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精变- 第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还伤挡磺宓墓钜臁

    在这甬道里,以我的目力虽能看清楚周遭的一切,但也能明显地感受到此时应该是伸手不见五指的漆黑。

    而那些挂在石壁上做工考究、栩栩如生的面具就宛如一颗颗的人头悬在那里,让人浑身凉嗖嗖的发毛,就象有一万只眼睛在盯着你,让你不寒而栗。

    幸亏我不是普通人,否则,在这令人遍体生寒的环境里岂不是立马要漰溃吗?

    我在古书中看过,早在商周时期就有青铜面具。当时盛行巫蛊之术,认为人的灵魂可以附着在上面,戴上它,就可以通灵;人们也会在一些驱鬼逐疫的仪式中带上它大跳傩舞。

    这样看来,这些青铜面具的年头可就不短了,怎么也得有千年之上吧。

    可眼前这些面具显然和通灵、傩舞都贴不上边,那挂在这里又是做什么用的呢?总不会是谁闲得无聊搁这儿吓人的吧?那这吓人的成本可就太大了,凿山开道喂!

    我沿着台阶一路下行,走了半个多时辰还没走到头,我就发现有些不对头了。

    以我的脚力走了这么久,按理说都能绕着大山十几个来回了,这甬道到底得有多深啊够我走这么久的?不会是着了道吧?

    我停下步子仔细观察,发现那些面具可不是随意挂着的,而是每隔一定的距离就会出现一个。

    也就是说,在我观察那些面具的时候就已经着了它们的道,在不知不觉中将它们当成了路标,不由自主地沿着它们指示的方向前进。

    而它们的摆放位置让人产生错觉以为一直在往下走,从而忽略了真正的路。

    所以说,我实际上是一直在兜圈子。难怪总是看到重复的面具,还以为是本来就是那样的呢!

第六十四章 山腹里镂刻出的祭坛() 
为了验证我的想法,我拔出昆把旁边石壁上的一个面具削掉了半截,然后按照先前的方式又走一遍。果然,没一会儿功夫就又看到了那个面具。

    嗨,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如此简单的小把戏竟耽搁了我半个时辰。

    真是笨死了,我暗骂自己一句,然后不再去看那些面具,自顾自地往前走,但很快又回到了原来的位置。我出了一身冷汗,难道我判断错了?难道有什么被我漏掉了?

    我靠着石壁,心想,难道说这里本来就是死路一条?可总觉得不对劲,动机呢?干嘛要这么费劲修一条死路?难道只为展示这些面具吗?真是奇怪。

    算了,暂有当它是死路吧,先回去,别让离等急了。

    想到这儿,我便往回走。可当走到本应是岔路口的位置时,我发现岔路口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严丝合缝的一面石墙。

    天啊,这是什么情况?什么时候合上的,怎么一点声音都没听到?难道是我耳聋了吗?

    我扯开喉咙大喊了两声,感觉嗓子都要喊破了,可半点声音都没听到。我不会是又聋又哑吧了吧?

    我突然想起刚才砍青铜面具时,断掉的那截面具掉在地上也是没有发出任何声响,真是迟钝啊,当时怎么就没注意呢?

    我懊恼地抬手在石壁上狠狠砸了一拳,不想脚下一空,嘴都没来及张开就掉了下去。

    下面连着一条坡度很大的筒形滑道。我掉进去后,就不受控制地顺着滑道往下溜。

    速度越来越快,耳朵终于能听到声音了!那是我非常熟悉的快速行进中身体划破空气的呼啸风声!

    我大吼起来,听到了,我听到了自己的声音,太好了!

    失而复得般的激动让我恨不能立刻从滑道上蹦起来召告天下:我不是聋子,也不是哑吧!我还可以说话,还可以听到大自然的美妙声音,这简直是太棒了!

