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昌明- 第1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有什么不合适的?这个世道就是弱肉强食,杨国公的威名你们都听说过,可我没见过,我就想亲眼见一见,他是如何攻破固若金汤的热兰遮城的!”

第229章 石墨坩埚炼钢法,火铳长矛斧枪手() 
龟山岛的铁矿石被运送到了台湾,兵器坊开始大批量生产木柄手雷,与此同时,杨乐找来了孙元化和宋应星两个人。

    “孙大人,宋大人,你们也知道,我对郑芝龙将军曾经承诺过,在一年之内,攻下热兰遮城。只是这热兰遮城,城高石厚,极难攻破,除非动用几十门红夷火炮攻其一点,方有打开缺口的希望。”

    杨乐一开口,孙元化和宋应星就知道杨乐想要干什么,没错,杨乐想让他们铸造出几十门攻城利器――红夷大炮。

    闻言,孙元化思索片刻道:“国公爷,卑职不是泼冷水,铸造红夷大炮所需要的工艺极其复杂,所需要的银子也是极其庞大,这四五十门火炮,恐怕一年半载很难完成啊。”

    就算孙元化不说,杨乐何尝又不知道,红夷大炮比一般的火炮威力大,射程远,同样的,它对铁的质量要求更高,这也是他找两位来的原因,因为他拥有别人没有的后代科学知识。

    虽然由于当时的生产条件和原料技术的制约,有些先进的炼钢方法未必行的通,但杨乐很想试一试,能不能成功只有试过才知道。

    所以,杨乐伸手入怀,将自己早勾画出来的一副草图拿了出来:“两位大人,这是西方一位学者研究出来的一种炼钢方法,叫做石墨坩埚炼钢法,我曾经在外洋的一本书籍上看见过,大体的炼钢原理就是这样。我也是有幸匆匆读过一眼,至于具体的做法,我也记不太清楚了,只能靠你们顺着这个思路继续往下研究了。”

    宋应星拿过图纸,当他看见上面的文字介绍的时候,忍不住眼睛一亮。

    他所知道的,当时最常用的的钢铁冶炼方法是炒钢法,是把炼铁炉与炒铁炉串联在一起,让由炼铁炉炼出的生铁液直接流入炒铁炉,再用柳木棍搅拌,使生铁液中的碳氧化,而制成熟铁。

    炒钢法比最常规的炼铁法省时省力,因为常规炼铁炉只能炼出生铁,然后再将生铁锻打脱碳,又或者用熟铁入炉加温渗碳再锻炼成钢即灌钢法。无论是锻打还是灌钢,都需要两次加热,既费时又费力。

    而且,炒钢法用的炒铁炉,实际上就是欧洲人在18世纪半发明的搅炼炉。

    差别在于,欧洲的搅炼炉,通常使用熟铁棒或者钢棒搅炼,以烧去生铁中的碳,最后得到低碳熟铁。

    而中国使用柳木棍搅拌,搅拌的同时也会逐渐烧去柳木棍,这可以往生铁中混入碳,或者说减低了生铁去碳的速度。

    藉由这个步骤,熟练的炒铁手比较容易控制成份,可以直接炒出含碳量低于生铁却高于熟铁的钢来,甚至有机会炒出中碳钢与高碳钢。

    此步骤即称为“炒钢”。

    不过,钢铁种类的定义与后来不同,这时的炒铁炉,炒出来的所谓“熟铁”,是指所有含碳量在2%以下的铁,也就是说,根据后世的熟铁含碳小于0。2%与钢含碳介于2%~0。2%的定义,这个“熟铁”的定义同时包含了后世的熟铁与钢。

    只是因为温度不够,不管是炒钢或炒熟铁,炒出来的都是半固态糊状的钢块或者铁块。

    当时中国唯一还没有达到的技术,就是冶炼成液态的钢水,并因此进行精细的成份调配。

    因为只有将钢加热到液态,才能自由且精确地控制其中的碳与其他元素的比例,百锻钢、灌钢,甚至熟铁渗碳钢等方法都是不可能做到精确调控的。

    最后,只有炼出液态钢,才能够混合其他合金造出合金钢,并且用铸造或者卷轧的方式快速生产钢材。明朝时期的中国已经达到钢铁冶炼的世界最尖端水平,但还差临门一脚,还没有到能够把钢融化成钢水的程度。

