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南宋同行》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与南宋同行- 第47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经迦太基军反复蹂躏,罗马经济到了崩溃边缘,被迫对内增派税赋、对外大量举债,公众生活贫苦,但人们义无反顾地奔赴战场。

    与此相反,迦太基人由于生活富裕舒适,普遍贪生怕死,他们但凡能够收买雇佣军,就绝不愿意自己去过军旅生活,认为那会白白浪费赚钱的时间。

    迦太基人工于算计,他们可以把各个民族一条人命的价值精确计算到个位数,他们认为一个成功的迦太基商人的性命太贵重,不值得去牺牲,打仗这种事只要去找西班牙人或高卢人代替就行了,战争如同商业投机,开战无非是为了打开新的市场。

    打仗关键是钱,钱越多,能收买的雇佣军就越多,胜算就越大,如此而已。

    由于贪生怕死、畏惧战争,他们在第一次布匿战争罗马军远征非洲之初,才败了几仗,死亡的还都是外籍雇佣兵,就迫切地想要向兵力不足两万的勒古鲁斯求和。

    在罗马人第一次依靠自己操船技术、使用撞击战法打败迦太基舰队后,迦太基人便再也无法忍受战争带来的困苦和负担,又主动向罗马求和,以割地、赔巨款为条件换来短期的和平,而其实当时罗马人遭受的苦难远远超过他们,已经耗尽财力,承受不起哪怕一次新的失败。

    第三次布匿战争开始时,他们更是一味忍让,唯罗马人之命是听,与虎谋皮、自废武功,直接导致其亡国灭族。

    一代传奇英雄汉尼拔的横空出世以及与罗马之间至死方休的血战——地中海争霸的战火将迦太基的都城夷为平地,其全部属民被屠杀或者变卖为奴……

    公平自由的商业精神,文明的兴衰交替和绝不妥协的生死斗争……迦太基的故事太耐人寻味了……

    商业精神的软弱性太明显……光有铁甲战舰还真不是绝对的保靠呢。

    感谢书友澳洲老吴的打赏……这几天有私事太忙了,明天恢复正常,见谅。8)

第一百九十章 圆满的智慧与德性() 
    但是,有关迦太基国失败的报告没有引起想像中的大争论……许多岛内与岛外的读者竟然来信说“国虽大,但好战必亡”的道理,基本都在替迦太基国鸣不平,他们竟然一致责骂罗马帝国!

    好吧,吴大鹏感觉又错了,他明明是在暗喻大宋与靼鞑强盗集团的关系,并揭示商业精神的短板……但是,竟然被他们用来指责战争了。

    战争当然是一种罪恶,对于正常的国家来说,这是一种不得以而为之的手段,但是,“好战必亡”这是一种什么逻辑?!

    好战与必亡根本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嘛!

    吴大鹏马上指导杨友行组织人手开始写第二波次的文章,探讨有关战争与兴亡的关系……着重谈战争与战争成果转化的关系。

    吴大鹏的核心看法是,战争带来的是市场,是资源,甚至是发展的空间……当然损失是难免的……如果在可控的程度内,战争带来的收益是是远远大于损失的。

    相关的言论在《流求时报》上引发了一场不见硝烟的战斗,什么言论都引出来了。

    《流求时报》有一个传统,只要你的来稿能自圆其说,语言基本顺畅,内容基本充实,那基本上就能刊登出来,从来不封杀言论。

    杨友行曾经得意地说:“一定要让对方说出话来,要不然你分辨不出谁是傻逼……再说了,人家认真写的东西让你花不了几个稿费就用上,省了多少事啊……”

    这种做法有它的好处,整整一个专栏都是读者的来信,没有费记者们任何力气……当然,有的奇谈怪论也很是搞笑。

    张安国对这场思想战斗的后幕心知肚明,他笑着对吴大鹏说:

    “啊呀,你想搞出一场真理大辩论?”

    “是常识大辩论!……要不是让他们随便发言,我还真没有想到,他们会有这样多的怪异想法!

    竟然还有人想到以投降对方的方法来同化对方……我真应该把他们送到南美去,让他们去投降玛雅人!”

    张安国说:“其实你不用怕他们没有战斗精神……只要我们带头做。”

    “怎么做?直接灭了忽必烈还是拿下中东的那个伊尔汗国?!”

    “那个还不到时候……我是说,我会把战生送到军队里去,把从军改成义务制,而且这些古人不是有‘六艺’嘛,正好可以拿来做一做文章。”

    六艺正是儒家的提法。

    《周礼?保氏》中提到过:“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礼:礼节

    乐:音乐

    射:射箭技术

    御:驾驭马车的技术

    书:书法

    数:算法

    吴大鹏抠抠耳朵,心里顿时明白了。

    把军队改成义务制,而且让自己的儿子去参军……你想宣扬什么,只要你能亲自带头,那么,你就不用担心别人会不跟从!

    不管是正路还是邪路,不管是新路还是老路,只要你敢让你的孩子去走,那就是好路。

    所谓的大讲特讲君子六艺,我们可以赋予新的含义嘛。

    呵呵,何必由我们亲自去赤膊上阵?!

