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太平天国- 第7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可现在,这位阿礼国总督阁下既然还想继续打下去,同样还是为了保持自己的贵族形象的西顿和爱德华?布莱克尼,也就只好闷头不语。

    但出乎西顿和爱德华?布莱克尼这两位老上将预料的是,在他们的主力军团面前可以任意驰骋,势不可挡的太平天国红军,竟然还真的就在阿礼国的乌合之众般的民众自卫武装面前,完全失去了他们那曾经的风采。(……)

第七三三章 大收官(九)() 
不管是处在迷茫之中的西顿和爱德华?布莱克尼这两位战场上已经摸爬滚打了一辈子的战争老手,还是那位正颇为志得意满的,自以为已经是掐准了太平天国红军脉搏的阿礼国先生,他们其实都没有想到,对于他们的对手谭绍光来说,现在这个形同囊中之物的渥太华,根本不再是谭绍光的注目之地。

    此刻的谭绍光的目光,已经扫向了渥太华西南的重镇——多伦多。

    亚历山大?乔治?伍德福德对加拿大战局的判断,与阿礼国很有一番相同之处。

    因此,当他将不久前曾悄悄南调的那两个军团的人马又火急地轰往了回返渥太华的征途之后,这位亚历山大?乔治?伍德福德大帅即多少有了一阵的轻松感。

    尽管他也不相信仅靠这两个军团的回返就能够转变加拿大战线那正在极度恶化的局面,但他却相信,无论太平天国红军再有多么的英勇,再有多么的强悍,却总归也会要疲惫。只要他这两个军团的人马能够及时赶回渥太华,至少可以为他争取到一定的宝贵时间。

    而随后的事态的发展,也给了亚历山大?乔治?伍德福德以极大的鼓励。

    曾经把攻势搞得是那么凶猛的太平天国红军,果然也抗不住疲惫,他的回援军团还没到位呢,就已经在渥太华之前停下了脚步。

    略感轻松的亚历山大?乔治?伍德福德终于可以按部就班地接着开始了他的后续安排。

    亚历山大?乔治?伍德福德清醒地意识到,对于眼下的他来说,那个可以最后要他命的敌手,根本不是南面的美利坚同盟国和法兰西的联军,而是已经把脚踩在了渥太华大门口的太平天**队。

    只有南挡北打,这才是他唯一的出路。

    于是,曾经幻想着要在两美战场上搞个扭转战局的决定性战役的伍德福德,已经转变成了要继续维持两美战场的坚持局面。而北线的对太平天国红军的作战,则必须是整个美洲战事的重点。

    谭绍光笑了。

    在他的笑声之中,似乎都已经出现在了渥太华周边的刘明远的红一骑兵军、曹伟人的红五军及吴定规的红七军主力,则准备要在多伦多布置上一个大大的口袋。

    当回援渥太华的大批英军在多伦多遇阻的时候,英军的将领们根本没有想到这里又会爆发一场大战,而他们之中的很多人的生命,也将要在这里划上一个最终的休止符。

    当然,这绝不是英军的将领们过于无能。

    提前出现在多伦多对英军实施阻拦的,仅仅只是刘明远红一骑兵军的一部。

    还不要说是见到了少量的太平天国红军的骑兵,即便就是有部分的太平天国红军步兵出现。回援的英军将领们也不会感到意外。一路赶来,他们早就得知了太平天**队已经兵临渥太华城下,而要想最后拿下渥太华,哪里有不向外围发出阻援之兵的道理。

