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嫔妃们听闻此言之后,自然是忙不迭的捂嘴偷笑,毕竟说出我愿意三个字的,并不是他们当中的任何一人,而是那时候已经成为朝廷之中不可或缺栋梁的计然。
不过此时的计然才刚刚掉进了康采恩的陷阱里,成为了他在古代殖民的重要僚佐之一,当然,他本人是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的,至少他的工作在最开始的时候,接触到的也都是一些莫名其妙的顶级,那是康采恩从后世为他带来的一些书籍,主要都是清朝中后期,与世界逐渐接触的时候,中原一些有志之士所书写的书籍,这些东西对于古代人认识世界是有着极大好处的,毕竟清朝人的文笔风格和写作习惯,更容易让他们接受,如果突然拿出一些近现代的作品来,他们还真不一定能够吃得消。
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那些清朝中后期的魏源们,是站在和他们一样的立场上,向外观察整个世界的,这与计然跟古代学者们的位置大致是相同的。这与那些后来之人,尤其是那些从文字风格当中都飘散着一股西方味道的学者们是有着迥然差异的,至少直观的带给古代学者们的感受就是一种很大的陌生感,所以,康采恩才会做出这样的安排。
当然,对于计然来说,他要做的事情可远远不止这些,因为它将会在将来的一段时间里前往一个名字听起来非常熟悉,但面貌却与故乡迥然不同的地方,那就是11世纪的北宋。
康采恩与那些将门子弟们组建的新集团,已经敲定了新的名字,叫做琼林苑集团。这个名字在官面上的解释是,身为国舅爷的曹佾,向他的的姐夫,也就是当今的官家赵祯说出了康采恩创办教育的梦想。赵祯有鉴于包括安定先生胡瑗在内的天下大儒,最近也都在办学授徒的关系,就同意了康采恩的要求,并且亲自赐下了琼林苑这个名字,作为他们新集团的官方称谓。琼林苑可是新晋进士们举行庆功宴会的地方,用这个名字为有志于教育事业的新集团冠名,皇帝赵祯的美好期望,自然也是不言自明的。
有了皇帝的这道备书,就连各级官府也都开始为这个新兴的集团,让记录了那些原本还准备与康采恩作对的豪族此时也已经认清了形势,纷纷开始收敛起来,而康采恩则抓住这个时机,开始了一番分化拉拢他主动联系了一批并不隶属于将门,但却是前朝宰执大臣后裔的纨绔子弟,希望他们也能加入到自己的事业当中来。
这番邀请很快收到了强烈的反响,琼林苑集团的合作者很快就变得更加强大起来,相应的关系网也早就已经生出了小小的汴京城,发散向了远近的各个军州。
然而照样迅猛的发展,也给康采恩的人才储备带来了更大的麻烦,原本就已经独木难支的会计系统,此时已经彻底陷入到了崩溃之中,所以刚才不得不紧急把计然带到了21世纪的大宋,希望他能够为贾宪提供更多的帮助。
好在那些将门和纨绔子弟,家里都有一些打点生意的惯用家人,他们得知康采恩手底下缺少这类人才业务,想打听一下康采恩到底有着怎样的底细,所以就主动提出,愿意将这些熟悉业务的手下人借调给康采恩。
康采恩自然是向他们连声称谢,并一股脑的将这些人全都带回了琼林苑集团的最新办公地点,一座位于新郑门外,距离琼林苑并不算远的仓房之中!
而也就在这个时候,未来被称之为琼林院大学的宋朝,乃至苏宁集团内部的最高学府,诞生了他的第一个学院——财会学院!
贾宪和计然成为这所学院最早的一批老师,也是这所学院最早的一批学生,他们一边学习,一边教授,一边和他们的学生们探讨如何使用康采恩带来的这些先进的记账方法,这一个新年的他们几乎都是在忙碌当中度过的,由于置办年货的人们,大多为了节约时间,而一股脑的冲进了康采恩刚刚创立的超市之中,大肆的购买那些他们见所未见的海外货物。使得包括琼林苑集团在内的各处超市,都陷入到了人满为患的尴尬境地之中。
康采恩立即大幅度的下调价格,尽可能的榨取宋朝中基本性的钱袋子,同时用价格优势挤兑他在各行各业当中的竞争者,包括棉布和纺织在内的各大行当,都受到了他的强有力冲击。
此举自然再一次激怒了开封城内的各大行团,他们联名上告官府,要求康采恩商店之中所售卖的各色物品,必须加入相应的商团才行,然而康采恩却强硬的拒绝了他们的要求,并且直接向开封府报背书,他们希望城里另外的一家新的行团,名字他都已经想好了,就叫做超市行!
