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明末当皇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明末当皇帝- 第13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辽东镇也被朱由校顺利裁撤,士兵们欢欢喜喜的退伍种田去了,拥有最少八十亩的土地,让他们日后可以衣食无忧了。朱由校考虑到接下来几年可能天灾比较频发,很可能波及到辽东地区,为了避免这些退伍军人活不下去造反,又宣布了各项退伍军人保障措施。

    首先是最高统帅部成立了一个‘退伍军人保障部’,对于退伍务农的受灾军人,一律给予赈济,并无偿帮助他们恢复生产掌中大世界。二是退伍军人遇到伤病、灾害,可以免除农业税。三是对退伍务农军人可以免除徭役,农业税按照十分之一缴纳。同时规定退伍军人的农业税由退伍军人保障部征收,以免地方官府闹出问题。

    裁撤辽东军只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逐渐裁撤中央军中的职业兵。首先被裁撤的就是中央军之中的长枪兵。

    此时后金已经被消灭了,明军拥有了野战炮兵部队,火枪手也配备了刺刀,最重要的是四万骑兵已经训练出来了。这个时候步兵已经不需要长枪兵进行保护了,所以长枪兵在战后属于被第一批被裁撤的对象。

    中央军15个步兵师,裁撤的长枪兵就达到了7万。

    中央军此战的封赏要比辽东军高得多,很多士兵甚至积累了两三百亩土地的军功赏赐,退伍之后直接就是一名小地主。当然如今朝廷并不鼓励他们将土地租给佃农,在《佃租法》出台之后,这种模式没什么前途了。

    所以很多中央军士兵退伍之后,将土地折算入股到了由‘退伍军人保障部’成立的军方农业公司。

    由军方成立的农业公司。享有优惠税率,以及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只要粮食卖得动。每年都有分红。

    但中央军的士兵尽管要退伍的达到了7万人,但真正退伍的却只有一半。剩下的一半有的留干了,有的则转为义务兵。

    李霖就是一名自愿转为义务兵的长枪兵,他并不想退伍,也不想离开军营。他祖辈都是延绥镇军户,一直都在土里刨食,直到他这一代才碰上个好皇帝,让他吃饱了肚子,养活了家人。还能建功立业。

    他并不想继续去土里刨食,他想建立更大的功勋。经过中央军的文化课熏陶的李霖知道日后还有很多建功立业的机会。因为那张世界地图上,还有大片不属于大明蛮夷之地。

    长枪兵被淘汰了不要紧,他可以转成火枪兵,继续服役五年。只要他能在文化上再提升一下,就很可能成为军官。

    中央军第一批退伍的实际上不到四万人,留下的长枪兵有的转为火枪兵,有的转为炮兵,甚至是侦察兵、骑兵。

    中央军当中的职业兵也就是炮兵、骑兵、侦察兵三个兵种,这三个兵种是不需要被裁撤的职业兵。

    中央军的退伍兵在转业上也比较容易。因为在军中学习了一定文化,很多都被送到技工学院学习,向技术工种方向转业。皇家财团各公司对于这些中央军的退伍兵也比较欢迎。符合条件的员工招募都是优先选择中央军的退伍兵。

    而中央军之中的火枪兵,将陆续替换成义务兵。一部分将被送入皇家军校进修成为军官,一部分则退伍,一部分则转为义务兵。

    紫禁城内,皇帝则在召开最高统帅部会议。

    卢象升向朱由校报告着参谋部制定的军费裁减计划,“在裁减职业兵的同时,朝廷还将继续扩编两个骑兵师,从而建成十个骑兵师,一共五万兵力。再扩编五个野战炮兵团。从而增加到八个野战炮兵团的规模,拥有野战炮576门。职业兵规模保留为六万。”

