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歌之五代》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百年歌之五代- 第3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王仙芝没有黄巢的文采,整日里的反抗、走私使其早就放弃了通过科举洗白的途径,他的目的倒是很明确,闹大了好跟朝廷谈判一下,换个大官当当,这样来的快,还不用刻苦读书,多好。

    王仙芝带领的军队在游荡中不停地袭扰城池、村镇,他更像是在不停地秀着自己肌肉,向朝廷表达自己的不容易和强悍的一面。

    对于内乱,特别是自下而上的那种模式,唐庭是绝对无法容忍的,特别是唐懿宗时期,平定裘甫、灭掉庞勋,屡次胜利的同时没人会仔细研究,大家对内部叛乱已经形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剿灭。

    朝廷的速度很快,迅速拨发各镇军队出发。淮南、忠武、宣武、义成、天平军的战士们开始收拾行囊,准备南下打击敌军,光有兵马可不行,还需要一个指挥攻防专家,否则四镇军卒们熙熙攘攘,没个个主心骨,必然会被轻易击退。

    此番上阵对敌的是宋威,从平庞勋、到在西南抵抗南诏的屡次进攻,这位将军也开始变得成熟起来,朝廷的注意力也聚焦于此,一个将星正冉冉升起。

    微风吹拂过中原大地上,历史上,这片区域的土地曾饱经了战火离乱之苦,放眼望去,倒塌的房屋、死去的孩童,痛哭的女人,这片充满了战乱疮痍土地之上,马上要迎来一场更为动荡的时代。

    乾符三年三月,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崔彦昭罢为太子太傅。以左仆射王鐸兼门下侍郎、同平章事。

    这个唐帝初期的三驾马车终于拉坏了一匹,崔彦昭因病辞去了相关宰辅的工作,接替他的是王铎,这个人此刻你或许还有点陌生,但接下来的历史中,你或许就知道了,这个王铎不简单,其在进入宰辅行列后,就迅速地开始住政,并且在宰辅内部开始分化起来,在南衙内部一股暗流正在悄悄地流淌着。

    此时,随着王铎的加入,唐帝时期的三驾马车彻底修复好了,在拉动破损的马车之时,大唐的政局也发生着细微的变化,宰辅们也开始为帝国的命运据理力争和验证着。

    一场为延续帝国性命的保卫战,即将打开。

    (本章完)

第90章 三个宰相() 
唐朝实行群相制制度,宰辅的人数不一定,门下、中书、尚书省长官都有可能兼任,后期的翰林学士、度支等也参与了进来,他们很多人的官职和平时一样,唯一不同的是多了一个同平章事,这个头衔就是唐时宰相的象征。

    群相制活跃了朝堂的氛围,避免了一人独霸朝廷的可能,然而人多虽然有群策群力的优点,但也有可能会产生互相掣肘攻讦的弊端。

    权力面前谁都想当一把手,自己说了算的感觉确实爽,可是没办法啊,大家都是同平章事,你也比我官阶也高不了多少,在议事上面,我还就不服你,不服那就来吧。

    此刻的唐庭就面临着这个问题。

    首先说说卢携,这位是属于朝廷鹰派的一面,而且这位宰相与宦官的关系还挺不错。

    懿宗时期的南衙北司之争搞得文官集团元气大伤,旧的文官领袖们被贬死、流放,新的文官集团根本不能抵抗宦官集团的碾压,而且此番新帝登基,左右中尉又立下大功,被赐封为国公,风光无限,面对宦官集团的强势,文官们理性地选择了沉默和忍耐,等待下一个时机的到来。

    这个时机很快就来了,而且还是一个宦官送来的,他就是田令孜。

    田令孜这个人很上进,而且他还一定要结果,凭借着唐帝与其的亲密关系,皇帝自然不停地对其超阶提拔,田令孜很快就从末阶宦官变为了枢密使,参议军政要事,一般的人话也就满足了,毕竟也是属于宦官中的人上人了,还有什么其他要求呢?

