晔道。

    “刘晔!你是淮南刘子扬?”刘备听陈登说过淮南有能士刘晔刘子扬,被许劭评为“佐世之才”,本想着下江东时挖来为自己所用呢,没想到人家现在跟了曹操。

    “正是子扬!”刘晔欠身道。

    刘备表示得非常激动,一把抓住刘晔的手,道:“哎呀,原来是子晔贤弟!来来来!今夜我们一定要好好喝几杯,今夜不醉不归,哈哈……”

    “好!晔也正想与兄长好好一叙!”刘晔也不客气。

    酒至半酣,刘备开始挖墙脚。

    “子扬贤弟,如此贤能,不如留下来与为兄一起荡尽天下群丑,共扶汉室大厦之于将倾,重振我汉室雄风?”

    “兄长啊!晔也与兄长相见恨晚啊!只不过如今已被陛下所用,也不好抛开陛下,远离朝堂啊!”刘晔多聪明的人?哪里听不出来刘备的意思。他的眼界是非常远的,他当然知道天下诸侯走在前面的是刘琦、曹操、刘备。最有可能笑到最后的除了刘琦就是曹操了,刘备可能会强大,却一定不会成为最强大的那一位。

    他之所以选择了曹操,倒是确实有一部分是因为皇帝在许都;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的老上司刘勋投靠了曹操,他是跟着来的;当然还有他自己更看好曹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为什么不是刘琦?

    因为刘琦的做法确实损害了士族的利益,而皇室宗亲,才是大汉天下最大的士族。

    这时候的刘琦虽然强大,人员配备也属顶尖,但是要想除他的地盘以外的士族才子主动投靠是不可能的。士族有士族的骄傲,士家才子们也想证明刘琦打压士族的作法是错误的。

    当然,刘备也就是试着挖一挖罢了,能挖动最好。挖不动,也能显出他对刘晔的看重,在朝中或者曹操身边有一个对自己印象较好的族人,那也是好事。

    陈登作为刘晔的好友出席了酒宴。

    三人谈天说地,喝得酩酊大醉。

    但是,刘晔还是在酒席间把曹操的意思明确地传达给了刘备。

    除了皇叔这个身份,其他的东西一定要等打败了袁绍才能兑现。

    也就是说东海郡可以给你,但你得帮我打败袁绍。

    刘备当然不是傻子,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结果就行,他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