    “中央军现有火枪兵。则计划在两年内完成全部替换为义务兵。同时在两年内再建成十个步兵师,使步兵师数量达到二十五个鬼浒传。兵力二十五万。并且全面精简火枪兵装备,火枪兵不再装备铁甲以及皮甲,将火枪兵装备成本下降为每人五元,每月伙食、训练消耗维持在一元之内。”卢象升报告的装备成本非常低,只需要5块银元就能装备一名士兵。但实际上已经很豪华了,一把火枪的军方采购价只需要3元,另外2元则算入了军服、鞋袜之中。1元的每月消耗成本,伙食、火药是最大的消耗,但实际上1元还是很宽裕了。毕竟士兵每个月5角的伙食就非常够吃了,还荤素俱全。剩下5角主要是火药等方面的消耗。

    “二十五个步兵师组建完成后,则对九边进行全面裁撤。而朝廷精锐作战部队则将由十个骑兵师、二十五个步兵师、八个炮兵团组成。预计每年日常军费开支为1200万元。同时海军每年军费500万元,则军费支出为1700万元。”

    “另外每年组建十个生产兵团,每个生产兵团开辟一个十万亩的农场,前往边疆开垦荒地,采取半农牧、半军事训练的管理模式,使朝廷拥有一批二线部队。”

    “生产兵团修改为十五个吧!”朱由校说道,生产兵团实际上就是后世那种模式,不过和明代的卫所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又是相同的,都是军事屯田。只不过卫所制度用的是军户,世世代代都是军户,这些军户要养家糊口,年纪一大也打不动仗,久而久之制度败坏是必然的结果。

    而生产兵团用的是义务兵,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每年都能更换新鲜血液。十七八岁的年轻人没有养家糊口的负担,而且正好也是思想未成熟的阶段,更容易塑造,作战的时候敢打敢冲。

    另外生产兵团的生产所得全部归朝廷所有,朝廷只负责给士兵供应伙食、衣物、装备,以及一些零花钱,逢年过节再发点年货之类的东西。农闲的时候训练,农忙的时候生产。产出完全可以维持支出,而且还将产生不小的盈利。

    如果是在以前,这种模式下的士兵并没有太大的战斗力。但如今却是不同了,火枪兵训练两个月都可以上战场。这些生产兵团的士兵服役期为五年,队列、火枪使用都能训练到比较不错的程度。一旦发生战争,这些生产兵团全部都可以动员上阵。

    另外大明要想向外扩张,也必须有大量的生产兵团,否则全靠民间移民,消化新领土的能力太差了。

    要想某地区大量移民,起码得先有一个基础的东西。例如粮食供应,如果粮食供应不到位,根本没有能力移民那么多人过去。

    如果依靠慢慢移民的方式,那么移民都是拖家带口的,而且没有组织、规划能力。远不如清一色都是劳动力的生产兵团来得有效率。

    就如消灭了野猪皮的主力部队后,明军已经横扫东北地区,但目前也就只能恢复辽东地区的生产。明代的辽东,基本上也就是后世辽宁省这个区域。后世的吉林、黑龙江这些地方,现在想要进行移民却是困难重重,那些地区什么基础都没有,移民过去只能吹冷风。

    先派遣生产兵团过去就不一样了,朝廷只需要运一年军粮过去,第二年就不需要再运军粮过去了。而且还有粮食产出,这些粮食就能养活移民过去的百姓。另外以生产兵团为核心,还能形成一个个城镇。城镇一旦形成,就可以大量向该地移民。把资源贫瘠、人口众多地区的百姓移民到那些地广人稀、资源丰富的地区,从而完成基本的资源配置。

    而大明此时的最大问题,就是资源配置极度失调,让很多人没有足够的资源很好的生活。

    内部的资源调整是一个办法,但通过扩张版图把资源做大也是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

第259章:移民辽东() 
“外加装备采购,已经军事设施建设,预计年军费可以降低至2300万元。同时朝廷将拥有32万精锐野战军,同时拥有5万精锐海军陆战部队。”卢象升最后总结道:“不仅军费开支减少,而且可战之兵是当前的两倍左右。”

