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诡三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诡三国- 第10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的……所以……就这样……

第二三九章 私货() 
不能说李儒愚笨,而是只能说思维定势这种东西,极少人可以灵活的突破。

    斐潜也并不是比李儒聪明多少,但是毕竟是后世那种拆东墙补西墙的活干得多了,像这种临时抓人过来顶个工的事情没少做,并且也是一个旁观者,也没有那么多的繁杂事务不断骚扰,因此比较容易跳出来思索,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也不为奇。

    李儒的之前的思路的确是走到了死路,听到了斐潜这样讲,真的就像是又开辟出一条光明大道一般,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因此李儒才郑重其事的感谢,并明确表示不管斐潜是找自己什么事情,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都会帮忙,以此来希望作为交换,让斐潜能够提供更多更好的迁都之策。

    可以说若是之前李儒对斐潜还略略有些不怎么在意,现如今就是已经将斐潜视为平等之辈来进行对待了。

    斐潜也是拱了拱手,谢过了李儒,说道:“确有一事欲烦扰李长史……”斐潜就将要“过所”之令的事情说了,当然,斐潜不会和李儒全盘托出,七分真话里面掺在三分的假话才不容易被人察觉。

    像这个事情,肯定是要动用到车马,所以只要李儒交待一声,是运的什么东西,大概方向是走那边,都是瞒不住的,所以这些内容,斐潜都是实话告知,但是目的地,斐潜只说是送到河东。

    因为蔡邕之前毕竟和河东卫家有过联姻,虽然现在两家交恶,但是一则卫家一直还扣着蔡琰的陪嫁,略有理亏;二则这种事情也不是什么可以光耀宣传的事情,所以大多数人也并不清楚蔡、卫两家到底目前处于什么状态。

    因此说送书籍暂时到卫家存储,以避遗失,也不是说不过去。

    况且斐潜的目的就是只要能出了司隶,脱离了董卓军的控制就好,在河东郡的地界,崔家的商路还是畅通的,转运到平阳郡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

    李儒当即点头同意,在他看来,既然是蔡邕的藏书,就是个人的财物,要怎样处置也是蔡邕自己决定,况且蔡邕又不是跟自己敌对,根本没必要拦阻,不过却像是非常随意的问了一句:“……汝视刘景升并非明主耶?”

    斐潜沉默了一下,拱拱手,并不回答,其实也算是默认了。毕竟这个事情并不难推断,如果斐潜视刘表为明主,一个是不会轻易辞职,二则将是蔡府的这些书籍也不会运到河东去,而是或许会想办法运到荆襄去……

    不过么,在李儒的观念里面,只要斐潜不是给关东士族在做事,略有一些私心,又或是有一些隐瞒什么的,只要是与董卓方面无碍,李儒就选择性的无视了,毕竟人都是有七情六欲。

    所以李儒当即命人去办理了一个“过所”,将其交到了斐潜手中,并让人上了茶汤来招待斐潜。

    李儒自己也端起茶碗,缓缓的喝了几口茶汤,觉得干枯的喉咙终于是得到一些滋润,舒适的露出一点笑意。

    这几天,忙得几乎连饭都没有什么功夫吃,而且事务太多,千头万绪都加在他一个人身上,所以就算是山珍海味都食之无味,更不用说静下心来喝一碗茶了……

    李儒等斐潜也放下了茶碗,才缓缓的说道:“子渊方才所言一日之粟,需如何解之?”

