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略一沉吟,又道:“不过今日所议之事极为隐密,稍有泄露,必前功尽弃,还可能招来杀身之祸,请二位务必保守秘密,谁也不要告诉。”
两人都知道,他这是起了奇货可居之心,想再去唬别人呢。但这也是题中应有之意,便不放在心上,一齐笑道:“那是当然。”
胡宗宪又道:“那么离间倭寇一事,就麻烦拙言兄弟了,需要什么只管开口就是,本官一定全力支持。”
沈默知道,若是出了岔子,大家都跑不了,所以胡宗宪能不计较个人得失,毅然答应这个提议,这就已经殊为难得了。
他便点头应下。
胡宗宪又看向徐渭道:“拙言是朝廷命官,我没法请他入幕,但文长兄,总是要请你大家,到我府上帮帮忙,浙江的事情太难,我是一人技短啊。”
徐渭知道不能再推脱了,而且
看好胡宗宪的前途,希望借着这棵大树,为浙江父老凉,便也点头应下道:“过几天,等我忙完手头的事情,自会去杭州寻你。”
“很好!”胡宗宪端起酒碗,豪爽道:“沧海横流,正当男儿击水,就让我们三个一起做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吧。”
不得不承认,他地语言极有煽动力,让沈默和徐渭两个毫不犹豫的满饮一大碗……然后便头晕目眩,醉倒了。
~~~~~~~~~~~~~~~~~~~~~~~~~~~~~~~~~~~~~~~
等徐渭感到嗓子冒烟,从桌子上费力的抬起头来,就见沈默也刚刚醒来,两人一看外面已经是天光大亮,不由相视苦笑道:“酒量太差了。”
桌上摆着一张纸条,徐渭拿起来一看,是胡宗宪留下地,说自己公务繁忙,不能久候,只好在杭州恭候二位大驾。
徐渭揉着胀的脑袋,苦笑道:“我这就算是上贼船了。”
沈默起身去烧水,回头问道:“你怎么看这个人?”
徐渭沉吟片刻,方轻声道:“此人深接纳、擅权变,无书生迂阔之弊。但此人不惜声名,只求目的,不择手段。这样的大僚在士民中不会有好地印象。”说完又补充道:“但这种人,才有可能办实事。”
沈默点头表示赞同道:“确实,他心机太深,好用权术,实在不是良友。但有担当,重实效,不具诽谤,深通军务,正是抗倭统帅的不二人选。”
等着水烧开的视乎,徐渭突然一拍脑门,怪笑道:“兄弟,这里有封信,是一位小姐托我转交给你。”便从袖子里摸出来一个淡粉色的信笺,递给沈默道:“快打开观摩观摩吧。”
沈默却眼皮都不抬道:“要看你就自己看,反正我是没兴趣。”
“这是你说的啊。”徐渭眉开眼笑道:“那我就鉴赏一下,咱们绍兴才女的文采。”看沈默还不动容,气得徐渭一咬牙,真真撕开那信封,从里面拿出信纸,便大惊小怪道:“折成方胜形啦。”
这时候水开了,沈默径直起身去提壶倒水,洗脸漱口,就听徐渭在边上怪叫道:“我可真念了。”见他依旧没有反应,徐渭便大声念道:“天上明月,阴晴圆缺人难全。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偏那红丝剪不断,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唱罢严冬,春丛认取双栖蝶。”
读完了,徐渭热泪盈眶道:“多么好地姑娘啊……我怎么就碰不上呢?”
