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明末当皇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明末当皇帝- 第16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那设施简陋得,只是能住而已。

    什么花园啊!亭台楼阁啊!根本没有几个。当然景色还是不错的。

    到了承德,皇帝天天打棍球(明代皇室的运动,后来被西方人学去弄成了高尔夫球)、骑马、钓鱼。还和皇后、贵妃们开了个菜地种菜,日子倒是过得悠然自得。

    当然朝政方面朱由校自然也不会荒废了,每天还是会处理朝政的。不过当前需要他处理的,也就是那些比较大的事情。

    至于那些鸡毛蒜皮的事情,内阁就能处理了。

    “启禀陛下,蒙古大使馆前几日送来了几匹宝马给您,同时希望大明向他们重新开放武器装备方面的出售,并且愿意以更多的战马换取。”沈潅对朱由校汇报道。

    “蒙古人估计也被打怕了,他们要高价买就卖给他们吧!不过数量不要太多,每年5000具铁甲和5000把武器,这是最大的量了。”朱由校看了看地图上的蒙古。然后做出了决定。

    林丹汗确实是被打怕了,但也不得不防。要是这家伙脑子一热不好好的过日子,装备卖太多了也是个麻烦。

    而且就算是林丹汗想要安心过日子,朱由校也不想和他安心过日子。只等大明对当前所控制的草原地区彻底消化之后。就可以将这个模式彻底普及到草原地区,到时候林丹汗就要被他一脚踢开,从而彻底解决蒙古方面对关内的威胁。

    林丹汗战败已经一年多了,草原上的格局确实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是莫被蒙古又脱离了林丹汗的统治,同时林丹汗还丢掉了王城。以及众多草场。在蒙古各部的威信也一落千丈。

    这个时候的林丹汗,急需对蒙古势力进行进一步的整合。

    站在林丹汗身边的则是蒙古的大贵族,相比之下,那些中小贵族则有些期盼大明能够打过去了。

    大明的对蒙政策,最大的收益者就是那些蒙古中小贵族。而林丹汗和那些大贵族的统治利益则受到了很大的损害。

    在这样的情况下,大贵族倒是团结在了林丹汗身边。

    主要是大明的对蒙政策,没有大贵族的一席之地,一个蒙古贵族最多只能统治一千户蒙古牧民。

    而对于那些大贵族来说,哪个手下没有上万户的蒙古牧民家庭?

    林丹汗为了要想整合资源,就必须先提振一下一下武力。此前被大明击败,林丹汗的力量已经元气大伤。

    不过在工业落后的草原,大明的精良装备显然是一剂猛药,能够迅速打开局面。所以林丹汗便开始装怂,先弄到武器装备再说。

    在这样的想法之下,林丹汗要求重开武器装备上的贸易。

    不过朱由校的决定,既让林丹汗有些高兴,又有些失望。武器装备贸易虽然重新开启了,数量却是比此前减少了一半。

    当然就算是减少了一半,也能对蒙古骑兵的战斗力有很大的提升了。

    不过此时林丹汗也不敢去招惹大明。大明的骑兵战斗力实在恐怖,到现在都是心有余悸。

    用战马换装备,尽管有些饮鸩止渴,但也是没办法了。毕竟此时大明已经不需要从他们那里获取战马了。在大明治下的十几万蒙古人就能为大明提供不少战马,何况还有数个大型的军马场成立。

    林丹汗拿到武器装备之后,第一个做的就是扫荡那些不听话的中小部落,这些部落在他战败之后,已经越来越不听话了,而且还整天想着要去大明过好日子。实在忍无可忍。

    也难怪那些中小部落的贵族不羡慕,那些在大明治下的蒙古人以及蒙古贵族,经过一年的休养生息之后,日子以及过得不错了。

    普通牧民因为大明朝廷的补贴政策,建立了坚固的羊圈,并且随着草原上的煤炭开采,这些牧民都能买到煤炭在冬季为羊圈加温取暖,冬天里被冻死的牛羊大大减少。

    同时因为不用追逐水草,到处奔波的日子也结束了。一个个牧民纷纷建起了蒙古包,开始过上悠然自得的放牧生活。而且在物质上也逐渐丰富起来,特别是秋天卖掉一些牛羊和羊毛之后,他们买到了茶叶、大米、瓷器、棉布、蔗糖等等商品。