    斐潜方才跟李儒提出了四个问题,第一个是基层官吏的问题,第二个就是一日之粟,还有异族而迁和同师进退的问题,见李儒如此痛快的就将“过所”交到了自己手中,便也不拿捏什么,干脆一起回答了。

    “一斗之粟,以水徐徐煮之,所得糜粥可供一家三口一日所需,然若不得水火,囫囵而吞,一人虽食不得厌尔,故而迁徙必先设营地,日出而行,日落而息,东都西都相距不过六百余里,可沿水而设大营十余座,当可循而行之,如此方不为乱。”

    为什么迁徙的时候人容易疲劳和死亡,而军队有时候也走同样的路程,甚至有时候还走更长的路,却没有像迁徙的时候那样容易产生疲惫感和骚乱,除了军队的纪律之外,没有目标参照物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

    如果每一天知道下一站在哪里,走到那边就有东西可以吃,那么多数人都会坚持下去,并且不会轻易在半路上放弃,而且分批结成队伍前行,不但便于管理,而且也不会因为恐惧下一顿没有吃的,就胡乱的过多的消耗粮草……

    如此一来,既加快了整体的行进速度,也不至于半路上死亡过多。当然,一些体弱和伤病是无法避免的,但是却可以因此比乱哄哄的一窝蜂的迁移要少死很多很多人……

    李儒思索了一下,说道:“善!”

    原本就是要将粮草往西运输的,现如今不过是将原本间隔较长,数量较少的营盘,变成间隔较短,数量较多而已,虽然会花费多一些兵卒的气力来修建更多的营盘,但是算起来能够保障更多的迁移人口,这一笔还是非常划算的。

    况且如果路上能够不浪费粮草,尽快完成迁徙,按照目前洛阳城中的储备来看,也还是可以支付的,所以有序的行进更有利于整体计划完成,李儒自然是没有反对的道理。

    斐潜继续说道:“一族之人,同姓同宗,故而心齐,相互扶持,路虽远亦无碍也,若杂族而行,易生事端,故而可依同姓同宗分批而进,即可无碍也。”

    李儒点点头,但是没有说什么。这一个说法虽然很美,但是可执行性么,还是有待商榷,因为同宗同姓在一起,就意味着所谓的乡间的那些乡老什么的也是在一起行动,若是遭到有心人鼓动,反倒是更容易引发问题。

    不过李儒也没有当场提出反驳或是训斥,在他看起来,这只不过是斐潜并没有太多实际的经验,所以才会说出这种想法虽好,但是却有些小问题的建议,属于无心之失,没什么好指责的。

    “围三阙一,乱其军心尔。如今归乡在即,若无约束,军心亦乱矣。当可令兵士随百姓徐徐而退,至京兆而计之,百姓存多者赏,亡众者罚,即可内安百姓之心,外攮外敌之患也。”

    李儒听完,微微笑了笑,看着斐潜说道:“此法虽良,然不得行尔……”

    斐潜的心不由得噗通漏跳了一拍,难道是掺杂其中的私货被李儒发现了?马月猴年说先还盟主的欠账……积攒了好多天了……现在老底又是空空如也的了……继续加油吧……

第二四零章 双赢模式() 
迁徙的路上,可怕的不是跋山涉水,也不是豺狼虎豹,而是人心人性。

    若是众人齐心,就算是没有了粮食,就连草根树皮都可以成为延续生命的宝物;而一旦人心乱了,就算是有再多的储备,一样到是没有办法坚持到最终的目的地。

    在斐潜印象当中,历史上整个东汉期间,进行的大规模迁徙被浓墨重彩进行记载的只有两个……

    一个是董卓这一次,另外一次就是刘皇叔的那一次。这两次都被罗老先生以大量的篇幅所描写,颇有一些用来相互对比的意味在内。

    这两次迁徙都有大量的百姓死亡,而在这路途上所产生的超高死亡率,不是因为缺衣少食饿死冻死,而是多半因为军队的屠杀,以及屠杀所带来的后续无法控制的混乱,波及了更多无辜的百姓,最终导致许多人死在了半路上。

    既然斐潜凭借自己的个人之力,已经是无法挽回和改变董卓军迁都的计划了,那么这些即将面对一段可怕的经历的洛阳百姓,要如何的减少无辜者的受害和死亡呢?

