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风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末风暴- 第4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或许该问一下父亲。

在任许家里俞襄没有呆太久,与任许约好后天再见,他就告辞离开,回到了俞国振的皇宫之中。

这座被称为“华夏宫”的宫殿,目前只是上海城西侧的一片空地,占地面积远远比不上燕京与金陵的故宫,倒是合了俞国振一向只求内在不求外饰的风格——反正俞国振算不上简朴。

“这件事情啊……我也听到一些相关的消息。”俞国振听得儿子说起今日之事,甚为欣慰地拍了拍他的肩膀:“你不曾找人来解决此事,做得很对,靠着圣明的皇帝或者清官来解决问题,可以解决一时一地,能解决天下类似的问题么?”

俞襄微微点了一下头。

“这事我倒是有一个想法来解决,也是得了一件事的启发。去年时,在广东省诸县考绩中,一姓陈名太忠的县令考绩平平,他治下百姓对此甚为不满,觉得此县令虽是行事不拘了些,却是个心中有民的好官,于是跑到广州府去告状,说这考绩制度不公,有舞弊之嫌。我遣人查了一下,考绩中并无舞弊,但制度上,确实只注意是否让上司满意,却没有让百姓满意的项目。这还比不得前朝,前朝还有个万民伞什么的充当门面。我就在想,这考绩之制,是不是将一些权力交给百姓?比如说,让拥有公民身份的百姓,如同咱们在联席会议上公决一般,对官员的考绩拥有公决权。每年考绩之时,上头的考绩打分只是一个基础分,再由百姓公决,若是全部百姓都选满意,那么此官基础分便可再乘上一个百分之百,若是只有六成百姓满意,那么此官的基础分便只能乘上一个百分之六十……”

“这样怕会劳民伤财吧?”

“伤财会有,劳民则未必。所以我近来就在琢磨着,如何能将此事制在制度,然后通过官员考绩法,将之制定下来。如此地方的亲民主官,就得管住手下之人,尽可能减少像你今日所遇之事。”

父子两人对话得久了些,还没有说完,便听得方子仪埋怨的声音传来:“济民,襄儿才回来,你便拉着他说些什么,也不让他歇歇!襄儿,你回来了竟然不来见娘亲,当真是个没良心的!”

她一唠叨起来,俞国振父子对视一眼,都是举手投降。俞国振挥手让俞襄跟着母亲离开,自己在心中盘算着,那百姓以公决权决定官员考绩的制度,具体的施行当如何行事。

第十二卷 七零一、碧涛铁甲英蛮月(一)

短日月无情,循环往复。

黄宗羲抬头看着窗外的天空,在纸上写下这八个字。

他是带着一种愉悦的心情写下这八个字的,任谁在离开自己家乡八年之后终于可以回乡,都会如此。

窗外灰朦朦的雾气,让天空中的太阳变得苍白无力,黄宗羲站起身,伸了个懒腰,然后便听得外头传来喧哗之声。

他皱了皱眉:又来了。

时值华夏八年三月,正是北半球的春日,被华夏国称为“伦敦”的这座欧罗巴城市,却整日笼罩在阴湿的雾霭当中。六年前,华夏国的炮舰舰队第一次抵达欧罗巴,在葡萄牙里斯本建立起第一座孔子书院,黄宗羲成为书院的第一任山长,而同行的马士英则是华夏驻葡萄牙国副领事——实际上却是隶属于华夏内阁兵部职方司的暗谍,负责侦察欧罗巴诸国关系。

两人一个是东林,一个是阉党,原本不共戴天,现在却同被打发到了欧罗巴来。在船上时两人一路激辩,从相互对骂,到后来几乎要厮打,再到后来互不理睬,再到后来相互只谈诗文……而六年后的今天,两人间已经有些惺惺相惜了。

这六年来,二人奔波于欧罗巴各地,先是里斯本,接着是西班牙国的塞维利亚与法兰西国的马赛,紧接着则是亚平宁半岛上的翡翠冷。四年前,来自华夏的第二批炮舰又抵达里斯本,于是他们又在不列颠上的伦敦建起了孔子学校,当时为不列颠国护国主的奥列佛。克伦威尔饱受资金不足的折磨,对于挥舞着金元而来的华夏孔子学校极为欢迎。

