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皇长孙如此有谋略,何必在冒着别的孩子不服的风险去立燕王为储君呢?朱元璋的心里感叹了一句,确定了立朱允炆为储的念头。
朱元璋的声音击破了朱允炆的紧张:“允炆,这样吧。你找你的师傅黄子澄,去以皇太孙的名义下一道手谕,追封黔国公沐英为黔宁王,草拟好了送到谨身殿来。”
“皇太孙?”一种不可思议感在朱允炆的心里油然而生。
“没错,朕要昭告天下,册立皇长孙朱允炆为大明之储君,为大明之皇太孙!”
;
第六章 宣布册封的插曲()
“皇爷爷为什么做出这个决定啊?”朱允炆当然知道皇太孙的含义,但是为了更好的效果,还是不禁出口问道,“不是历朝历代都是以立长为主么?”
朱元璋摇摇头,语气中微微的带着些无奈:“有些时候立长是怕继承人年少无知闹出笑话,其实皇爷爷也有过这个想法,想立你四叔为储君。但是你四叔毕竟是老四,还有老三老二。让你四叔接位确实不能让他们信服……
“而你允炆,成为储君就名正言顺的多。即使你有一个嫡弟,但是略显年少。再加之你聪慧,有治国之才,所以这个储君的位置就是你的。”
朱允炆沉默了,在朱元璋的语气中,他读出了帝王的寂寞和故断。
“为国之天子,必将为孤家寡人么?”朱允炆看着朱元璋,心中喃喃道。
……
次ri,奉天殿上。
“诸位爱卿听完了,这份对于黔国公的追封有什么还要再议的?”朱元璋微笑着说。
站在奉天殿里的大臣纷纷议论起来,本来追封为黔宁王其实没有什么问题。世袭下去问题也不大,毕竟沐家对大明的忠心和贡献大家有目共睹。但是这份旨意最后的落款就有些不妥了。
皇太孙!
大明何时有了皇太孙?很多官员都有这样的疑惑。
“启奏陛下,这皇太孙……”主持吏部的吏部尚书詹徽镶嵌了一步,手持笏板问道。
吏部尚书相当于是文官集团的领头羊,在正常的文官序列中就是排在首位的。自从朱元璋杀胡惟庸罢丞相一职后,文官实管最高的品级就是尚书的正二品。而在六部尚书中,吏部主管官员升迁,自然成为六部之首。
“詹爱卿,皇太孙为我大明之储君,怎么又能缺失呢?前段时间太子暴薨,我甚至以为天不佑我大明。直到我大明的新储君,我的长孙允炆显露出自己为君的智慧。我才坚定的相信,天佑大明。云奇,宣布圣旨!”
云奇从朱元璋龙座的侧面向前跨了一步,从衣袖中抽出一段黄绸。
在店上的文武百官稀里哗啦跪了一地,几乎异口同声说道:“臣接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太子朱标薨,追受谥号懿文,安寝之地伴与孝陵东。大明受储君丧痛,幸天佑大明。皇长孙生聪明伶俐,颍慧好学,xing至孝。今现其治国安邦之才,定为储君,曰皇太孙,择ri祭告太庙。大明之务,皇太孙皆有监理之职。朝会之时,则设座,皇太孙坐西朝东侍于龙座之旁,参与政事。钦此!”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随着钦此二字的缓缓吟出,满殿文武再次叩首,山呼万岁。
而坐在龙座上的朱元璋则知道,在这山呼中藏着太多的暗流。
“都起来吧,这次早朝差不多就这些事情,有事启奏,没事散了吧。”朱元璋见自己最想宣布的事情宣布完了,即便有着暗chao涌动,也很是高兴。