    斐潜想到的就是让这些迁徙过程中混乱的最大制造者——兵士,尽可能的转变为秩序的维持者,就算是没有办法完全转变,也尽可能的给这些精力充沛的家伙们多找一些事情来,这样无形当中就可以尽可能的挽救更多的百姓。

    所以斐潜才在给李儒的建议当中掺杂了一些私货在内,希望通过建议,让这些董卓的兵士多消耗一些精力,多做一些事情,少惦记其他,可是现在似乎……

    斐潜虽然脸上没有表现出什么异常,可是整个心却不由得提了起来。

    李儒沉吟了半响,还是微微的摇了摇头,看了看斐潜,说道:“子渊此计虽善,然不可行也。”

    斐潜向李儒拱了拱手,沉稳的说道:“还请长史解惑。”

    斐潜表现的非常的平静,就好象被李儒否决了建议是很自然的事情,在语气中丝毫没有表露出任何的焦躁和不满。

    这样的态度让李儒在心中不由得赞赏了一下,所谓文人相轻,其实不仅仅是文人,就连武将有时候在探讨下一步的策略和方向的时候,都经常会因为某人的否决而怒目相向相互斗气。

    但是原因李儒并不想给斐潜太多的解释,只是浅浅的说了一句:“军务繁多,不便加之。”

    其实真正的原因,并不是军队的事情多,不能再加任务,而是因为别看现在董卓军势强大,但是实际上董卓军内部的问题也不小,最为突出的,也就是上一次在讨伐白波军时表现出来的军队派系之间的纷争。

    董卓军在关中到西凉这一块的优势是很强大的,但是愿意跟着董卓一直到了洛阳的军队,却并不是很多,其中多半是董卓亲信将领的本部兵士,而董卓军中大量的西凉兵甚至其附属的羌胡骑兵,却很多是留在了关西。

    所以,其实李儒一直都是在刀尖上跳舞,用西凉兵镇住并州兵,再拉拢了原本在洛阳城的何进之兵,才形成了今天董卓在此地庞大的军势。

    因此若是要回长安,西凉兵固然是欢欣鼓舞,但是对于并州兵来说就未必乐意了,更何况还有一部分的洛阳兵……

    所以李儒才说斐潜后面的计策看起来很好,但是在实际运作当中肯定会有问题,所以不是非常的适用,但是对于斐潜将一些职责加在兵甲之上的做法,李儒虽然有所察觉,却没有太多的觉得不妥的地方。

    斐潜琢磨了一下李儒的语气和态度,察觉到要么是李儒其实并没有发现自己掺杂在其中的私货,又或是李儒对于双赢的这一类的建议并不反感!

    这就让斐潜的心思又重新活动了起来。

    或者是对于李儒来说,如果斐潜完全是站在董卓军的对立面来献策,又或是什么其他的立场,估计李儒一听之下立刻就警觉起来,但是像这样明显是对于整体迁都计划有益的建议,就算斐潜有在其中掺一些东西,但也可以看成是达成双赢的一个部分,李儒并不会因此而拒绝。

    所以斐潜从怀中掏出了几个小铁牌,让侍者递送给李儒,试探的说道:“此物还请长史品鉴一二。”

    李儒接过来一看,只见一共是四张铁牌,大小约二、三寸上下,厚约半指,铁牌的正面图案分别是雕刻着一头牛,一匹布,一座带小院子的小瓦房,最后一块铁牌上似乎是一块种植了粮食的田地,而背面是空白的,什么都没有。

    李儒思索了一下,眼睛中顿时暴出光芒,盯着斐潜说道:“此物莫非与……有所关联?”李儒脑袋微微向北方偏了一下,言下之意是指坐北朝南的皇帝。因为之前斐潜说董卓方面有两个优势,一个是军队,一个是皇帝,而之前的献策多半跟军队有关,那么新拿出来的这个铁牌就应该是与皇帝有所关联了。

    而且李儒非常敏锐的察觉到这或许是一种极大的引诱之法!

    可以让许多无田无地的农户,也就是租借乡间豪强的土地来耕作的那些人,作为首批自愿的迁徙的人选!

    并以此来打开一个缺口,并带动整个洛阳地区的人口迁移!