    有啊,田令孜看到了上面还有两位呢,神策军左右护军中尉,刘行深、韩文约,这两位大哥此番可是立了大功的啊,不过这也难不倒田令孜,毕竟自己和皇帝的关系那么铁,还能搞不定这事情?而且功劳已经立了,整天两位大功臣坐在皇帝身边,田令孜看着都烦,更别说皇帝了,对着两个人的好感基本是零。

    田令孜信心满满地请求皇帝再将自己的官职升级一下,然而出乎其意料的是,皇帝很干脆的拒绝了。倒不是驳田令孜的面子,而是确实真心为其考虑,他们你现在惹不起的。

    田令孜又认真地找人掏了掏那两个人的老底,然后就沉默了,这两个人其实说白了就是宦官集体团的代言人罢了,他们的身后是盘根错节的宦官集团。

    宦官也是有山头的,没后台,关系不够硬,你连宦官都难以做好,而老宦官们因为身体的残缺无法生育,因此宦官内部的假子(即养子)现象很盛行。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宦官们,形成了一些望族门第,势力庞大,不是所有的小白都可以进入他们的圈子里面的,比如说之前落魄的田令孜,在他们看来其根本就没有资格和自己平起平坐。

    在这些传统的宦官子弟们看来,田令孜这厮就是一个瘪三暴发户,一点底蕴都没有,实在羞于与其为伍。

    田令孜的内心自卑了起来,哎,真是头疼啊,因此田令孜与这些宦官集团的关系开始出现了裂痕,在许多朝会上甚至开始和中尉们唱起反调了。

    敌人的敌人就是我们的朋友,当数次朝廷会议上,田令孜消极抵触的表现被旁边的卢携看到了眼里,这是一个可以争取和利用的人。卢携开始私下靠近接触田令孜,田令孜在宦官圈子里根基不深,自然也想依仗外部势力进行对抗,能得到文官方面的支持,对自己来说也必然如鱼得水。

    两人一拍即合,在利益的纠缠之下,成为了稳定的合作伙伴。

    随着田令孜后来的斗争胜利,右军中尉被逼病退,左军中尉告老致仕,田令孜如愿以偿地把控了大权,而卢携也始终保持着与其的关系,试图借助其来提高自己在文官系统中的宰辅地位。

    卢携与宦官走的很近,那么宦系的那些将领自然也都会在卢携的推荐和培养名单中,像宋威、齐克让、曾元裕、高骈这些都是与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手下猛将如云,也增加了卢携对内铁血平叛的信心。

    因此这位卢大人的平叛方针就是一个字,打!

    再来提一下郑畋,这位郑大人被贬斥一段时间后又回到了京师,一直兢兢业业地做官至兵部侍郎,在兵部厮混了数年,自然对军事方面多少有更深的了解,其属于****一方,希望通过诏安来最大程度化解朝廷的危机。

    唐军的素质、粮草的调配、历年平叛时的细节档案,各位将领的履历资历,这些都在郑畋的手下过过,因此其对战争持的是谨慎的态度。而且其对卢携提到的宋威非常排斥,从宋威的履历中不难看出

    此人虽然很有将才,但其性格过于傲慢,不能容人,蜀中的几次大胜之后的败绩也能说明这个情况。

    郑畋不喜欢宋威,信不过他,因此其也向朝廷推荐了自己的平叛人选。崔安潜、张自勉、李系,这个推荐基本上是从兵部系统内选拔,崔安潜是旧朝宰相崔慎由的弟弟,李系西平王晟之孙,都是根正苗红的官二代,将二代。前两个还算可以,而后面这位大哥的表现可是把郑畋的脸打的呱呱作响。

    再说说王铎,这位老兄因为后来,所以一直在摇摆,而后来其的态度也和王仙芝抓住了他的弟弟有关,因此他属于左右摇摆型,一会儿和卢携一起搞郑畋,喊着要打,一会儿又极力鼓动皇帝接受和谈,积极诏安为上。

    这三位的态度让整个平叛变得富有戏剧性,一会儿亢奋,一会儿萎靡,一会儿还歇挺了。

    在这充满戏剧的平叛过程中,大唐的国运也开始衰微没落,夕阳照在巍峨的长安城上,大明宫冲天的楼宇投下了一个个深浓的斜影,寂静而凄凉。

    (本章完)

