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顾宋-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第十一章 欲荣其名借《四书》() 
顾言还想着最早得进京的时候,才能接触到这些他曾经钦佩过的历史名人,没想到就这短短一段时日,十年后左右北宋命运的大人物王安石就这么来到了他身边。

    受王安石出现的影响,顾言没有挑灯夜读,而是早早的和衣躺在床上。过了这一会儿的思索,顾言也彻彻底底的冷静了下来。不是说他失去了勇气,而是更为冷静的思索了一下。王安石变法又称熙宁变法,那么肯定是宋神宗熙宁年间。还有时间。想要将王安石变法的副作用减小,最安全简单的方法是改变王安石或者说皇帝的思想。王安石素有‘拗相公’之称,想要改变他的看法想必很有难度,但是现在王安石还没有掌权,虽然有变革的想法,但各项具体的变法条例应该还没有出现,略做改变应当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但是换句话说,就算是完全不能改变,顾言也要试一试。至于皇帝那边……顾言苦笑,还是得靠名气。名气怎样才能传得快,传到远在千里的都城去?顾言心中有底。

    说实话,顾言哪怕在现代也有些文人清高的臭毛病。坦然自若的抄袭什么的,哪怕是没有人知道的抄袭,顾言在心里有有些膈应。但是为了快速获得名气,也只有抄袭这一条路走了。毕竟顾言虽然对自己的诗词文章算有自信,但是顾言自己的诗词哪怕自认为能在一州一郡风行传播,但也远远够不上千古流传的名篇。而且现在反正已经抄袭了一篇了,抄多抄少也没有太大的区别了。想到那篇鹧鸪天及其后果,顾言也不知道自己心里是什么感觉,总之复杂的很。

    然而想要出名,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顾言作为一个长久以来的文学爱好者,如今脑中的文学名篇也算不少,更何况也不知道是不是传说中的精神力增加的原因,如今头脑清醒,记忆力上升,以前背下记下的东西也清楚的浮现在自己的脑海里,除去南宋那些出名的爱国诗词由于情景不合无法直接应用,也有足够的诗词供顾言狠狠的得瑟一把。但是从政和文学毕竟是两个领域。哪怕诗词写得再好,只能获得文人雅士,平民百姓的欣赏,纵然有名气,但对仕途其实并无太大用处。诗词到底只是怡情养性的工具罢了。想要获得上层的认同,除了深入其中获得政绩,就莫过于著书立说。著书立说获得的声誉可要大多了。虽然千百年后好诗好词比那些经义注解出名得多。

    但顾言这水平,哪里能写出这么专业的东西来。顾言苦笑着摇了摇头。千金难买早知道。要是早知道会有这样的际遇……顾言摇摇头,只是就算这样想也是无济于事。著书立说啊……著书立说!作为一个现代人在现代哪怕是文学爱好者,也不过看看四书五经,看看战国策、左传、荀子、墨子、韩非子什么的,有闲情逸致就读读唐诗、念念宋词。除了专业人士有研究的必要,又有谁会去看枯燥无聊的古代经义注解啊。忽然,顾言想到此处,突然想起了一件很重要的事,以至于从床上猛然坐了起来。

    说起来,这样的书籍,顾言还真看过一本!这本不是别的,正是那本最出名的《四书章句集注》。那是当年一个和顾言交情不错的研究生学长向导师借来的论文材料。当初友情帮学长整理资料的时候,这本书,顾言还真看了!如今以前的记忆越发清晰,说不定,还真的能记起来。顾言眼神发亮,使劲的回想起来。

    结果虽然不算圆满,但也令顾言颇为满意。大学、中庸两卷基本上能够记得差不多,间或有几句缺漏。毕竟这两卷又不长,而且当初的论文本就是侧重这两卷的。而论语、孟子就不行了,记得起来的不到四分之一,多是以前顾言喜欢的名句。如果记忆能够把顾言所有看过的书一字不漏的记起来就好了。顾言有些贪心不足的想到。但他心底也知道,这已经算是不错了。毕竟当初看《四书章句集注》的时候,顾言也真的没有太认真的去看,若是正常情况,想必现在顾言已经几乎全忘了。这已经算意外之喜了。顾言还真想哈哈大笑几声。