    “这个方案不错。”朱由校点头通过了参谋部制定出的这个方案,说道:“就按照这个方案试行吧!争取两年内完成这个进程。”

    “臣遵旨。”

    “对了,野猪皮带着那两万骑兵仓惶逃窜,直到现在也没发现踪迹。爱卿你觉得他带着那两万骑兵会跑到什么地方去?”朱由校这个时候想起了野猪皮,这家伙显然还是辽东的一个隐患。

    尽管隐患不大,野猪皮实力大损,还丢了地盘。想要恢复实力连人都没有,更何况此事明军骑兵数量比野猪皮的骑兵还要多,野猪皮刚来辽东劫掠只是找死的行为。不过朱由校还是不放心,而且野猪皮在辽东杀了那么多的汉人,不将他们彻底歼灭,也难以泄愤。

    “臣以为,他们很可能是向蒙古方向逃窜了。”卢象升说出了自己的看法,然后分析道:“之前锦衣卫在蒙古有情报传回,范文程曾在战前出使蒙古,意图与蒙古联结,共同对付我们大明。”

    “那么如今建奴走投无路,向北逃窜显然不太可能,那里是寒苦之地,人口不多,而且没什么生产,只有一些游猎的蛮夷,他们向北逃窜是待不住的。那么唯一能给他们提供容身之地的就只剩下蒙古了。蒙古虽也落后,但起码还是有生产的。而且建奴只需低下头颅,或许林丹汗会很乐意接纳他们。毕竟建奴这些年和大明作战下来,在战力上早就超过了蒙古骑兵。”

    “蒙古!”朱由校闭眼思考了一会,接着睁开眼睛说道:“如果野猪皮真的投靠了蒙古,那么林丹汗若是征服了漠北。那么我们必须做好敲打蒙古人的准备了,否则蒙古人不久之后就会骑到我们大明头上,必须在明年彻底整合中央军的战斗力,并制定一个进攻蒙古王城的作战计划。”

    ……

    时间已经到了天启三年秋季。一年一度的秋收再次来临。北方各省的天灾在天启三年增加了不少,秋收之前各种受灾情况就上报了到了朱由校这里。

    朱由校也一一排出特使对灾情进行核实,然后减免受灾地区的赋税。

    北直隶的灾情倒是比较轻,因为水利设施的大量完善,一般的旱涝灾害对北直隶的农业生产影响都不会太大。北直隶秋季的红薯、玉米、大豆等作物都喜获丰收。

    北直隶的粮食供应方面。基本上已经可以自给自足了,并且加上红薯的产出,甚至可以将粮食运到其他省份销售了。所以在天启三年秋季,朱由校下调了北直隶粮食出口关税。

    不过在棉花供应上,却是依旧不足。因而在秋收来临之际,北直隶棉商和南方棉商又在黄河三角洲地区发生了抢棉大战。不过相比去年,黄河三角洲的棉花种植面积扩大了不少。当地的地主、农民在棉花行情看好的刺激下,都加大了棉花种植面积,使得天启三年的棉花价格相对平稳。

    北方各省尽管受灾区域增加,但天启三年的红薯种植面积却是大大增加。大大缓解了粮食供应问题。

    经过两年的大力推广,北方各省很多百姓终于是明白红薯是什么玩意了,并且也看到了其高产的优点。很多农民都开始愿意种植红薯,以用来防备饥荒。

    朱由校这年秋收根据各地官员上报的红薯推广成绩,给这些官员各自记了功。经过内阁这两年来对北方各省的吏员整顿,大量接触过基层的官员被提拔到了地方一把手的位置上,在天启三年已经表现出了极大的效果。

    在这些官员的治理下,各地总体局势平稳。

    就在这个时候,广东上报了一个奏章,说是有百姓不满粮价过高。在衙门前闹出了民变。

    朱由校第一感觉就是诧异,怎么广东都缺粮?