    斐潜微微一笑,点了点头,说道:“百姓不愿迁徙,或有水土不服,然最惧者为至所迁之地,无衣无食,无房无地……”

    李儒点点头,用手摩挲着这几块小小的铁牌,一丝笑意爬上了嘴角,说道:“子渊此法大善!黔首目不识丁,书吏又多贪渎,上下其手者防不胜防,今用此牌……善也!”为了引诱更多的百姓能够自愿的迁徙,多数时候官府都会答应给这些主动跟随的百姓一些好处,就包括像是房屋和土地之类的东西,而书写的文据普通百姓一般也都看不懂,所以经常被基层的官吏两头吃扣……

    至于那些不愿迁徙,最终在武力之下才不得不走的,往往都很悲惨,也是什么都没有……

    斐潜继续说道:“……此牌背面可增印模文字,一则以防伪作,二者可以汉室之名为保……”

    斐潜献上这个铁牌,同样也是双赢的模式,在帮助董卓方面进行迁徙的同时,尽可能帮助普通的百姓获取更多的利益……

    当然,在其中也有更深的隐患,不过斐潜相信在这个汉代,只要不是穿越者,是绝对看不出来的……

第二四一章 左署侍郎() 
其实斐潜为何没有一下子就将铁牌拿出来,其实也是逐步的在试探,最后才决定的,因为这玩意要是用好的话,确实会起到相当大的效果……

    在和李儒的献策过程中,斐潜发觉李儒其实还是更想好好的进行一场迁徙的,而不是为了纯粹的破坏,这就让斐潜愿意再帮上李儒一把,虽然历史上董卓军在迁都过程中似乎被记载得无恶不作,穷凶极恶,但是那时董卓已经是一个失败者,对于失败者的描写还想能写多少什么光伟正的事迹出来么?

    况且历史上董卓西凉兵天生的短板,在文事政治这一块相当的缺乏,仅仅依靠李儒一人完全应付不过来,又失去了河洛、关东士族在民间的支持和配合,最终导致采取了最直接最暴力的方式来推进迁都的计划。

    而斐潜的一层层的推进献策,一个方面是给李儒留下是站在百姓、站在董卓一方的潜在印象,二是也在观察李儒这一个董卓方面唯一说得上话的,精通政事的人对于迁都到底是更愿意采取温和推动还是更想用直接暴力去执行?

    所以在确定了李儒愿意采纳斐潜的建议,表现出了其内心中还是倾向于更多的,尽可能完整的获取河洛的人口的时候,斐潜才拿出了那几块铁牌。虽然说“过所”已经拿到了手里,但是如果有机会不仅仅是去救蔡邕及藏书,也可以挽救更多的人,斐潜觉得自己还是愿意努力去尝试一下的。

    这是一个典型的双赢道具。

    一方面可以利用汉室的残留的信誉来推进李儒迁都进程,让李儒在底层农民身上得到支持,另外一个方面么……

    李儒将手中的铁牌颠来倒去的看了又看,心中不断的推演,这样的一个举措结合其方才斐潜所建议的用军中书吏来替代原本洛阳附近的这些底层官吏之策,基本上就减轻了极大的工作量!

    如此一来就争取到了更多的时间!

    因为,如果按往常的做法,先是要让基层官吏做好整理户籍等资料,然后再根据户籍安排人口迁徙,登记各种资料,到了雍州之后还需要再次核对文书,然后再进行安排登记发放新的户籍证明,按照文书再进行授田等等……

    这是正常的流程,非常耗费时间。

    原本李儒都做好最坏的打算,就是用军队携裹着百姓,往长安迁徙,这种做法必然导致大量的死伤,而且对于百姓而言,董卓军也等于是将自己的名誉完全败坏了,今后要管理这些迁徙的民众来也会增加相当大的难度……

    因此这种暴力的做法,是不到最后不会采用的。

    现在有了斐潜的这样的铁牌,再加上汉室存在于民间的几百年积攒下来的威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