    《四书章句集注》之所以叫集注,就是由于其中援引了不少其他人的注解,加上了朱熹自己的看法。其中最重要的,在文学史上显著提高了大学、中庸两篇地位的大学中庸两篇已经基本记到了顾言的脑海里,而剩下的论语和孟子,收集大部分的资料,然后在加几句见解,虽然有难度,但是也是可以的。再不济……如今不是还有靠山么?想起王安石说的可以随时去请教……顾言不由暗笑。

    虽然对于王安石执拗的个性很无语,但是对于王安石的人品却是很放心。至于变法失败后的对王安石进行的诸如‘扒灰’这样的丑闻,顾言只能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反正他是不相信一个生活简朴,一生都不曾纳妾的王安石会做出扒灰这样的丑事的。相反,对于王安石由于自己儿子儿媳不合,能够将儿媳当做自己的女儿,好好出嫁,这样的胸襟气魄,在古代的确很难得。若说王安石贪恋美色,才有这样的丑事,不纳妾是为了求名的话……在古代,纳妾的名声损失大还是和儿媳有不正当关系的名声损失大。稍微有些智商的人都会明白。何况王安石。只是变法一事,是真的对其声誉损害极大。有这前车之鉴,顾言以后还得多加小心才是。

    顾言想着想着,也就慢慢的睡着了。而同时,由于今天发生的这一些事情,顾家却并不如顾言这里一样平静。

    顾言的二伯顾绩正面色不善的坐在椅子上。堂下跪着的是一脸不服气的顾谏。

第十二章 寻根由顾绩训子() 
“你说你错了,你倒是说说,你错在哪里了?”顾绩冷着脸沉声道。

    “我不该胡乱说话,惹知州大人不快。”顾谏回答道,但语气里多少有些不服气。

    顾绩冷哼一声,“还有呢?”

    “……不该不分场合,让伯父和爹爹丢脸。”

    “还有呢?”

    顾谏面色发黑,梗着脖子说道:“我不知道。”

    “就知道你不知道。”顾绩嗤笑道。“读了这几年的书都白读了,仁义礼智信你说说你做到了那一点?啊?你说啊。”顾绩火气越发的上来了,跪在地上的顾谏也不由得哆嗦了一下。房里也没人敢说话,更衬托着顾绩的责问声的严厉。

    “我不服气。”在顾绩的大声喝骂中,顾谏猛的大喊了一声,强忍着的眼泪也刷的流了下来,“我就是不服气,不服气他……凭什么……”顾谏一边哭,一边大喊道,但是由于哭泣的原因,说话也是断断续续,不成句子。

    看着自己的幼子哭成连气也喘不过来的这个样子,顾绩心里的怒火也不由的降了一大半。语气依旧严厉,但是声音却不自觉的降低了不少,骂道:“你不服气,不服气什么?你倒是说说,你不服气,你不服气就能背后捅人一刀?啊?”

    顾谏不说话了,只是哭。

    “你若是不服气,自己就该好好学!而你呢?你做的什么好事?”顾绩的语气又低了些,“更何况他无论怎么,都是你堂兄,你就这么见不得他好?”

    顾谏什么话也没说,只是有一声没一声的抽泣。

    顾绩叹了口气,“你以后是要考科举做官的,也没说你不能……你今天的语气还不错,至少没有太过失了我顾家颜面,你也年纪还小,王知州虽然对你印象肯定是大打折扣,但恶感应当也不大。你若是以后进了朝堂,有什么意见不合的,你只要立得正,总也有人赞一句直臣,而你这样,为了你自己的不忿,倒是对准你堂哥了。最后还自取其辱。这种损人不利己的事,也只有你这样的蠢材才做得出。”说到这里,顾绩又有些上火,声音又提高了一度。见顾谏跪在那里不吭声,也不知道他听进去了几分,心头一阵烦闷,又想发火大声训斥几句,最后还是强压下火气,挥手道:“你也别跪着了,去你房里,把道德经抄上两遍,不抄完不准睡觉。说完,一甩袖子就去了后堂。

