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算被抚平了。
这一年的争斗,契丹和奚族被打趴下了,大唐也几乎耗尽了武则天大开杀戒之后仅剩的一点余力,而唯一得利的是在一旁投机取巧的突厥。
无论如何,东北边境是暂时安宁了,至少相对安宁了,且时长一十五年。
在这15年的时间里。大唐的政权完成了从则天顺圣皇后武曌到中宗皇帝李显到中宗韦皇后之乱到睿宗皇帝李旦到玄宗皇帝李隆基的风起云涌、跌宕起伏的过渡,帝位最终又回到了唐李氏手中。大唐在玄宗李隆基的统治下,即将迎来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开元盛世……
一切。似乎都在朝好的方向发展!
不过,在盛世之前,总是会有一点波折的。
天不佑我中华!
前述内容基本都是号称“两番”之一的契丹在唱主角,而奚族基本上是躲在一边当跟班小弟。
在当年大战的尾声中,因为及时看清形势转而投靠大唐,奚族最终没有像契丹那样,被大唐秋后算账,打得仅剩一口气,还差点没缓过来。
曾经跟在契丹屁股后面,在大唐多事之秋捡了不少便宜;
也曾跟在大唐屁股后面,在契丹落井之时丢了不少石头;
总是“跟在xx屁股后面”,有点压抑,更对不起“两番”的称号。
压抑久了,总想露个头!
第一次露头,公元710年,唐睿宗李旦景云元年,十二月。
这一年,或许是收成欠佳,奚族在时隔13年后出动了,目标是幽州辖区内的渔阳、雍奴(都在今天天津西北一带)二县,目的是抢劫。
奚族达到了他们的目的,劫掠了一番,坦白讲,这是一次规模不大的军事行动,以至于出乎大唐守军的意料之外——在唐军反应过来之前,奚军带着打劫来的财物从卢龙塞(今喜峰口)顺利撤回境内。
相对13年前的“两蕃之乱”来说,这确实规模很小,大唐只是被打劫了一些财物,没有损兵折将,没有丧师失地,没有辱没国威。但是,这次小规模的军事行动,却将再次拉开唐与契丹、奚两蕃战乱的帷幕,将再次有诸多猛人出场。
第一位猛人,大唐高宗朝第一猛将、平阳郡公、左武卫大将军薛仁贵(诸位先别激动)——之子薛讷。
他,名门之后;
他,将门虎子;
他,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节度使时代”;(“节度使之名自讷始”——《资治通鉴》卷210)
他,洗刷了大唐对吐蕃屡战不利的耻辱。
他无愧于其父薛仁贵之威,他无愧于大唐镇边大将之名,他不负所托,知耻后勇……
他,就是大唐左羽林大将军、平阳郡公薛讷。
薛讷简历:
姓名:薛讷
字:慎言
生卒年:公元649…公元720年
父亲:薛礼薛仁贵
仕途履历:
49岁之前,城门郎,蓝田县令;
公元698年49岁,左威卫将军,安东道经略使;
公元702年53岁,右羽林卫将军。安东道安抚副大使;
公元710年61岁,左威卫大将军,幽州都督。幽州镇守经略节度大使;
……
主要功绩:
不好意思,按我的评价标准。暂时还没有值得拿出来说的。史料亦是如此,仅仅记载了一句:“久当边镇之任,累有战功。”这是《旧唐书》的记载,《新唐书》也仅有一句:“久处边,有战功。”
按中国史官的入册标准,若不是在随后的大战中有出色、卓著的表现,薛讷也断不能入史,最多是在《薛仁贵传》末尾留一句诸如“子讷。承父爵”之类的记载。
总之,他身负诸多荣耀的光环,这是事实!我也不卖关子了,他终将是大唐名将,而不是纨绔子弟。
但是,在深刻认识他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史书上对薛讷的一句话评价,这句评价很重要,看到这句话,才能真正明白薛讷的诸多表现背后的真正原因:
“(薛)讷。性沉勇寡言,其用兵,临大敌益壮。”——《新唐书》卷一百二十四
列传第三十六
关键是后面一句——临大敌而益壮。
也就是说。薛讷适合或者说擅长对付强敌。换句话说,他不适合打小毛贼。
这是个很让人疑惑的问题,你小毛贼都打不过能打得过强盗?
