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明末当皇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明末当皇帝- 第2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总的来说。当前改革西南,既不符合朝廷的利益,也不符合国有资本的利益。

    “郭大人所言甚是,不过全然不管也不是办法。不若派遣几名大员统筹地方,再加大西南官场反腐力度。减缓与各族的矛盾冲突,先稳

    定局势再说。”沈潅出列说道,倒也是老成之言。

    朱由校想了想,现在改革西南确实不太符合局势所需,朝廷暂时没那个精力去彻底整顿西南。

    “那就依爱卿之言,派几名大员过去统筹一番,都察院再派人到西南盯着点。”朱由校随即决定道。

    “陛下圣明。”群臣高呼,却是没人出来扯皮、唱反调,议事效率极高。

    “启禀陛下,今年夏收已经顺利完成。多地喜获丰收,唯有陕西持续干旱,河南遭了些蝗灾。”

    这个时候农业部将夏收的奏疏呈递了上来,朱由校打开奏疏看了起来。

    天启十年陕西又生了干旱,陕北乃是重灾区。好在朝廷这两年不断的在陕北地区移民、招工,当地人口已经大幅度下降,大部分农村人口都出来做工和移民了。这次旱灾倒是没有造成了什么饥荒,朝廷甚至都不用开仓放粮,灾民自然有其出路。

    不过赈济还是要做的。

    干旱导致陕西北部的今年的冬小麦几乎绝收,而河南也闹了小规模的蝗灾。虽然有所减产,但河南的夏收还算是可以。

    各省夏收相比前几年来说,都是好了太多太多了。主要还是因为水利设施的不断建设,使得农业灌溉得到了保障。农作物大幅度增产,即便是遭受蝗灾减产的河南,所产出的冬小麦也比今年前丰收的时候要高出一大截了。

    山东、山西、甘肃、北直隶等地的夏收则大面积丰收了,其中北直隶的冬小麦种植面积减少了不少,山东亦是如此。主要是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上升了。

    东北商品粮产区也获得了丰收,东北的冬小麦也就是辽东地区还能种植。不过面积也开始下降了,主要是气温越来越低,很多地方已经种植不了冬小麦了,纷纷改种,春小麦、玉米和大豆。

    总的来说,今年北方的夏收状况还是不错的,尽管冬小麦种植面积比以前少了,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提高了,但粮食产量并没有下降太多,加上南洋等地的大米不断输送到北方沿海省份,确保粮食供应根本不成问题。而北方的小麦产量,也足以供应各省的面粉所需。

    “不错,农业部还是要继续普及先进农机,抓好农业生产力。”朱由校对农业部官员们吩咐道。

    “陛下圣明。”

    机械制造厂在农机研究上是有专门拨款和专门成立研部门的,这些年下来已经66续续的研出了许多农机。

    有些农机尽管只是很小很简单的农机,但却能提高不少农业效率。而大型一点的农机,除了收割机之外,还6续研制出了播种机等等。

    这些农业机械的普及度还算是比较快的,一方面是生产兵团和国有农场大量采购,一方面民间农业公司尝到了甜头之后,也开始纷纷采购。主要还是因为人工成本的上升,使得这些农机的应用有利可图。

    至于那些自耕农、转业军人什么的,购买农机是可以申请无息贷款的,朝廷甚至还会进行一部分的补贴。

    当然这年头的通讯、交通都没那么达,北方各省还有很多地方没有普及农机,有些地方的农民还在用比较落后的生产工具进行农业生产,生产效率不高。

    提高农业生产力,才能把更多的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从而投入工业建设。农机的普及,拥有重大的意义。

    夏收一结束,粮食加工和运输就如火如荼的展开了。

    天气十年在北方各省已经出现了不少使用蒸汽机作为动力的面粉加工厂,在使用蒸汽机的情况下,加工效率大大提高,加工成本开始下降。不过在北直隶等地,还是有不少水力面粉加工厂正在运转。

    这都是此前建设的,暂时在蒸汽机产能还不是那么大的时候,这些水力机械因为效率还行,所以还在运转。

    关内的冬小麦加工成面粉之后,随即沿着公路进行运输,经过几年的建设,公路网越来越庞大,运输效率也提高了不少。

    这些粮食除了供应本地之外,更多都是在往沿海运输。因为人口开始不断向沿海省份集中,例如北直隶和山东,特别是山东地区,如今人口增长度很快。因为海运效率更高,海洋经济逐渐成为主流,海权开始兴起。

    6地性的霸权,在这个时代正在衰退。主要还是运输效率比不上海运,这样的局面到了二十一世纪才有所改变,那时候高铁的出现,使得6权国家开始崛起。高铁从亚洲开往欧洲,度更快,运输效率更高。

    所以以大明当前的科技水平,又是开始大力展海洋经济,人口向沿海地区集中已经是大势所趋。

    内6省份的人口虽然有所减少,但也不会出现大幅度减少的现象,毕竟6地经济依旧不可能被彻底取代。因为内6省份只要有人口存在,有资源产出,同样能够展地方工业,只不过比沿海要少。