    “夫君,谏儿到底还小。”一入后堂,顾张氏就迎了上来,抹着泪道,“叫我这做娘得如何忍心。”

    顾绩听了心中更为焦躁,不耐烦的道:“也就是你惯着他,跪上一会抄抄书又有什么打紧。”顿了一顿又开口说道:“言儿也快出孝了,你去拾掇拾掇东西,除了孝就让他搬回那院子里去吧,那些田契也都交给他,对了,我们那块不是也有地吗?你给他添上十亩再送过去。嗯……那边似乎也每人了,也支使几个侍女过去。”

    “这……”顾张氏有些犹疑。

    “妇道人家,就是眼皮子浅。你只管按我说的做就是了。”

    “也不是我舍不得这些。”顾张氏带着委屈说,“以前那人没脸没皮的做了多少糟心事,你倒是对他儿子亲热得很,一口一个言儿,还要把我们的东西补贴进去。”

    顾绩张了张嘴,没发出声音,停了一停才开口道:“你也别说那么多了,你好好选几个丫头,安排好这些就行了。”

    顾张氏应了一声,“那不如就把红药给他吧。那丫头又能干又稳重。”

    顾绩又些诧异,红药他自然是见过的,品貌能力的确不错,倒是没想到竟会将红药调过去。语气也轻快了不少,“嗯,那另一个是谁?有什么人选?”

    “青芷绣活做得不错,模样也算齐整,就她吧。”顾张氏说道。

    顾绩平常也不怎么管后宅之事,仔细回想青芷这人,也就隐约记得这丫头模样的确也还不错,也就点了点头。也觉得这次安排得不错,语气又和软了几分:“今时不同往日,言儿如今天赋上来了,又得王知州看中,以后一个进士怕是跑不了了,看着现在的举止气度,和以前倒是大为不同,怕是以后还有场造化,说到底,以前那些混事到底也不干他事。能卖个好,就卖个好,说不定以后谏儿他们两兄弟还得相互扶持一把。”

    顾张氏的心里却自有小九九,红药是外边买来的,签的活契,过几年就出去了,一些大事本就不放心她接手。而青芷……那个轻佻的性格。也早晚打发得好。顾张氏心里盘算,面上却也不漏声色,“只是可惜了,好好一个机会。”

    “可不是。”顾绩叹气道,“我打听到王知州有个儿子,天分呐可不比谏儿差,年龄也差不多,若是这两个孩子能在一处,倒也是好事,省得他整天不把同辈放在眼里。再说,王知州当年可是进士第四名,学问人品都是好的。到底可惜了。”

    顾张氏有心想刺上几句,可话到嘴边转了几转又收了回去。“那这些……明天就送过去?”

    顾绩沉吟道:“这倒是不急,看着倒像是我们这些做长辈的巴着赶上去呢,没来由让人看了笑话。等出了孝,一起吃个饭,再说这些安排吧。”

    顾张氏应了,两人一夜再无它话。

    顾言说干就干,第二天一清早,就开始动笔写起来,脑子里有了记忆,下笔也就下得飞快。写大学和中庸倒是还算顺利,写起论语孟子来,就有些吃力了。手头上虽然有些书,但是资料还是太少,让顾言的工作一度停顿下来。不久就入了冬,日子一天天过,天气一天比一天冷了起来。这段时间最令顾言开心的不是大学、中庸两篇的注解完成,而是终于摆脱了孝期。对于顾绩的示好,顾言自然也投桃报李,当时就表示田契什么的让顾绩看着就行了。毕竟在顾言的设想里,这段时间,顾言得全力复习科举考试和尽量打响自己的名气,若是科举成功,那么相必也不会一直呆在常州。更何况,顾言如今也算有吃有喝,也不用急着详细清点这几十亩地的收入。眼光还是要放的长远嘛。要是最后顾言落魄到真的需要这些田地来养活自己的程度,那他也无话可说。