在解答这个疑惑之前,我们先看看中国的一句古话叫做:遇弱则弱,遇强则强。
这是个相对论的问题,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人,都有正反两面相矛盾的时候。
关羽一生叱咤沙场,最后却败在陆逊之手。你能说关羽不会打仗?
张飞身负万夫之勇,最后却死在卧榻之上。你能说张飞打架不行?
远的说了,说点近的。
搁现代。就叫做好胜心!
有的人,好胜心极重,遇到能力比自己差得人,就不屑一顾,导致大脑经常短路;反而,遇到能力比自己强的人,就越发想去挣个输赢,什么智商、情商等等都明显会高于平常水平。
就像有句话说:恋爱中的男人都是诗人,恋爱中的女人都是傻瓜。
又像两个人谈恋爱,如果一方强势,一方温柔,那么,强势的也不会再强势了;而如果双方都是强势的人,那么平常在一起肯定争吵拌嘴的时候就多了,都不服输,都想争个赢!盖此意也!
关于这一问题,在大唐也有事例诠释,君记否,六十余年前,即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太宗李世民首征高句丽时,在辽东城下,李世勣部唐军遭遇高句丽四万援军来袭,李道宗仅率四千骑兵前去阻击,在发起冲锋时,大唐果毅都尉马文举曾大喝一声:“不遇劲敌,何以显壮士!”
壮士!是在遇到劲敌时才看得出来的!
名将!是在遇到强敌时才发挥才能的!
薛讷,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而奚族此次进入幽州境内抢掠时,大唐当时的守边大将就是幽州都督薛讷!
不过,诸君先莫激动,现在的薛讷,还处在人生的起伏期,他真正展现威风的时间、和地点都不在这里。
奚族这次入侵规模不大,而薛讷是对付强敌的大才。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我要说什么了,长久无战事的大唐边军面对奚族的入侵,完全是措手不及。
但是,措手不及不等于就可以视而不见、不作为!
时任幽州都督薛讷赶紧组织兵力,前去追击撤退的奚军,可惜,当薛讷率军出发时,人家奚族部队已经撤回去了。
无功而返!
没关系,这一次不成功,还有第二次、第三次……
薛讷,希望你看准时机,及时抓住可能再次出现的其他机会,最终来证明自己!
公元710年,奚族的入境抢掠,只是一个小插曲,仅仅激起了稍许涟漪,很快就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在此次事件之后,薛讷继续做着他的幽州大都督,负责东北方向河北道的边防重任。
在这个位置上,薛讷已经做了近二十余年,在其任职期间,除了710年的奚族入境之外,再无战事,边境无事,百姓安居乐业。
历史上,中国有四大盛世——汉代“文景之治”,唐代“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清代“康乾盛世”。“文景之治”,在连年战乱之后,采取貌似无为的宽松政策,使经济得以迅速恢复,百姓生活得以改善,但是,在军事上,长期被匈奴欺压,只能靠“和亲”及“朝贡”来维持平衡,直到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时期这种状况才得以改变。
唐玄宗开创的“开元盛世”,开创了中国封建王朝的鼎盛时代,四方宾服,
万国来朝,可是玄宗后期沉湎酒色,任用奸佞,致使安史之乱后国家迅速衰败,大唐风光不再。至于“康乾盛世”,我不想多说,现在影视剧铺天盖地都是那个时期的题材。