沈默的动作却没有丝毫停顿,他洗完脸,擦干净道:“那你就去找她吧。”说着拿起自己地大氅暖帽便往外走,走到门口时,他才回头道:“告诉那写信的,既然今生无份,就不要再枉费多情了。”
望着他离去地背影,徐渭挠挠头,骂一声道:“真搞不懂。”但那边吕小姐还等着回信呢,他只好提笔写个字条道:“伊欲将心比明月,奈何明月照茅坑。”送回去给那吕小姐,让她不要再白费功夫。
~~~~~~~~~~~~~~~~~~~~~~~~~~~~~~~~~~~~~~
沈默回到家里,沈京正在等着,对他说老爹有请。
沈默便去后堂脱去带着酒气的袍子,换一身干净衣裳,跟着沈京上了车。
在车上他也不问沈老爷地事,而是关心起沈京的学业来:“国子监的恩贡的办下了么?”
“一千两银子年前就交了。”沈京有些气恼道:“可提学大人偏偏拿乔,下个告示说,鉴于往年解送贡生质量不高,有碍浙江的文声,所以一应选拔恩贡生,都得先去杭州集中授课半年,考试通过方可成行。”
沈默笑道:“能学点东西总是好的。”
“恐怕毛都学不着。”沈京愤愤道:“这不是第一次了,有前辈告诉说,这不过是提学大人敛财的手段罢了。”
“怎么说?”
“他们说,每当开课的时候,提学大人便会来训话,讲一段论语。”沈京便摇头晃脑作学究状道:“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一上来就是死要钱。”——
-----——-分割——--——-
今天有点晚,我抓紧去写下一章哈…………
第二一四章 症结所在
官居一品第二一四章症结所在
我听着挺好啊。”沈默笑道:“怎么个死要钱了?
“这里面是有隐语。”沈京没好气道:“实际是一份价目表。”
“怎么讲?”
“十五志于学。意是只要想上这个学。先拿十五两银子报名费。不然免谈。”沈京道:“交完这个再学费。交三十的学费的。只能站着听课。所以叫“三而立”。”
沈默捧腹笑道:“我要是交四十两呢?”
“四十不惑嘛。”沈一本正经:“交了四十两银子的人可以发问。直到你没有疑问为止。”
“那五十知天怎么讲?”沈默笑问道。
“交了五十银子。那可以提一天知道考试的命题了。”
“六十耳顺?”
“能出的起六十两这价格的人。不管多么不听话。先生也不会骂。保准让你耳顺。”
“那七十两的待遇我就知道。”沈默笑眼泪都出来道:“只要交了七十两银子。你课想躺着坐着或来与不来。都随你高兴。先生也不算你违规。对不对?”
沈京愤愤点头道:“说他是不是穷疯了?”沈默很严肃道:“那就交三十两。自带马扎去上课。让他少赚四十两。”
“算了。还是交七两吧。我可受那罪。”沈京撇撇嘴道。
“人家就是抓准你这种富人心态了”沈默笑道:“想不发财都难啊。”两人笑骂一阵。便到了沈家台门。沈默注意到大门已经重新大开。下人甚至还在往门上挂花灯。准备迎接上元节。就像什么也没发生过一样。
~~~~~…~~…~~…~~…~~…~~…~~~~~~…~~~~~~…~
但当进去书房。看到坐在摇椅上殷老爷时他却惊呆了仅仅十天不见。老爷子的便已经须发花白。再也不复原先儒雅风流的中年模样。
看到沈默错愕的表情。沈老爷勉强笑笑道:“拙言。来大伯身边坐。”
沈默便依言坐下黯然道:“大伯您。不容易啊。”即使没有亲眼看到。他也能体会到这位大长的艰辛。
沈老爷缓缓摇头道:“为了这一大家子人。受多少委屈多少诽谤都是值的。”便叹口气。幽幽道:“我已经把你师父从族谱上除名了。”