    人就是这样的,有些东西拥有的时候习以为常,不觉得珍贵。等到失去了才发现原来它是那么的重要、不可或缺。我是多么幸运啊,还能拥有,还能珍惜。

    虽然只在刹那间我就恍然大悟,刚刚在那密闭的甬道里,我并未失聪,也未变哑,而是那里岩石的材质的问题,但我依然是喜悦难当,有种重获新生的感觉。

    坡度逐渐变缓,速度渐渐放慢,我居然没被射出去。而是稳稳地落了地。

    抬眼一看,眼前是祭坛一样的建筑,非常的开阔,大气,气势恢弘得让我叹为观止。

    巨大的岩石穹顶下,是一个由一级级的台阶呈环形向上开凿出的方圆二十余丈的巨大环形平台。我数了下,总共有九级。每层平台的立面上都刻满了云纹。而从我落脚的地方修了一条笔直的一直通到最上层的路。

    最外层的一圈等距离摆放了九个一模一样的青铜面具。

    每个面具都十分巨大,有我的肩膀高。跟甬道中看到的面具长相差不太多,但最奇怪的是它们的眼睛,象两个棒棒一样突出了眼眶,立在外面。

    太夸张了,谁的眼睛能长成这样啊?

    第三层的台阶对应的位置上矗立着九个青铜人,神情肃穆,每人都双手环握着一根巨型象牙。

    最上层一圈,等距离跪着九个青铜巨人,双手上举,各托着一只勾嘴巴的青铜大鸟,大鸟的头顶上有一轮状圆盘。

    我好奇跳上去一看,里面盛满了油脂,原来是灯啊。

    拾阶而上,看到平台中心处有一长约5丈,宽、高各3丈左右的巨型石椁。这椁的造型极为古朴,平顶,门窗齐全,彩绘线刻,十分的精美。

    细一观察,不得了,这石椁的底部连个缝隙都没有,与平台根本就是一体的!

    也就说石椁不是从别处刻好安放上去的,而是本身与平台就是一块大石,生生镂刻出来的!

    而我刚才在最下一层台阶时已观察过,那台阶与岩壁也是一体的。

    也就是说,这整个洞窟真的是如假包换的硬生生在这大山肚腹里掏出的一个洞。

    天呐,简直就是巧夺天工啊!这得是什么样的工匠啊,能做到如此精准的定位?难道这世上还有比鲁班更神的工匠吗?

    石椁的门上落了一把,很是眼熟。

    走过去一看,那锁泛着美丽的绿色锈花,刻满了云龙纹,造型古朴,青铜打造。

    咦?这锁怎么和藏经阁的那把锁长的一个样啊?

    我抚着锁把玩着,心想,嘿,可下找到它家亲戚了,没想到它们还是批量生产的。

    我最喜欢这些青铜物件了,也不知当时的工匠怎么就那么巧,能把这些东西做得如此精细。

    摸着摸着,猛然想起下山时走得急,藏经阁的钥匙忘了给方丈,怕丢一直挂在脖上贴身放着呢。不如试试,看能不能打开这把锁。

    我忙拿出钥匙往锁里一插,还真进去了。反手一拧,“咔吧”一声,大锁应声而开。

    我把锁拿在手上把玩了一阵,怎么看怎么喜欢,爱不释手的。想它在这大石窟里看着这破门,连个欣赏的人都没有,怪委屈的,还不如让我收了它,来疼它吧。

    心里嘿嘿笑着,便把锁收入囊中。

    把青铜门栓拉到一旁,伸手去推,咦?还挺沉的,居然纹丝未动。再下手时便加了念力,果然,那门象被施了魔咒一般,咯吱吱地被推开了一道大缝。

    走进去,只见里面正中停放着一口长约2丈,宽、高各1丈左右巨大的石棺。

    这石棺和外面的椁一样,也是和下面的岩石地面连成一体的。也就是说,这椁内的空间也是从一块大石中镂刻出来的。

    这得多精准的工艺和技术才能做到啊!我再一次为先人的智慧所折服。

    石棺做得非常精细,上面刻满了彩绘图画,很是精美。

    我仔细去看,发现这些图案画都是叙事的。一长面上刻着的是山水,山中有一个个的小洞,从洞里走出一群人,交领左衽,发髻也在左侧。

    奇怪,怎么这些人和山下村子里的人一样的装束?难不成里面躺着的是他们的老祖宗?