超市行由琼林苑集团旗下的各大超市,以及将门子弟和纨绔子弟们独自设立,只从康采恩这里进货的各种杂货铺子共同组成,他们愿意按照行团的规矩,向官府缴纳一定的费用,并承接官府派下来的差役,当然官府也不知道该给他们拍一下什么样的差役才好,所以这一点至今为止还没有定下。
然而康采恩的行动速度是如此之快,竟在官府还没有最终拍板的时候,他们又有了一个新的行动,那就是与开封城外的各种货源供应商,签订了价格更高的供应协定。
原本的航船是一种类似辛迪加的垄断组织,他们同进同退,掌握了市场上的价格主导权,那些从外地贩卖山货到开封来售卖的行商,几乎都要把货物卖给他们才行,而且还要受到他们非常严重的盘剥,然而在康采恩设立新的超市行以后,他们不再需要将自己的脖子拴在那一棵歪脖子树上了。新的选择正用更加优惠的批量收购价格在呼唤着他们的到来!
第142章 手握财富的源泉,又何必吝惜分给百姓们的泉()
不过,康采恩的这一行为,带来的可不光是敌对势力的反驳。当相关的消息和传闻在汴京城当中传播开来的时候,世俗百姓的冷嘲热讽,和赵祯等人的忧心忡忡,都很快反映到了康采恩这里。
而康采恩对此的解释就是这样的。
“我知道有些航船的价格是还算公道的,如果高于他们的价格进行收购,很有可能就会面临着亏本的风险,不过,我们要的就是薄利多销的局面。赚的少些,甚至面临亏本的风险,那又如何呢?我们现在的知名度如此之低,就算拉拢了前任宰相们的后代,以及大宋将门的少爷羔子,也不一定能够将我们的品牌,很快传播到大宋王朝的各个角落去。而且我们要的还不光是知名度,我们还要一种叫做口碑的东西,那是知名度当中的奢侈品,如果不能让百姓们觉得我们卖的是好东西,那么我们的口碑就很难打出去,而没有口碑的商社,面临的可就不仅仅是是否亏本的问题,而是是否有可能关门的问题。”
赵祯听完他的这番分析之后,有些纳闷的问道:“问题有这么严重吗?那些将门子弟们可是三番五次的来找我,说我给皇帝陛下出了一个馊主意。照你这个定价的方法,包括官家在内,都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收回成本。”
康采恩听闻此言,先是惊奇的问道:“原来官家也在我们的生意里投下了分子,这还真是让我受宠若惊啊!”
“你这话说的,要不是官家出手相助,我哪里会有那么多钱来支援你。不过你小子可得老实经营,不能坏了官家的名誉,我之所以不将此事告诉你,也是怕你在知道了以后翘起尾巴来,在街面上做出什么飞扬跋扈的事情,那样的话,官家的脸面可是不太好看了。”
康采恩闻言之后,一拍胸脯说道:“这种事情,不用说我也知道其中利害。不过我也请你回去告诉官家,回本的问题完全不需要他担心。”
“可是,薄利多销只是用你所谓的销售量来增加盈利总额,这其中,人工费用等不包含在商品利润的东西也会因为销售量的增加而随之增加,也就是说我们付出的那个什么成本,其实在总体上也是在增加的,”
听到赵六元外的话语当中出现“成本”、“销售量”这样的词语,康采恩有些惊异的看了他一眼,想不到最近他竟然一直花费心思在研究自己的经济理论,幸好自己教授给计然等人的,只不过是一些皮毛知识而已。要不然这位二东家恐怕以后会在经营策略上超过自己呢,不过这也不是什么值得担心的事情,如果他和自己是一条心的,那么未来的集团将会拥有两颗处理器,而且还是相辅相成的那种,只可惜他现在对此人的底细了解得还实在太少,而双方在宋朝的社会地位相差也太过悬殊,这样才让康采恩有了一些不安的感觉。
不过这其实也算不上什么大事,或许是上辈子的经历太过坎坷,所以让他的心中始终有一根弦在紧绷着,所以才会如此频繁地出现警惕和不安的感觉。
再加上之前的那件事,虽然他再回到宋朝的时候,根本没有人守在那座高台附近监视他,这也就意味着没有人觉察到他在穿越返回的时候,只能出现在离开之时所处位置的弱点了。
在那点事情还是让他变得更加深沉,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里不肯将自己的真心话说给周围的人听。这一次若不是关系到重要合作伙伴们的信心问题,他也不可能长篇大论的进行解释。
只是他没想到的是,赵六员外已经自学了那么多的知识。以至于他的解释都没有起到理想当中的效果。
不过想要说服这位大宗师,其实也谈不上是件难事,因为他还有另外一招杀手锏。
当今在位的这位官家在死后所得到的庙号,是一个在之前历史上从不曾出现过的“仁”字。他对身边人的仁慈,几乎是汴京城里所有百姓都家喻户晓的。而他对百姓们的呵护,让北宋出现了后世才会有的社会保障制度的雏形。
在欧洲黑暗的中世纪里,领主们可不会在雪灾到来的时候为百姓们发放救灾的钱财,而北宋的官府却有这一项非常优良的传统。
光凭这一点,康采恩就知道该如何说服面前的这位宗室,以及这位宗室背后的那位皇帝陛下了。
“其实,我不仅仅是准备用更高的价格收购来自城外的各种商品,我还准备用更便宜的价格,将这些商品放在改变京城里的老百姓。”
“为什么?”