    把钢融化成钢水,是在1740年,也就是一百多年后,欧洲出现了更高的炼钢技术,而这个技术就是杨乐所说的“坩埚炼钢法”。

    坩埚炼钢的关键在于那个坩埚,而制造坩埚的关键又在于使用的耐火材料,或者说是高温耐火砖。

    这种砖是由黏土烧制而成,而黏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黄泥。

    其实,中国早已经有坩埚了。不过不叫坩埚,而是称为方炉,由于方炉里面缺少了石墨这种添加材料,铁矿可以在方炉内化成铁水,但是却没有办法炼成钢水。

    当宋应星看到石墨矿石的字样时,眼中满是震撼,精通炼钢方法的他,立即若有所悟,迫不及待地奔向了兵器坊。

    当兵器坊里大炼钢铁的时候,杨乐总结了上一次在龟山岛上的战役,对士兵们开始了新的训练方法。

    艾力特自从效力杨乐后,成为了“维亚斯”号的船长。

    “艾力特船长,你们荷兰的火枪手排兵布阵都是怎么做的,请详细跟我讲一讲。”

    艾力特听到杨乐问话,清了清嗓子开口说道:“回国公爷殿下的话,西方作战一般都是列成方阵,斧枪兵或者长矛手排成整齐的队列有秩序的进退,火枪手则在最开始的时候站在前排射击,等到对方冲近一些才跑到后面,将盾牌手和长矛手当成挡箭牌,隐藏其后装填弹药,然后再朝外继续射击。”

    马虎听完,诧异的看了一眼艾力特,这个红毛夷所说的,确实与杨乐操训的方法类似,以往的几次战斗也都差不多这样。

    在场的其余人都是暗自点头,杨乐暗自思索,看来自己的练兵方法与西方差不多,起码在排兵布阵这个方面没有落后于西方。

    在十六世纪,西方的作战方式已经逐渐领先于东方,现如今士兵们的作战方式与西方大体一致,说明自己并没有落后,就算火铳现在有一些弊端,需要盾牌手和长矛手的辅助,这些是冷兵器,兵士们应该很快就能熟练。

    不过,杨乐毕竟不是古代的军事专家,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按照自认为的最先进的方式来,这个时候,士兵们的心里接受与否,倒不是很重要,因为他说的再多,士兵们依然不理解,等上了战场,打过一仗之后,士兵们尝到了甜头,自然就会明白什么样的阵型会更好的防御和攻击。

    一直以来,袁崇焕和马虎等一些将领,看了杨乐的操练方式都是大为赞叹,普遍认为,杨国公虽然不懂武艺却深谙练兵统御之道。

    其实他们并不知道,杨乐的操训方式并不是他的首创,只是模仿了后世的一些先进的打仗理念而已。

    当然,杨乐所做的这一切,也只是为了尽可能的赶上这个时代的脚步,甚至超越西方国家。

    马虎看了一眼正在说话的艾力特,觉得这个红毛夷所讲的操练方式蛮有道理的,所以,再看这些个红毛夷也就不觉得那么厌恶了。

    艾力特知道自己以前做了一些烧杀掳掠的事情,所以说起话来小心翼翼,一边说一边不断的鞠躬致歉。

    等艾力特说完,杨乐提出了自己心中的疑惑:“如果仅仅是长枪兵和盾牌兵在前面列阵,面对急速冲击的骑兵,是很容易被冲阵进去的,如果战场上遇到这种情况,你们的士兵是如何解决的呢?”