“启奏陛下,左佥都御使冯坚有事启奏。”一个不算老的大臣走出了队列,手中拿着笏板,神情严肃的说。
“冯爱卿请奏。”朱元璋急忙允许了冯坚的启奏。左佥都御使是属于言官系统的一个职位,也算是言官系统的领头之一。
其实朱元璋很讨厌言官的那那些劝谏,虽然有的是有效的,但是也不乏一些令人厌恶的言官只套用所谓古代先贤的话来劝谏。
“陛下,我觉得册封皇太孙有些cao之过急。太子新丧,按照礼制,现在不宜定新的储君。”冯坚可以说有些硬派,直接丢出了这个问题。
朱元璋有些有好气又好笑,用礼制去强制君主不去做什么。这类劝谏虽然在过去也有,但是似乎就又有成功过。
“冯爱卿,你可明白礼制的作用?”朱元璋不禁追问了冯坚。
“回陛下,微臣略懂一些。”冯坚身上透露出浓浓的那书生气息,让朱元璋一看就是那种只会纸上谈兵、做表面的那种。
“礼制为治国安邦之根本,国家之安定,必将由礼制之参与,古之圣贤……”冯坚说的有点摇头晃脑,当扯到古代的时候,就直接被朱元璋喝止。
“够了!”朱元璋的声音让整个大殿里所有人都为止一阵战栗。
朱元璋从自己的座上站了起来,厉声说道:“礼制,是安定时治国之用。现国家储君未定,国本不稳,各个官员纷纷站队!这不是朕想要的大明,朕不想让大明的实力在内斗中体现。诸位爱卿,你们都是大明的栋梁,我希望你们可以接受皇太孙。不管如何,你们应该清楚,大明的朝廷应该永远向着正统!”
“吾皇万岁!大明不朽!”文武百官纷纷跪下山呼,只有冯坚一人呆呆的站着。
朱元璋在刚刚的激昂之后,不禁还是感到一阵虚弱,坐回了龙座之上。
“咳咳,咳咳……”咳嗽了几声之后,朱元璋的声音变得严厉,“至于冯坚,你可知罪?”
“不止陛下,我冯坚何罪之有?”冯坚的脖子一硬,但是这句话确实让朱元璋拿他没有办法。
冯坚是左佥都御使,是属于御史台的言官。而言官进谏,向来是无罪的。
云奇看出了朱元璋的尴尬,直接扯开嗓子喊了一句:“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恭送陛下……”诸臣也知道皇上遇到了些尴尬,急忙很配合的山呼、恭送。
……
朱元璋有些气愤的离开了奉天殿,而在此时,册封的圣旨,已经送到了文华殿,交到朱允炆的手中。
朱允炆默默的看着那张黄绸,心中感慨万千。
时洪武二十五年。
“我的时代,从现在正式开始!再到六年以后就是完整的属于我自己的时代!”朱允炆默默的握紧了拳头,在心理说:“无论再艰难,再不幸,我也要做出自己的成就。我只要流芳千古!不会遗臭万年!”
这时,文华殿顶的黄瓦在夏ri太阳的照耀下,反she出耀眼的光辉。
;
第七章 四叔()
第七章四叔
祭告太庙、册封朱允炆为皇太孙的准备工作在钦天监和礼部的主持下有条不稳的进行着。
出乎朱允炆意料的是,这次朱元璋居然快马传报诸王进京参与皇太孙的册封典礼。想到马上就要和未来的对手,自己的四叔燕王朱棣会面,朱允炆有感到一阵的紧张。
虽然现在在大明的北边边界,蓝玉的大军还在对北元用兵。但是真正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被定在了十月以后,所以现在的时间足够边王也返京。所以除了刚刚才复国的秦王朱樉以外,各个分封在大明大地的诸王都要进京。