    不过,出乎英军将领们意料之外的是,多伦多遇上的这“少量的”太平天国骑兵所构成的防御线,可实在是太难啃。都已经啃了整整的八天了,却照样还是一无所获。

    其实,阿礼国和亚历山大?乔治?伍德福德之前的判断都并没有任何的错误之处。

    在连续月余的大进军之后。谭绍光和他的红军将士们的确是需要休整的。只不过,休整的方式,那却是可以自由选择的。

    亚历山大?乔治?伍德福德的调兵南下尽管看似隐秘的不得了,可谭绍光却早就已经知道。也正因为如此。谭绍光才会断定,这些已在南下途中的英军,必然还会再转头北归。

    对于谭绍光来说,占了多少多少的地盘并不重要。他所看重的,只是要将他的对手予以大量的歼灭。

    就这样,谭绍光在多伦多给北归的英军提前预备好了刘明远的红一骑兵军。当刘明远指挥着他的红一骑兵军仅以看似少量的人马轮番上阵的时候。同样也已经赶到了战场的曹伟人红五军和吴定规红七军的将士们,却正在利用红一骑兵军的战友们给他们所争取到的这段宝贵的时间,做着踏踏实实的战前休整。

    两个军团的英军,五万多的人马,整整折腾了八天,却根本就不知道他们其实是正在一座特大号的大坟墓里跳着他们人生的最后一段舞蹈。

    当红五军和红七军的红军将士们休整完毕的时候,先是南下,再是北归,接着又是焦躁万分的死啃硬骨头的五万多英军官兵,却早已是疲惫到了极点。

    谭绍光的多伦多围歼战,最后的收网,仅仅只用了不足一天的时间。

    又是两个军团的英军彻底覆灭。

    而在此前的温哥华城,那些好不容易才从温哥华岛跨越海峡而来的,也曾经得意洋洋了数月之久的三万多英军,在前进无门,后退无路的悲惨情况下,则很明智地选择了不战而降……

    美洲战区的再度大捷,是随着红军进入莫斯科的消息前后脚地传到北京来的。

    只不过,当初被包括亚历山大二世沙皇阁下在内的众多人士所认为的,一定必将是一场足以让历史重重写下一笔的,同时也能够“给猖狂至极的太平天国人以刻骨铭心之教训”的轰轰烈烈的大血战的“莫斯科大会战”,最终却演变成了一场相当缺乏战争场面的战争戏。

    这是因为有个诺巴夫斯基——这颗被林海丰预埋在了沙俄的重要棋子,在关键的时刻,发挥了其应有的关键作用。

    一八七一年的沙俄,切切实实地见识到了太平天国红军的风采。

    这支如同是洪流般在沙俄的土地上纵横席卷的红色军队,让沙俄人真正明白了什么才是强悍,什么才叫势不可挡!

    而这支红色军队中的铁骑兵,则更是让沙俄人不仅是谈虎色变,还再也羞提他们那曾经不知道骄傲了多少年的哥萨克。

    在太平天国红军半年多来的摧枯拉朽似的残酷打击面前,沙俄军队已经彻底丧失了一切胜利的信心。

    更为可怕的是,尽管林海丰曾叹息过时光流逝的实在是太飞快,在他的第五纵队还没有达到足以展开一场具有颠覆性攻势之时,他就不得不与沙俄人刀枪相向。但通过十几年来的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积极渗透,无论是沙俄政府的官员,还是沙俄的普通军民们的思想,都已被搅得是乱七八糟。

    当强敌压境的时候,官员们也好,普通的军民们也罢,漂亮的口号都可以喊喊,但个人的利益,却绝对高于任何一切。

    正是有了这样的种种良好外界条件,诺巴夫斯基的大好机会也就来了。(

第七三四章 大收官(十)() 
必须要说明一下的是,诺巴夫斯基绝对不是一个太平天国方面派出的潜伏者。

    作为一位沙俄驻华派遣军的高级指挥官,“高贵的”诺巴夫斯基不仅也曾经在当年的大清国的大地上很是嚣张过一时,还曾相当鄙视过那股正在荡涤着在这片土地之上的所有污泥浊水太平天国的大革命洪流。

    但在进过了太平天国方面的战俘集中营,接着又与陈廷香等太平天国红军将士密切相处之后,诺巴夫斯基变了。

    如果说当初志愿投身于太平天国红军最后的复国浪潮,还仅仅只是出于一个战败者的保命的最基本需求的话,但在有了与陈廷香等红军将士们的那段“弥足珍贵的同舟共济”的经历之后,诺巴夫斯基则真正地开始了他的彻底转变。

