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海图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明海图志- 第16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但能断建奴一臂,更能让建奴背后多了一处心腹大患,也能与东江镇呼应,可谓是一举数得。”

    崇祯点头道:“说得不错,这些年朝鲜不顾先前抗倭之战恩德,一直与建奴不清不楚,着实令人恼恨,也是该涤荡一番的时候了。待得朝鲜另立新王,也能让建奴背后有所顾忌,不会再轻易入关为祸。”

    此言一出,吴宗达和文震孟都是微微一愣,难道此刻崇祯想对朝鲜用兵?但兵从何来?饷从何来呢?还是吴宗达老成,很快想到适才侯隆的那份密奏,难道侯隆的密奏中还说了朝鲜之事么?

    正说话间,众大臣已经陆续到来,温体仁领众臣上殿叩拜后,崇祯面带喜色命曹化淳将几份奏捷文表都念了一遍。听得铁山大捷的消息后,殿上一众大臣们都是笑逐颜开,还是温体仁察言观色,当即首先拜倒在地,口中大喊道:“圣上洪福,庇佑天军得胜,大明社稷得保,全赖圣上德威!”

    众大臣也回过味来,纷纷上前赞颂崇祯德威,褒扬这趟大胜,让崇祯龙颜大悦,心情大好。当然数内先前反对郑氏北上的大臣们却是一脸的苦涩,但也不得不违心的上前祝捷。

    其实今夜俞硕明的报捷队伍还没有到达京城,也没见到那些斩获的首级,一切军功还没得到兵部和御史们的审核,若说要商议封赏之事,也早了些。若是要商议攻取铁山后,明军下一步的动作,此刻天寒地冻,进兵不利,而且东江镇太远,朝廷要指挥战事是不可能的,是以也没什么好商议的。

    但崇祯连夜将这些大臣们召集来,多半还是为了听到大臣们的恭贺之声,好提前先乐一乐。也不能责怪崇祯,毕竟现下明军与后金战事中,接连败报不断,能苦中作乐的机会实在不多,这场大捷的确给了崇祯一剂强心针,让他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同时崇祯也是想通过这次大捷振奋一下士气,收拾一下人心。

    不过还是有不和谐的声音传了出来,崇祯愉快的接受众大臣一番恭维祝贺后,吏部给事中吴麟征出班奏道:“启禀皇上,适才听捷报中言道,铁山大捷之后,东江镇沈世魁暴毙,但奏报中语焉不详,事涉朝中边塞大将性命,当详加查究才是。”

    此言一出,殿上顿时沉寂了下来,崇祯面色顿时有些不好看起来,沈世魁暴毙,在侯隆的公开奏报中也没有说得太明白,而是专门在适才王达儿单独进呈的密奏中说了。密奏中侯隆说得明白,经查沈世魁其实乃是死于马上风,关乎朝廷大将闺帷阴私之事,只恐传扬开来不好,因此他与诸将公开的奏报中皆称其是操劳过度,旧疾复发而亡,但在密奏中,侯隆还是将真正的死因说了明白。

    当时崇祯看侯隆密奏,上面说了许多朝鲜之事,也说了郑冲的布置,打算另立朝鲜国王,让朝鲜断绝与建奴往来。崇祯看了之后,也觉得此法可行,是以才有后来与吴宗达两人的对话。当看到后面,侯隆奏报沈世魁的死因时,崇祯也觉得沈世魁真正的死因太过丢人,是以皱起眉头来。不过很快崇祯就没理会,侯隆遮盖得很好,旧疾复发,暴病而亡,也算全了朝廷和沈世魁的面子,所以崇祯又才笑了起来。

    可没想到,现在居然有不知轻重的御史言官居然又当众发难,这才让崇祯脸色阴沉下来。

    好在还有温体仁在,他见得崇祯面色阴沉,知道吴麟征这参劾又不合崇祯的心意了,当下急忙出班大声道:“启禀皇上,沈世魁之死虽然甚是痛惜,朝廷损失一员良将,但其死因料想无疑。军中有监军太监侯隆侯公公奏报,也有沈世魁子侄沈志祥奏报,都说其乃是旧疾复发,暴病而亡,众口一词,应当无疑。”