    在国有资本财团主导下的模式,产业虽然会比较集中,但不可能如同后世的美国那样过分集中。

    各省都会出现一些工业区,国企与民资都可以开办工业区开办工厂。

    那些面粉运到沿海港口之后,又将通过船只运往南方各省,随着海运的快展,如今大米在北方的价格开始下降,而面粉在南方的价格同样也下降了不少,只有交通不达的地区,市场还是比较闭塞的。

    相比之下,北方6地交通还是比较容易展的,因为地形没有那么复杂,是以平原地形为主,公路修建成本较低。

    南方各省之中,地形就相对复杂一些。其中以长江流域交通情况最好,经济也是最达的地区。

    长江流域各省,对于过于国有资本财团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市场。国有资本的商品可以从长江运往这些省份,这些省份又是汉人的传统活动区域,人口非常稠密。而且原材料产量较大,湖广地区的商品粮产量也不低。

    在交通技术方面,火车在天启十年终于是成功的被研了出来,经过三年的研,第一辆火车成功的在铁轨上行驶起来。(。)

第394章:战略调整() 
第一辆火车的研制地点位于京师郊外的一处煤矿,在矿洞里已经铺上了铁轨,铁轨直接铺设到了十几公里外的一处小型钢铁厂。 ‘

    对于此时国有钢铁厂来说,最大的问题无非就是铁矿石和煤矿运输的距离如果太大,运输成本就会拉高生产成本,有时候甚至把生产成本拉得很高。

    加上本土铁矿石品质不是那么高,尽管技术领先,但利润已经开始下降,已经没有了最初那么高的暴利。

    经过三年的研制和不断的改进,第一辆技术已经成型的火车在铁轨上开动了起来。朱由校得到报告之后,第二天便兴奋的前往视察,亲自见证了火车的运行,这辆火车的最高时仅有二十公里,在朱由校眼中,这东西有点龟。

    但是这辆火车的出现,却有无比巨大的意义。

    即便是当前只有二十公里的时,但是火车可以带动多节车皮,而且不知疲倦,可以不断的前进,中间只需要补给一下煤炭和水,进行一下简单的维护。而马车则不可能一天不断的跑,而且载重有限。

    从经济效益上来说,这辆仅有二十公里时的火车已经拥有了商业潜力。而从行政上来说,火车改善了交通,这让中央对地方的掌控力将会大大增强。过去官员上任乘坐驿站马车,从北到南也许需要好几个月的时间,旅途比较艰辛。有了火车就不同了,人员的来往变得更加方便,同时朝廷可以更有效率的从地方抽调物资、人力,也能更有效率的把中央的资源调到地方赈灾等等。

    而从国防上来说,一旦把铁路网络建设起来,军事调动就会变得非常快。

    “大明终于是要腾飞了。”朱由校兴奋不已,有了火车,大明就可以化身为整齐压路机,一路向西碾压。

    朱由校当即给火车研制颁了功勋和奖赏,研小组组长林元龙被授予三品文勋。其他小组成员分别被授予四品文勋。赏赐上万元至数千元不等,可谓丰厚无比,直接一跃成为中高产阶级。

    方以智是火车研小组中年龄最小的一个,他在皇家科技学院就读的时候。因为成绩优异,成功进入了火车研小组。这几年倒是经常见到皇帝,朱由校时常会过来视察研进度,火车的研方向基本上都是皇帝提出的。

    铁轨的设计思路,火车的设计思路。 ‘在朱由校的参与之下从一开始就确定了下来,以至于研小组没走什么弯路,三年时间就把研制出了第一辆性能稳定,可以投入推广使用的火车。

    方以智因为参与了火车研,已经被授予四品文勋,皇家科技学院的科研人员被授予的都是文勋,毕竟是官方机构,毕业学院又是体制内的,所以是授予文勋。如果是体制外的明家,则是授予民勋。

    不过文勋和民勋差别也不是很大。

    同时方以智还拿到了五千元的赏赐。可谓是一夜暴富。

    拿到了这笔钱的方以智,随即把这些比钱都拿出来建设自己的实验室,以从事自己喜欢的科研工作。

    在申请建设实验室的时候,中央银行向方以智提出愿意注资一万元,只要实验室49%的股份。

    如今从皇家科技学院毕业的学员不少,每个学员都签订了《科技保密协议》,承诺不对外泄露技术,同时不能私自出境。其中一些毕业生开始单干,希望能够研出新专利获取暴利。

    对于这些单干的毕业生,朝廷也没有强求。只要签订了保密协议,单干完全没问题。如果资金不足,银行还可以注资,支持他们建立实验室。

    而朝廷直接成立的科研项目。以及各国企的科研项目也不少,并不是所有毕业生都愿意单干,毕竟存在一定风险,而且朝廷很国企给的待遇很高,收入完全不比那些二三品的朝廷大员低,有的甚至比朝廷一品大员的收入还要高。

