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1617》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明1617- 第27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忠发两眼微红,说道:“大人放心,属下这条命可以摞在那。”

    张瀚摇头微笑,说道:“要的是北虏的命,不是自己的。”

    等张瀚离开后,秃头骂道:“温头儿你这破嘴,老子还没娶媳妇。”

    温忠发扫视了众人一眼,各人都感觉到他眼中的冷意,连秃头也缩了缩脖子。

    “这一次不是跟别人到战场,是跟着大人。”温忠发道:“大人一身安危关系到整个和裕升,这是大局,大局咱们能不管,但我现在所有的一切都是大人给的,现在我有妻有儿,还有家业,只要大人在,这一切都在,大人不在了,我就活着日后也又如条野狗一般,我自己能熬得,难道叫我老婆儿子也跟着一起要饭?你们听清了,就算我们全死光了,也不能叫人伤了大人一根汗毛。”、

    ……

    在张瀚走后不久,参谋司内孙耀满头大汗,对着众参谋道:“看来最危险的不是小黑河堡,而是集宁堡。”

    “集宁堡?”

    “对!”

    孙耀身后站着几个参谋,各人都是一脸焦急,几个青年参谋举着一张图,上面密密麻麻的画满了箭头。

    “我们现在所筑的军堡台墩,几乎是形成了两条锁链,虽然我们兵力不足,但两条线上的堡垒已经驻守了战兵和辎兵,甚至还庇护了不少草原上的汉商和汉人,民夫也有一些在其中,人手够,我们的战兵战力又强,北虏无法无视这些军堡军台,从各堡硬攻,北虏并无这般实力,如果南下断我们的补给,背后两路的军堡军台的威胁又太大,是以他们前一阵看起来进退失措,毫无办法。现在看来,东西两路的北虏只是在隐忍,他们真正的目标是破集宁堡!”

    孙耀说着,指向地图上的一点,说道:“西路大黑河堡,小黑河堡,一路抵新平堡的军台墩堡很多,东路是从大青河堡,向南是兴和堡,二龙河堡,也是一条蜿蜒向南的线路,两条线路,都是有一个共同的交叉点,那便是集宁堡。如果打破集宁堡,我东西两线就无法交叉配合,两路配置的战兵就被隔断,北虏将不必再担心与我们战兵的会战,因为我军无法从容调集会合,将会被分割阻断,时间久了,纵然准备再充分,各军台墩堡也会因缺粮而崩溃,我们立足不住,北上战略自然便是失败告终。”

    一个参谋官问道:“孙大人,北虏有调兵的迹象吗?”

    孙耀道:“并没有,若有的话怎会叫大人先去集宁堡!这只是我们推演出来的最危险的局面,现在各司主力集中在诸堡,各军台有少量战兵,墩堡则以辎兵守备为主,数万将士屯守于诸堡、台、墩之中,后勤则是骑兵以袭扰方式干扰北虏,另外是从新平堡和张家口外一路向北补给,这是在战兵对北虏有威胁的前提之下可以进行,如果两线被隔断,诸堡战兵不能汇合,北虏派遣轻骑隔绝补给就容易了,而从地图上来看,东西两线先是一直向北,各自蜿蜒东西相向,中间凹处就是集宁海子,不攻下集宁堡,这个局北虏破不掉,哪怕他们比我们愚钝很多,这一层迟早也应该明白过来。”

    孙耀十分焦急,甚至双手都在颤抖:“目前集宁堡驻军十分薄弱,因为原本军令司和参谋司考虑的是此堡在中段,又是偏南,现在堡中只有李守信领的半个司的兵力,以火器旗队为主,配合两个骑兵旗队,两个炮组,一些辎兵和民夫,总数在九百人左右,集宁堡方广一里零三十步,按正常情况这个守备兵力是足够了,现在参谋司担心的是北虏集结主力攻堡,并且长期断绝给养。”

