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风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宋风华- 第2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独自犹豫了一会儿,赵佶终于有了一个决定。

    “召嘉王来此。”他向内侍吩咐道,末了,他还补充了一句:“只召嘉王一人。”

三六四、日本局势之变与环球航行计划() 
四艘大船停泊在海州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胡静水每天一大早就会来到码头边上,远远望着这四艘大船,而且他一望就是望个一整天。

    他实在是太喜欢船了,好船成痴,特别是象在海州见到的这些船,无论是外在造型,还是它们的性能,都完全符合他心中最好的船形象。

    只不过他却不知,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在人的监视之下。

    四艘装配大炮的战船,是周铨手中最大的秘密,哪怕现在大炮的消息彻底泄露,也仍然执行最高级别的保密措施。胡静水这样整天绕着船打转,有几次还试图混进军用码头,想要就近观察,如何会不被注意。

    只不过另有原因在,所以才暂时没有处理他罢了。

    胡静水看得如痴如醉的时候,一个人悄然出现在他身后,轻咳了一声。

    但是胡静水没有什么反应。

    那人有些无奈,在胡静水肩上拍了拍:“这位胡先生。”

    “啊。”

    胡静水这才回过神来,他不解地望了那人一眼:“有何事?”

    “你不是要拜会周制置么,如今周制置有空,请你前去相见。”

    胡静水顿时跳了起来,眉开眼笑地道:“太好了,太好了,终于有机会买得这船了!”

    来告知他消息的人悄悄白了他一眼,炮舰岂是那么好买的,且不说造价更胜过一般商船,如今船场也绝对不外售。

    胡静水跟着那人七绕八转,没多久终于看到了周铨。周铨先是歉意的一笑,然后道:“胡先生有大理国王的介绍信,原本该早见的,但是近几日事务繁忙,一直不得空余,还见胡先生见谅。”

    周铨并不是在说客气话,这段时间,他确实忙得不停。

    虽然还未收到京师那边的最终消息,但有关太学生对上皇城司的情况,董长青已遣人来报了。听得董长青为了洗脱他的罪名,在京城中挑起如此重大的政治风暴,周铨当时都呆了。不过仔细想想,让赵佶对他个人的怀疑,变成皇权与臣权之间的冲突,倒是一个破局的好办法,这样一来,他就不是孤身一人对上皇权。

    但真正让周铨这几天忙碌的,是来自日本的消息。

    在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之后,辽、高丽还有金三国,在日本终于真正联手,三国在熊野迎击日本朝廷派出的大军。辽国动用的兵力只有一千人,但有一万日本仆从军,高丽动用军力五千人,外加五千日本仆从军,金国动用兵力两千人,还有四千日本仆从军,这样三国总共凑出了两万七千军队。

    日本朝廷派出的军力是两万有余,加上地方豪族派来的援军,一共三万九千人。双方在熊野大战中,最初是辽与高丽联军和日本人对上,战局僵持,毕竟此时日本的战术战法还极为简单,而辽与高丽人凭险坚守,日本无力攻坚。后来日本一支部队试图从山道入岛根,却被不知何处而来的“山贼”所阻,其迂回攻击的意图没有实现,而金国的援军在东海商会的默许之下,突袭吴浦,威胁日军补给与后路。

    这等情形之下,那些前来支援的豪族首先动摇,紧接着,在战前私自离军赶往日本关东地区的源为义,打着“勤王”的旗号,召集两万余关东武士、民兵,进军东海道,扬言要入平安京,得知消息之后,日军整个崩溃,在退逃途中,平忠盛掌握军权,带着一万余人逃回仓敷,其余全军尽皆覆灭。

    此时日本已经顾不得诸国入侵之事,白河法皇与藤原忠实的矛盾,在内忧外患下彻底暴发出来。而藤原忠实因为有源为义为外援,不象历史上那乖乖接受被解职的命令,相反,指责院政所的诸人乃是佞臣,法皇所倚重的北面武士是乱党,他以“退位法皇当出家,不得干令朝政”、“还政于当今天皇”为名,召源为义入京。

