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掌大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权掌大宋- 第7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听到苏轼的回答后,有人顿时就询问:“不知阁下与苏洵是何关系?”

    苏轼道:“家父。”

    此言一出,众人顿时惊讶起来,他们怎么也没有想到。写出了心术文章的苏洵竟然跟这个写出了蝶恋花的苏洵是父子关系。

    而这一对父子的才情丝毫不亚于二晏啊。

    本来今天之后,二晏之名肯定是要传遍大宋的,可此时突然有出现了二苏,可就把二晏的风头给压过去了,众人之中再次喧嚣起来,很明显就把二苏跟二晏给比较开来了。

    赵祯则也是惊讶非常,本来一个苏洵已是才情了得,如今又来一个苏轼,这苏家可真令人惊叹啊。本来一户人家出一个才子已是了不得,可苏家竟然出了两个。

    众人这样议论纷纷,赵祯突然兴奋起来,道:“今天一场比试。可真是为我大宋比出了不少才子啊,晏几道,苏轼,你们二人上前来。”

    这两人年纪都轻。因此赵祯特让他们两人来,而之所以如此,无非是他爱才而已。

    晏几道和苏轼两人上来之后。赵祯道:“你们两人少年英才,以后必是我大宋栋梁之才,这样,朕今天在这里下令,赐你二人进士出身。”

    赵祯此语一出,顿时惊得众人有些不敢相信,像这种不用考试就赐进士出身的人,在整个大宋都是不多见的,最近的只怕也是当初的天才儿童晏殊了,他小小年纪在大殿上写了一首词,然后就被赐了进士出身,如今他的儿子又被赐了进士出身,这可真是值得荣耀的事情。

    大家都有点羡慕晏几道和苏轼了,而除了羡慕之外,他们对晏家和苏家的基因也好奇起来,怎么人家就能出这么多人才,他们却不能?

    就在众人羡慕嫉妒的时候,苏轼突然站出来道:“多谢圣上恩情,不过草民想通过进士考来得到进士的名声。”

    苏轼说出这话,可就有些托大了,有才情的人不一定能考上进士,比如那个柳永,因此当大家听到苏轼这话周后,除了震惊之外,就是对苏轼的这种狂妄有些不喜。

    众人觉得苏轼太狂妄了,但对于苏轼的决定,苏洵却只是露出了一丝浅笑,在他看来,自己的儿子完全是实至名归的,他的儿子不仅词写的好,文章策论什么的也是高手,要想通过进士考考取进士功名,根本不是什么难事。

    赵祯赐进士出身是不赖,而且这样容易传播才名,但在传播才名的时候也难免被人诟病,就比如晏殊,他是赐进士出身,在官途上也是顺风顺水,最后甚至坐到了宰相的职位,可大家在评论他的时候,却只是说他才情了得,至于是不是一个能为百姓做事的人却不曾多提。

    他的儿子是一个要为百姓请命的人,他要施展自己的政治才华,而不只是在朝堂上与人吟诗作和。

    苏轼说出这话之后,赵祯有些吃惊,而此时只有十四岁的晏几道也突然拱手道:“圣上,草民也愿意参加进士考。”

    赐进士出身对晏几道来说是很好的,毕竟他年纪小,作文章的水平不高,不过也正因为年纪小,他才有些气盛,今天一场比试,他跟苏轼有点旗鼓相当的意思,因此就有心跟苏轼比一下,他见苏轼要通过进士考来考取进士功名,他也就想比一下。

    晏几道此言一出,旁边的晏殊顿时凝了凝眉,而他还没来得及开口,已是被这两个少年的豪气惊到的赵祯也突然豪气起来,道:“好,果真是我大宋英才,有魄力,朕就准了,希望你们不要让朕失望。”

    赵祯这么一开口,旁边的晏殊想再说什么都不能了,本来赵祯不开口,他还可以找话让自己儿子改变主意,可如今赵祯同意了,他的儿子要是再改变主意,那就是抗旨了,虽说大宋的皇帝比较亲民,不会在这种事情上因为抗旨治罪,但少不得会受一些惩罚。

