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明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唐朝明月- 第14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大唐的百姓起初还会热烈讨论这件事,但时间久了就没什么感觉了,他们感不到什么忧伤,死的是他国人,与自己又有什么关系呢。

    倭国几十条人命就像一缕春风拂过,掀不起什么大波澜,尤其在即将就要过元节,人们都在高兴地为新年做准备,谁又会去想起四方馆曾经发生的一切?

    林府的节日准备从来都不需要林凡操心,他这几天天天往林氏学府跑,李纲比较虚弱了,他每天都会去看看老人家。

    李纲决意要在学府度过最后的时光,他的两个儿子就没有再做过多坚持,他们暂时也搬到李纲的住所,陪老人走完最后一程。

    李纲虽已卧床不起,精神也有些萎靡,但心情并未就此而沮丧,倒劝他的两个摆着一副苦大仇深脸的儿子,莫要伤心。

    林凡并没有多大的情绪波动,尽量迎合老人家的情绪,陪他笑,陪他聊。

    正因为如此,李纲比较喜欢与林凡一起,他很看重林凡,对他寄予厚望,他们也有很多共同语言,聊起来远比他们父子们畅快得多。

    只可惜这种畅聊的机会没有了,还没过祭灶节,李纲就撒手离去,他终究还是没能过完贞观五年。

    他走得很安然,基本没有什么遗憾,这几天与林凡交流,他说得最多的是林氏学府的教育问题,他一再嘱咐林凡要将学府发扬光大,要让整个大唐的子民都能学到知识,尽可能地为大唐培养出有用的人才。

    林氏学府乃林凡所创,林凡还年轻,与学府一样年轻,李纲相信有林凡坐镇,大唐的教育事业将会发生翻天地覆的变化。

    他心安,所以走得安然。

    前一天还在与林凡欢快地聊着,当夜还捧着林凡很早就给他的庄子默默研究,也不知他能否从这本前人著作中悟出什么。

    第二天早上离去时还在梦中,也不知在他的梦里在与庄公闲谈,还是依然处在庄子中不可自拔,处在那里面的世界里徘徊。

    不论是哪种梦,对李纲来说都已不错,老天爷也算很眷顾他了,世界上,又有多少人能够睡着死亡?

    没有痛苦,没有挣扎,只有怀有梦想的梦,比一千多年后靠药物的安乐死还要舒爽。(。)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十章锐改() 
李纲的遗言已在平时与林凡交流中透露而出,他只有两个要求,一是帮忙照顾他的两个儿子,虽说这两个儿子都可当林凡小叔了,可李纲还是觉得林凡的能力永比自己的两个孩子要强。

    “管理好学府,让知识永远流传下去!”

    这是李纲的第二个要求,也是最重要的要求,因为教育事业也是他的夙愿。

    至于将李纲葬在林氏学府后山中,这是很早以前李纲就已经明志了,林凡以及李纲的两个儿子自会做好后事。

    李纲不愧是唐初一代大儒,侍奉过三代太子,威望很高,他的丧事被皇家承包了,太子李承乾更是如丧考妣,表现得很伤悲。

    不用说,李纲的葬礼很隆重,很多人为他送最后一程,送丧队伍排几百米远,坟墓直接设在学府后山,并不远,所以学府后院基本上是人山人海,比开学时还要热闹。

    这里面送行的人除了皇家等人,还有住在长安的学生,他们都来送行林氏学府的功劳者之一,若非他牵线,林凡也不知能否建立起这个学府。

    灵堂直接设在林氏学府里,虽白缦飘摇,却无法给人一种恐怖惊悚的感觉,只有忧伤的气氛在四周蔓延。

    葬礼很快就结束,一切如老人遗愿进行,随着李纲被葬进后山,他的一生正式画上句号。

    李纲的死林凡并不表现得多么忧伤,很淡然,他抬头瞅着星空时,时常在想,李纲会在哪个世界呢,对于已经死过一次的他来说,死亡并没有什么,他也觉得,如果李纲运气够好的话,说不准也与他一样穿越到某个时空。

    他有时经常在想,像李纲这样的唐人到了一千多年后的世界,又会怎样生存下去呢?