“情况。有这么严重吗?”沈默瞪大眼睛道。
“赵文华给了个准。北京那位小丞相。这次准备杀鸡儆猴了。就连陆都督的面子也不给。”沈老爷说着说着。便流两行泪来:“你师父也早料到了。他在出门之前已经给你师母写好了休书跟三个儿子断绝了父子关系。也把你开出门墙。他是彻底的净身出户不打算活着回来了。”
沈默黯然了。刑大牢肯定阴暗潮湿。肮脏难捱。就算是不杀头。在里面蹲一阵子也要出人命的。
~~~~~…~~…~~…~~…~~…~~…~~…~~…~~…~~…~~…~
两人长吁短叹一阵。沈老爷又问起。沈默这一年的打算。
沈默轻声道:“先杭州吧。打吗?就是平平安安的。”
“平安是福啊。”沈老爷深有感触道:“拙言啊如今咱们家如。你不的不处处小心。少出风头。”说着又怕他少年心性觉着委屈。安慰道:“留的青山在不愁没柴烧。相信大伯。会有时来运转的那一天的。”
这就是两人处世态度上的不同了。遇到这种狂风暴雨时。沈默想的是迎难而上。冲出雨云。飞到永晴的空上去;而沈老爷却想着暂且收敛羽翼。躲在窝中等待雨过天晴。沈知道这就是代沟。所以他很聪明的点点头。闭上嘴。
沈老爷又让他好生用功读书。不必担心举业受到影响。严阁老就是管再宽。也不会过问一个省里的乡试情况:“只要你能蟾宫折桂。再考他个解元出来。你的前程就是铁打的了。”沈老不无的意的笑道:“浙江乃全国文魁的。你若能夺的四连冠。谁敢在会试中不取你?等着被天下的唾沫星子淹死吧。”
沈默却没什么信心。小声苦笑道:“实不相瞒。孩儿已经好几个月没有工夫看书。前些天想温习一却高低看不进去了。”还给自己下个结论道:“这颗心浮躁了。静不下来。”
“必须静下心来。”沈老爷比他还着急。沈默的胳膊道:“千万不要以为中了小三元。就一切无虞。再也不用功了…要知道。是科举试与童生试是不一样的。”
说着给他讲解道:“大伯有一位
从十四岁开始试。一直考到十二岁才勉强了入后。就像这回一样。刚好又是乡试年。他便一试而中举。联捷而入词林。前后总共才一年多的时间。在琼林宴上。他于感慨之余。做了一副对联曰:“县考难。府考难。道考尤难。四十二年才入。乡试易。试易。殿试尤易。一五月已瀛。“这绝不是个别现象。所以不是什么时来运转。你知道真正的原因吗?”
沈默摇摇头。便听沈老爷道:“因为童生试考小题。科举试考大题。小题要东拉西扯。牵强附会。才猜出题意。对那些脑子不太灵活的考生来说。当然是难上加难。分吃亏。连年不中也就不奇怪了。但从乡试开始。一律用大题命题。大题题意完整明确。不用费心思去猜。却要比对经义的理解。文笔的老道。这样一来。反而是读书时间越长。下的功夫越深越好。”
沈默的面色终于郑起来。缓缓道:“您的意思是。从乡试开始。那些功底深厚的老前辈。就显示出厉害来了?”
“不错。”沈老爷首道:“你这样的少年郎。虽然天资聪颖。但年岁还没有人家用功的时间长。要是还不努力怎么行?”
沈默发现沈老爷与炼完全两种风格。老师是那种。你必须去这样做。做好了才告诉你为什么的。却不沈老爷这种摆事实讲道理。更让他觉着心悦诚服。
见他终于服气。老爷呵呵笑道:“当也不比妄自菲薄。你举业已臻大成。若是在平时。点个翰林都是没问题的。”
沈默苦笑道:“现在我若是考不中解元。就有可能在会试中被人做掉。连个进士都中不了。对不对?”