    这吴麟征乃是无党无派的一位言官,崇祯五年时,弹劾过自己吏部上司,吏部尚书田唯嘉赃污,这人只问道理,不管人情,也算是一位正直的言官。这趟他开口,纯粹是出于公心,说实话沈世魁的死的确有些蹊跷,打了胜仗,大将暴毙,多少令人有些奇怪,吴麟征开口质询乃是言官本分,到并非出于什么人指使。

    不过吴麟征这一开口,倒是让其他想借此事发难的有心人得到了指路明灯,若是吴麟征的参劾崇祯没有明确指示的话,那么接下来其他人必定会蜂拥而上,继续参劾,此乃大明朝党争的惯用套路。

    果然,温体仁一开口,崇祯立刻颔首道:“温卿家所言有理,有监军太监在,沈世魁的家人也都说是暴病而亡,还有什么好说的?吴麟征,若是你觉得此事有可疑,自己去辽东查个明白好了!”

    大明朝自万历末年萨尔浒大败之后,闻辽事,诸大臣皆是唯恐避之不及,崇祯最后一句明显就是有意阻吓,不想这吴麟征也是硬骨头一个,居然立刻道:“臣遵旨,便去辽东查探明白!”

    崇祯勃然大怒,喝骂道:“去!今晚就收拾行装去辽东参军去!”

    吴麟征当场拜谢圣恩后,就这么昂首离开了大殿。温体仁等众大臣都是汗水盈背,看到吴麟征的下场,众人都收起了鸡蛋里挑骨头的心思,不约而同的想着如何从这趟大捷中多帮衬一些,好获得最大利益,而不是像吴麟征这样,被发配辽东去!

    发落了吴麟征后,崇祯怒气不减,也没了什么兴致,便即吩咐众大臣退下,只让温体仁、吴宗达、文震孟等阁臣及六部尚书留下,而兵部侍郎邹维琏也被崇祯留下。

第282章 献俘的仪式() 
其余大臣退下后,吴宗达出班道:“圣上,吴麟征乃是御史,纠察质询乃是其本分,只因此趟大胜来之不易,将来广布天下,若是有些许瑕疵核查不密,朝野有所非议便不好了。那沈世魁大胜后暴毙,的确有些突然,若建奴得知后,难免用来做些文章。吴麟征适才之问,也只是想查究明白而已,免得将来措手不及,有损圣德。”

    吴宗达的话很有道理,崇祯微微皱眉,叹口气道:“你们有所不知,这沈世魁的死因颇有些难堪,朕不想查乃是为了维护沈世魁啊。”

    说罢崇祯命曹化淳将侯隆密报中专说沈世魁死因那一页纸抽了出来,让吴宗达、温体仁等人传阅。看完之后,吴宗达等人都是一阵默然。

    文震孟则皱眉道:“想不到这沈世魁身为朝廷大将,死因居然如此不堪,难怪侯公公、郑将军他们都不敢言明。”温体仁则道:“圣上这般断处极为恰当,此战沈世魁居功甚伟,功绩不再郑冲之下,若他死得这般难看,有损朝廷颜面,也有损沈世魁名声。今后谁在言沈世魁死因,也一般发配辽东便是了。”

    吴宗达沉吟片刻后,朝殿上垂手立于一旁的王达儿看了一眼后,问道:“王公公,你在皮岛时,可知沈世魁真正死因?”

    王达儿道:“沈将军去世那晚,小人随侯公公前去找沈将军议事。”

    吴宗达奇道:“何以深夜前去?”

    王达儿道:“只因大捷之后,侯公公和郑将军认为建奴新败,铁山邑、义州、宣川等地防卫薄弱,正好可一鼓而下。而沈将军不愿再出兵攻打建奴,而是停下来忙着庆功。因此那晚侯公公忍不住,便命我和李喜儿捧了官符印信、监军圣旨,连夜前去沈将军大帐,想要催逼他出兵。不想到了那里,便见得沈将军内侄沈志祥哭天喊地的拉着个女子出帐来,要当场斩杀……”

    王达儿便将那晚情形一五一十说了,最后道:“军中十几个大夫都验看过,沈将军死因乃是马上风并无可疑。后来郑将军与其他大将都先拥戴侯公公暂摄兵权,小人出发回京时,侯公公与郑将军已经商议好,便接着要出兵收复铁山邑、义州、宣川等地。”