可能是因为名正言顺的缘故,朱允炆这段时间处理的政务明显上升,而且有很多都牵扯到了大明了大明的未来走向。
虽然这些政务最后朱元璋都在再行批示才能生效,但是实际上朱元璋只是像检察功课一样,去检查下朱允炆处理的质量。而其中处理的内容,朱元璋几乎一字都没有改动。
……
洪武二十五年八月十五ri,在京师皇城的端门之外庞大的文武百官和皇室宗亲队伍顶着太阳等待着吉时的到来。在端门内,午门外的太庙,朱允炆神着冕服,静静地等待着皇太孙册封典礼的开始。
大明前太子刚刚在八月十一ri出殡,他的长子就要在这几天之后结果皇储的位置,成为大明的皇太孙。
随着号角的吹响,在锦衣卫的传唤下,诸王、在京皇族、在京百官顺序进入了端门,缓步向太庙而去。
朱允炆看着浩浩荡荡的人群,不禁感慨万千。在他的心中,大明的气节是他最崇拜的。天子守国门,不割地不赔款……
朱允炆的思绪有些飘飞,整个册封大典都显得有些心不在焉。
直到礼成,代表皇太孙的钤印和金宝金册交到他的手上的时候,朱允炆才仿佛离开仙境回到了现实一般惊醒。
“允炆,今天是中秋佳节,而你的叔叔们不远千里,难得来一次京师。你是不是也很久没见过你的叔叔们了?”朱元璋在给朱允炆授予铃印和册书的时候,低声说了两句。
“确实是的。”朱允炆不得不承认这个试试,虽然他其实很想让那些叔叔们,彻底消失。
……
八月十五月圆夜,正是天下团圆时。
在大明皇城之内的武英殿,一座座宴席已经摆好,正待那些站在大明权利至高点的人们入座。
朱允炆的位置就在朱元璋的右侧,而在他的右侧则是那个他最不想见到的四叔。
“侄儿见过四叔……”即便不想见到,朱允炆还是没有失去应有的礼貌。虽然从现在地位上来说,应该是朱棣给朱允炆行礼,但是在家宴上自然是按照辈分见礼比较好。
“侄儿,不必多礼。按照道理来说,应该是叔叔给你看礼了。”朱棣拍了拍朱允炆的肩膀笑着说。
朱允炆也有些尴尬,只能笑笑说:“叔叔,家宴自然是按照辈分来算,我什么皇太孙的身份,也都是你的侄子。”
没想到朱允炆说完这句话以后,朱棣马上爽朗的笑了起来,引来了其他人的注意。
“允炆,对,我永远是你的好叔叔……”朱棣突然压低声音在朱允炆耳边说,“大哥的走,我很心痛,大哥,大哥他对我们这么多兄弟都很好。允炆,你放心,无论怎么样,我都是你的叔叔,都会帮着你。不论到底是故去的大哥的面子还是因为父亲不容易而开拓的大明江山……”
朱允炆听的有些迷茫。他实在没有想到,自己成为朱允炆以后第一次和这个对头的对话居然是这样的。
要么是真的没有异心,要么是麻痹自己!这是朱允炆的第一想法。
而会想到自己学的历史上的朱允炆,下的不允许伤害朱棣的命令,说不定就是被朱棣这样的嘴脸迷惑的!朱允炆越想越后怕,真的想现在就回到文华殿去秘密准备对策。
“允炆,怎么脸se这么差?告诉你皇爷爷是不是不舒服?”朱元璋在大家基本都落座之后才姗姗来迟。
“皇爷爷,我没事,可能是有些饿了。”朱允炆自然不敢说是因为自己脑补出了关于朱棣的东西,不得已搪塞到。
“参见父皇!”“参见皇爷爷!”见礼的声音响彻整个大殿。朱元璋微笑着虚抬双手,算是让在殿中的王爷、皇室免礼。
“我的好儿子,好女儿,还有孙儿、孙女。”朱元璋站了起来说道,“我们有多久,没有在这中秋佳节在一起吃饭了呢?