第91章 大乌龙() 
这些日子里,负责平叛的唐军感到很头疼,因为与以往的叛乱不同,此番王仙芝的军队走了一条不同寻常的道路,他们不占城池,不建立要塞,完全是攻下一座城池抢掠完就跑,根本不和你朝廷照面,官军撵得精疲力尽也没看见敌人的丝毫影子。

    这在当时属于一种很稀奇的打发,至到后来有人才将其总结为一个很著名的战法,游击战。

    面对着打游击的王仙芝,朝廷军队表示很不适应,他们迫切需要找到敌军并将其消灭掉。

    面对着淮南、忠武、宣武、义成、天平五大藩镇的围堵和搜剿,王仙芝所部的压力顿时陡增,如何在这残酷的环境下继续生存下去,成了当前最重要的问题。

    虽然人数众多,但其中大多数新加入的农民群众,还都是只摸过锄犁的庄稼汉,真正上阵搏杀抗敌还需要不断地磨炼才行,兵力素质的悬殊使得王仙芝不可能现在与朝廷军队硬碰硬,环顾了四周天平军是待不下去了,北面是魏博藩镇这个长久游离于朝廷之外的藩镇早就给人以化外之感,陌生而神秘,摸不着底王仙芝等人不敢去。

    西面宣武、忠武藩镇已经布下重兵,正好整以待,等着其王仙芝等人投罗网,南面的感化军这些日子为了防范叛军入侵,保证粮道安全,朝廷特意密旨募选精兵巡防境内,一有风吹草动立即上报。

    只有东南面的沂州,群山环抱,道路崎岖,当地驻军不多,以王仙芝的实力完全可以攻取拿下,而且沂州地靠沂水,宽阔蜿蜒的沂水沿着沂州城南下,最终汇入泗水河道,更让王仙芝等人多了一条水上的退路。

    挺进蒙山,打到沂水去,王仙芝率领着全部的人马前去沂州方向,寒风凛冽,人们却都兴奋地边走边讨论着沂州是否富饶财货众多。

    千年后,另一支军队也同样挺进这里,发展壮大并为其焕新了名字,沂蒙革命老根据地。

    王仙芝等人率部将低矮破旧的沂州城池团团围了起来,与出乎意料之外,沂州城的防御相当完备,滚木雷石应有尽有,在付出了大量伤亡的代价后,王仙芝叫停了继续进攻。

    耗吧,既然短时间攻不下来,那就跟他死磕到底吧,放弃了灵活的游击战,王仙芝马上就要吃大苦头。

    一直困惑于王仙芝踪迹的官军们,此番得到了这么准确的消息,他们自然不能放过,大批的军队快速地向沂州方向集结,沂州!沂州。

    王仙芝还在思考着如何破城的时候,大批的朝廷军队出现在了其的周围,太阳之下,精锐的朝廷军卒们身上泛起了一层炫目的反光,远望而去一片金灿灿的,让人不由地一阵胆寒。

    宋威领着朝廷的军队,悄然地对沂州城下的王仙芝部形成了一个包围圈,一心想要全歼叛军的宋威在马背上下达着一个个的将令,接到命令的军队立即随身而动。

    每次箭雨落下,王仙芝所部的兵士们都会有人受伤或殒命,鲜血和生命在不停地流逝着。与装备齐整的官军相比,身着布衣麻袍的叛军在防御方面没有任何优势,他们只能选择拼命地冲向敌军,与之拼命厮杀,因为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