    而且他的儿子要是在这个时候改变主意了,那就是害怕,胆怯了,身为他晏殊的儿子,怎么能被人这般诟病?所以,此时的晏殊也只能咬咬牙,希望自己能够成为这个主考官,虽说现在的大宋是糊名制,但他儿子的卷子他还是能够一眼认出来的。

    只要他能认出来,自己儿子的进士功名就跑不了了。(。)

第191章 一生一代一双人() 
赵祯这样说完之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对苏轼等人进行排名了。≤,

    这个排名有些争议,不过最后还是确定了下来,相比较下,苏轼的词要更好一些,上阕的天涯何处无芳草可算名句,下阕则把佳人和行人描写的入木三分,比之晏几道的要略高一筹的。

    因此第三场比试的排名就是苏轼第一,晏几道第二,那个周寇第三。

    三场比试,冯才的人每次都是第三,根本没有希望,晏殊的一次第一,两次第二,而欧阳修则是两次第一,一次第二,最终是欧阳修取得了胜利,今年科举考试的主考官就是欧阳修了。

    这个结果出来之后,顿时让赵治很不甘,就差那么一点点他就能够赢了,可最后却因为苏家父子给搞黄了,他怎么也没有料到欧阳修竟然会找到这样的人才。

    赵治不服,不过这个时候,他眼珠子一转,突然又想到了一个主意,今天晏几道和苏轼两人的词可都是好词啊,完全可以流传下去,这两人的才情在他看来比赵沐还要高。

    以前他不敢跟赵沐比作词,可如今要是赵沐作一首词但却没有晏几道和苏轼两人的好的话,那今天是不是可以让赵沐出出丑?

    他的才情不如赵沐是人尽皆知的,所以他不用担心丢面子,可赵沐就不一样了,赵沐的才情早传了出去,要是今天出了丑,可就有看头了。

    想到这些,赵治立马站了出来,望着赵沐道:“三弟,今天主考官已定,我大宋也因此多了好几首词,三弟你才情是我们三兄弟中最好的,今天要不要也应景作一首词?”

    赵治这么说完便露出了一丝浅笑。而此时旁边的大臣纷纷跟着附和,当然,有一些大臣是为了迎合赵治,有一些则是因为真的想看赵沐作词。

    赵祯本来已经准备结束今天的比试了,听到赵治的提议后也顿时来了兴致,于是便对赵沐道:“沐儿,你也作一首词吧。”

    赵治什么意思赵沐很清楚,不过面对赵治的使坏他并没有怎么担心,向赵祯行礼后,道:“今天我大宋挖掘出了不少人才。儿臣也有些技痒,既然如此,那就作一首吧,还请父皇出题。”

    一听赵沐这话,赵治眉头微微一凝,要是其他题的话,可就不容易比出好坏来了,可赵沐让赵祯出题,他若是阻止也不好。只能暗自祈祷赵祯的题还在人物上。

    而就在赵治这样想着的时候,赵祯笑了笑:“还以人为题吧,今天晏几道和苏轼的词都很好,朕想看看你在这方面的功底。”

    赵沐想了想。道:“父皇,再过一段时间儿臣就要大婚了,那不如在这个时候儿臣为我未来的王妃写词一首吧。”

    赵沐此言一出,人群中的柴岚顿时脸颊微红起来。她怎么也没有想到在这样的场合赵沐会为她写一首词,此时的柴岚被人看着,她觉得很尴尬。可也很幸福。

    而赵祯在听到赵沐的话后,也很是好奇,他倒要看看赵沐能为柴岚写一首什么词。

    “好,朕就看看你为柴岚写的词。”

    赵沐颔首浅笑,而后吟道: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

    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

    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

    这是一首画堂春,赵沐吟出来后,众人顿时惊叹起来。

    “好一句一生一代一双人啊,看来秦王爷很喜欢柴郡主。”