但短短四年一切就发生了变化,克伦威尔已经死了,其子理查。克伦威尔并没有乃父的才干气魄,致使斯图亚特王朝复辟的呼声甚起,前不久查理二世回国登基,理查。克伦威尔不得不流亡法兰西。这种大动荡,也令华夏的孔子书院受到了冲击,最典型的便是外头每日都有人前来,试图夺取孔子书院的财物。

其背后,肯定是有查理二世的支持。

此时的黄宗羲在海外七年,已经积累了足够的政治智慧,因此一眼看出查理二世接手过来的英吉利国并不安稳,他也无法化解国内积压的诸多矛盾,那么矛盾外嫁,乃是不二法门。更何况黄宗羲研究英吉利此国的历史,发觉此国手段向来卑劣,惯于煽风点火挑拨离间,又好劫掠行海盗之事,可谓欧罗巴诸国中最为狡诈凶蛮者甚至连与华夏打过不止一次交道的西班牙人对上他们都得甘拜下风。

现在就是如此,查理二世试图将国内矛盾转嫁到国外,特别是远渡重洋来这里办孔子书院的华夏人。

仿佛华夏人是最好的替罪羊。英吉利人没饭吃了怨华夏人,英吉利人吃土豆吃得太多撑着了怨华夏人,英吉利人没衣服穿了怨华夏人,英吉利人的市场上有大量价廉物美华丽的棉布绸布绒布衣裳了还是怨华夏人——吃饭睡觉怨华夏人,这几乎就是查理二世上任之后英吉利人的日常生活。

黄宗羲也明白查理二世的如意算盘,自从当初为了争夺蟾洲英吉利人的船队被华夏南海舰队全歼之后,英吉利人对于华夏便起了恶心。克伦威尔为护国主时期,英吉利人需要华夏来的廉价商品消除民间的一些不满,克伦威尔本人也需要借助华夏人来稳固自己的统治,故此华夏的商品行销一时,其结果是让英吉利原本比较发达的纺织业彻底崩溃其余手工业,从冶铁到造船也都受到了华夏产业的冲击,几乎濒临举国破产。

若是能将华夏人赶出,至少是将华夏的商品赶出英吉利,那么……

“山长,山长,今天的情形有些不对。”黄宗羲背着手走出了自己的办公室,原本想到校门前去看看情形,半途便有人飞奔过来向他道。

“怎么了?”

“今次聚集的英吉利人极多,还有些是从外地赶到伦敦来的,而往日在门前维持的军人,今日不见了踪影。山长,这样下去,我怕……会有变!”

“周围的归化学子呢?”黄宗羲听得这消息也知道不妙-,首先问的便是学生。

所谓归化学子,自然就是那些愿意来孔子书院学习华文与儒家经典的异族。华夏朝虽然将这些腐儒赶到了欧罗巴,可是为了让他们更好地“教化”欧罗巴人,因此对于物资保障上面那是毫不吝啬。该给的东西,一定都有,比如说印得漂亮的书籍,还有相应的物资——毕竟这些也有助于打开华夏商品的市场。有了充足的物资,孔子书院这几年里发展得不慢,每一处都有几百乃至上千名欧罗巴土著学习。

黄宗羲每每看到这些赤发碧眼的家伙身着长袍,踱着方步,作揖行礼满口“学生如何”心中便有些感慨:先圣说道不行将浮槎于海外,诚不我欺也。

这些人可是儒家种子,虽然长得有些歪瓜斜李,可种子就是种子,安知种下跳蚤蛋就不会孵出龙种来!他们的安危,黄宗羲甚为关注。“归化生今日大半都没有来,只有罗高寿、乔安瀚、李昂等人来了,他们说……周围的英蛮都说要打进咱们书院,抢走咱们的东西,烧了咱们的书籍……”

“他们敢!”黄宗羲眼睛一瞪:“我等乃华夏所遣使团,他们若敢如此,便要……”