    唐人是比较乐观的一群人,喜乐厌忧,大唐太傅的死带来的一丝悲情很快在元日到达后,被冲淡得无影无踪,每个人都沉浸在庆祝新一年的快乐氛围中。

    大唐今年的元日有些不同,每个人的脸上总是挂着满意的笑脸,去年的经商政策的开放,让很多人都受了益。

    身上多了不少铜板,论谁心情想不好都难,唐人虽古朴,但没有谁与铜板过不去,没有谁不想改变目前状况,也无人不想让自己过得更好。

    只是,其乐融融的氛围中却有一道暗流在涌动。

    时光悄悄地踏入贞观六年不久,按捺许久的李老大终于有了新动作,他决定开始实施新锐制!

    李老大是一个精明的皇帝,对于有可能引发大变动,受到诸多阻碍之事,他从不会亲自上场。

    这次的锐制改革,不用说定会受到诸多阻挠,李老大不想成为舆论的浪尖,于是他就找到了抵御舆论的替身。

    杨旭成为了这次锐制改革的替罪羔羊,柱子黑夜中传秘旨给杨旭,要他在大朝会中提出锐改的意见。

    李老大总不能无缘无故地提出锐制改革,需要有人牵头,他身为帝王可以应允这个建议,虽说这个建议不利于百官,但利于百姓,李老大接纳了这个建议,得到民心的同时,又可得到从言纳谏的好名声,这种事李老大最爱做了。

    杨旭没有拒绝的余地,皇上秘旨让他这么做是看重他,一直以来,他都未曾得到皇上的青睐,这次难得皇上看重,他不能拒绝,虽然心中明白这么做所受到的种种压力。

    杨旭很看重这次机会,之前因为与林凡的一些纠葛,想向皇上告发林凡都很难,要想获得皇上的青睐,就必须跟着皇上走。

    杨旭根据皇上的秘旨,第二天大朝会中,他提出了锐制改革的建议。

    这可是一个惊天的大建议,杨旭一提出这个建议,立马成为众人的焦点,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在这个平时并不起眼的官员身上。

    寂静的太极殿议论声起,各官员低声议论着,每个人都在权衡这次锐改对自己的利与弊。

    “此乃利国利民之谏,只是有些弊端,纳税之人应以天下商贾为主,农民为辅,微臣认为朝廷命官无需纳税,命官纳税,这可是前所未有之事啊。”

    魏征不愧是直言直谏之徒,有什么不合其心意之事,他都敢当面质问,当面提出。

    他虽与杨旭交好,可好友的观念与自己不同,他并不会留什么情面。

    有了魏征打头炮,很多人都纷纷进言百官无需纳税,一旦纳税就影响到自己的利益,这些人自然不肯干。

    整个过程杨旭没有再多说什么,一直低着头不语,他知道再多言几句,身边这些人的唾沫足以淹死他。

    面对这么多反驳之言,李老大也没有表现得多么霸道,温和地对待这一切,似乎默认了百官的这个建议。

    大朝会很顺利地结束了,每个人的心情都很好,对文武百官而言,皇上的锐制只针对商贾农民,对他们没有什么影响,最多只是他们这些勋贵家族有成员在外经商,需要交些锐,而他们自己所拿的那点俸禄,无需交任何锐。

    家里有人经商,要交锐是难免的,这些百官也无话可说,总不能别的商贾交了锐,你是朝廷命官就能免锐,能争取到俸禄不交锐已经很不错了。

    锐改就这么被执行了下来,当这项政策被执行下去后,很多人才发现,之前皇上纵容大家经商的真实目的原来是这样啊,先让大家好好经商,然后事后再从中抽取一些利润。

    皇上真是打的好算盘,如此下来,国帑自然而然就多了。

    聪明的官员也都已明晓,杨旭在大朝会提出的锐制改革之谏恐怕多是皇上指使的,以杨旭这么在朝堂上未见得有多么建树的情况看,他能提出这么一个精妙的建议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