    喊杀声在沂州城下响了半晌,最后渐渐平息下来,残缺不全的尸首到处四散着、烧焦的残肉正冒着令人作呕的味道。

    宋威策马进入了沂州城内,大战进行了半天时间,叛军除了部分残众沿着沂水逃窜外,大部被歼灭。

    宋威此刻正皱着眉头,他坐在沂州城刺史正堂内,等待着一个重要的消息。

    城外的补刀队正在沉默地补刀着,间或没死或装死的叛军兵士在锐利的刀锋刺入之后,短暂地惨呼声后便彻底归于平寂。此时这些人还在翻找着死尸中的一个人。

    那就是王仙芝,这次围剿如果能杀掉王仙芝,那么整个造反军队就会立即陷入群龙无首的境地,朝廷届时便可轻而易举地分个击破。

    “找到了!”一个补刀队的成员在翻看脚下尸体时,当其看到脚下的尸体面容清肃,腰间挎着名贵的剑矢,令人一见就感到不凡。

    “王仙芝的尸体找到了!”消息传进沂州府内,宋威终于满意地点点头,其一边吩咐随行文吏们润色好一篇大捷,一边开始走入了沂州城刺史府内的庆功宴。

    庆功宴上的酒肉很丰富,宋威一面喝着酒,一面醉眼睲曛地看着周围,感到每个人都庆祝着这次大捷,大家将宋威夸得如同仙圣一般,让宋威感到很是受用。

    (本章完)

第92章 东都告急() 
沂州城下的溃败成为了王仙芝记忆中难以摆脱的一场僵梦,那一刻死亡竟如此真实逼近,令人绝望恐惧。

    从血流如河的杀戮中溃围出来以后,逃出生天的人们慢慢地收拢聚集了起来,在经历了一个晚上的歇整之后,拂晓时刻,王仙芝和黄巢清点了下剩余的人数,不足万人。

    面对着如此的结局,大家都沉默了。从濮州出发南下,王黄两部军卒共六万余人,如今一仗下来就差点被全端了。

    血债还需血来还,在官军面前栽了这么大的跟头,这场子肯定要找回来才是,复仇的怒火在胸中燃烧,王仙芝不顾他人的劝说,决定对朝廷实行反击。

    这几千人马沿着河道低谷之地,走出了沂州,躲过了宋威所部的追击,从南部悄然穿过了感化军的防地,神不知鬼不觉地来到了都畿道,东都洛阳近在咫尺。

    王仙芝所部和正规联合官军硬拼是打不过的,但拿下一些防御薄弱的县邑、州府那还是绰绰有余的,随着东面数座城池的陷落,王仙芝的军锋直抵东都城。

    东都洛阳城头之上,兵士们开始忙碌着向城上运送大量的木材石料,一直安享太平的洛阳城顿时笼罩在了战争阴霾之中,人们被草军逼近东都的消息给惊呆了,流言在城内四散而起,城内立时陷入了一片慌乱之中。

    话又说回来,王仙芝等人从东面一直西进,能畅通无阻地到达东都洛阳,在忠武军的眼皮子底下穿越还能安然无恙,不能不说这件事情看起来太诡异了。

    但唐末藩镇制度让这件事情变得可以理解,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是藩镇之间的潜规则。

    之前宋威兼领诸道招讨使,还能让各个藩镇互动整合起来,如今宋威搞了个大乌龙,在各个藩镇面前丢了大脸,说话分量也轻了不少,大家连这位平乱带头大哥也不鸟了,自然对平乱的热情也降低了好多。

    同时如今各个藩镇军队已经回归本道,这些藩镇军队负责的是自己辖区内的安全,对附近藩镇的事情根本不会理睬,也懒得过问。

    当王仙芝等人的军队从自己辖区穿过的时候,这些人除了密切关注外,基本都采取了自保措施,谁都不愿当积极分子,耗掉自己的军力去打击只是过境的叛军,至于该谁去打击,那是朝廷的事情,没点名前,谁也不愿意主动出击。

    随着王仙芝等人的一路西行,沿途活不下去的流民、潜伏山林间的盐枭匪盗们纷纷加入其中,再加上攻克了数座城池之后的散粮和招募,短时间内,王仙芝所部就又膨胀到了数万之众,流民本是良民百姓,若不是官府不仁,怎会被逼的揭竿造反?

    这种一面费粮费钱地剿灭叛乱,一面又刮地强征粮钱逼人造反,形成了一种愈演愈烈的恶性循环。

    东都是朝廷的脸面,是朝廷威信的象征,如果有失则会大大折损朝廷的威望,而且一旦沦陷就会直接掐断长安与潼关以东的藩镇们之间联系,东南失控的局面立时就会出现,届时长安就只剩下关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