    而当他可以重新返回他的祖国的时候,在太平天国大地上的亲身经历和耳濡目染,已经让他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信念,那就是要将他的祖国打造成一个与太平天国拥有着同样的激情、同样的美好的国度。

    当然,诺巴夫斯基很清楚,如果要想让他的理想得到实现,他的祖国就必须要经过一个涅槃重生的大巨变。

    为了理想能够得以实现,诺巴夫斯基一面借助于沙皇政府开始结欢太平天国政府的大好趋势,且以自身所拥有的特殊优势拼命削尖脑袋地往沙皇政府的高层进行钻营,一面又在广交朋友的幌子下不停地搞着秘密串联,暗中结连志同道合者。

    诺巴夫斯基先是有了自己的“新军事研究会”,在研究新军事技术名义的旗下,很快就聚集起了一批朝气蓬勃的少壮军人。

    随着大环境的愈发趋好,诺巴夫斯基的“新军事研究会”不仅越来越强壮,还与赫尔岑、奥加廖夫、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一批持有相同政见的专家学者们,也开始有了日渐增强的紧密联系。

    当然。仕途上的诺巴夫斯基,不仅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还已经成了亚历山大二世沙皇陛下不可缺少的高参人物。而他的那个“新军事研究会”,则成了未加冕的沙皇政府的智囊团。

    于是,沙皇俄国从上到下对太平天国方面的艳羡被催生,并日益地予以了强化。

    而当太平天国政府那边儿的军队已经开始在霍霍磨刀之际,亚历山大二世的沙皇俄国这里,却依旧还在逢事必以太平天国方面做样板。尤其是那些能够影响着政府各项决策的人物们,都已经到了不先提下太平天国政府是如何如何,就都不好意思再往下继续说话的地步。

    总体来讲。诺巴夫斯基尽管不是太平天国方面有意安排的潜伏者,但在诺巴夫斯基和林海丰和郑南影响下的太平天国政府之间,的确是有着种种的默契,并在有意和无意之中,相互帮衬着对方。

    和平时期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极力引导着沙皇俄国这架马车坚持不懈地往歪道上走,并使这架本就已经不太好用了马车变得更加残破。到了战时,则就必须要施展出全部的严酷的手段了。

    在政治和外交经济等多方面不断地误导亚历山大二世和他的沙皇政府,仅仅只是诺巴夫斯基实现其俄国新生理想的第一步。而已在预期中的太平天国政府对沙皇俄国的全面战争的到来。却是诺巴夫斯基完成其伟大理想的最佳时机。

    太平天国红军全线发起攻势之时的出奇顺利,尽管与太平天国方面长期以来所表露给沙俄边防驻军的指挥官们种种假象密不可分。但在这其中,诺巴夫斯基和他的“新军事研究会”所作出的贡献,那也绝对是不可靡灭的。

    简单地说。身处边防一线的诺巴夫斯基的“新军事研究会”成员们,要么是和平时期的沙俄边防军队的“拆白党”(边防军中所产生的那些稀奇古怪的各种**,都少不了他们的发明、激励和“积极参与”),要么就是战时的“带路党”。

    这样的边防军队。不堪一击是正常的。

    而当战火已经开始烧到了莫斯科的时候,作为“新军事研究会”之领袖的诺巴夫斯基,显然就到了要亲自上阵的关口。

    客观地说。此时的莫斯科防线,还是比较坚固的。

    由于不断地有着诺巴夫斯基这位最重量级的助手的误导,深受亚历山大二世信任,出掌当下沙皇俄国最大的一个重要军区——南方军区尼的古拉大公,根本不管已经突入自己国家腹地的太平天国红军折腾的有多欢,前进的有多么的顺畅,就是那些急需救援的将领们哭爹喊娘到死,也绝对不发一兵一卒的援军。

    不仅如此,这位尼古拉大公还在诺巴夫斯基的“精明”指点下,不断地将南方各地的“闲置之兵”,向莫斯科城下收拢。就连那些已被太平天国红军打破了胆的什么顿河和伏尔加河的哥萨克们,也都被这位尼古拉大公在诺纳夫斯基的提醒下,招揽到了自己的怀里。

    因此,当石祥桢和李侍贤的两路大军一齐开始聚向了莫斯科城下的时候,在莫斯科城内的尼古拉大公手下所控制的,已经是一支有着近三十万人马的庞大武装力量。

    诺巴夫斯基不愧是个军事大才!