    面对此局,白河法皇有些慌了,这老头玩女人厉害,搞阴谋也厉害,但是面对真刀实枪就没有那么厉害了。原本他可以倚仗的北面武士,如今都在外作战,不是在与三国的战斗中伤亡,就是给平忠盛笼络过去,因此他做出了一个决定。

    逃离平安京,赶往仓敷,与平忠盛会合。

    这消息传来时,周铨都有些惊奇。

    虽然整个日本政局的变动,也有他推动的结果,但他没有想到的是,原本以为要等到战局大定之后才会出现的日本分裂局面,竟然提前了。

    归根到底,是周铨低估了此时日本面临的社会危机。

    这些年来的走私极大地打击了日本的小农经济,原本数量就不多的自耕农和城市手工业者纷纷破产,他们成为山贼盗匪的同时,也成了廉价的农兵来源,而为了争夺商业利益的控制权,日本皇族与公卿的矛盾激化,地方上的豪族缺乏强有力的中央政权制约。

    内部矛盾加上三国入侵这外因,整个日本的大动荡不可避免。

    在这过程中,一件小事,周铨没有放在心上,从日本传来的情报中,将这件小事也放在微不足道的地方附带了一句。

    在日本鸟取县,东大寺与平氏争夺极为激烈的这一片群山中,一个自称侯秀吉的日本人,自夸得到了大宋东海商会的支持,聚集一群农民、野僧、破产手工业者,还有熊野之战中溃败的部分军士,自立政权,扬言要推翻日本的“三座大山”,在其背后,真正的支持者,是在该地极有影响力的东大寺。

    虽然知道分析未必可靠,接到这些情报之后,周铨还是带着自己的小团队,进行推演,预测日本的局势走向。他们得到的结果很有意思,日本将会面临一场类似于中国东汉末年的大分裂,地方豪强将会真正控制权力,而皇族、公卿的时代将会结束。

    保守地估计,也会发生日本的关东、关西对峙局面,至于四国、九州二岛,极有可能在外国势力的扶植下,形成半独立的政权。

    总之,周铨分裂日本的计划,似乎要提前实现了。

    如何让华夏在这场分割盛宴中获取最大的好处?

    周铨的目光不免再度投向了南面。

    流求甚好,但不能让日本人去,那里离大陆近,还是由华夏本土之民开发比较让人放心。如今被称为蒲哩噜的吕宋一带,却适合大量驱使日本人为农奴、矿奴,进行开垦拓殖。

    那一带,也盛产黄金和铜矿,若是能开发得出来,有日本、流求、蒲哩噜三地的产出,哪怕不去美洲,也有足够的贵金属,支撑华夏完成产业革命和第一轮海外扩张。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想法,所以周铨才会抽出时间来见这胡静水。

    他看了此人的资料,乃是广西钦州的一位海商,曾经跑过石塘航路,到过蒲哩噜。只因经营不善,连折了三艘船,如今境地颇窘,但在广西当地还是有些门路,才能与大理王室交好。

    段和誉上回朝贡回国,在钦州时见了这胡静水一面,被他说动,于是写了封书信,将他介绍给周铨,同时还附有资助他的八十两黄金。

    两人寒喧已毕,胡静水很直接地说道:“小人此前求见制置,是为了购船一事,小人知道制置这边有一种新船,名为剪式飞船,如今尚不对外售,小人恳请制置看在段王爷的面上,售得两三艘此等船只。”

    周铨微微一笑,在他巨大的投入之下,海州造船场的造船技术可谓突飞猛进,剪式飞船,其实就是飞剪式帆船,其一昼夜的正常航速,可以达到可怕的五百里,若是顺风顺水,航速还能更快,有如在海面上飞行一般,才得此名。