    文武百官理解皇上的一番苦心,所以从今开始经商所得利润少了些,他们也就认了,这也是为强国做一番努力,做一点贡献,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可是当他们发现发俸禄时比往年少了一成时,他们就不淡定了,有不少人上奏,询问是否是里面出了什么问题。

    其实,文武百官心中已隐约知道这不是内部算错的问题,如果真是这样,也不可能所有朝堂百官的俸禄都会算错,他们上奏只是要皇上一个明确的答案罢了。

    答案出乎他们的意料之外,皇上这么做也是为大唐着想,既然大家不愿意交出一部分锐,那就减少俸禄的发放。

    话虽这么说,但大家都心里清楚,这只是皇上变相的收锐罢了,他们到现在才知道,皇上当时未发龙威,其实心里早已有了算盘。

    皇上执意如此,百官也无可奈何,想要上奏表不满也很难,毕竟理由大不过天下苍生。

    大唐锐改就这么被执行了下去,这次李老大还算有良心,至少没有把这项政策的始作俑者给提出来,否则,林凡想要过舒心日子就没那么简单了

    不知朝堂中的文武百官是记恨李老大的这个阴招,将所有人都阴了,还是眼红国帑日渐增长,这些人居然提出要李老大封禅。

    这不是去长安城外的玉山或者雅山随便封个禅,而是去泰山真正的大封禅。

    这些朝廷命官的理由很好,说如今锐制改革了,国帑增多了,大唐经济实力明显提高,是需要好好封禅,感谢一番上天的美意。

    李老大也觉得是值得好好感谢一番上天,如今大唐在他的治理下今非昔比,经济提升的同时,军事力量也在逐步上升,林氏学府的武研院所生产的兵器先进,是别的国家无法比拟的。

    有这样的成就是值得庆祝一番,值得感谢上天这个老子。

    “封禅乃费国费力之举,陛下应三思而行,如今国力虽强,但只是刚刚起步,外患依然很多,并不适合封禅!”

    魏征是个不记仇的好臣,纵然李老大也阴了他一把,他没有别的官员那番心思,依然保持着高风亮节的姿态,这个建议一经提出,立马被他否决。

    好像朝堂中有什么新的大事要发生,他总要与李老大唱一次反调,这已经是他的职业习惯了。

    这个时期的李老大不愧是历史上有名的最爱听忠告的好君王,脾气也很好,面对魏征这么一个总爱与他唱反调的官员,总是和气相处。

    或许是看到如今的大唐有走向盛世的希望,李老大的心情很好,这次的封禅,他居然听从了魏征的建议,打消了封禅的念头。

    换做是历史上贞观后期的李老大,魏征这么三番五次的与他唱反调,唯有悲惨的下场,那时候的李老大脾气特别不好,一是外患依然没有除去,特别是高丽,一直是他想要征服的目标,奈何到他死去也未能征服。

    当然,最主要的原因是历史上,李家发生了太多悲惨之事,李老大那颗再坚强的心,也会变得柔弱了。

    这次文武百官提出的封禅虽主要以庆祝国帑增多为理由,与历史上有些不符,但林凡在这个环节里没有改变什么。(。)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十一章祭祖() 
历史上,这个时期这些百官也提出过让皇上封禅的建议,只是他们的理由是因前些年征战,国力还未恢复,让皇上封禅请求获得上天老子的帮助,让天子在人间能活得更好,能将江山打理得更加强盛。