    望着正在云集而来的太平天国红军的大军,尼古拉大公发出了这样的一声由衷的赞叹。

    因为如果没有诺巴夫斯基的先见之明,他的老本只怕早就都已经拼光了,又哪里还能再组织起如此一场轰轰烈烈的莫斯科大会战!

    现在的这位尼古拉大公,可能已经想到了六十年前曾经一举击败那位不可一世的拿破仑的入侵大军的米哈伊尔?伊拉里奥诺维奇?戈列尼谢夫?库图佐夫老前辈。

    诺巴夫斯基说的对,莫斯科是一座光荣而伟大的城市,在这里,库图佐夫老前辈那彪炳史册的辉煌荣耀,一定还会被自己再次重现于世。

    然而,这位尼古拉大公想错了。(

第七三五章 大收官(十一)() 
诺巴夫斯基实在是超级的阴损。

    尽管诺巴夫斯基的“新军事研究会”发展的是相当的迅猛,无论是在亚历山大二世沙皇政府的官员当中,还是在军队间,到处都已可见“新军事研究会”成员的身影儿。

    然而,毕竟诺巴夫斯基的这个“新军事研究会”的诞生历史还没有足够的长,暂时也就难以形成一种可以扭转乾坤的决定性力量。

    具体到莫斯科,也是如此。

    还早在协助那位尼古拉大公出掌南方军区之前,这座有着沙皇俄国的第二国都美誉的莫斯科城,就成了诺巴夫斯基的“新军事研究会”的重点扎根之地。

    在这里,“新军事研究会”的势力,那是成长的相当的茁壮。

    诺巴夫斯基不仅将他的“新军事研究会”的触角深深地插进了莫斯科的政府机构和驻军之内,更是通过莫斯科的俄中友好促进中心,以及儒学研究会等实际上的“新军事研究会”分支机构,无论是在莫斯科的地方富豪们之中,还是广大的青少年之间,都发展了大批的拥趸者。

    比起第一国都圣彼得堡来,“吾家大门常打开,开怀容纳天地”的那首美妙歌子,不仅唱的同样是惊天动地,甚至还在“广大民众”的强烈要求下,终成为了这座城市的城市之歌。

    仅仅是莫斯科市政府的公开数据显示,截止到一八七零年年底,已有接近百分之二十的莫斯科青少年通过太平天国政府的教育援助资金计划,进入到太平天国专门为沙皇俄国求学者设置的理学、儒学等各类院校学习。而其中的超半数,都已经顺利完成了各自的学业。

    至于通过那些投机者们设置在莫斯科城内家家都是人满为患的,大大小小的假冒伪劣的所谓太平天国教育委员会授权专办的各类理学、儒学的专科学院和培训学校,同样也接受过了“纯中华文化”教育的青少年乃至中老年人群,则就更是难以计数。

    跨进了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莫斯科城。到处充斥着“纯中华”的文化。不论长幼,不分男女,如果不会熟练地使用太平天国的文明抱拳礼,你都不好意思跟别人见面。而一张口如果不先说上几句“纯正的汉话”,你则都不好意思说自己绝对不是哑巴。

    毫不夸张地说,纵然就是一个地道的来自太平天国的边远山区的,从未见过世面的老农要是到了此时的莫斯科城内,也都会油然而生出一种似乎是又回到了家的感觉。

    尽管如此,当诺巴夫斯基和他同盟者们要想在现在的莫斯科上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