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诡三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诡三国- 第13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不知主公欲问何事?”杜远没有像斐潜那么的放松,仍然是板眼的说道。

    汉代君臣的定义不仅仅是指皇帝和臣子,也是指座师与门生,还指的是各地地方性长官和其下属的属官。

    所以想杜远这种已经投奔到斐潜名下,并正式的被斐潜征辟为了上郡从曹的人,对斐潜的称呼就是很自然的改为了主公。

    “别那么严肃,就随便聊聊,”斐潜轻轻的敲击着桌案,说出了疑惑,“中平元年,上郡侨治,但是在中平四年还有当地的地志……”

    杜远低下头,沉默了会儿,然后才说道:“……中平四年……那份地志是先严上报的……”

    斐潜也沉默了,然后说道:“抱歉,文正。”

    杜远摇了摇头,自己调整了下,然后说道:“中平元年,南匈奴左部与虔人羌、牢姐羌反叛,劫掠西河、上郡、朔方、雁门带……夏阳亦被攻破,后来尊上令,上郡治所迁至雒阳……”

    “上令”自然是说皇帝。杜远既然是称斐潜为主公,当然这主公之上的人,就是指皇帝了。

    斐潜点点头,多少有了点概念,因为资料上记载只是写了“中平元年,羌胡大掠,迁治雒阳”这十二个字,你说如果不是找到当事人,谁会知道这十二个字后面到底具体是生了什么。

    不过杜远的话,还是让斐潜很是费解。

    要知道夏阳已经是相当靠近三辅了,而虽然说西京长安在东汉并不是都,但是毕竟也是汉代重要的个地方了,怎么会如此虚弱?

    如果拿后世的来进行比喻的话,那就是在京都然后差不多被胡人干到了避暑山庄,刀枪都快被捅到鼻子底下的的感觉。

    斐潜又翻看了下资料,然后说道:“上郡、西河、山阳等地难道没有什么驻军么?就算这些都没有,三辅之地呢?况且不管是南匈奴,还是虔人羌、牢姐羌,都是曾经内附,为何再反叛?”

    杜远说道:“中平元年,这个……基本都调走了……”

    斐潜轻轻拍额头,自己虽然在汉代也混了些时间了,但是这个年份啊,还是多少有些不适应,要知道这个可是大名鼎鼎的中平元年啊!

    自己居然没能反应过来,真是不太应该。

    黄巾之乱就是在中平元年。

    原来如此。

    驻军被调走,然后胡人这些家伙就见到有机可乘就反叛了。

    所以如果按照这样来说的话,这里面的问题就有点意思啊……

    不过斐潜也不想解释,这里面的道道比较的深,牵扯的人和事情也比较复杂,他自己还没有能够完全理顺清楚。

    要不怎么说历朝历代,编辑史书的都是级大的工程,不仅要几个大拿级别的文学领袖坐镇,还要调动不少小弟点点的往下捋,就是因为关于这些东西的记载本身就少,而且又经常因为这种或是那种原因,有意或是无意的掩盖、忽略,导致到后来的人,需要了解的时候完全找不到相关的参考资料了,只能够凭借着些蛛丝马迹慢慢的摸索。

    中平元年,二月,黄巾之乱正式爆,就像是烈火点燃了干草般,向全国蔓延,在这种情况下,汉灵帝饥不择食抽调了守卫边疆的兵士全力进行扑灭……

    这些都是表面上的,很容易就能够相互联系起来,但是往深探究呢?

    为何这里的兵士调走,羌胡就反叛了?

    为何明明是内附已久的,已经出现从游牧转变为了定居模式了的胡人,却依旧凶残?

    斐潜忽然问道:“文正,你家乡是在北屈?现在还有人在那里么?”