    只是这船代表着如今海州造船场的最高水准,他不可能出售的。

    “胡先生得到大理国王资助,不知购船何为?”他问道。

    “小人多年航海,曾到过西洋诸国,奉段王爷之命,欲通商远人……说起来这都是制置影响,段王爷到得中原之后,心慕中原富庶,故此向制置学习呢。”

    “若只是为经商,剪式飞船却不是你最好的选择,我们还有别的船型,虽然速度不如剪式飞船,可安全可靠绝不逊色,而且货物装载量也更胜一筹。”周铨试探道。

    胡静水不免有些失落。

    接下来两人谈了一些海外之事,胡静水对地圆说非常认可,特别听到周铨所言,若往一个方向一直航行,便可以绕大地一周之事,更是极为感兴趣。聊了好一会儿之后,周铨突然开口道:“不知胡先生是否有意当这绕大地航行一周的第一人,若是胡先生有意,周某倒是愿意赞助一番。”

    他这不是心血来潮之语,事实上,航海家是最容易见到他的人之一,这些年来拜访他的船长海商不知凡几,只要他觉得合适,便都会提出这个问题。

    胡静水果然对此有所准备,并没有太大的意外:“若是之前制置这般说,小人必然答应,只是此时得了段王爷的资助,总得做出点模样来,小人才好脱身。海商行事,若无信义,岂可在海中立足?”

    周铨也不失望,他微微一笑,抛出诱饵:“若我替你接下为大理段氏赚钱之事,让你专心环球航行,你意下如何?”

三六五、广平郡王赵构() 
胡静水还在犹豫,周铨又道:“段王爷最主要的目的,是将你举荐给我,若只是赞助你,岂会只送八十两黄金?”

    胡静水顿时大悟。

    对段和誉来说,他的作用哪里比得上周铨!

    “待你环球回来,我送你两艘剪式飞船!”周铨又道:“另外,你此次航行,所有开支,皆由我承担,我会挑三艘好船与你,唯有水员方面,你须自己招募。”

    “小人明白,广州那边,有的是水手,此事小人做了!”

    见他应诺下来,周铨笑了笑,环球航行对于开拓海外的意义是不庸置疑的,不过在那之前,还先给一些好处。

    “我可以给你透个底,凡你所先发现的无主之地,你可获取每年东海商会往来大宋与无主之地贸易收入的二成,此为永制,东海商会只要我说话算数一天,就不会改变这一政策!”

    胡静水顿时一个激灵。

    兴趣确实能够让人冒险,但不能让人冒生命之险,他此前答应环球航行,多少还有些应付之意,可现在不同了!

    这岂不是说,只要发现一两处无主之地,他子子孙孙就有一个无穷无尽的钱袋子了?

    “何为无主之地?”

    “凡王化不及之处,皆为无主之地,不是有一句话说的好么,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周铨微笑道。

    他可以想见,当这一政策推出之后,在大宋的东南沿海,会掀起怎么样的声势。

    这些年他重金悬赏海图,东南亚这一带的情况基本都已经摸清楚了,所以这一大块地方,已经被他视为盆中之肉,自然不会拿出来与别人共分利益。

    他想要的,是另一世的澳大利亚、新西兰,还有南北美洲,若是胡静水真能发现这些地方,并且找到可以长期通行的航道,与之分享利益,又有何妨?