    听到这里,崇祯点头道:“侯隆以监军身份暂摄兵权,这些在奏表中也说过了,他们虽远在辽东,但还是处断得好的,没有因为主将暴毙而乱了阵脚。此外,吴麟征去辽东也好,他看事情应该能更清楚些。”

    有了崇祯这句话,侯隆暂代兵权之事也无人说什么,而沈世魁死因前后情形,众大臣听王达儿详说后,也找不到什么破绽。而崇祯最后一句,也让众大臣心头一凛,派个御史前去辽东,看来崇祯是在提前部署一些事了啊。

    商议罢,兵部尚书张凤翼站出来奏报道:“三军不可一日无帅,辽东皮岛孤悬海外,朝中还是应该尽快派遣大将前去统领全局为好。侯公公虽然处事干练,但兵略一道只恐非其所长。建奴此趟大败,开春后定然举兵报复,东江镇总兵人选当尽快定夺。”

    张凤翼这话算是说到点子上了,前面扯什么沈世魁死因都是瞎掰,真正的要点还是谁来当东江镇总兵!

    张凤翼话才说完,邹维琏当即上前道:“启奏圣上,这趟铁山大捷奏报中可见,击败建奴皆是因郑冲领军北上后,以新式火器突袭建奴,因此才得大胜。郑冲率军从福建出海后,先在江浙击沉倭寇战船六艘,斩获数百首级,又在铁山大捷中立下大功,可拔擢为东江镇总兵。”

    话音刚落,张凤翼立刻道:“此言差矣,郑冲年少,虽立有功劳,但仍需历练。况且其父郑芝龙已经是东南水师提督、福建总兵,若他再做了东江镇总兵,大明朝一南一北水师可皆是姓郑了啊。”

    两人在那里争执,温体仁却假作思索,眼观鼻、鼻观心的站在一旁默不作声。吴宗达、文震孟也在苦苦思索,权衡利弊。

    “张尚书此言也不妥当,大明将门之内,父子皆掌要职之人,大有人在,曹文诏、曹变蛟叔侄两人,一为总兵,一为参将,镇守陕西、汉中等地,堵截反贼,不也一般的忠于大明?前朝马芳三代为将,父子兄弟先后殉国,伟矣哉!还有在抚顺战死的张承荫与在萨尔浒战死的杜松,皆是父子为将者。郑氏能定东南,也定能镇辽东!”邹维琏也毫不退让。

    张凤翼皱眉道:“邹侍郎,大明将门虽比比皆是,但同时一门父子皆为总兵者,无此先例!”

    见两人争执不休,崇祯脸色又沉了下来,起身重重哼了一声道:“你们接着吵吧!”说罢拂袖而去。

    崇祯转下殿去,曹化淳堕在后面,朝温体仁、吴宗达道:“二位阁老,总兵人选还是好生斟酌一下再议为好,当务之急,乃是献俘太庙之事啊。”说罢曹化淳笑着便先行离去。

    温体仁和吴宗达恍然大悟,此等大胜之下,崇祯让内阁、六部留下,乃是想商议如何风风光光的献俘太庙,想不到却因为东江镇总兵的继任人选之事争执起来,说的话都没到崇祯想的点上,崇祯岂有不怒之理?

    当下温体仁喝止张凤翼和邹维琏两人,皱眉道:“谁人继任东江镇总兵,此事容后再议,此刻东江镇暂由侯公公统领,皇上也很放心,你们争个什么?”

    不想这一回张凤翼和邹维琏却异口同声道:“岂能内宦领军?!”

    吴宗达沉吟片刻后道:“成化年间有三宝太监下西洋,内宦领军也并非没有先例。东江镇人选之事,咱们好生商议,当下先把押送俘虏军马好生接入京城来,把献俘太庙的大事办好。”

    张凤翼和邹维琏也无可奈何,最后只得应了。众大臣随后便离开皇极殿,温体仁等人聚在内阁班房中,开始商议如何操办献俘太庙的大事。

    两天后,终于等来了俞硕明率领的押送俘虏队伍,但到了京城后,俞硕明却没能直接进京,而是在京城外北大营暂且屯驻。原因很简单,朝廷挑选了良辰吉日进行献俘之礼,要做些准备。