    “正是,北屈以北,定阳以南。”说道家乡,杜远黑黑的脸庞上都露出了丝怀念之色,不过这怀念之色很快的就转变成了悲伤,“……应是无人了,我杜家算是比较晚才迁徙的……在此之前,好多士家都迁走了……”

    斐潜点点头,这个事情,他在蔡邕送过来的资料当中找到了两个数据:

    个是汉平帝元始二年的时候,上郡户十万三千六百十三,口六十万六千六百五十,有县二十三……

    而在顺帝永和五年的时候,上郡户五千百六十九,口两万百千五百九十九,仅剩十城……

    就在斐潜还在暗自琢磨这里面的问题的时候,忽然黄成走了进来,露出些为难的神色,向斐潜和杜远见过了礼,说道:“斐中郎,有个问题,这个旗号要怎么做?”

    “旗号?有什么问题么?”不就是拿官职做个旌旗么,这能有什么问题?斐潜有些难以理解。

    黄成挠了挠脑袋,憨憨的笑道:“其他都好说,就是这个旗太多些,都放在起吧,放不下,选个吧,又不知道选哪个好,所以……”

    斐潜的脸色下子就黑了,口老血差点没喷出来……

第三一九章 大汉的第一面三色旗() 
♂!

    因为斐潜已经是到了河东境内,正在往安邑的道路上,需要打起旗号来了。

    在司隶附近,往来的都是迁徙的人,而且都有董卓兵士穿梭不定,所以基本上也是很安全,只需要一个打出一个朝廷的左署中郎的节杖就基本上可以了。

    但是离开了董卓军的实际控制区域,相对而言,旗号的作用性就非常重要了,而且斐潜的官职太特殊了……

    “走吧……看看去……”斐潜在心中叹了口气,站起身来,黄成和杜远跟在斐潜其后,一起出了大帐。

    古代军阵的指挥大都使用金鼓、旗帜、号角、传令兵构成。斐潜的职位当中含有军职,所以同样具备一整套的军中指挥系统。

    其中旗帜是最重要,也是最多的一个部分。

    正常来说,一个将军领兵,必然有一个大旆,又叫旄旆。统帅作战时,往往建大旆在其身侧,所谓的帅旗也经常是指这个。在战斗当中,也常常成为敌军集中进攻的目标,也成为我方全军士气的重要节点,全军将士总是关注大旆在何处,大旆是否存在,甚至会影响战斗的胜负

    但是目前斐潜还没有达到将军的层面,所以只有一个“三军司命”的统帅旗帜,现在这一根旗帜就立在斐潜大帐的左侧——就是一面白色长幡,然后上面写了“三军司命”四个字。

    所以这个旗帜并不能成为代表斐潜的身份的旗帜,只能说明在这里有一个部队的指挥官,但是具体是谁,不知道。

    因此,还需要特别制作一个属于斐潜的将领军旗。

    黄成来问的就是这个。

    因为斐潜离开之时,正好是迁都关键时期,包括武库在内都是封存了,幸好是李儒亲自披的,所以才给斐潜备齐了物品,但是也因为如此,所以属于斐潜的将领军旗就没有制作了,原本都在赶路,并且也是在董卓军的控制范围之内,打出一个左署中郎的节杖就可以了,而现在进入了河东郡的境内,自然是要竖起斐潜自己的旗号来。

    制作旗号也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随军工匠都会,否则在行军打仗中不小心损坏了怎么办?难道还硬是举着一杆破旗,等着回到都城才换?

    困难的是选啥旗号好……

    斐潜目前既有中央的官职,也有地方的官职,既有民政的官职,也有军队的官职,因此黄成就抓瞎了,不得不前来请示斐潜。

    斐潜来到后营,看着摆在地面上的三面旗帜,自己也有些麻爪。

    这个……

    左边是一面蓝色素面红边,上面有“左署中郎”四个大字……

    在中间是一面赤色素面黑边,上面有“护匈奴中郎将”五个大字,然后在这五个字靠下一点的地方还有四个相对小一些的字“别部司马”……

    最右边是一面青色素面蓝边的,字数比较少,只有三个“上郡守”……

    ——斐潜的官职全称是“左署中郎领护匈奴中郎将别部司马行上郡守”,如果官职是按照字数多少来排列的话,斐潜怎么也能挤进前排吧……

    但是,现在问题也来了,总不能一根旗杆上挂三面吧?