    林凡只在冥冥中改变了大的历史进程,至于其中的一些细节,他无力改变什么。

    大唐的历史有时候该怎么走,还是怎么走,不会因为林凡这位带来了知识风暴,所有的都会发生变化。

    就像,李老大在皇宫里与侍臣们论安危之本,他无法改变,李老大要增置三师官,他也无法阻止。

    哪怕贞观年底,铁勒十五部之一的契苾率众投降这件事,林凡根本就无力改变什么。

    贞观六年没什么大事发生,林凡在长安过得也很滋润,没有什么人来打扰,只是听说有小部落投降时,却好端端的,这让他颇感意外,他以为这些人也像当初倭国那些遣唐使一样,最终在长安惨遭横杀。

    他一直以为倭国那些遣唐使之死,必是有人在与李老大唱反调,只是这次他们并没有动手,让他有些怀疑自己这个想法究竟对还是错。

    林凡是来大唐享受生活的,所以哪怕心中有些震惊,也只是一闪而过,大唐谁谁要怎么折腾,只要事不关己,他都不想插手,哪怕朝廷发生大动乱了,实际上也与他一点关系都没有。

    像林凡这样的穿越者,并不主动去改变一些历史,历史的轨迹上的一些细节基本不会有什么改变,历史上那些人的思想想法依然在演绎着。

    贞观七年,李老大将破阵乐更名为七德舞,他还赦死囚,这些都依然重复着历史轨迹进行着。

    林凡虽成立了林氏学府,但也没能阻止李淳风造出了浑天黄道仪。

    林凡只是大唐这个社会的一粒隐藏在黑夜中的一粒尘沙,他只改变大轨迹,对于其中一些人物的命运根本无力改变。

    他再怎么不喜欢东突厥可汗颉利,也不会无缘无故跑去杀了他,这位归降的可汗在贞观八年初自然死亡,他的命运并没有因为林凡的参与而有所改变。

    今年,大唐的朝堂在稳健有序的进行着,李靖赴诸道察情,锐制在稳健的进行,国库又增添了几座,原有的国库已装不下如今暴涨的国帑,军力也在稳步提升。

    一切。似都在按历史原轨迹进行着,实际上,这种大变化已冥冥中注定了大唐历史将更上一层楼!

    “一年一度的清明祭祖日子又到了,今年还是如往年一样,照旧?”

    林府的管事得到林凡的点头表示后,悄悄退出,提前去准备,祭祖在林家很重要,林家是大家,祭祖也要隆重举行。

    “爹爹,今年我也要跟着去祭祖!”

    安安的耳朵很灵,知道祭祖的日子到了,丢下与她一起玩耍的旺运,跑到林凡面前,拉着他的袖子撒娇。

    眨眼间,安安已经三周多,平地上小跑已经不成问题,说话都比较清楚,曾经襁褓中的婴孩已长成了熊孩子。

    “去什么去,好好在家呆着。”林凡还没有答复,一旁的薛涛就拉下脸,不同意这件事。

    安安的脸拉了下来,一副委屈的样子,林凡很疼爱这个宝贝女儿,笑呵呵地将她拉到自己怀抱,应允了她的要求,这小妮子一高兴就在林凡脸颊上亲了亲,然后又跑了出去,找旺运折腾去了。

    薛涛抱怨道“你总是这样,老是这么护着她,由着她,迟早被你惯坏!”

    林凡笑道“教育孩子我在行,放心吧,我不会让你的好闺女变成只会发脾气的娇娇女。”

    小武和灵儿做完功课从屋里出来,两人现在非常友好,几乎形影不离,一起上学,一起放学,一起吃饭,一起睡觉,比邻居家的亲姐妹还要亲密。

    灵儿如今已是一个大姑娘,身体发育得差不多了,这几年在林凡的滋养下,该长肉的地方都不会少长。

    虽与薛涛相比,还少了些风韵,却有一股如今薛涛所没有的少女气息,这样的气息让林凡有些想法,有些回忆,当初与薛涛缠绵的情景再次浮现脑海。

    林凡倒还不怎么着急吃这道美味,因为他知道灵儿迟早是他的,无人与他抢,无需着急。

    灵儿却不同了,她有些心急,虽受过林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