第六十五章 石棺内的喘息() 
我又往下去看,一下就愣住了。这群人里打头的是一个双眼支在眼眶外的大鼻阔嘴的人,和那面具上的人长得竟是一个样!

    我心中一突,不会吧?这世上还真有长相如此奇特之人?

    我稳住心神继续去看,却见那人手里捧着只胖乎乎的小虫,躬着身子似乎在吐丝。

    灵台忽的一亮,我一拍脑门,真是的,怎么竟然把他给忘了?

    《华阳国志…蜀志》中有载,“有蜀侯蚕丛,其目纵。”

    蚕丛擅长种桑养蚕,是蜀人的先王。他不就是长了一双棒棒眼吗?

    哈哈,当初看到这段文字时没在意,还当是先人夸张的说法。以为“其目纵”,不过就是眼睛外突,是个鼓鼓眼罢了,没想到还真是纵目啊。

    可话说回来,这人怎么会长着和螃蟹一样的眼睛呢?这不是畸形吗?这样的眼睛还能看到东西吗?我的心里冒出了一连串的疑问。

    但显然我的担心都是多余的。人家不但能看见,而且还活得好着呢!

    接下来的画面刻画的就是这个纵目之人在教一群人如何种桑养蚕、抽丝剥蚕和纺纱织布。

    看来这人是蚕丛,没错了。

    第三幅画面刻画的是人们丰衣足食,围着蚕丛载歌载舞,快乐生活的场面。

    嗯,看来他这人还是挺受爱戴的嘛。

    再往下看画风却是一转。也是有山有水,还是那个蚕丛,在往山上爬。我看那山水有些眼熟,仔细一瞧,才认出,这不就是悬着隐藏出口瀑布的那座山吗?

    最后一幅画面是蚕丛发现洞口钻了进去。走过长长的通道,进入裂隙,看到了天坑中的神树,然后趴在地上匍匐跪拜。

    而树上,我的目光一下子被吸引了过去。树上盘着一条长龙一样的东西我认识,那不正是烛龙吗?烛龙被特意涂成了红色,画得还挺象。

    我摸摸头,笑了。没想到,这宠物一般的烛龙会让人如此膜拜。不过,想想也是,连我看到时都是一阵惊呼,更何况凡是人呢?

    我跳上棺盖,想看看上面是不是也有画。结果一上去就被惊艳到了。

    只见棺盖四角刻满了云龙纹,那不是简单的线刻,而是真正意义上凸出表面的阳刻,是写实的,就象真的在天上飘着的云朵一样;而棺盖中心位置上的东西更是即刻抓住了我的眼球,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那是一个青铜镶金的嵌进棺面中的圆盘飞轮。说它是飞轮,是因为圆盘内部呈旋涡状,动感十足,象极了车轮快速转动时的样子;而边缘处有九只大鸟展翅飞翔,形象逼真。

    太美了,这一场视觉盛宴的冲击力实在是太大、太震撼了,让我爱不释手,百看不厌。

    如果说这金灿灿的飞轮代表了太阳,那么能浴日而飞的鸟一定就是传说中的金乌了。可在棺盖上刻这些是想说明什么?歌颂自己有如太阳般伟大?那只刻太阳就对了,把金乌也刻上算是怎么回事?

    我觉得有点乱,坐在棺盖上,盯着那圆盘,想捋一下思路。

    显而易见,蚕丛是无意中发现了天坑,看到了神树,看到了烛龙。奇怪的是烛龙并没有攻击他,也许烛龙是吃草的,不杀生?

    不对不对,看它吃南海蝴蝶的肉时可是一点都不含糊。

    那就是他们之间达成了什么协议?

    总之,蚕丛安然无恙地出来了不说,还举全国之力给自己修了这个墓。

    这也是个奇怪的点,他为什么要费劲巴力地把墓修在这儿?难道是为了离神树近一点?离神树近一点又有什么好处呢?

    我想起让我来到千年之前的那棵青铜树。莫非这神树是时间之门,能让人在时间的长河里任意穿梭?