    艾力特听后,想了一会儿,回身指着不远处站在甲板上的一个侍卫,以及他手里握着的兵器,说道:

    “国公爷殿下,这就要用到斧枪了,我们现在基本都不用长矛,大部分都换成了斧枪。”

    说到这里,艾力特挥手让那么侍卫把斧枪呈了上来。

    杨乐观看着这把斧枪,这种兵器是长枪跟斧头的结合体,是一种斧形长戟,属于长兵器。

    艾力特指着斧枪解释道:“斧枪比长矛最大的优势是能以重量劈砍,给予穿着全身铠甲的骑士以重大的伤害。”

    杨乐点点头,艾力特的解释简单明了,其余人也略有所悟,艾力特继续说道:“长枪或者长矛不利于近战,所以,我们那里的长矛手一般都会随身佩戴着短刀,我看国公爷麾下的士兵也是如此,不过骑士们往往居高临下,又是身穿盔甲,长矛手的短刀很难阻止他们的冲锋。这个时候,就需要用斧枪上的斧头把敌人从马上勾下来,只要骑兵被勾下了马,那就任由我们的士兵宰割了。”

    正处于明朝末年的欧洲,骑士的地位已经没有原来那样的高贵,这也和欧洲普及斧枪和各种火枪、火炮有关。

    当时,纵观世界上的各个国家,各处的游牧民族在这个年代几乎都处于崩溃阶段,以往的骑兵时代已经过去,近代火器的远距消耗,逐渐取代一窝蜂似的冲锋。

    不过说来也是悲哀,西方在这个进程上走上了快车道,而本应火器强大的明朝,却被以骑射为主的满清统治,大清国以“骑射定天下”,即便是尚且开明的多尔衮、皇太极,都认为火器发射速度慢,远远赶不上他们的弓箭好用。

    所以待清兵入主中原后,便开始闭关锁国,火器的发展渐渐脱离了与西方的交流,技术的差别越来越大。

    现在杨乐最想做的,就是壮大自己的力量,尽量改变历史的进程,因为他每当想起那段惨痛的历史便会痛心疾首,这也正是他迫切想要统一台湾,然后变大变强的根本原因。

第230章 万事俱备欠东风,尔虞我诈斗心机() 
崇祯十年,三月。

    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杨乐来到台湾已经快一年的时间了。

    站在码头的栈桥之上,眼睛注视着这里的一切。

    海风吹拂着他的脸颊,吹起了他的黑发。

    英俊的脸庞上除了多了一丝沧桑之外,嘴角还增添了一点儿胡须,让他看起来更加的成熟和稳重。

    海面上,迎风飘扬的杨旗水师来回巡逻,每艘巨船上都架设着让人畏惧的红夷大炮,威风凛凛,不可一世。

    台湾中部的陆地上,新建的造船厂、兵工厂已经颇具规模,军营里的炮营阵地和火铳防御阵地交相呼应,一旦敌人敢来,两面的交叉火力足以让登岛之敌死伤惨重。

    那些目光不断在海上巡视的兵丁,用警惕的眼神监视着每一个过往的船只。

    军事上如此,经济上同样也让人惊叹。

    码头上停泊着好几条装载满了货物的船只,都属于大明远洋公司,从福建、杭州等地运来的货物,在这里稍加检验、包装,然后便会被运往吕宋、爪哇、荷兰等地。

    这些货物一旦卖了出去,可都是白花花的银子。

    虽然眼红,但这些船只无人敢劫,因为在所有的船上都无一例外的挂着一面旗帜:大明国公――杨!

    这是象征着权利和威严的一面旗帜!

    任何海船,一旦插上了这面旗帜,便意味着这艘船将由杨家水师负责运送,胆敢劫掠抢夺者,杀无赦!

    热兰遮城。

    “沃特德先生,中午好。”

    “王洋先生,你好。”

