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的红颜知已赵四小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张学良的红颜知已赵四小姐- 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心仪已久的包克书!此人早在张作霖时代就在中国沈阳从事军火生意,特别是他到东北经营航空零件和飞机后,给当时的奉系提供过相当大的帮助。张学良那时恰好负责东北军空军的组建,所以和包克书父子的感情很深。此次包克书在法国见到张学良一家人,心情自然高兴。(包克书的父亲已去世)    
    


第二卷 夏第二章 天各一方(6)

    赵一荻不会法语,只好临时请顾维钧充任翻译。张学良在法国期间,还探访了1928年法国驻东北沈阳总领事克扎巴、1931年法国驻北平使馆武官菲亚斯基少校等人。这些法国友人对张学良一家的来访非常欢迎。他们不断设宴款待,开家庭舞会,组织郊游和野餐。了解张学良因热河失守而心情抑郁的法国朋友们,都希望以最大的热情,试图使张学良忘却因战事失利而带来的苦恼。    
         
    1933年初,赵一荻又随张学良等人来到了英国首都伦敦。于凤至及子女们则留在了法国。张学良到英国来主要是探访友人,他在英国的朋友比在法国还要多。在英国外交部供职多年的老交外交官蓝浦生爵士,曾是张作霖和张学良父子的旧友。1924年直奉战争期间,蓝浦生作为英国驻华公使来到北京,不久即前往天津蔡园拜见住在那里的张作霖。蓝浦生在天津也结识了张学良,他们都有相见恨晚之感。蓝浦生认为少帅比老帅更加可亲。认为他头脑机灵,思想新潮,日后必定会超过其父。蓝浦生在华期间,张学良一俟战事稍疏,便亲赴使馆恳谈。这种忘年之交一直保持了多年,所以,这次少帅来到伦敦,他和赵一荻就住在泰晤士河北岸的蓝浦生私人别墅里。这时年届七旬的蓝浦生因生病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但是他精神健旺,仍能和张学良在病榻边上讨论中国战局如何抑制日本的军事扩张等等,善于英语的赵一荻正是从这一老一少的交谈中,进一步了解到张学良的从前。    
    赵一荻知道,蓝浦生的许多话,都激发了张学良日后回国振兴东北军、挥师收复失地的决心。张学良曾对赵一荻说:“蓝浦生和墨索里尼大不一样,他的抑日主张很能启发我的思想。我讨厌中国人互相残杀的内战,希望早一天和日本人交战!”    
    赵一荻在英国还陪同少帅见到了凯自威。凯自威自20年代起就来到了中国,他先在上海租界工部局任董事,后又改任怡和洋行的董事。在张学良主政东北期间,他作为英国军火托拉斯维克思厂的驻华代表,曾经数次与张学良在上海、南京和沈阳接洽业务。因为张学良很喜欢凯自威提供的新式英国武器,诸如6MM步枪等等,所以,凯自威和张学良的志趣相投。到了30年代初期,凯自威几乎成了东北军军火的主要供应商。这次张学良和赵四小姐到伦敦来,凯自威得以有机会尽地主之谊。    