    ……

    ……

    张瀚没有选择进新平堡,他就在堡的北方官道上等候最后的集结,四周有一些人群路过,对张瀚投来尊敬或是好奇的眼光,四周是青丘碧野,一弯河水在南方蜿蜒流淌,大道上是熙熙攘攘的人群和商旅,在这种地方,马上要北上进行搏杀,甚至是生死决择,这也叫张瀚心中有一些异样。

    张瀚决意不进堡,他感觉要是常氏知道了必定坐立不安,凭白叫母亲早早担心,这事张瀚已经令下保密,最少对常氏是要封锁消息,能瞒一天是一天。

    此次北上,很可能被围困,但张瀚别无选择。

    整个战场已经是一条大的锁链,集宁堡就是中间的那把锁,锁住了,北虏只能游骑南下,或是骚扰宣府地方,对大同一线没有什么办法,延绥那里的套寇闹事频率较高,就算再南下也没有大碍,朝廷不会因此而震怒。

    现在张瀚就是要锁住北虏,困死那些蒙古人,所以维持整个战线的完整,至关重要。

    等到明年,新修的军堡军台形成了更牢固完整的防御体系,新军大量编练,骑兵加强,炮兵增加,那时候就是会战之期。

    这段时间,只能以守待攻!

第四百五十六章 正北() 
“大人,”侍从官从侧前的道路上策马过来,禀报道:“从张家口那边的官道过来一群泰西来的和尚,我们盘问了一下,说是到李庄投效大人。”

    张瀚道:“既然这般巧遇,将他们带过来问话。”

    侍卫和骑兵们在大道上散开,警备行人中可能有的刺客,不过张瀚本人并不在意,他寻得一个茶棚,天气渐渐转暖,道路两边摆茶摊的人也越来越多,茶摊上的老板见张瀚坐下来,赶紧用铜壶冲了一碗茶送来。

    蒋义过来要尝那茶,张瀚摆手道:“他也不是神仙,知道我今日从这里过,这个老板已经在这里摆了三十年茶摊,我幼时出堡玩,在这里喝过多少回茶。”

    茶摊老板闻言大是感动,满脸是笑的道:“张大人幼时还爱吃我这里的茶食点心,最爱油炸的麻花。”

    张瀚闻言一笑,低头喝茶,他人是换了个人,记忆却是未变,果然这茶水还是幼时一般的味道……一样难喝。

    过不多时,一群十来人的泰西人被带了过来。

    这些人并没有骡马,也不曾坐车,待卫们已经盘问过,这些人一路要么走,要么搭车过来,从京师过来路并不很远,他们走了七八天的功夫才到。

    当然这些人也是想一路传教,不过效果肯定不会很好。

    山西到宣府这里是内陆地方,百姓见识不广,信息较为闭塞,地方官对泰西人了解也不深,一路上军堡又多,这些人还被当奸细关过半天,还好汤若望在京师按规矩开了路引,不然麻烦就大了。

    到了新平堡这里,汤若望等人又是感觉疲惫,又是有些失望,他们感觉这里不大适合做传教的工作,同时也感觉李庄未必是孔敏行等人说的那样发达先进。

    半路上巧遇张瀚,汤若望便对众人道:“如果那个张大人与我们此前听闻的不同,我们只能就地回转,倒也省了些道路。”

    弗雷德里克道:“我们万里前来中国,不能因为小小的挫折就放弃。”

    汤若望闻言一笑,象他和前辈的传教士一样,年轻时都是有这种精神,不然的话什么事都做不成。

    很多传教士其实都是颇有身家的中产家庭出身,当然最多的还是贫民,少数传教士则是贵族出身,完全是因为传教的理想才加入了耶苏会。

    这个时代的天主教虽然已经失去了中世纪时神权大于王权的威风,但作为一个宗教还是相当的号召力和凝聚力,行遍天下,甚至远到南美,非洲各地传教,宣扬主的光辉,接引迷途的羔羊,耶苏会更是以纯粹的传教士为主,那种想混碗饭吃的也是有,只是在耶苏会里并不算多。