    热兰遮城的城主沃特德看到那个来了大员好几次的明朝人再次出现在了港口,立即满脸喜色。

    他喜欢这个人,这个人每次来大员总能给自己和自己的部下带来许许多多的礼物。有的时候是大明的土特产,有的时候干脆就是白花花的银子。

    做为东印度公司的一员,他们从遥远的尼德兰千里迢迢地来到这里,为的就是发财。

    但随着明朝招抚了郑芝龙,以及在料罗湾海战中,东印度公司遭遇了惨败,原本侵占的地盘不得不进行收缩,发财的机会一下子少了许多。

    尤其是大明的杨国公入驻台湾之后,专门为普特曼斯总督的服务的商船“维亚斯”号又神秘失踪,这更让东印度公司的雇员们纷纷猜测,闹得人心惶惶,愈发的不敢轻易出海去了。

    可是现在好了,据说普特曼斯总督先生花了重金,与郑芝龙签订下了一份和平协议,能够保证让他们在这里安安稳稳地进行贸易,赚取一笔丰厚的利润。

    在几个月之前,这个叫王洋的明朝人,打着大明晋商的旗号,出手阔绰,和荷兰进行了几次非常大的贸易合作,在最短的时间里,他便和荷兰人成为了商业界的“好朋友”。

    “沃特德先生,这次我给你们带来了杭州永乐坊的上好绸缎,若在内地,怎么也能卖出五万两银子,看在咱们是老朋友的份上,我只求保本,四万两银子,拿走不谢!”

    王洋的话立即让沃特德城主和他的属下们眉开眼笑,大明的丝绸柔软顺滑,穿起来十分舒服,在他们的家乡非常受欢迎,如果运回到尼德兰,价格可翻了不止一倍,这一次算是赚大了。

    沃特德笑得合不拢嘴:“王先生,您可真是个爽快人,我喜欢和你这样的商人做朋友。”

    “沃特德先生,丝绸就在船上,等验货交银之后,您就可以派人把它们搬下来了。,”

    沃特德开心地道:“我和我的士兵都很感激您,这让我对咱们以后的贸易充满了期待。哦,对了,这次您一共要在这里呆几天?”

    “三天。”王洋伸出了三根手指。

    “好的,无论你呆几天,我都欢迎。”

    沃特德笑着说道。

    当他看到侍卫要检查王洋以及他身后的船员时,急忙摆手道:“都退下去吧,王先生可是我最好的朋友,搜身就免了。”

    侍卫略微迟疑,王洋抖了抖长袍,若无其事地道:“沃特德先生,还是搜一搜吧。”

    沃特德看见了王洋的动作,突然脸色一板,对着那个侍卫厉声道:“不长眼睛吗?王先生和他的船员两手空空,身上除了长袍,一览无余,岂能藏着东西?”

    沃特德训斥完,转身对着王洋道:“搜神就免了,这次还是二十个船员吗?”

    “是的。”王洋点了点头。

    沃特德早就了解了大多数东方船员的癖好,上了岸之后经常会花天酒地,于是说道:“王先生,据说刚刚开业的常春楼头牌很漂亮,你可以带着你的船员去好好的享受一番,一切费用我全包了,不过,可不许在那里惹事哦。”

    “谢谢沃特德先生。”王洋说着,转过了头,对着身后的船员们喊道:“大家都听到了吗?进了城,大家都要遵守规矩,不许到处乱跑。”

    船员们都点头称是。

    在红夷忙着搬运丝绸的时候,王洋带着二十名船员顺利地进入了热兰遮城。

    直到看不见了王洋的身影,杰米少尉走到沃特德的面前,小心的说道:“城主大人,总督先生明确要求我们要时常防备明朝人的奸细混入城中,这次您”

    沃特德的嘴角微微勾起,突然打断了杰米的话,有些嘲讽地道:“东方人自以为很聪明,可是狐狸再狡猾,怎能斗得过敏锐的猎手?东方还有句古语,叫做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这位王先生多次讨好于我们,事出必有因。”

    “原来城主大人早就看出来了,那为何不把他们统统抓起来,反而放过了他们呢?”杰米上尉提出了心中的疑惑。

    “这些都是虾鱼小将,他们身后的大人物才是我们要找的人。不过,这次我要你找到他们在城里的落脚点。”沃特德说完,脸色一正道:“杰米上尉,你立即派出一支小分队,严密监控这些人的行踪,找到他们的联络人,然后进行抓捕,如有反抗,格杀勿论!”

    “是。”杰米舔了舔嘴唇,兴奋地领命而去。来热兰遮城的这些年,他不知道杀死了多少混进城里的明朝密探,这一次,他又可以大开杀戒了。

    王洋进了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