话还没有说完,就听得外头轰来一声响,紧接着,孔子书院的围墙被人推倒,数百名手执棍棒、刀叉的英蛮闯了进来。

为首的,则是一身黑衣的教士打扮,双手高举一个大木十字,口中念念有词,无非是天主保佑之类。在他身边另一个穿着破烂皮甲的男子,则举着一杆锈迹斑斑的长矛。

“怎么回事?”黄宗羲张开双臂便想去阻拦。

一个人仲手抓住了他,将他向后扯去,黄宗羲回头一看,却是名为步秀秋的军士。

这个人的身份黄宗羲很清楚,乃是归化后的华夏公民。他的父亲步中秋,被部分倭国人认为乃倭国头号叛奸,而他父子都已经改了汉姓,步秀秋更是打小与俞襄一起上学。

若不是他的出身,此人的前途可谓一片光明,但是根据华夏的制度,归化公民的第一、二代亦不可担任高级职务,所以步秀秋的成就,很有可能到一府为止了。

他在英吉利的孔子书院身份,乃是护院武官。根据华夏与英吉利国达成的协议,孔子书院中共可以安排二十五名护院武官,他们都有权携带武器。但实际上,黄宗羲知道,他们的武器绝对不只武装二十五“黄山长你带着人先退,退进教学楼里。”

步秀秋脸上杀气腾腾,一边说一边举起了手中的枪。

他用的自然是短火枪,而且是比较新式的弹匣短火枪,一匣子能有六发弹丸,可以不停连射。

黄宗羲见他举枪顿时惊了:“不可……”

但为时已晚,步秀秋不是什么善男信女,他扣动扳机一声枪响,赶在最前的那个举着十字架的英蛮顿时倒地。

“啊,保罗神甫倒了……”

“他不是执着圣十字吗,为什么还会被那些异端的火枪击中?”

闯入书院的英蛮愣了愣,有些人便想着回头,但大多数人望着那个执着破烂长矛的人。

“不要怕我手中的是从梵帝冈带来的朗基努斯之枪,上面沾着圣血华夏人的魔法在它面前没有任何用处!”那执着破烂长矛之人挺身向前:“你们都是我的圆桌骑士,你们跟着我……啊!”

又是一声枪响,步秀秋的枪法非常准,在这不足二十米的距离里,一枪便击在那个大言不惭的英蛮腿部。他大叫了一声,原本高高举起的沾有“圣血”的长矛几乎脱身飞出,立刻变成了拐杖,撑着他转身便逃。

其余英蛮纷纷逃跑,但他们没有逃远,站在远处,用各种各样恶毒语言咒骂着孔子书院里的华夏人。黄宗羲以为事情已经平复,步秀秋却转脸对他道:“黄先生,你快和他们撤回教学楼里,我们据楼而守!”

“他们不是退了?”

“没那么容易,这英蛮被人教唆挑动,只打倒一两个人,他们是不会吸取教训的。”

“啊……”黄宗羲有些犹豫,就在这时,他看到对面的人分开,几具血肉模糊的尸体被抛了出来。

从这具尸体身上的衣裳,黄宗羲认出了他们的身份:孔子书院的归化学生。

这让黄宗羲怒发冲冠,他是孔子书院的山长,虽然对于俞国振,他仍然心中不服,但是当这个山长还是让他很有成就感。

身为山长,就该保护好自己的学生,可这几个跟着书院学习孔圣礼仪仁义的归化弟子,却被一信着邪神的愚顽蛮夷击杀,是可忍孰不可忍?

“华清号呢!郑和号呢!我们的铁甲炮舰在哪里?”黄宗羲大声叫了起来。

连他自己都被这大叫声吓住了。

他口中的华清号已经是第二代了,华夏第一艘全钢铁蒸汽铁甲舰,无论是从速度上还是在火力上,都位于此时之冠。他是在报纸上看到今年初时这艘战舰正式投入运用,据说可能取道欧罗巴,用于直接攻击罗刹国——华夏与罗刹国的战争已经持续了八年之久,虽然华夏国占据绝对优势,可是万里苔原和严寒对于严重依赖于补给的华夏军影响比起罗刹人更大,而且又远离罗刹本土,因此一直无法给予罗刹国决定性地打击。