    一众传教士被引领到张瀚面前,众人欲按大明的礼节,躬身行礼。

    “不必多礼,诸位请坐。”张瀚坐在凳子上,饶有兴趣的看着这些教士。

    明清之季,大量的教士进入中国,有一些是真正的苦修士,不仅传教,还成立善堂,养育弃婴,成立医院,救治贫苦,成立学校,收容贫民子弟入学,这是这些教士不可抹杀的好处。然而清季时中国国力衰弱,

    (本章未完,请翻页)教士也有人在中国作威作福,抢掠中国的财富,古董,役使中国人如奴仆,为了发展教众而使信教者凌驾普通百姓之上,引发地方矛盾,清末闹义和团时,传教士有很多被杀,山西这里,不少都是全家被杀,十分凄惨。

    此时大明国力尚强,最少远强过欧洲诸国在亚洲的势力,葡萄牙或西班牙,还有荷兰诸国试探性的进攻都被击败,明朝的南方督抚就可以解决掉不怀好意的侵略者,在几次小规模战事后,欧洲人不得不承认大明也是一个强盛而文明的国度,不少传教士写下了极度赞美中国的文章,眼前这些传教士的态度就十分恭谨。

    汤若望等人谢过之后坐下,这才他们才能打量眼前的这位巨商兼大明的高级武官。

    张瀚没有穿武官袍服,他和自己的部下们一样,戴着范阳笠般的笠帽,帽檐很大,可以给火绳兵在雨天时挡住火门和火绳,现在虽然全军几乎都改了燧发枪,但燧发枪一样需要遮挡,平时戴大帽,战时戴铁盔,身上则是灰色的及膝长的灰色长袍,胸口两排铜扣,腰间束皮带,下摆较阔,裤子则是马裤式样,脚穿皮靴。

    与普通士兵不同的就是张瀚没有军衔胸标,这是唯一不同的地方。

    汤若望发觉张瀚个头很高,这在北方的明国人里很常见,而且他立刻注意到张瀚的年轻,估计只有二十出头,这个年纪位至高位的明国贵族很多,有一些国公侯爵或是都督一级的高级武官都有不少是这个年纪,但他们是世袭的贵族,虽然有爵位但并不掌事,眼前的张瀚不仅是高官,而且是巨商,并且汤若望知道所有的一切都是这个青年自己一手一脚打拼出来,此前他听说张瀚事迹时并没有太注意到张瀚的年纪,这时汤若望才惊觉,眼前这个明国贵人,年轻的有些不象话。

    气质上来说,两眼直视,目光炯炯有神,但并没有压迫性,也没有明国官员的那种故作威严,相反,张瀚的笑容很随和,刚刚开口说话时的声调也很轻,这些无形中缓解了传教士们的紧张情绪。

    “请教各位的尊姓,大名。”

    张瀚先问姓名,听到汤若望姓名的时候,他也是忍不住眼眉一挑。

    这个传教士是很有传奇色彩的,万历时来中国,走遍大江南北,明清鼎革时他经历了李自成和八旗先后入京,在自己的笔记里很清楚的记录了八旗兵入城时的情形,然后在顺治年间因为修编历法和中国官员争执,后来被下狱,康熙年间因为兔帝喜欢天文历法被信重,走上了自己的人生巅峰,说起来确实是一个传奇人物。

    其余几位,张瀚并未听说过,不过他的态度和对汤若望一样。

    问完姓名后,张瀚道:“各位到我李庄,是想传教,还是想要谋事做?”

    汤若望沉吟一下,坦然道:“现在他们没有安身之所,主要还是想找点事情做,能获得收入才能长期在大明立足,顺道也会做传教的事,然后等南京教堂恢复,可能他们会返回南方继续传教。”

    “传教可以,要守规矩,在我这里做事也可以,我很需要人才。”张瀚道:“薪饷是月支八两

    (本章未完,请翻页)。”