    这是以前那些蒙古牧民想都不敢想的日子,很多玩意都是只有贵族才能享有的。

    而那些蒙古贵族的日子就更好过了,一个个秋天卖了牛羊,拿了银子就涌入了京师消费去了。

    京师的红灯区在这年冬天,迎来了不少流连忘返的蒙古贵族。这些红灯区此时是吃喝玩乐一条龙,真的是花花世界。

    这仅仅是第一年,这些蒙古贵族们的钱还不是太多,加上这些蒙古人又不太懂存钱和节约花销什么的,不少蒙古贵族很快就潇洒没钱了,但却彻底的尝到了甜头。

    尝到了甜头的蒙古贵族们,开始极力拥护大明当前的对蒙统治。而普通蒙古牧民同样也拥护当前大明的政策,他们主要是尝到了战争红利和市场化的甜头。

    毕竟对蒙战争过后,草原都是抢来的。投降大明的蒙古人也不是太多,一个个蒙古牧民分到的草场可不少,人均资源上去了。同时生产方式也因为定居了下来,生产出的财富也增多了,再市场化一下,不仅牧民日子过得更好了,蒙古贵族的日子也过得更好了。

    这样的好日子主要是建立在人均资源上的,如果这些蒙古人人口不断繁衍,过不了几十年日子又不好过了,到时候养不活人又得作乱。所以朱由校制定了草场继承法,每个5000大的蒙古牧民草场,只能给继承给长子。如果儿子生多了,大明官方进行安置成工业人口什么的。

    朱由校到了承德后,又下令在草原上成立了免费给蒙古孩子上学三年的学堂,不过这些学堂教的都是汉语。

    那些无法继承草场的蒙古孩子学会了汉语和一些简单的汉字后,则会被安排去当学徒什么的,长大了便可以融入城镇成为工人。

    同时这些经过汉化的蒙古孩子,还可以参军成为军人。当然也可以出家当僧人,在朱由校的邀请下,乌思藏方面的黄教已经专门派出了几个活佛到草原的明统区传教去了。

    黄教本身在这些蒙古人中就很有市场,在朝廷的支持下,一座座黄教寺庙就在草原上建设了起来。

    出家、参军、当工人,这些出路就能很好的消化掉蒙古的过剩人口,从而使得大家都有口饭吃,日子就能继续过下去。相比投靠大明的这些蒙古人的滋润日子,明统区之外的蒙古人日子就不是那么好过了。

    林丹汗开始持续的集权、整合资源,一些中小部落被欺负得简直不要不要的。。

第299章:终极版东亚模式() 
林丹汗的动作,朱由校自然是察觉到了。:3w。し

    “林丹汗残暴不仁,欺压普通蒙古部落,这是一个继续修理林丹汗的好借口啊!”朱由校立即意识到了一个好机会。

    不过想想还是算了,大明暂时对占领的草原还没有完全消化,而且现在天灾频发,国力还是先用在内部建设上,以增强抗灾能力。

    等局势缓和一些了,再修理林丹汗也不迟。

    不过林丹汗的种种动作还是引起了朱由校的警惕,他在承德开了一个最高统帅部会议。

    “我们当前骑兵部队还是太少了,如果林丹汗整合了草原上的力量,对大明还是很有威胁的。特别是大明和蒙古交界的边界线比较长,一旦林丹汗开始和我们打游击战,到时候够我们头疼的了。”朱由校说道,对当前草原上的局势有些担忧。