    吴大鹏顿时轻松了起来,让文人们在各种报纸上打架吧……咱们从制度和文化上着手,轻松而又自然地解决所谓商业精神的短板。

    但是,刚消停没有两天,却发生了一件大惨案……一条运送奴隶的海船在南海遇难了!

    当时还幸亏有其它路过的海船主动参与营救,结果还是死亡三百七十八个黑白奴隶,其中还有九十个女**隶!

    初步调查的结果显示,不足五百吨级的海船,竟然强行装载了八百多人!

    一下子损失了三百多壮年奴隶!

    张安国大怒,命令交通部门严查此事,一定要给他一个交待!!

    暂时只查到好像与幸福岛上的一个叫潘学忠的家伙有关,好像是他强行命令船长一次装运这么多人,而且在马布里港还不舍得租用大型海船……

    张安国命令巡警部门不管是去天涯还是海角也要把那个家伙抓起来,好好治他一个罪!

    这都是什么年代了,还这样不把人命当回事情?!

    盛怒之下的国王使出了自己的特权……但是,没有类似的法律可以制裁那个姓潘的家伙。

    当然,可以以其它的罪名……帝国警备大臣吴杰很快从档案库里找那潘学忠的资料……那个家伙竟然还有逃税的前科!

    吴杰简单向张安国讲述了那个家伙的基本情况,决定以涉嫌逃税为名,派出税警去抓他。

    这个时候暴怒的国王平静了一些,是啊,他们现在根本没有出台什么海上运输的相关法律,自己差点以人治来替代法治了。

    他心里感到庆幸,幸好这个吴杰用这种巧妙的办法来暗示自己……暴怒之下的决定一般都是错误的。

    张安国对吴杰说:“嗯,你只管依法办案吧,我先前说的不对……”

    吴杰无声地笑了笑,说:“我天天在办公室里看主家颁布的法律,唯独没有见到过有关海上运输的条例……希望主家能尽快颁布。”

    “好的,我马上找一些多年的船长来制定……谢谢你,小杰。”

    吴杰又无声地笑了。

    安静王后看到了一张照片,那是淹死的人摆在沙滩上的黑白照片。

    照片清晰到可以看到人物的眼睫毛了……

    安静心里一阵难受……这些原本活生生的人是因为我们而死!

    她的心里平静不下来,她知道如果和张安国说此事,他会怎么说……所以,她暂时不想和他提及。

    她在独自做SP时,突然想起了那家尼姑庵,于是在做完后便去那里了。

    那家尼姑庵里有静禅室,她可以静思,还可以问禅于师太……

    师太当然欢迎这位美丽而善良的王后,她给安静燃了一炉禅香,让她独自一人静静打了一会坐……那师太就坐在一帘竹帘之后,隐隐约约能看到一丝身形。

    安静嗅到了一种特别的禅香,不同于一般的檀香那样刺鼻,却有一种独特的清香,让她的心情慢慢平静下来,甚至开始空灵起来……远处似乎还有人在低吟唱经,但是细听又听不到了。

    安静轻声说:“这禅香与众不同……”

    师太在帘后说:“此香是老纳亲手配制,见笑了……此香只与圆满的智慧与德性相通……”

    “圆满的智慧与德性……”安静轻声说,“虽然不是亲手所为,但是我也造成了别人的死亡,这还算圆满吗?”

    然后她把那起海难事件告诉了师太。

    师太沉吟着说:“凡事自有其因果相随,施主不可固持一端……”

    PS:感谢澳洲书友老吴、20180、18012的打赏。

第一百九十一章 我赞同迁都一事() 
    师太仍是沉吟着说:“佛说众生平等,然而世人所遇所求皆不相同……黑白奴隶到我流求岛可比他们先前所遇好些?”

    “……生活是好些。”

    “活了更多人,还是死了更多人?”

    “……活了更多的人。”

    师太忽然说道:“施主可否能向窗外一望?”

    安静看向窗外……窗外是一片幽幽的竹林。

    师太说:“世人所见为竹,老纳我却见到了远处有溪水,有梅花鹿……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如何能被一丛竹林遮盖了眼睛?!”