    除了和蓝浦生、凯自威频繁接触之外,赵一荻发现张学良在英国的朋友简直应接不暇了。那时到张学良临时住地与他品茗交谈的人,还有英国前驻华使馆武官培汉·桑希尔上校等等。总之,张学良在伦敦期间,他身边总有英国友人在旁簇拥,因此,赵一荻和少帅在英伦三岛逗留的时间较长,直到深秋时节才返回罗马。    
    张学良来英伦的另一个目的,是准备解决他三个儿女在英国的留学问题。张学良和于凤至共生有三子一女,三儿张闾琪早年病殁沈阳。现在他身边只有长女张闾瑛、长子张闾和次子张闾。由于国内战事频仍,张学良多年疏于子女的学业,现在他到了国外,情知短时间无法回国。所以他和于凤至商议,要在国外解决三个子女的就学问题。张学良在权衡了法国、德国、意大利和英国之后,最后认为孩子们在英国伦敦读书最为有利。因为这里的朋友都是可以信赖的。    
    赵一荻在香港和六哥六嫂的相逢,让她沉重的心情变得愉悦起来。因为她了解了许多离家后的情况,得知生母刘氏仍在天津安度晚年她的心里感到些许安慰。让赵一荻高兴的是,她在香港逗留期间,还见到了青年时期在天津“中西女中”的老同学朱媚筠。那时的朱五小姐,已经和张学良从前的秘书朱光沐,从内地迁居到香港。朱媚筠和赵一荻谈到了她的六妹朱洛筠,以及当年在天津时的学友李兰云、陆静嫣和吴靖的近况。由于岁月的蹉跎,当年的学友大都各奔前程,最要好的李兰云和陆静嫣结婚后都去了上海,而吴靖则成了赵一荻六哥燕生的妻子,定居在北平。这次专程从北平到香港来欢迎她旅欧归来的吴靖和六哥,在香港与朱媚筠、朱光沐等旧友相见,大家连日吃酒,看赛马和听京戏,一时有些依恋不舍了。    
    在香港逗留两日,赵一荻于1月8日随张学良等乘客轮来到上海。在码头上她们受到宋子文、张群等国民党要人的列队欢迎。赵一荻从那些国民党大员对张学良的热情态度上发现,蒋介石对因热河失守下野的张学良已经态度大改。不然的话,宋子文等南京大员是决不会专程到上海来迎接张学良的。    
    果然不出赵一荻所料,2月7日张学良一到南京,蒋介石马上就任命他为鄂、豫、皖三省“剿匪”的副总司令。当时,久不掌兵权的张学良忽然接到这一任命,精神顿时一振。3月1日,他就带着赵一荻从南京飞往武汉赴任了。到了汉口,张学良将他从欧洲学到的西方军事优点,很快变成了他治理东北军的行动。那时的张学良对蒋介石仍然存有幻想,所以他首先指挥麾下几十万东北军加入对红军进行“围剿”。    
    上海高乃依路有幢让人梦绕魂牵的小楼    
    一架从英国伦敦起飞的大型波音客机,在茫茫云海里浮沉。时光已是1937年1月12日黎明。    
    