    于是俞硕明众人等候了两天,换了鲜亮铠甲、旌旗、战袍、战马等等,然后参加献俘的将士们都有礼部专门派来官吏教导礼节。

    大明的献俘仪式是自有一套章程和文法的,宋朝灭亡多年后,明朝才推翻元朝,在没有多少宋代献俘仪式的场面考察的情况下,大明朝的文官们早就自己排练了一套礼法。大明朝的文官们无论是立规矩还是破坏规矩都是一等一的好手,而大明的皇帝也是如此,朱元璋立下的规矩,早已经改了许多。

    到了第五天良辰吉日,俞硕明等将士们在崇祯禁宫十二卫仪仗引领之下,押着一辆辆新打造好的囚车,押送着战俘、斩获的首级、各种战利品,披红挂彩,昂首阔步走入了大明京城。

    京城内早已经扫开积雪,道路上黄沙铺道,两边民居张灯结彩,围观的百姓人山人海,便好似过年一般的热闹!俞硕明骑在马上,受上万军民百姓欢呼,顿时有些飘飘然起来。

    很快来到午门前,王公大臣、文武百官,隆重严肃,分班侍立,崇祯皇帝穿龙袍衮服,乘舆出内宫,起驾时,午门鸣钟,到太和门时,鸣金鼓、奏铙歌。

    崇祯皇帝到午门前,沿着马道,御楼升座,在午门楼下,兵部官员率领将校,引战俘下跪,而后兵部尚书报告献俘,鼓乐大作,礼炮轰鸣,诸官肃立,庆贺胜利。

    俞硕明事前已经反复被教导过一切的流程,但此刻身处其间,还是恍如梦中一般。眼前是一片盛大的场面,旌旗飘扬人山人海就不说了,城上城下刀枪林立,颇有肃杀之感,远望午门城楼,见有黄盖于其上,崇祯已经驾临午门楼上。

    高阶官员、王公勋贵随同皇帝在城楼上,低阶文官武将则在城楼下分两侧侍立,陪同的还有大量盔甲明亮的士卒,好一派盛世帝国景象。

    如今前面的程序都已经走完了,后面就是兵部和俞硕明要做的事情了,兵部尚书张凤翼一声令下,自有士卒将尚可喜等叛将及数百名建奴战俘从囚车上解下来,然后押着他们列队做好准备。

    接着,张凤翼引俞硕明以及一众兵部官员一起往前走,走到一定的位置上,两人一起停住了脚步,然后一起跪下。张凤翼清了清嗓子,朗声道:“臣!兵部尚书张凤翼!奉旨献俘!”

    一声高喝之后,立刻就有负责唱礼的士兵高声唱礼“献俘!”“献俘!”“献俘!”一路传到午门楼底下,然后忽然鼓乐大作,礼炮齐鸣,诸臣肃立,以此庆祝来之不易的胜利。

    炮声停止之后,鼓乐声也停止,俞硕明便听到有声音从午门城楼那边传来“行礼!”“行礼!”“行礼!”声音由远及近,由小变大,这就代表着接下来的流程要开始进行了。

    俞硕明起身来,挥动手中令旗,带领士兵们将战俘们往前押送,一直到城门楼底下,一抬头能够看到上面的崇祯的时候,俞硕明令士兵让俘虏跪下。这些俘虏自尚可喜以下数百人早已经饿得奄奄一息,毫无反抗,顺从的跪下,不言不语。

    然后俞硕明对城门楼上的皇帝行礼,高声喝道:“臣郑冲,奉旨北上辽东,所获俘囚,谨献阙下,请旨!臣俞硕明代奏!”俞硕明乃是代主将郑冲献俘,因此请旨时,按规矩以郑冲口吻奏报。

第283章 外廷不足恃() 
整个献俘仪式非常的繁琐,而且处处透着崇祯那种暴发户式的嘴脸。一场来之不易的大捷,他定然是要好好威风一回的,是以场面安排得十分繁琐而且拖沓,处处都透着腐朽没落王朝的气息,好似回光返照一般,大明的武威在这一刻发挥得淋漓尽致。

    众大臣们也很凑趣,没人提出异议来,没人关心东江镇的欠饷问题,没人关心后金军之后会如何报复,更没人关心如何趁此大胜发动对后金的反击。大明朝在杀了熊廷弼、袁崇焕之后,唯一能走一步看三步的人就剩下一个孙承宗了,而孙承宗现下却被贬在家赋闲。在朝中的大臣中,也就剩下些明哲保身之人,虽然也还有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