    这也太乱了些。

    立三根旗杆吧,搞不好别人还以为是有三个统领来了。

    只立一根吧,确实也不知道挂哪个好,总不能一天一换吧?

    所以,到底要用那个呢?

    斐潜本来就一路琢磨整个并州的局势,搞得晕头脑胀了,现在又看到地面上的三面旗帜,顿时觉得一股满满恶意迎面扑来……

    “三面都挂上!”斐潜怒从胆边生,不管三七二十一的说道。

    “啊?!”一旁的黄成和杜远都顿时就愣了。

    黄成看了看旗帜,又看了看一旁的旗杆,都有些可怜起那一根旗杆来了:“这个,斐郎君,若是都挂上去,下面的就快拖到地上了……”

    旗杆长短都是定制的,将领军旗的旗杆比“三军司命”矮一些的,否则战斗当中把这一根帅旗给挡住了,导致军心不稳,是算帅旗的锅啊,还是算旗杆的锅?

    再把“三军司命”的旗杆加高一些?

    也不太靠谱,毕竟所有的旗杆都是经过加工过的,精心挑选的树干,去皮阴干,再上油上漆,有韧性有强度,不是随随便便在野外砍根树苗就能当旗杆的……

    像“三军司命”的旗杆就是明文规定,旗杆总高一丈九尺,旗幡长三尺,阔一尺半,五色尾带二十五条,尾带长二尺五寸……

    这些都是定死的,不能擅自改动,况且临时做出来的旗杆质量都不能保证,万一打仗打了一半,突然一阵风,把临时砍树做出来的旗杆吹断了怎么办?

    因此先不说怎么挂,光是制作旗杆就要费一番的功夫,现在就要用的,哪里有时间等啊……

    斐潜估摸了一下尺寸,觉得黄成说的也是,你说顶着这一杆三面旗帜的旗杆出去,是准备去炫耀啊,还是准备去拖地啊?

    “把这旗帜都裁了!然后将三面旗帜拼起来,做成一面大小的就成了!”

    黄成期期艾艾的说道:“这……这……可以么?”

    斐潜转头问杜远:“文正,汉律中有规定不能用三色旗么?”

    杜远眨巴眨巴眼睛,努力回想了一下,发现汉律中只是规定了不同官职的旗帜尺寸大小,边饰款式,有没有耗尾,有没有鹖翎等等,倒是真的没有规定不能用三色的旗面……

    不过混色的旗帜一般都是用来指示东南、西南、东北、西北这是个方位的,比如东北角就是用上篮下黑的颜色旗帜来作为代表,通常跟表示部队的旗帜并举,来表示让这个部队往那一个方向前进……

    用三色旗帜作为部队将领旗帜,这个,还是真心没有……

    不过也没有人这么用过的好么?

    “就这样定了,既然没有规定说不允许,就表示可以啦!”斐潜在后世没有少搞这些擦边球,反正这样做也解决了不知道挂哪一个旗的问题,不是么?

    斐潜摆了摆手,示意这个事情就这样了,然后就自顾自的回到了帐篷里,丢下黄成和杜远面面相觑。

    于是,在全营人马的目瞪口呆中,大汉朝第一面三色将领旗在炊烟中袅袅的升起,导致这一晚许多兵士是吃了焦糊的粥饭入眠的。

    因为许多轮值煮饭的兵士,搅着搅着,眼睛就斜到那一面诡异的蓝、红、青三色旗上了,然后手上的动作就不知不觉的停住了……

第三二零章 穷底子() 
♂!

    黄旭瞄了瞄那在队伍之前飘扬的三色旗,一边走,一边悄悄的往黄成身边凑了凑,低声说道:“叔业,斐郎君搞这个旗……到底啥意思啊?”

    黄成横了他一眼,说道:“想不明白吧?”