“明白就好。”老爷点头道:“别看你已经是钦命的浙江巡按监军道。但严党想要黑掉你。绝对不费吹灰之力。”说着不无懊恼道:“你本来是铁打金铸的程。早就注的翰林。却被你师父这一折腾。给弄凶险无比。真是失策*失策”
虽然自从知道沈炼书的消息。沈默都快怨死这个臭老头了。但在大明朝。学生是无论如也不能指责老师的。所以他还的为沈炼说好话。说“老师是对我有心”。“或者另有安排”之类。
~~…~~…~~…~~…~~…~~…~~…~~…~~…~~…~~…~~…~
临走时。沈老爷交他一口重书箱。据说里面是他们兄弟俩共同研究经十年。记录下来的所有心的。对于他深刻体会经言大义“有很大帮助。”
从沈家台门出来。柱问道:“人。咱们回家?”
“不。去知府衙门”从鉴湖回来。他有一个问需要人解答。徐渭那种没心没肺之人也说不清楚。只好去请教唐师叔。
去的时候唐顺之正在写字。听见他进来头也不抬道:“我知道你有问题要问我。但是我帮不了你。”
“为什么。”
“因为我也不知道。到底有多少大户。跟倭寇有联系。”唐顺之抬起头来道:“只能告诉你。一点联系都没有的。不多。”
沈默错愕道:“不至于吧?”
“我们浙直的大户人家有个…点。你知道吗?”唐顺之笑道:“几乎家家都有织工。生产的棉布丝绸。每天都能生产出成千上万匹。这些罗。布巾毯生产来。卖到哪里去了?”
沈默心中如惊涛骇一般。他知北方连年大旱。百姓吃饭都困难。根本消费不起这么多又好又贵的东西。所以唯一的外销途径。就只有销往海外一条路了
而大明朝的海禁虽然已经名存实了。但毕竟是非法的。明着搞是脑袋的。所以必须通过那些走私商进行贸易…而在这个海防废弛的年代。海商们基本上就是有买卖时跑海运。闲下来就当强盗。本身便可与倭寇等同视之。
当然。如果没有官府睁一眼闭一眼。恐怕是不可能演变成如此大规模的全民走私的。
大户。海商。倭寇。浙直闽粤官府。甚至还有上百万的织工。这一切的一切。组成一张异常的大网。难怪北方朝廷对它屡战屡败呢。原来症结在这里。
第二一五章 时行时止,付之无心
顺之如沈老爷一般,嘱咐沈默这半年应以学业为重,来,命运便在自己手上;考不出解元,就只能任人宰割了。
沈默唯唯应下,唐顺之又让他看自己写的那幅字,只见上面八个遒劲有力的大篆道:‘时行时止,付之无心。’并问他道:“这个‘心’字何解?”
沈默轻声道:“趋利避害之心……”
“这句话呢?”
“男儿做事,不应当太在乎个人的利害得失,做与不做,都要对得起自己的良知。”
唐顺之缓缓点头道:“也可以这样说,这幅字送给你,回去多看看,对你的学问做事,都是有好处的。”
沈默便捧了那幅字回家,命沈安去找人好生裱糊一下。他自己则关门闭户,摊开一张白纸,开始认真的琢磨起来。经过这近一年的探究,他已经对东南的倭患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那么现在,就到了把脑海中繁杂的信息理顺出来,为大明朝的东南把一把脉的时候了。
这一次他要把眼光放远一些,去看一看全世界,前世的中学历史课本告诉他,现在所处的时代,还有个更响亮的名字,叫大航海时代。
虽然搞不清嘉靖三十四年,换算成西元纪年是多少年,但从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倒推算来,清朝大概有二百七十年的国祚,明朝嘉靖后还有隆万天崇那么四五个皇帝,大概七八十年地国祚。所以现在大概是西元一五六几年。
作为一个向来学习拔尖的好学生,他对西方大航海时代的了解,要远超过对同时代的中国地了解……谁让历史教科书就这么编的呢?
他能清楚地想起。现新大陆地哥伦布。已经在半个世纪前逝世了;环球航行地麦哲伦。也已经在三十年前归西了;在这个年代。西班牙人征服了美洲。葡萄牙人征服了非洲。并把触手伸向了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