    不过转念一想却明白了,广东是大明的产糖区,还是对外贸易的主要省份之一。土地种植的都是大量的甘蔗和其他对外出口所需的经济作物,如此一来广东缺粮也就不奇怪了。

    广东、福建、浙江、江苏一带城镇所需的粮食,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依靠湖广供应粮食。

    广东一带比较富裕是肯定的,但银子都在有钱人手中,普通民众对高粮价难以承受也是必然,贫富差距相比北方还要严重。

    “看来还是要尽快摆脱从南方运粮。最好是北方能产出足够的粮食,并向南方供应。”朱由校立即将目光投向了东北地区。

    后世的辽宁地区,也就是现在的辽东,重新开发出来的难度倒是比较低,毕竟就算是被战乱搞得生产全无,但道路等基础设施总是有的。

    但是后世的吉林、黑龙江就没有什么基础了。

    如果东北地区能开发出来,就能得到很多耕地了。东北地区有三大平原,即辽河平原、松嫩平原、三江平原。

    目前辽东的6000万亩耕地还没有完全恢复生产,移民工作已经刻不容缓了,必须尽快将东北建设成一个先支撑北方粮食供应的粮食产地。然后逐步变成一个可以向南方供应粮食的粮食产地。

    总的来说,辽东还是缺人。

    随即朱由校在乾清宫召见了内阁首辅沈潅,与沈潅商议移民辽东的政策。

    “辽东既已收复,缺人的问题实际上倒是容易解决。陛下只需让那些有招工需求的企业,一同前往那些民生较差的地区招工,那些贫苦百姓心里有了底,自然也就愿意移民了。”沈潅对朱由校建议道,

    “至于继续向北扩张的问题,陛下您既然决定用生产兵团作为急先锋,那么只需在生产兵团建设了一定基础后,就可以把周边的土地卖给那些农业公司。只需花个七八年的时间,辽东以北地区都可以开垦出来。”

    “这个办法不错。”朱由校点头肯定道,虽然故土难离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百姓移民积极性不高也是因为对异地太过陌生,不知道移民之后的境遇会是如何,所以只要在故土还饿不死,很多时候就不愿意移民。但如果提前给他们找好了工作。谈好了用工待遇,那么相信很多日子不好过的百姓是愿意移民的。

    “另外辽东一旦开发出来,朝廷财政收入将会大幅度增加。到时候朝廷财政就不会如此拮据了。”

    “那接下来就要劳烦爱卿了,尽快让辽东恢复生产。”朱由校对沈潅说道。沈潅躬身道:“臣自当鞠躬尽瘁。”

    战后自然就是享用战争红利的时候,辽东的土地已经被大量赏赐给了参战官兵。但还是有不少土地的。另外土地只是战争红利的一部分,还有辽东的矿场,以及辽东的森林资源。

    自从辽东陷落之后,北方各省的木材供应就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导致木材价格上涨等等问题,此时辽东收复之后,只要伐木场开始运转,就能填补木材的缺口。

    同时在矿产方面辽东也比较丰富,采煤、采矿也是一块肥肉。

    辽东的这些资源很快就完成了分配,土地赏赐给参战官兵之外,其他土地则进行了公开竞拍。价高者得。而那些林区、矿产同样也是通过公开竞拍的方式进行分配。

    皇家财团无疑是这次资源分配中得到最多资源的,这其中并不存在什么黑幕。只因为皇家财团有足够的资本,出价自然比民间商人要高。所以那些优良资源,大部分都被皇家财团买下。

    这些钱都是近了朝廷的国库,当然对于皇家资本来说,是左手换右手而已。不过皇家财团并非只有皇家资本,而是由一大群人形成的利益集团,所以这个购买成本是按照股份进行分摊,因此价格不可能高到离谱的程度还买。

    但也因为此次朝廷出售的资源较多,所以这些资产价格普遍偏低。未来前景看好。这也是必然的,如果价格没有一点水份,也吸引不了民间资本投资辽东。适当的水份,能让辽东吸引到很多投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