郑和号则是华夏西洋舰队的旗舰,每年都会来欧罗巴一次,一则是护卫商船队,二则也是炫耀华夏国威——西洋舰队的巡航费用,完全不用华夏朝廷支付,那些远洋而来经营的商队会支付护卫费用,一般华夏商船需得缴纳运送货物总值的十分之一,而异国商船则是十分之二。即使是这样,华夏和异国商船仍然是趋之若鹜,只因这种远洋贸易带来的利润实在太大了。

第十二卷 七零二、碧涛铁甲英蛮月(二)

“有多大的利润,便有多大的胆量,若是不能以法律将之约束住,那么无限膨胀的对利润的追求,会让胆量大得毁灭自身。前朝(大明)之灭亡,便是缘于此,士绅对于海贸利润的追求,使得他们不允许大明朝廷对一切工商征税,而是想方设法要减这类税务;他们对土地利润的追求,使得他们不顾一切地廉并土地,催租催粮,至使流寇四起。不唯大明,几乎任一朝代末期,都会出现这种情形,究其根源,便在于无法控制的利润追求带来的自我毁灭。故此,华夏朝的官员、百姓都应对此保持警醒……”

不知道为什么,当黄宗羲大叫完“我们的铁甲炮舰在哪里”后,他脑中突然浮起这样的一段话语。

此话语非是他所言,亦不是来自俞国振,而是华夏新近崛起的一位儒士,被方以智赞誉“华夏真儒第一”的王夫之。王夫之倡议“气先理后”、“天下唯器”、“无器不道”与方以智相应和,在华夏朝内部形成了号称“真儒”的学派,于今声势之盛,几为儒家正统。

而黄宗羲自己,虽然口中不承认,甚至时常通过书信与方以智、王夫之辩论,但实际上却也被视为“真儒”学派的一支,他甚至与王夫之所认为“大贾富民国之司命”相应和,提出“工商为本”、“淫祀浮奢为末”;再加上一个跑到南洋去搞大庄园想要应证儒家“天下为公”的陈子龙,三者遥相呼应,一时之间,华夏朝儒林乃至整个思想界,都进入了百花齐放百鸟鸣的时代,其繁荣鼎盛,可谓千年未有之盛。

在陈子龙半年前托人带给黄宗羲的信中曾经感慨:华夏朝万世基业已成雏形。黄宗羲明白他意中所指,有些蠢人以为制定几条法律拟出几条制度,便可以传承后世,甚至以为这样便是有战略眼光有思想深度,却不曾想,一切法律与制度,都有可能人亡政息,唯有思想,方能久远,哪怕今后法律、制度发生变化,可俞国振不遗余力所倡导的实学之风,已经完全和传统儒学相结合。

步秀秋不太明白,黄宗羲怎么会突然间在那发愣,对于黄宗羲这样的先生,他是既敬佩,又不屑,敬佩他们的风骨与学问,不屑他们的迂腐与拘泥。这个时候,他身为书院保安之首,有权做出任何决定,因此厉声道:“把黄先生带进去!”

两个保安将黄宗羲夹着退回教学楼。

之所以选择这幢教学楼,是因为整个书院以此楼最近河,而楼后百余米处的河道,便可通往大海。最近情形不大妙,步秀秋对此早有准备,在教学楼里囤积了粮食与水,若能在这里撑上一段时间,实在不行还可以从河道上退往大海。

黄宗羲被拖到教学楼,只能焦急地看着周围越聚越多的英吉利人,在他身边,则是被聚拢过来的教师与归化学生。伦敦孔子书院乃是整个大不列颠群岛之上唯一的孔子书院,来此就读的归化学生数量不少——因为他们可以在这里免费吃穿住宿,虽然条件远比不得华夏本土的学堂,可在英吉利,却是无数聪明人梦想前住的地方。

过了没有多久,一个英吉利农夫打扮的欧罗巴人跑了过来,看到他,黄宗羲微微松了口气:“你怎么回来了?”

“听闻书院有难,不敢不回,若不回来,岂非不忠不孝,夫子授课四载之恩,汝砺不敢忘也!”

这人文绉绉地回话,让黄宗羲老怀弥畅,拍着他的肩道:“平生弟子,唯汝砺你最为出众,放心,放心,华夏军威万里,必不会坐视我们在此受困……用不了多久,我们的炮舰便会来此。那个时候,我带你回华夏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