第二卷 夏第二章 天各一方(7)

    在这架飞机的头等舱里,只有她一人穿中国旗袍。特别是她那东方女子所特有的风韵,着实让飞机上的美英客人暗自侧目。她就是专程从伦敦飞往上海的于凤至。    
    她的神色有些忧郁。故意将双眼投向窗外白云涌动的万里碧空。只见茫茫天际,浓云奔涌。一轮惨淡的冬日正从天边涌来的团团灰云背后升起。于凤至坐在机舱里想着心事,自1933年她随张学良、赵一荻离开祖国以后,始终逗留在欧洲。1934年当张学良决定和赵一荻回      
    国的时候,她已经带着三个孩子从意大利罗马前往英国首都伦敦。此前张学良已在那里为她和三个孩子在国外长期留学,做好了一切必要的准备。其中包括为她们母子四人买下了一幢临靠泰晤士河的小楼,供其居住。    
    张学良和赵一荻回国后即去武汉赴任,于凤至得知这一消息后心情方才安定,因为一年多的厄运终于过去了。当初东三省失守给于凤至带来的精神压力相当沉重,即便她们在国外考察军事她也仍感沉重。如今蒋介石总算给张学良一个东山再起的机会,她相信张学良不会辜负她在其临行前的叮嘱,一定会在湖北改变局面的。    
    可是过了不久,于凤至忽从张学良的来信中得知,他已经奉命前往陕西“剿匪”。于凤至知道这次军事调动完全不合张学良的本意。因为作为东北军首长,她知道张学良几乎没有一天不想率兵打回东北去。然而蒋介石却要他率兵前去剿杀在陕西群山里的中共军队,这又怎能让一心收复东北失地的张学良心甘呢?    
    于凤至不时有书信飞驰西安,她几乎每次都叮嘱张学良要小心行事,千万不要把天捅出个漏子来。没有谁比作为张氏结发夫人的于凤至更了解自己的夫君了,她知道,张学良早年在东北枪毙杨宇霆和常荫槐,就是个让世人大吃一惊的惊天之举。于凤至实在担心从骨子里反对日本人的张汉卿,到底会不会像蒋介石估计的那样,成为他派往陕西“剿共”的一只铁拳!    
    正是出于这种担心,于凤至除在伦敦抚育三个子女学业外,又把更大的精力投向国内。那时她在伦敦了解张学良和东北军近况的惟一渠道,就是香港发行的华文报纸。香港的报纸相隔一天即可到达伦敦,让于凤至感到遗憾的是,报上有关张学良的信息少得很。1936年一个炎热的夏日,有一天,她在泰晤士河边的别墅里,看到报载一条张学良在西安接见英国伦敦《每日先驱报》特派记者海伦·斯诺女士的谈话。她知道这个海伦就是从前在东北见过一面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夫人。此次她是作为英国一家大报的记者从北平飞赴西安的。而她与张学良的谈话整整进行了两天。头一次她和张谈中日关系,次日则谈到了东北军与抗日的关系。当然,最敏感的话题是涉及了那时张学良正在奉命“围剿”的“红军”。    
    其中有段话很让于凤至担心,就是海伦问张:“你是否认为,中国的真正统一也包括停止这样的战争?据说,东北军不愿意这样打下去,而是想同红军合作,协力抗日?”    
    张答:“如果共产党能够在中央政府领导下,诚心诚意和我们合作,抵抗共同的外敌,这个问题,也许会像最近的‘西南事件’一样,得到和平解决。”    
    ……    
    于凤至看了报上的谈话,已经隐隐感受到了一种威胁。她知道张学良的个性,他痛恨日本而不喜欢将东北军投向剿杀自己人的战场。如果蒋介石始终不肯抗日,那么,会不会有一天,张学良真和陕西山野深处的共产党军队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外敌呢?如若发生了那样的事情,张学良又将蒋介石置于何吧?于凤至的心绪紧张,她正是因看了海伦与张汉卿的谈话,日夜地悬念起远在西安的亲人来。    
    令她不安的消息终于传来了。    
    最早是1936年12月13日英国《泰晤士报》上刊载的特大新闻:《张学良在西安发动兵谏蒋介石因拒绝抗日沦为阶下之囚》!    
    于凤至看到这个消息,忽然感到眼前一黑。她意识到果敢无羁的张学良,当真把天给捅了个大窟窿!她知道在当时的中国如果有人把蒋介石逮了起来,后果将是何等可怕!于凤至远在伦敦,日夜关注着事态的发展。她甚至后悔当年不该为了三个孩子而滞留在国外,如果她在西安的话,也许在事情发生之前,可能劝止张学良的行动。也许不会发生这让天下人大吃一惊的事来。然而如今一切都无济于事了。    
    1937年元旦,于凤至在伦敦忽然收到一封从上海寄来的快函。她认出是赵一荻的笔迹,这说明张学良已经不在西安了。她从赵一荻的来信中得知,张学良现在南京。她想起几天前的英国报纸上,曾刊载中共代表周恩来等人前往西安调停事变的消息。她原来想张学良在事变后会不会随周恩来去了延安。可是现在她才知道张学良不但没有去延安,反而陪同蒋介石夫妇一同去了南京。赵一荻的信是最直接的信息,她急忙拆阅,赵一荻这样写道:    
    大姐:    
    自伦敦一别,眨眼两年的时间过去了。西安事态的发展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蒋介石竟然背信弃义,将汉卿软禁在南京宋子文的公馆里,从前的副总司令何以做楚囚?只因他寻求救国抗日的真理,竟然成了阶下之囚。如此,天理良心何在!正义与领袖的人格何在?事变发生后,东北军群龙无首,杨虎臣将军在危险之时保护我们母子顺利离陕,经重庆来到了上海。现在汉卿的处境危险,小妹虽在咫尺,却无力搭救,恳烦大姐尽早设法归国,鼎力相救,如能抢在军事法庭开庭前最为上策……    
    


第二卷 夏第二章 天各一方(8)