    果然,胡静水被此厚利所打动,当即应下此事,又与周铨探讨了一些环球航行的细节,仍然意犹未尽,不愿意请辞离去。

    这厮是个做事的人,但他的脾气性格,恐怕人际关系处理得不好。放在海上,他为船东,自是一言九鼎,可若放在别的地方,则未必能有合适的位置。

    直到王启年匆匆出现,胡静水才意识到自己见周铨的时间已经超过了安排限制,这才道歉告退。周铨哈哈一笑,摆手表示不在意:“若你真能环球而回,我就专门抽出三天时间,不见外客,一心听你说那海外经历趣闻。”

    打发走了胡静水,王启年低声道:“京中来了新消息,大获全胜,皇城司重归台察,嘉王将要搬出皇宫,陛下欲以老太爷为工部侍郎兼领京东西路常平公事。”

    说到这里时,王启年眉宇间也露出了喜色。

    他是最清楚周铨大计的人之一,因此也知道,这时并不是与大宋彻底反目的时机,其一是宋室尚未尽失人心,反目阻力极大,其二则是周铨自己的实力尚且不足,连独霸一个不足千万人口的日本都做不到,何况是人口大约有一亿两千万的大宋!

    再过几年,再过几年!

    龙川别院、济州、流求,三个地方正在快速培养着学生,去年结业的学生数量是六千余,今年的数量会是八千,明年是一万,后年可能进入爆发增长时期。

    狄丘、海州、济州的工场中,每晚都有夜校,凡上夜校且通过考试者,薪水就可以提一档。这使得那些原本厌学的大老粗们,也纷纷报名,他们学的可不仅仅是识字算数,还有组织管理……

    只要再过几年,周铨便可以拿出一支人数在十万以上的能读会算的骨干力量,他们完全可以取代一路的官僚体系,上至主官下到胥吏,统统可以取代。

    再过十年,这个数量可以扩大到百万,那个时候,他们要想取代大宋,可以说是顺水推车的事情。

    “董先生做得出色,立了一大功,而且从今以后,太学生有事没事,都会去敲登闻鼓吧?”周铨听了细节之后,忍不住大笑起来。

    “皇帝才不会给他们这机会,登闻鼓院加派人手了,两百名禁军,足以让他们再也靠近不了登闻鼓。”王启年笑道。

    然后他肃容:“皇帝有意遣赵楷为使,来徐州与海州,却被嘉王所拒……”

    在得到蔡京进言之后,赵佶的私心作怪,终于还是偏向赵楷,希望他能够作为使者来见周铨。

    可是赵楷却是认定周铨要造反的,闻得这个任命,直接哭尿了,抱着赵佶的大腿,说若赵佶欲要他性命,他回去就自缢,何必多此一举,反而受贼人所辱。

    这让赵佶没有办法,又不好直接和他解释,让他去是要他尽释前嫌,获取周铨支持,好与赵桓争夺太子之位,因此劝了几遍,见他死活不肯,只能放弃。

    “和咱们如今的天子一样,都是绣花枕头外表光,拆开面子一包糠。”周铨听得这个,冷笑了一声。

    赵楷完了。

    哪怕赵佶再倾向他,在这一次政争之中,他既不能保护自己的手下,又无法忍辱负重,朝中重臣此时都会有所决断。

    最多就是王黼之类将太子得罪狠了的,实在无法回头,才会硬着头皮支持下去吧,对了,或许还要加上童贯、杨戬等人,这些人此前揣摩上意,对赵楷都极为亲近,相反疏远怠慢赵桓,他们可能还会继续支持。

    周铨对赵佶父子极不恭敬的评价,却引起王启年的共鸣。

    见识过外边的天地,对于原本那威严高尚的东西,总会更易产生置疑,更何况王启年在周铨身边久了,耳熏目染,早就不将赵氏父子的本领放在心中。

    “最后决定派谁来?”

    “以广平郡王赵构为使前来宣慰。”

    “赵构?”周铨吃了一惊,他原本以为,太子不能来,嘉王不愿来,那么在快要成年的王子中,肃王赵枢就是比较合适的人选。

    赵枢今年十六,比嘉王小一岁,比太子小二岁,而且据说甚是聪明,记忆力惊人,平日里也算比较谦和,不显山不露水。若是他来,周铨还会有意结纳一番,算是留一步闲棋。

    至于赵构,如今才十一岁,还只是一介少年,虽然几次见面,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