    汤若望没想到事情这么顺利,月支八两银相对来说是高薪了,要知道这个时代的欧洲虽然已经有了大航海的红利,各国的收入还是普遍不高,此时英国政府的收入大约是一年二百万到三百万磅,折银一千来万两,和天启年间的大明国库收入相差不多,当然大明还有一年两千万石的粮食入库,还有大量的丝、绢、布等实物税,也有人丁税等赋税,论起国力还是把英国远远甩在身后,只是此时的英国已经是十分高效的资本主义国度,论起对财政收入的运用把大明朝廷甩了十条街也不止,英国的国民收入却并不富裕,所谓的绅士阶层一年的收入一般最低是五十磅到一百磅,和大明这边拥有几百亩地的中小地主的年收入相差不多,普通工人和农民,也包括教士一类的阶层,年收入也就是几磅到十几磅不等,张瀚眼前的这些传教士如果不是在中国,在英国或是普鲁士公国,他们的收入也就是一年几十两白银而已。

    “多谢张大人。”汤若望很高兴的道:“有了这些收入,他们能更方便的传递主的福音。”

    一群教士脸上都露出高兴的神情,他们知道中国人用银锭或碎银,也有少量的铜钱,主要货币是用银本位,并不是金本位,也没有金币或银币,但中国的金银价比很低,拿到白银可以换成黄金,返回欧洲时金币就会大为升值,无形中又能赚一笔。

    当然,在这么想的时候,教士们的内心还是颇受谴责……

    “对了……”汤若望很谨慎的道:“他们是不是有必须上战场的义务?我们在过来的路途当中已经听说了这里正在发生激烈的对北方蛮夷的战事……”

    “你们是雇佣的民事人员,当然没有上战场的义务。”张瀚道:“比如我现在就要上战场,去北方边境的一个军事堡垒,但我不会要求你们一同前往,如果有人自愿前往,我也只收能使用大炮的人员。”

    在汤若望脸上露出放心的神情时,张瀚又突然道:“如果你们中有人是精良的炮手,精于计算弹道,可以在战场上当教官和实际操炮,那么他在战场上可以月领二十两白银。”

    一群传教士,包括汤若望在内,都是一瞬间都张大了嘴。

    ……

    “这里就是正北第一墩。”

    从新平堡出来,策马往前头约五里地左右,在青绿色的如海般的草原之上,一个小黑点出现在各人的眼前,再往前奔跑不远,一座完整的墩堡就出现在各人的眼前。

    这个墩堡高四丈多,外形是覆斗式,这也是明军边镇火路墩的标准外形,在宣府和大同地方,这种墩堡到处都是,一般是三里或五里一个,紧要地方甚至一里一个,内有驻守兵马,易守难攻,在大明军事强盛时期,边军驻守于其中,可以有效的限制蒙古骑兵的深入,使北虏无法长期保障自己的后勤供给,从也先到俺答几次突破边墙,直入京师城下,然而他们并没有能在自己身后形成有效的根据地,和草原的地盘连成一片,边军的这种边墙为核心,墩、台、堡、所、卫、镇的防御体系还是十分有效的。

    (本章完)

第四百五十七章 集宁() 
在墩堡底基之上是望厅房屋和灯柱军旗,在墩堡四周还有三里多长的拦马墙,墙外挖有壕沟,沟中应该引水,不过这附近并无水源,张瀚看到沟里放着一些削尖的木桩,尖头朝上。

    在张瀚观察的时候,墩堡望厅里也有军人在向外张望,这样临近新平堡的墩堡,驻军应该是纯粹的辎兵,人数应该是十五人左右,张瀚观察他们的同时,这墩堡里的人也在看着他们。

    张瀚挥了下手,身边的蒋义会意,下令几个特勤骑兵策马向拦马墙的方向跑去。

    “止步!”墩堡上方站出一人,高声叫道:“来者通报番号,来意,入堡的口令!”

    骑马的几个特勤人员没理,继续前行,那个人又叫了几声,嗓音也有些变声,叫了几声后,那人见毫无效果,于是敲响了手中的铜锣。

    当当的响声中,墩堡下方猛然有十几人向上奔跑,望厅的上下几层都有射孔,明显能看到这些人手中拿着火枪,这时有个汉子粗声道:“再不表明来意,报出口令,我们将开火射击!”

    骑兵有一个叫道:“看不出来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