那个时期,国家表面四海升平,百姓生活富裕。可是个人以为,仅仅一百多年以后中华民族所遭受的屈辱,就是在这个时期埋下的种子。
同时期西方文明,工业的发展,我们伟大的康熙、乾隆皇帝根本看不上眼啊。所以,四大盛世,我最推崇的是太宗皇帝开创的“贞观之治”,国家在大乱之后,一方面降低赋税,让百姓休养生息,一方面整军备战,
一举荡平在北方长期威胁中原的大唐最大的邻国突厥,使之远遁,政治上,对内积极纳谏,吏治清明,对外恩威并施四海臣服,太宗在当时更是被被称为“天可汗”。
窃以为,在中华历史上,对本民族贡献最大的王朝有秦(始皇帝),大汉(武帝),唐(太宗、玄宗),还有半个是明成祖朱棣。
秦横扫**,统一华夏,奠定了中华民族的骨架;大汉在一代雄主汉武帝的带领下,开疆拓土,击败不可一世的匈奴,威名远播西亚,现在新疆等地就是那个时候纳入中国的版图的吧,并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永远的名字——汉人,可以说大汉朝丰富了中华民族的血肉。
唐代是中国历史的巅峰时刻,太宗、玄宗皇帝开创的盛世更是让唐帝国成为了世界的中心,那是我们永远无法忘记的,让每一个华夏子孙魂牵梦萦的时代,难怪至今海外华人还称自己是唐人。
而一代枭雄明成祖朱棣,我们不能不佩服他的独到的眼光,在那个时代就排解万难,坚持走海洋强国之路,如果后世可以继续走下去,中国的历史就要改写,也许现在美洲、大洋洲的统治者就是黄种人了。呵呵,不怎么懂历史,一点自己的想法,胡乱写之。(未完待续)
第306章【大唐将帅1】()
薛仁贵
王宝钏坐寒窑珠泪双掉,
老爹爹枉为官一品当朝,
嫌贫穷爱富贵信义不要,
狠心肠把骨肉情一旦丢抛,
愿薛郎此一去身得荣耀,
也不枉我宝钏受苦一遭。
这是戏曲中《投军别窑》的一段唱词,名闻遐尔,戏曲中男主角的原型就是大唐名将薛仁贵,与之有关的折子戏多如牛毛,脍炙人口,什么《红鬃烈马》、《三击掌》、《大登殿》等,
给人的感觉是做古代的男人真是舒服且舒心,做女人是犯贱又倒霉,不过渴望荣华富贵、封妻荫子倒是古代男女的共同愿望,戏曲反映了广大群众的心声嘛,历史上的薛仁贵是个什么样的人物?他娶过番邦的代战公主吗?且听我慢慢道来。
薛仁贵(公元614年—公元683年)是出身清白的农家子弟,名礼,绛州龙门人(今山西河津),天生神力,勇武过人,是一个做将军的好胚子,
在他的家乡山西河津县修仁村,就流传着薛仁贵“汾河湾射燕”的传说,燕子逃不过薛仁贵弓箭,所以不敢偷吃乡亲们田里的麦子。“虎岗首有一仁贵窑;创造不知何季,曰虎岗。天造地设,境巍势险。
登临远眺,汾水如虹,贯风山于东峙”,相传此窑就是薛仁贵夫妻住过的寒窑,戏曲中有名的《投军别窑》的唱段就发生在这里,史书上记载薛仁贵娶妻柳氏,以务农为生,他曾打算为父母迁葬,妻子出言劝说,先建功立业。荣显家门,再为父母迁葬不迟。薛仁贵于是应募从军,开始了波澜壮阔的征战生涯。
贞观末年。唐太宗亲征辽东,薛仁贵成为张士贵的部下。历史上的张士贵是虢州卢氏人(今河南卢氏)。他本名忽峍,善骑射,隋大业末年,曾聚众为盗,呼啸山林,被称为“忽峍贼”,
后来被唐高祖招安,成为大唐名将。唐太宗曾如此称赞他,“闻公亲当矢石,为士卒先,虽古名将,何以加也!朕尝闻以身报国者,不顾性命,但闻其语,未闻其实,于公见之矣”,张士贵于显庆初年去世。赠荆州都督,陪葬昭陵。小说中描写张士贵屡次假冒薛仁贵的战功,实属子虚乌有。冤枉古人。