    可是蚕丛他死了啊,人都死了再能穿梭不也只是具尸体吗?那又有什么意义呢?除非能活过来还差不多。

    是了!我突然抓住了关键点,一定是这样的了,他是期望自己能够起死回生!

    也许他认为这神树万古长青,与天齐寿,一定是具有非凡的神力,能够给予他肉身不毁、灵魂不灭的影响。

    一定是这样了,否则,费这么大的力气做这些就真是不值了!

    可金乌又是怎么回事?他怎么会联想到它们的呢?

    显然,这近似于一种图腾崇拜了。

    太阳、金乌和神树,都是蚕丛认为具有神力的、能够帮助他活过来、达成永生的钥匙,甚至连烛龙也被视为在这个环节中是不可或缺的。

    想到这,我不禁觉得好笑,当初躺在这棺盖下面的蚕丛也不知是怎么想的,用石头做棺材,是想做得结实厚重点,防盗墓贼吗?

    可这棺盖这么沉,盗墓的不好开棺,里面的人即使真活过来想出来也成问题呀。

    是因为取材方便吗?这倒是有这个可能。唯一的出口在瀑布那儿,运送材料确实不便。

    真想打开棺材,看看里面那主儿现在是个什么样儿,不会是活生生的还喘着气吧?

    正想着,我忽然听到了一声叹息。猝不及防,唬得我硬生地盘着腿就从棺盖上蹦了起来一丈多高。

    我在空中拧转了下腰,然后象只青蛙一样双手先落在棺盖上,接着是双脚。

    我曲着双腿双肘,整个上身贴俯在棺盖上,象只大猫一样机警地向左右看了看。

    什么都没有,但刚刚那声叹息以我的耳力是不可能听错的。

    我不敢放松,翕动耳廓仔细聆听。

    周围静悄悄的,时间在一点一点地过去。。。。。。

    在我数了快五十个数的时候,又是一声叹息,极轻微地从下面传来。

    确切地说,那不是叹息,称之为喘息应该更为准确。

    我全身的毛孔都要炸开了,赶紧把右耳紧紧贴在棺盖上。

    隔了好一会儿,又是一声喘息。没错,里面真有活的!

    我一个鹞子翻身,从高高的石棺上跳了下来,定定的盯着它,拿不定主意到底要怎么办。

    如果里面是活转过来的人,我当然要助人一臂之力,助他出来。可如果是起尸的僵尸,那就应该让他在里面闷着,以免出去祸害人。可它不出来,见不到本尊,我也无从判断呀?

第六十六章 巫师() 
我这边正左右为难的时候,外面忽然响起了号角声,接着就有纷沓的脚步声传来。

    我一惊,难道是被发现了?忙藏身在门后侧身偷偷去瞧。

    只见外面起了一层蓝蒙蒙的雾气,不知从什么地方冒出来了一群面无表情的人。

    我惊愕地发现,这些人中好多都是先前睡在洞里被南海蝴蝶当成温床的那些尸体。因为他们实在是太好辨认了,一个个挂着满身的破洞就出来了!

    真是的,也不知道注意仪表,就不怕被他们的主子看到了嫌寒碜?我撇着嘴,心想。

    只见那些僵尸集合在我之前走上来的那条路的路口处,一个个训练有素,很自觉地排好了队,然后就象有人喊了口令似的,四肢僵硬着迈着整齐的步伐,沿着台阶一圈圈地走。

    这些僵尸就象排练过似的,十分有序地在每一层的台阶上等距离的各留九个人。最后剩下的九个人走上第九级台阶,分别站在跪立的铜人旁。

    看样子它们似乎是要举行什么仪式。

    这样看来,给南海蝴蝶做了育婴室纯属是个意外,它们真正的使命应该是在这里。

    等所有的僵尸都站好,又是一声号角声响起,蓝雾变得更浓了。

    这时一个披头散发,头戴羽冠、脸上满是蓝黑色点状刺青、身披玄色长袍的人出现在第一级台阶那儿。

    我心下暗忖,别人都站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