    “陛下,臣以为骑兵部队确实应该增加一些,不过如果都用职业兵的话,军费开支就太高了。”孙传庭提议道:“我们可以用职业兵与义务兵混编的模式来增加骑兵规模,可以把骑兵部队中的义务兵服役时间增加到五年到六年。”

    “爱卿这个方法不错,我们当前拥有的军马能够装备多少骑兵?”朱由校问道。负责这方面工作的卢象升回答道:“回陛下,我们原有军马二十万有余,去年秋天又从蒙古牧民那里购买到了将近十万匹战马,战马一度达到三十万匹,不过又裁汰了十万匹较差的战马交给步兵使用,现在依旧有二十万匹。”

    “那就再增加五万骑兵,与现有骑兵进行混编训练。”朱由校决定道,“争取在两年内形成足够强大的战斗力。”

    “是,陛下。”

    如今大明的骑兵都是一人双马的配置,同时还有一匹代步马。而代步马在步兵当中的装备规模也在不断的增加。

    这也是蒙古草原纳入统治区的好处之一,同时蒙古人还给明军带来了许许多多的的优秀斥候。

    蒙古人的骑兵很不适应明军的那种纪律极为严格的骑兵作战模式,但蒙古人毕竟骑术好。同等的装备下,单兵作战能力普遍比明军斥候要强。当然也不是全部如此,明军斥候还是有不少练过武的,而且作为此时明军伺候是职业兵。

    蒙古骑兵充当斥候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不懂绘图。所以蒙古斥候主要是和明军斥候进行混编。

    明军中央军此时拥有25个步兵师,骑兵在扩充为10万,整体兵力上升为35万,这对于一个偌大的国家来说,这些兵力实际上并不多。

    为了减少军费开支。朱由校跑到承德之后,依旧在继续裁撤边镇和卫所。此时陕北延绥镇已经成功裁撤,将近十几万军户已经大部分都移民到了东北地区。很快朱由校和内阁就把裁撤目标瞄准了大同镇和太原镇。

    大同镇和太原镇官兵转业安置,依旧是大批移民东北地区分给土地,同时也可以转业成为国企工人。

    随着纸币的发行,率先发力的就是国企。

    朱由校搬出了后世中国的发展模式——‘终极版东亚模式’,这个模式即向国有企业提供大量低息贷款,从而实现主要产业的快速建设和发展。同时建设大量的工业区,以带动就业、增加商业活动等等。

    给国有企业大量低息贷款的模式在发行了纸币之后,是有足够的操作空间的。就算是国有企业亏损。依旧可以靠发行纸币来弥补。

    当然此时朱由校搞出来的国有企业相互之间是有竞争的,同一个行业领域一般都会有两家国有企业,外加一个国有资本与个体资本合股的企业。好几家公司进行良性竞争,谁的业绩差就意味着有问题,是出现了贪污还是出现决策失误一查便知,到时候该改组的改组,改换将的换将。

    这些能进入国有资本垄断行业的民间资本都是红顶商人,他们在合资的时候,所占股份通常不会超过10%。

    随着皇家资本国有化,行业垄断开始摆上台面。

    不久之后内阁就出台了 《金融国有化法案》。宣布将新政地区内的钱庄、当铺全部清算、关停。

    清算指的就是钱庄内的存款全部退还储户。

    内阁这个法案简直就是对晋商票号宣战,政策一出台,晋商再次鬼哭狼嚎。不过也只能哭一哭、嚎以嚎,没有其他办法了。

    此时的国有财团资本。已经发展到了一个不需要依靠他们的程度。

    朝廷要关停钱庄,他们也是胳膊拧不过大腿。现在谁还敢和朝廷掰手腕?嫌死得不够快么?