第十三章 修撰四书终有法(一)() 
既然不要再守孝,顾言也就终于吃上了荤菜。由于营养**,顾言的身体也不能说很健康,身高也较同龄人要矮上一截,这让顾言很是担忧。也开始有目的的锻炼身体。一切似乎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顾言颇为满意。

    关于四书章句集注,大学、中庸这两篇已经完成,孟子一篇却是遇到了麻烦。大学和中庸本是礼记中的两篇,但顾言脑中有记忆,难事也变成了易事,论语一篇各朝都是重点,有难度,但也不算太复杂,然而孟子,现在没有朱熹的推崇,地位不尴不尬,和孟子相关的书也不多。起码相关的资料目前顾言手上没有。想了一会儿,顾言揣着写完的大学一篇的注解出了门。

    顾言自然是去找王安石。当了知州的王安石住的地方还是很好找的。不多时,顾言就在路人的指点下找到了目的地。说起来,这还是顾言第一次上门拜访。顾言穿着一身材质尚好的衣服,看上去虽然有些瘦弱,但顾言的气质不差,看门的倒也没怎么为难,上下打量了一番,通报过后,顾言就顺利见到了王安石。

    王安石倒是有些纳闷,虽然在心里自己还是比较看重这个少年郎的,但也没想到顾言还真的孤身来拜见他。但毕竟有心里有几分欣赏,说起话来也是和颜悦色,“顾小郎所来何事啊?”

    顾言稍微有些不好意思:“希望能向知州大人借几本书。”

    “哦?”顾家以书香传家,看来顾言来借的书,只怕不是常见的书,想到这里,王安石来了几分兴趣,“你要借什么书。”

    “我想要借论语和孟子的注解。”顾言答道,从怀中掏出那篇注解过的大学来,“中庸、大学两篇我略也有心得。”

    王安石接过这篇大学,认真看了起来,面容也变得越发严肃。看到一半,王安石抬起头来,眼中很是震惊:“这是……你写的?”

    顾言见王安石接过大学书稿的时候眼里没有轻视,在对王安石多几分钦佩的同时,就知道这事没有什么问题了。

    “不错,正是我的一些微末之见。”

    “好!写得好啊。”王安石猛然大吼一声。让顾言险些被吓了一跳。只见王安石满面笑容,“你这想法当真不错,孔子、曾子、子思、孟子,岂不是一脉相承?况且你这注译也是下足了功夫。若是你全部写出来,当真是开一新风,百年之后,青史上也一定会有你的立足之地。”王安石一边说,一边激动的走来走去。顾言看了,有些好笑也有些感动。

    王安石猛然停住脚步,“走,我这里正好还有几本相关的书籍,你跟我一起去,若是有用的,你一并借了去。”拉着顾言就走,随之走了几步,又停下来,懊恼的一拍手:“孙少傅的孟子注疏手稿被我放在老宅里了!”又急忙走到门口,高声唤道:“老伯,你赶紧赶着我的车回老宅,去我那书房里把放在顶上的布包着的手稿拿过来,诶,早去早回啊!”嘱咐完,看向顾言高声道:“走,去我书房。”

    顾言却是没动,惊愕的说道:“难道是孙姡锷俑担俊焙赫葬⑺飱'疏的《孟子注疏》在古代文学史上也是大大有名的,没想到王安石居然会有他的手稿。

    王安石捻着胡须,似乎为顾言的惊讶而感到非常高兴,笑眯眯的说道:“其实也不算是真的孙少傅手稿。我早年有幸一览手稿,特意抄写了一份。”又似乎担心顾言看不上这手稿,又很快的补充道:“比起通行的版本,精华可都在手稿里呢。等你看到就知道了。你也放心,我抄的那份,我敢保证,和手稿一模一样。”说完,又笑了。

    顾言想起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