“自从我建立的大明之后,为天下黎民苍生尽心尽力。我的儿子们纷纷驻守各地,还有好几个孩子驻守边疆;我的好女儿们有的为了大明江山的稳定下嫁功臣或功臣之后……”说着说着,朱元璋这名坚强的老人的眼泪就流了下来,“今天,我们因为大明的一大幸事而在一起举行了一次家宴,可以我的大儿子,阿标……”
诸王也有些红润,朱标生前或多或少的为他们说过好话,每个人都接受过老大的帮助,所以也没有人不服这个老大。而朱允炆则哄着眼眶劝朱元璋道:“皇爷爷,父亲,他已经往生极乐了……皇爷爷不要悲伤了……”
朱元璋听了朱允炆的话,眼睛中又一次透出了光芒,声音不再低沉,而有些激昂:“没错,我现在已经没有那么的悲伤了。虽然因为代天巡狩而导致阿标的死,我永远不能忘怀,但是阿标去了之后,一个本来被阿标的光芒遮挡的孩子出现在了我的眼前。
“允炆,就是现在大明的皇太孙。可能你们之中有人对这个未行冠礼的孩子不服。但是允炆的治国才华,你们之中谁也不可能比得上!即便这个孩子不懂军事,但是我相信他可以成为很好的大明守成之君。我只希望你们别要多想什么东西,因为你们想什么都会是一场空!
“好了,这算是你的父亲或者爷爷给你的忠告、提醒、甚至是jing告!希望你们自重!相必大家也饿了,现在我们的家宴,就开始吧。今天是家宴,没有地位的区别,孩子们尽情的享受团员的快乐吧!”朱元璋在最后的语气又由严厉变成了亲和,就像一个慈祥的老者。
而在朱棣身边的朱允炆,却听到他的四叔在朱元璋发出jing告时发出的一次轻轻的哼声,其中的不屑之意,表露无疑。;
第八章 高丽?朝鲜!()
从册封那ri起,朱允炆就正式名正言顺的住在了和宫。原本的他只是没有被赶走的住户,而现在起,他就是和宫的主人。
对于朱允炆来说,现在的生活依旧是两点一线,要么是在和殿休息,要么就是在文华殿学习、处理政务。
属于他的詹事府已经基本组建完毕,虽然品轶极高的师保之流没有指定,而且詹事府人员复杂,但是在朱允炆的心中已经有了未来自己班底的人选。
随着最后一声蝉鸣,京师的仲夏就这么结束了,洪武二十五年的九月。
历史上的朱允炆,实在这个月,在朱元璋的犹豫和文官集团的劝谏下才勉强成为了皇太孙,和自己现在的情况完全不一样。因此朱允炆现在也开始盘算起来。
“皇太孙殿下,这是陛下让老奴转送的奏折,请皇太孙殿下速速批阅。陛下在处理完事务之后应该会亲临文华殿和殿下您交流。”一个熟悉的身影未经通报就一阵风一样跑进了文华殿,朱允炆定睛一看才发现是礼监司大太监云奇。
“云公公,麻烦您为我跑这趟路了,不知道是什么奏折怎么加急?”朱允炆中断了自己的思考,站起来问云奇道。
“殿下这么说老奴,老奴跑断腿都在所不惜!”云奇自然知道朱允炆现在的地位,不禁拍了一句马屁,但是有很快进入正题,“皇太孙殿下,这份折子老奴是不能看的,还希望殿下自己处理。”
朱允炆点点头,他也知道明朝内宫的规矩。接来云奇递来的折子之后,云奇就行礼离开了文华殿,显然朱元璋那里还需要去伺候。
朱允炆打开了折子,最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李成桂三字。再等到通览全篇,朱允炆确定——高丽末代王王瑶已经禅让逊位,李朝的时代即将展开。
从地理位置上来说,朝鲜半岛是大明北方的门户,其实应该收归大明才是最好的结果。但是在历史上,朝鲜确实天朝大明的不征之国。所以根本不可能将朝鲜半岛纳入版图。
而这份折子的内容很简单,主要就是继续侍大明为宗主国,并向宗主国通报自己国家的情况,然后请求宗主国赐予新的国号并进行册封。而朱允炆现在却在想办法为彻底的臣服创造条件。
新的国号有“朝鲜”和“和宁”两个,朱允炆是想也没想就还是定其为朝鲜
和上次的场景几乎一样,在落ri的余晖中朱元璋踏入了文华殿。
朱元璋其实很想从这个折子中看出朱允炆的对外藩的态度。有的时候过骄过傲可能就会做出隋炀帝那样屡次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