    此时国有银行确实已经是不需要太依赖晋商的票号系统了,因为此前皇家银行已经分布到了整个新政地区。同时在北方各省各府,都已经有了分行河支行。

    皇家银行改组成中央银行后,又掀起了一轮网点的扩张,在东北地区、镇东省、台湾省和吕宋省的营业网点将彻底完善。同时开始在山东、山西、陕西、甘肃、河南各省州县也成立网店。并且向北方各省发行纸币。

    新政以外的北方省份的纸币发行政策又有不同,首先是纸币也银元可以在银行自由兑换。采取的是用也行,不用也行的态度。

    不过纸币在北方各省推出之后,还是迅速被市场所接受,主要还是因为有不少大宗商品定价权都掌控在国有财团手上。

    首先是粮食,济民粮行这些年在北方各省都有发展,通过各地粮食的调剂,已经基本实现了市场粮价稳定。

    同时还有钢铁,此时北方钢铁市场已经完全被国有钢铁所占据了市场。

    煤炭、棉布、食盐的定价权也在国有财团手上,只要拿着纸币就能买到这些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这就赋予了纸币购买力和价值。反倒是拿着银元不方便购买这些商品了,必须先兑换成纸币才能购买。

    因此在北方各省,天启通宝也因为坚挺的购买力,以及使用起来的便捷性,迅速受到百姓欢迎。

    随着中央银行的营业网点开始在北方各省全面铺设开,北方各省的山西票号基本上也就是处于一种等死的状态。

    有几家山西票号因为将资金挪用去投资,在清算的时候宣告破产,已经被北直隶法院收掉了资产进行拍卖清算。

    如今经济发展局势还是比较好的,清算过后大部分还是资能抵债,超出的部分则退还票号商人。

    北方各省的银元也因为纸币的大量

    发行,迅速被中央银行抓在手中,而纸币在北方各省的流通,也为接下来的经济起飞打好了基础。

    要想彻底整合北方各省,使北方各省进入一种大建设的状态,必须拥有农业、交通、行政、货币这四大要素。

    货币已经有了,公路主线也正在建设,行政和农业方面则在准备。

    行政主要是要拥有足够多的靠谱官员,汉皇党这个时候正在到处吸纳党员,不过这种吸纳的审核是很严格的,以免出现鱼龙混杂的现象。同时政法大学的进修班已经开了一个又一个,正在积极的进行行政人员储备。

    只要熟悉新政模式的廉洁官员足够多了,就可以将整个北方都纳入行政区域。

    农业方面则是建立东北商品粮基地,此时开发东北的主要领域就是集中在农业生产和交通建设上。

    毕竟要让北方各省的农民大量脱离土地进入工地,首先得有钱发放到这些农民工手中,让他们通过工业建设赚到钱。这个纸币也可以解决,但纸币的购买力又是取决于商品供应量的,因此农业生产必须跟得上脚步。

    农业生产跟上了,还要能运的出去,因此交通还得改善。

    农业上除了大量开发东北地区的土地外,还有就是大力发展渔业。日本北海道渔产此时也变成了大明的镇东省渔场,天启六年的捕捞规模再度扩大,去年的渔业捕捞已经让渔民也企业尝到了甜头。

    尽管秋刀鱼、鲟鱼这些鱼比较廉价,但也经不住数量多啊!随便一网下去就是几百斤,每斤腌鱼只要卖1~2文钱就够恐怖的了。运费倒是很便宜,毕竟是海运。

    特别是到了天启六年,第一艘2000吨级的商船成功下水,这艘帆船是西方人的软帆商船,没有水密隔舱。

    这是国家力量研发制造出来的,朱由校此时用国家力量来组织科研,这效率自然是杠杠的。

    欧美到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才出现了以国家力量组织科研活动的现象,此前的科研活动基本上都比较分散的状态。

    海军倒是没有装备这种2000吨级的军舰,海军定型的1500吨级的炮舰已经够用了,还没造出几艘呢!所以对这种2000吨级的炮舰需求不大。

    此时明王朝还处于一种很缺钱的状态,朱由校自然是率先把2000吨级的帆船应用到商业之中。

    船只吨位每提升2倍,所需的推动力只会提升1。5倍,这意味着船只越大,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