薛仁贵使用的方天画戟,很可能是他的家传兵器。
他的六世祖是南北朝时期的著名将领薛安都,“安都勤王之略,义阙于籓屏,以地外奔,罪同于三叛”,因为宫廷斗争中站错了队伍,在南朝无法容身,被迫投靠了北魏。传到薛仁贵这一代,已然完全没落。但远祖的荣光和勇悍,使薛仁贵文武双修、体魄强健。在战斗中很快脱颖而出,进入大唐天子的法眼。
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唐太宗李世民御驾亲征,直指高丽。唐军到了安地,一位郎将被高丽军队团团围住,情势危急,薛仁贵飞马上前,立斩敌将,将人头悬挂于马鞍上,一举震慑敌军。
更精彩的举动随之而来,为了突出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效果,薛仁贵一身白袍,格外醒目,他手握画戟,“腰鞬张弓”,冲入敌群,所向披靡
。唐军四面合围,势不可当,高丽军队溃散奔逃,折兵2万。唐太宗很快被这个天神般的青年人吸住了眼球,赶紧打听此人姓甚名谁。
薛仁贵见到了大唐天子,当场被授予游击将军、云泉府果毅,负责守卫玄武门,转眼间,他就从士兵变成了将军,证明了是金子总会发光的道理。
小说中描写他被张士贵欺压多年,无处申冤,纯粹是为了突出主人公的悲情。
唐代崇尚军功,赏赐丰厚,薛仁贵一下子得到了2匹马、40匹绢、10名奴隶。
班师回朝的路上,唐太宗告诉薛仁贵,“我的旧将都老了,难以担当镇守边疆的重任,我一直想提拔年轻将领,但没有见到象你这样出众的。
我得到辽东并不欣喜,得到你这样的勇士才真正让我高兴”,唐太宗提升薛仁贵为右领军郎将,依旧让他守卫玄武门。
唐高宗继位后的永徽五年,皇帝驾临万年宫,一天夜里,暴雨成灾,引发山洪,大水冲到玄武门,卫士们大惊失色,四处逃散。薛仁贵十分生气,“天子有难,你们却如此贪生怕死”,他登高向宫中大声呼喊,终于惊醒了唐高宗。唐高宗刚刚出宫登上高处
,洪水就把寝殿变成一片汪洋,如果皇帝稍有片刻迟疑,此时已然葬身水中。皇帝庆幸之余,向臣子表示了感激之情,“幸亏有你叫醒我,我才没有淹死
,危难之中才知道你是个忠臣”。皇帝一生没有忘记他的救驾之恩,即使薛仁贵后来战败当死,也仅仅将之废为庶人,晚年还对宠臣说道,“往日九成宫遭遇洪水,没有你我就没命了”。
显庆二年(公元657年),面对反复无常的西突厥,唐高宗决心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苏定方率领中国远征军出击西突厥汗国,以摧枯拉朽之势,打败了西突厥阿史那贺鲁,并俘获了被贺鲁部落关押的泥熟部落的人质。游牧部落之间,一方臣服了对手,
后果是“常岁输牛马羊,过时不具,辄虏其妻子”,他们落入了唐军手中,本来要沦为贱民,薛仁贵劝说皇帝放还泥熟部落的人质,“厚加赉遣”,
使泥熟部落感念大唐皇帝的恩情,少树一个仇人,多交一个朋友,泥熟部落主动为唐军效力,很快确立了大唐对西域的有效统治,把这片广袤的土地变成了中国的游牧区。
显庆三年,程名振攻克高丽的贵端城,斩首三千级。显庆四年(公元659年),薛仁贵与梁建方、契苾何力一道,与高丽军队激战于横山(今辽宁辽阳附近华表山),
薛仁贵一马当先。箭无虚发,敌人无不应弦而倒,在随后的石城之战中。一位高丽神箭手连杀唐军十余人,薛仁贵怒发冲冠。一人一骑,风驰电掣,扑向神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