“因为我是一个儒商!我希望老百姓们能从我的商业活动当中得到更多的实惠,而不仅仅是让我自己富足起来而已。”
赵六员外听闻此言之后,果然非常满意的点了点头,不过他很快就觉察到了其中的不妥之处,于是他赶紧又问道:“若是都像你这般,将实惠让给老百姓,那还有谁能够从市场上挣到钱呢?你看那些行商坐贾的人,哪一个不是奸诈似鬼,若是好心好意也能够让人赚得盆满钵满,那我们也就见不到他们使出的卑劣手段了。可是就算像你我这样不经常在市井当中走动的人,也会通过不同的方式听说他们耍诈欺骗的伎俩,这就意味着,人的心思即便再是善良,也容易在贪婪的腐蚀之下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可见,但凡是商人,就只能在良知和钱财之间选择一个。这恐怕也是自古以来的历代朝廷都鄙视商人的原因吧。”
诚然,康采恩对赵六员外的分析十分赞同,但是,他也还有属于他自己的道理。
“之所以出现你所说的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商人们,还有管理商人的朝廷,都还没有弄清楚财富的源泉叫到底在哪里?如果知道源泉在哪里,又怎么会在乎分给百姓们一些泉水呢?”
赵祯听完他的这番话,只觉得自己好像是发现了什么重大秘密,于是赶紧问道:“那要依你说,财富的源泉在哪里呢?”
康采恩就像是故意卖关子一样,停顿了许久才慢慢的说出答案:“其实只有四个字,两个词语而已,其中一个叫做学问,而另外一个叫做创新!”
第143章 开封城里的雕塑家们()
“学问”这个词赵祯当然懂得,只是以前没有听说过学问还能够用来经商。而且,那个叫做“创新”的词又是什么意思呢?
康采恩知道他不明白,可是他也不知道该怎样向她解释才好,如果说成是像老子道德经中所陈述的那样无中生有的话,那很有可能会被人鄙视为谎言欺骗的邪说。这个时代的经济观念还比较保守,30年后王安石进行熙宁变法的时候,他的好朋友司马光还曾经劝说道:“天下的财富总是有数的,不在此处,便在彼处!”
可是康采恩刚刚说出的财富源泉一词,却已经与这种落后、保守、朴素的经济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突。
为了避免把时间浪费在这些空中花园的描述上,也为了能够让赵六员外和自己一样拥有坚定的信心,康采恩只好耍了个花腔的说道:“不如我们就让事实来说话好了,一年,我只需要一年的时间,就会让你知道为什么以学问为基础的创新,能够为人带来源源不断的财富?”
赵祯见他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不由得也更信了三分,于是便说道:“如果真的像你所说,我们能够掌握财富的源泉,那么把其中的一些泉水给普通的老百姓们,自然也是一项仁政!”
俩人就是勉强达成的共识,不过康采恩必须加快自己的部署步伐,好让自己所梦想的未来,尽可能早的出现在赵六员外的面前,否则,他构思的所有蓝图,都将成为机长和作者的罪证。
于是,一条新的命令在这个风雪交加的夜晚里被传达了出去,第二天一大早,雪花刚刚停止飞舞的那一刹那,一条关于琼林苑集团的最新消息,就在汴京城里闹得沸沸扬扬,很多家里有孩子的人家,都已经开始打听这条消息的真假,因为这条消息的内容是:康采恩准备创立一所技能培训学校。而对于所有的孩子来说,拥有一技之长,将会是他们在封建时代立足的重要资本!
所以大多数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尽早的加入到这所学校当中,可是关于这所学校的消息,实在是太过众说纷纭。
家长们四处打听,甚至跑到曹婆婆肉饼店里去询问,才最终得到了如下几条确定无误的消息。
第一,康采恩想要创办的学校主要有两个组成部分。其中之一是针对有一定技能基础的各行业学徒,进行加强培养的专业学校。在这方面,厨师班和杂剧班子的培养方式,已经为他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而另一种学校则是她从不曾接触过的,这就是类似后世义务教育的琼林苑小学。
进入这类小学的孩子,会在最初的几年里接受通识教育,而后才会被培养专业技能,康采恩始终认为,要让他们对世界有一个基本的认知,才方便他们最终确定,要分化为社会当中的哪个角色,这个过程就像是一岁孩子的抓周一样,区别在于,十几岁的孩子已经有了自主判断的能力,他们靠的不再是神神鬼鬼的意念,而是自己的逻辑与思考,认知与爱好。
这两者之间的不同,对于家长们而言,也是需要慎重对待的,前者意味着他们的孩子将更快的进入到生产经营的环节当中去,并且为家里的经济带来一定的补助,而后者则意味着他们为孩子请了一位西席先生,这可是大户人家才会做出的选择。
虽然北宋居民的素质教育程度普遍较高,但识字率也不会达到三成以上,比起后世接近百分之百的标准状况,还是有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的。
这种改进需求是比较迫切的,不光康采恩怀揣着这样的想法,就原开封知府吴遵路,也主动的想要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