    “这个当然,不过本官觉得最好的一句还是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这句,身为夫妻,若是祸福相依,才真是令人欣羡的。”

    “……………………”

    众人称赞,柴岚更觉羞涩,忍不住就嗔瞪了一眼赵沐,可赵沐看她的眼神却满是柔情。

    

    比试结束之后,众人慢慢散去。

    晏殊离开的很快,他并没有向赵治表达任何愧疚之意,本来他要争这个主考官就不是为了赵治,如今失败了他也没有什么好说的。

    而赵治也不可能因为这事就责怪晏殊,他晏殊虽然已经致仕,但好歹是当过宰相的人。

    晏殊和晏几道两人坐着马车离开了,途中,晏殊一声轻叹:“你啊,还是太冲动了。”

    晏几道笑了笑:“父亲,儿子还小,机会很多,说不定就算是进士考,我也能考上的。”

    晏殊摇摇头:“就算能考上,名次怕也高不了,如此那些排你前面的人怕就要借此来为自己扬名了,你明明可以得意神童称号的。”

    父子二人说着,倒也相对镇定,并没有因为这事而愤怒,晏殊的年纪很大了,当官也当了几十年,该有的涵养他并不缺,而且今天自己儿子的表现很不错。

    赵治见晏殊并没有搭理自己的意思,忍不住咬了咬牙,他并没有将晏殊放在眼里,因此晏殊的行为让他很不喜欢,不过他的城府还是有的。

    现在的晏殊他不能轻易得罪,晏殊当官几十年,门生故吏也算是遍布天下的了,在晏殊活着的时候他还不想动他,不过等晏殊归天之后,对于晏几道,他可就不客气了。

    赵治这样想的时候一点都没有意识到今天其实是晏殊在帮他,而不是他在命令晏殊为他做事,可他偏偏就是恨上了晏殊。

    而就在赵治恨上晏殊的时候,欧阳修和苏洵等人离开了皇宫,不过他们虽然离开皇宫,却并没有过多交往。

    如今欧阳修就是主考官了,身为主考官,为了避嫌必须跟考生保持一定的距离,苏洵父子两人的才情是够的,要中进士很容易,但他们若是走的太近被人诟病的话,对苏洵父子的影响会很不好。

    欧阳修跟苏洵父子两人疏远了,但赵沐却跟这两人走的近了,确切的说是苏洵父子特意找上赵沐的,赵沐的一首词已是让他们父子两人敬佩不已,因此就想跟赵沐走的近一些。

    两人一开始还有点担心被赵沐认为他们高攀,可当他们真的接触之后,他们才发现赵沐比他们想象中的要容易相处许多,只是有一点不好,赵沐跟他们聊了很多,却偏偏不聊文学方面的事情。(。)

第192章 京城事变() 
自从那天比试之后,二晏、二苏之名已是传遍了京城。

    而他们只要有新词写出,立马就能够引起哄抢,街头巷尾皆可听到议论之声,大宋之繁华由此而得到了一个侧面的体现。

    时间慢慢,眼看离三位皇子大婚的时间越来越近了,而因为三位皇子大婚是一件大事,所以整个京城的百姓都要为之沸腾了。

    除此之外,大家对于三位皇子谁的婚礼最气派,谁的婚礼最轰动也是多番推测,有说赵治的,有支持赵渊的,当然也有支持赵沐的。

    京城的三拨人这样争来争去,最后闹得赵治等人就算无心攀比,到时候怕也得进行一番攀比了。

    这天,赵沐带人去看过新婚需要用的一些东西后,便想着去一趟开封府,自己的婚礼他是准备邀请包拯出席的,以此也好镇压一下赵治和赵渊请来的人。

    可他刚来到开封府,就见开封府大堂外面站满了人,大堂上不时传来争吵哭泣之声,赵沐见此情形,觉得包拯可能是在断案。

    包拯素来有神断之名,不过他一直没有见过,今天他恰巧遇到,也想上前看个究竟,于是便拨开人群往前走,他来到前面,只见大堂上跪着两人,躺着一人。

    跪着的两人中,一人是个女子,正哭哭啼啼的指责另外一个跪着的男子,而躺着地上的男子一动不动,显然已经死了。

    包拯坐在大堂上,眉头紧锁,望着那哭泣的女子问道:“你说是凌七杀了你丈夫?”