    朝廷改革之后。一改此前对工匠的轻视和盘剥,还创造出了很好的科研环境。此时国有资本崛起,有充足的资金投入科研之中,特别是国有资本此时充分的尝到了技术进步的甜头。

    这些科技学院毕业的学员,相当于是乘上了顺风车。而且还有机会入仕,虽然是技术性方面的,但待遇比同品级官员还要高。

    而民间工匠在改革之后,获得了相当宽松的社会环境。在户籍上给予了平等的待遇,并且拥有高度的人生自由,税收方面也就是个人所得税,收入高的多交税,没收入不用交税。工匠的明可以申请专利,权益得到了朝廷有力的保护。

    在新政省份,专利法的执法力度越来越大。

    那些从科技学院毕业的学员,以及民间那些工匠,甚至是工人想要一夜暴富,最好的办法就是明个什么专利。‘尽管不是每一个专利都可能赚到钱,很多专利实际上没什么商业潜力,申请之后无人问津。但一夜暴富的神话却是在不断诞生,不仅可能获得金钱,还能获得社会地位。

    方以智得知自己的实验室能得到央行的注资,顿时欣然答应了下来。央行是朝廷的,是国有资本的核心机构,有了央行注资,这意味着有些被看好的项目是可以申请到朝廷的科研经费的。

    同时科研成果可以很快普及出去,专利费对半分也不少了。

    ……

    朱由校参观了火车成果之后,立即召开了一次御前会议。工部将火车的资料文件给了众人,一群大臣进入了乾清宫之后,随即商讨接下来大明的新战略。

    诸位大臣对技术的革新所带来的变化,在这些年已经有了充分的领略。

    “火车与电报乃是神器,如今电报已经在北方各省大部分地区铺设,形成了信息传递网络,若是能够将铁路网络铺设到各省,则朝廷对地方控制力大大增强,并且还有巨大的商业利益。”朱由校对诸位大臣说道,“不过要怎样快将铁路网络铺设到各省,却是需要好好筹划的。”

    “启禀陛下,火车所需铁路需要大量铁轨。同时还需要蒸汽机车。当前铁轨和蒸汽机车都还未形成产业产能。先应形成铁轨和蒸汽机车产能,然后再大规模施工建设。”工部尚书王微说道。

    “爱卿所言甚是。”朱由校点头道,“铁轨各钢铁厂皆可生产,形成产能不难。火车制造技术已经成熟,成立企业生产即可。”

    “启禀陛下,铁路事关重大,应成立一个新的国有企业全权经营。”杨国瑞提议道,朱由校点头道:“准。”

    铁路这样的战略性资产

    。自然不能让民资插手进来。要知道铁路系统一旦形成,如果被民资掌控,运价就会被操控。反之,国企掌握铁路系统,则国有企业的大量大宗商品运费就可以控制在一个成本价之内,不会因为运费而导致大宗商品和原材料价格虚高,并且进一步的确保国有资本的市场主导地位。

    国有垄断的基调确定了下来,随后‘大明铁路总局’随之成立,铁路总局负责铁路建设和系统运营。

    铁轨生产则交由各钢铁厂,火车制造则从机械制造厂分离出两个火车制造厂。负责火车制造与技术研。之所以要成立两家,主要是让这两家国企进行市场良性竞争,避免不思进取,使技术展停滞不前。

    当然两家公司的技术成果是可以共享的,但要向对方购买专利。然后根据经营成果进行业绩评判。

    朱由校的意思很简单,那就是接下来在新政省份大规模建设铁路系统,进而继续拉动经济。

    “若是接下来在北方各省建设铁路系统,需要较大的投资,国有资本向南方扩张的进程就会放缓。可能南方改革需要推迟。”杨国瑞对朱由校说道,朱由校考虑了半响。决定道:“南方改革那就先推迟几年吧!步子不要迈得太大了。等新政各省彻底接受了新政,南方改革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改革实际上是与国有资本的扩张同步的,国有资本没有入场怎么改革?

    推迟南方改革倒是受到了一群大臣们的支持,毕竟这才是最为稳妥的。当前国有资本虽然有了极大的展。但是刚刚在北方各省进行了一****规模的扩张,很多投资还没收回,资金链已经被拉得有些长了。

    这个时候如果把改革南方,围剿南方大资本财阀,和投资北方铁路网路同步进行,资金链容易断裂。到时候只能纸币,会造成很大的民生问题。

    但若是先建设铁路网络,新政政权将彻底稳固。毕竟有了大规模的铁路系统,朝廷能调集的军事资源将变得无比庞大,同时商业资本也将随着铁路的出现而迅猛增长。

    到时候再改革南方各省,不仅在军事上有绝对的把握,同时也能对南方那些大资本财阀形成绝对的资本碾压。

    “如果要铺设铁路系统,那么先要建设的战略铁路无非就是三条,一条是通往东北的铁路,从而将东北的商品粮、木材和钢铁源源不断的运回关内。一条是通往西域的铁路,这条铁路可以将西域的棉花、石油运回关内。第三条就是联通北直隶、山西、河南、山东的四省的铁路线。从而将山西的煤矿运出来销往各省,将北直隶、山东的工业产品运往各省市场。河南的商品粮与商品棉也能运出去。”朱由校在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