    赵一荻通报的消息让于凤至震怒,她万没有想到张学良发动的西安兵谏竟会虎头蛇尾,以如此被动的结局告终。她怨恨张学良不该轻信蒋介石的诺言,既然把这个蒋总裁抓到了手,就不该将他开释,更不该亲自陪同蒋介石同去南京,如此一来,他岂不是自投罗网吗?    
    于凤至早年虽然多次见蒋介石于南京,蒋也对这位有才学的大家闺秀恭而敬之。然而在这关键的时候,于凤至知道她不可亲自向蒋求情。万般无奈,她决计在英国亲自给从前有过      
    换贴之谊的干姐宋美龄写信求助。就在她提笔时,又从国内传来南京军事法庭对张学良判罪的消息。于凤至只好动笔向宋美龄求情了。    
    她写道:“听说张学良判罪,幸蒙特赦。但须严加管束。不知如何得了?学良不良,离开我以后发生这件事,甚为遗憾!可否把他交给我看管?我当尽力而为,以不负兄姐等一番好意!……”    
    然而她的电报发出后却如同石沉大海,杳无音讯了。    
    在伦敦于凤至空盼数日,又收到一封赵一荻发来的电报,期盼她早一天返回,以求共同搭救蒙难中的少帅。于凤至情知国内局势瞬息万变,如若继续拖延时间,恐怕夜长梦多。于是,她在伦敦安顿好三个孩子,就匆忙飞回祖国来了。忽然,她睁开双眼,从沉思中醒来,俯身下望,发现机翼下已经出现了波涛滚滚的黄浦江。想起张学良在国内遭遇的不测,于凤至的心情顿时紧张起来。待飞机缓缓降落在上海机场上时,她忽听一个女子的叫声:“大姐,大姐你可回来了!”于凤至发现在候机厅的门前,人群里出现一个女子熟悉的倩影,她就是赵四小姐!    
    赵一荻已到上海多日。    
    她就住在上海高乃依路1号那幢西班牙式的小楼里。这座别墅古朴典雅,满院广植着繁茂的槐树。她记得小楼是她随张学良赴欧洲考察军事回上海以前,由副官长谭海事前在这里买下的。小楼原来的主人是上海一位有名的银行家,此宅白色的外壁,黄色琉璃瓦层顶,三层楼里有若干大大小小的房间。东院墙外就是上海有名的法国公园,几棵桂树栽在院落的深处,不时会飘来一阵阵桂花的清香。    
    赵一荻对这幽雅的小院一往情深。当年张学良在武汉行营主任的任上,她就不时从汉口飞到这里来治牙齿。那时她的左牙有些松动,只要牙病一发,她就必来上海求诊。她记那时在这飘着桂花香味的小院里,时常会传来她和几位中学校友欢愉的笑声。赵一荻在北平定居的六哥赵燕生和六嫂吴靖,也曾多次来到这里相聚。西安事变发生前,她曾又一次飞到上海,那一次,她在这小院里和老友李兰云、陆静嫣等曾彻夜长谈。她们谈起在天津“中西女中”的往事,常常彻夜不眠。    
    如今,往日的欢笑声不见了。院里只有她和6岁的闾琳两人,显得空空荡荡。她们母子独住在二楼,平日赵一荻见到的,无非都是当年在这里奉命看守宅院的雇用人员。每当闾琳熟睡后,赵一荻就会倚在窗前眺望隔墙可见的法国花园。那里是另一个天地。她想起在西安发生的兵便,就感到一种紧张和冲动。张学良到西安后的变化,是赵一荻感到吃惊的。她万没想到从前一直对蒋介石忠心耿耿的张汉卿,在经历几次和红军的作战后,会渐渐从心里倾向了红军。    
    “绮霞,我很想见毛泽东!”她耳边响起了他的声音。她知道那是1935年张学良去上海见中共代表潘汉年归来后,有一次,突然对她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她非常吃惊:“毛泽东不是共匪吗,你怎么敢说这吓人的话?”    
    “李自成当年也有人说他是土匪。可是,后来的李自成不是当了皇帝吗?”张学良的眼睛里充满着无限的神往。    
    赵一荻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