    黄旭小鸡啄米一样点着头。

    “嘿嘿,想不明白就对了!你以为你是谁啊,还想明白斐郎君的用意?专心点,加紧赶路,否则晚脯时分赶不到安邑,全营的饭都由你小队来煮!”黄成其实也不明白,纯粹就是开着黄旭的玩笑,嘿嘿两声,不理会一脸郁闷的黄旭,轻轻夹了一下马腹,跑到前面去了。

    安邑原先是战国是其魏国的前都城,战国前期,魏国领土主要在河东,定都安邑。随着魏国在东方不断开疆拓土,魏国的主要疆域变为河南地区,再加上安邑地处河东一隅,不利于控制东方诸侯,稳固霸业。魏惠王六年,魏国迁都大梁,魏国的中心就往东南偏移了。

    但是作为身处于与秦、赵交战的前方重要据点,安邑位于河东平原之上,水土丰美,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同时又因前都的关系,经济和商业也十分的繁华。

    临近晚脯的时分,斐潜一行人终于是抵达了安邑郊外。

    因为之前就有派遣过斥候与安邑有过接触和说明,而且斐潜的这一支队伍不足千人,所以本身就没有太让安邑的人紧张。

    斐潜在安邑郊外西南方向开始扎营地,同时也让人携了名刺前往安邑的河东郡守王邑府衙上投递。

    河东郡的治所,当然是在安邑这一个重要的据点。

    作为战国时魏国的前期的都城,不管是从城墙的大小,还是整个城池的范围来说,都不小了,现在临近晚脯时间,进城赶集的人往外,出城采买的人往内,整条道路上人来人往,拥挤不堪。

    斐潜皱着眉头想了想,原是有心不想写的,但是考虑再三之后,还是另外写了一张名刺,让黄旭拿着去城内找河东卫氏投递。

    毕竟河东卫氏是当地望族,该做礼节还是要做的,至于河东卫氏愿不愿意接洽,那就是对方的事情了。

    看着黄旭的背影,斐潜问黄成道:“叔业,这个……黄旭可是无字?”

    黄成点了点头,说道:“嗯,无字。我的字还是家主给起的……黄旭他啊,自幼家贫,又要习武,唉,他家原来也是走勇猛路子的,但是就是这血食实在是供应不上,不得不折中了一下,黄旭也因为练功太过,变成了现在的这副模样……”

    习武之人在练功的时候消耗太大,需要高油脂高热量的食物进行补充,普通的粟、梁等等是不够供给的,所以经常需要一些动物的血肉,称之为血食。

    黄成也是一个憨厚在外,玲珑在内的人,当下就对斐潜说道:“斐郎君若是有心栽培黄旭,就烦劳给其取一个字吧!”

    斐潜点了点头,但是并没有立刻说话。

    黄成现在基本上就算是自己的心腹亲卫了,有荆襄黄家这一层关系,自然忠心度是不成为问题,但是也不能所有的事情都让黄成去办。

    杜远则是新进的文官侧的人物,现在主要是在负责后勤的这一块,比如现在扎营之后,各个小队领取物质登记什么的,就找杜远了。

    后勤管物资,一个是根据这种繁杂细小的数据看看杜远有没有统筹管理的能力,另外一个也是一种试探,看看杜远会不会利用职务之便给自己谋取福利。

    在后世,曾经有言,不是不能被收买,而是给出的价码不够或者不合适。

    现在斐潜就等于是在对杜远估量价值。

    要知道虽然杜远算是士族,但是已经是破落了,而斐潜这一行虽然人数少,但是除去斐潜自己钱财不说,还有携带了三个月的军饷,这就是不小的一笔浮财了……

    乱花迷人眼,横财动人心。

    所以杜远还需过了这个实习期,才会慢慢的进入斐潜的心腹圈子内。

    而崔厚么,怎么说呢?

    崔厚是一个天生的商人,这一点斐潜毋庸置疑,但是如果让其脱离了商圈,走上政坛,其个人的底蕴么就比不上其堂兄了。

    而且虽然现在崔厚还是跟着自己一道走,但是其实也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