    好吧,安静知道,师太给了她一碗心灵鸡……但是至少心情好多了。

    安静离开尼姑庵时,感觉天空格外高远了,不知不觉中,1283年的秋天要来了。

    张安国还真没有发现安静的变化,大家暂时仍要各自忙活各自的事情。

    大宋政府现在有了一件巨大的争执事件,连张安国都不由得不关心起来,他把与吕氏军事集团交往的问题全交给了吴大鹏去处理。

    大宋朝廷在一次朝会上,有官员提出要迁都回汴梁。

    公元1127年,宋钦宗同志领导下的大宋帝国被金国灭了,京城汴梁被占领,还改名字为汴京。

    先前,鞑靼强盗集团将黄河之南的土地陆续卖于大宋政府,这其中就有汴京。

    当然,那时的汴京早已经不是先前的样子,整个城池已经完全破废了。

    大宋政府后来下了大力气重新修建,到现在已经修发将近两年了,故都已经开始有了都城的模样。

    仰仗钢筋水泥与流求造房法,他们修建的速度远比以前要快。

    那个提出迁都的官员是受贾平章指使的,而且迁都的理由很充分……临安本来就是个临时安置的意思,是权宜之计而已,只不过权宜久了些,一百多年了。

    还有一个实际的问题是,临安城里的皇宫实在是太憋曲了。

    仍是公元1127年,金军攻破大宋都城后,康王赵构率皇室南迁。

    在公元1138年,宋高宗赵构暂定杭州为临安行在,在杭州城东南、凤凰山东麓的宋城路一带修建宫城禁苑。

    皇宫东起凤山门,西至凤凰山西麓,南起苕帚湾,北至万松岭,方圆不过九里。

    如果历史不改变,享国三百余年的赵宋王朝,其经济规模曾一度占世界经济总量的六成以上。

    当年,汴梁的人口超过百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翻开《清明上河图》,就可以从画卷中领略当时赵宋的繁华和富有。

    可是,坐拥巨额财富的宋王朝,其宫室却是历朝历代中格局最小的,既不如汉唐时长安宫城的恢弘,也不及后世明清时紫禁城规模之宏大,甚至站在开封的酒楼“丰乐楼”上就可以俯瞰整个宫禁。

    那么,当年大宋的历代皇帝为什么不扩修宫室呢?

    开封在唐代时只是一座州城,所以宋朝的皇宫其实是以前的节度使治所,那么当时这座皇城有多大呢?

    答案是只有5里。

    大宋官家难道就不想扩修宫室,让皇宫看起来更气派吗?

    他们是真想!……可是却不能。

    因为皇城周围住满了居民和商户,扩修宫室,就意味着要将皇城周围的民房全部拆除或许有人会说,那还不简单,大宋官家只要一声令下,将百姓迁走就是了。

    可是在宋朝,这事还真不好办。

    公元985年,宋太宗想要扩修宫室,就令大臣测绘规划,可是宫城周围实在是没有空地,要扩修就得拆民房。

    于是宋太宗就派人与百姓协商,协商的结果是“居民多不欲徙”,百姓不同意搬会不会是宋太宗爱惜百姓,所以才不愿采取强制措施呢?

    还真不是他一个人这样。

    公元1106年,喜欢大兴土木的宋徽宗也想要扩修宫室,可是周围百姓还是不同意迁走,徽宗也只好作罢。

    直到北宋灭亡,这座皇城也没扩修1里。

    靖康之变后,杭州成为了临时国都。

    此时的皇宫比开封城内的更为狭小,以至于大宋官家走的陛阶都只有一级……实在是不好看。

    在1131年,大臣提议扩修皇城,可是不凑巧,有几座寺庙刚好在皇城边,高宗只好制止。

    那么为什么宋朝的君主无论昏君明君都不敢强拆百姓房屋扩修宫城呢?

    原因有二:一是因为宋朝承认财产私有,即使是皇城周边的房屋也是属于百姓个人所有的,任何人都没有权利掠夺。

    二是因为拆百姓房屋,需要给补偿,而且补偿款很高。

    高到什么程度呢?

    1083年,开封府为修整街道,需要将城墙三十步范围内的民房全部拆除……当时参考市价给出的补偿款是每户170贯钱!

    这些钱可以在开封下辖县买一套大宅。

    这还仅仅是偏僻地方的补偿价格,如果是皇城周围这样的繁华地段,补偿款会更高。

    不仅如此,即使是没有产权的租住户也需要给补偿,而补偿标准是每户5贯钱。

    所以,即便大宋官家想要强行扩修宫室,仅支付给周围百姓的补偿款这一项就是非常大的一笔开支,不得不有所节制。

    这也导致了大宋王朝的皇宫如同他们的陵墓一样,成为了历朝历代中最为简陋的。

    你什么时候听到过有盗大宋皇陵的事情?!

    但是现在的情况不同了,原先的汴梁城已经不复存在,一切都在重建之中。

    汴梁城周边地形平坦,还有四大水系流过,可以轻松借用上水力运输……在那里重修的皇宫周长竟然有四十里!

    而且那里的新城结构仍与过去相同,整体上依然由外城、内城、皇城三座池组成……当然,都进行了等比例的扩建。

    原先的汴梁城能容纳一百五十万人,新的汴梁城依然要有这个规模。

    贾平章极力推进迁都是有他的政治目的。

    一是迁都到了新汴梁城后,可以公开提拔一批新人;二是让他的主要对手们为难!

    汴梁地区的气候可大大不同与临安城啊……一些老派人员可要考虑考虑你的身体了……嘿嘿。

    直到现在,贾平章还没有把自己划归到老人的范畴,认为自己还属于中年组呢。

    他都没有想到过,他自己能不能受的了!

    按照你那一帮提议,我们这一帮就要反对的基本原则,一些老派人员当场就提出了反对,理由同样充足,新汴梁城还远远没有建完,何必急于迁都呢?!

    一切都要从长计议嘛!

    原本一直被当成摆设的大宋官家赵显此时却突然发言:“我赞同迁都一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