    女子点点头:“大人,今天我丈夫跟着凌七去做生意,回来的时候因为分钱的事情发生了矛盾,他就打了我丈夫一拳,结果我丈夫回家之后。就……就死了啊,大人,肯定是凌七那一拳太重,把我丈夫给打死的。”

    包拯眉头微凝,而后让公孙策去检验尸体,他则继续问道:“你夫君回去之后可有什么异常反应?”

    “回大人话,我丈夫刚回去的时候还是好好的,可很快他就觉得自己身上难受,然后就突然栽倒在了地上,不省人事了。”

    女子说着。正要指责那个跪在地上的凌七,可这时的公孙策却突然双目微瞪,快步来到包拯跟前,在包拯耳边低语了一番,包拯听完公孙策的话后,一双黑少白多的眼睛突然瞪的很大,立马吩咐道:“来人,将尸体抬走,原告和被告也暂时带进大牢。退堂。”

    包拯并没有再继续询问。而且还把被告也带进大牢,这让众人很是不能理解,死者的老婆怎么也被关起来了?

    大家议论纷纷,但包拯并没有给任何解释。带着人就往后衙走去,百姓见这般没趣,也就陆陆续续的离开了,众人离开。整个大堂前面只剩下赵沐一人,赵沐凝着双眉,觉得事情太古怪了。

    包拯是个神断。可今天他的行为却一点不像神断,公孙策到底跟包拯说了什么,能让他惊到那种地步?

    来不及细想,赵沐直接进了开封府。

    他进得开封府见到包拯的时候,包拯正在询问公孙策:“公孙先生,你可看的真切,那死者真是得了天花死的?”

    赵沐还未走进,听到这句话后突然停了下来,忍不住喊道:“天花?”

    包拯和公孙策两人一惊,见是赵沐,连忙上前,公孙策道:“王爷,今天府衙接到了一桩命案,可经学生勘验,死者及其有可能是得了天花才死的,天花能够蔓延,而且不易救治,只怕……只怕京城要出祸端了啊。”

    天花在这个时代是很恐怖的,赵沐倒显得有些平静,道:“听死者夫人所说,他的丈夫好像是在一天内死的,可天花应该没有这么快发作吧?”

    公孙策一声轻叹:“也许之前就已经有了,只是死者并没有在意,直到今天才突然发作,王爷是皇室中人,不明白这些百姓,他们一般在有病的情况下都不是先去看病,而是熬着,直到熬不下去了才会去看,如果他们不知道病的轻重而熬了,那也是极其有可能酿成今天的结果的。”

    公孙策摇摇头,又道:“尸体学生我已经检查过了,的确很像天花之证,现在我们犹豫的就是该不该将这事告诉圣上,该不该告诉百姓啊。”

    公孙策的担心是有一定道理的,这事要是告诉了赵祯,赵祯就必须下罪己诏,而传了出去,对百姓来说就容易引起恐慌,而面对强权,内心的恐慌才是最可怕的,在内心的恐慌下,他们极其有可能做出任何匪夷所思的事情。

    公孙策说完看了一眼包拯,包拯点点头,道:“这事要不要告诉百姓暂时不提,但告诉圣上是必须的,公孙先生,你派人四下搜查,看看还有没有这种症状的人出现,本府现在就去皇宫,向圣上禀明此事。”

    包拯说完这便要走,赵沐突然喊住了他,道:“包大人,本王随你一起去。”

    包拯犹豫了一下,但还是点了点头,他们两人一起进宫,难免引起圣上的怀疑,但这个时候,他也顾不得许多了,有一个人去,兴许也能多一个办法。

    两人这样议定之后,直接便向皇宫赶去,而公孙策则派人在京城寻找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