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皇刘备》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汉皇刘备- 第36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孙权可不认为自己家里有传国玺,就真的是气运加身了。孙氏割据一方,如果没有席卷天下的可能,再兴盛,跟他孙权也没太多关系。地方就这么大,职位就这么多。天花板是很容易能够摸得到的。让他出去带兵,他兄长放心,兄长之后,传位给了侄儿,侄儿能对他放心么?侄儿能对自己的儿子放心么?将心比心,孙权觉得不能。

    既然江东前景不太光明,而且是好是坏与自己也没太大的关系。不如劝说兄长一起归降算了?

    自董卓祸乱朝纲以来,天下分崩离析已久。人心思定。这会举江东而归汉,是符合吏民的心声,符合历史的潮流,符合天下的大势的。这样的行为,会得到天下人的赞扬推许。而孙氏也将会获得比较高的声望。

    刘备向来以仁德而著称天下,孙氏来归,他不分封一大批官职和侯爵,他好意思?到时候孙氏仍然能够满门富贵。甚至比现在要更好。因为现在,只有兄长一人被封为列侯。自己和弟弟们却无寸土得封。

    而且归了汉朝之后,孙氏再无后顾之忧。自己的满腔抱负,不也有了平台可以施展了吗?如此大好河山,如此中兴之主,怎么可能没有自己的用武之地?北方还没平定,刘玄德就派人去了西域,这会南北一统的要紧关头,他都没有撤回极西之地的兵马。这说明什么?说明刘备心雄万里啊!

    孙权想来想去,觉得情况不外就是如下两种。一是与刘备硬碰硬,双方斗得头破血流,最后江东吏民的血液流尽,再无元气与刘备抗衡,被北方征服。二是审时度势,在这个最紧要的当口,率江东吏民归附朝廷。

    第一种选择,孙氏的统治可能会延长,但孙氏最后的下场可能不会太好。非得顽抗到底,双方打出真火来了,被征服者的下场又能好到哪里去?

    第二种选择就不一样了,主动归附与被动征服的待遇,那可是天壤之别。为了竖立形象也好,为了安抚功臣也好。刘备都不会亏待了孙氏。不然就会寒了天下人心。至于被征服者,刘备的态度再不好,给的待遇再差,也不会有人去同情。

    所以想通后的孙权,就前来寻找自己的兄长孙策了。孙策还以为兄弟找自己什么事呢,结果开口没几句,孙权话里话外竟然就是想劝自己投降。

    孙策闻言不禁勃然大怒,他叱道“仲谋听了谁人胡言,吾必斩此妄语者!”

    孙权昂然道“大兄何出此言?我自思虑,乃有此意。此等大事,旁人岂能左右之!”

    孙策便喝道“大战当前,仲谋不思为江东出力,却独言归降,是何理哉?不战而降,岂是丈夫所为?你且退下,此事休得再提!”

    孙权听了,又急又怒。他认为自己没错,既是为了江东免于生灵涂炭,也是为了孙氏的前途。如此一举两得之事,兄长竟然毫不犹豫的就拒绝了自己?

    这个时候了还讲究什么英雄、丈夫?利益就要最大化,自认头铁,等到被刘备打得头破血流了,再去投降,身价可就低了啊!

    想到这里,孙权就和孙策吵了起来。孙策对于孙权这个兄弟,也是头痛。孙权成年了,二十多岁了,这会有了自己的思想,有了自己的性格。自己这个做大哥的,说话也没那么好使了。

    父亲去世了,自己对兄弟要更加友爱,不能打不能重言重语骂。要是放在孙坚还在世时,孙策哪里有这如此多的顾虑,早就拎着沙包大的拳头打过去了。

    。

第七百六十七章() 
平时江东之事,孙权没多少话语权。但现在是决定江东乃至于孙氏未来兴衰荣辱的时刻,孙权觉得自己应该发出自己的声音来。他不能放任不管,这样兄长孙策会把孙氏带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孙策面对咄咄逼人的二弟,把拳头捏了又捏,最后还是松开,忍住了一拳砸到孙权脸上的冲动。兄弟俩打架无所谓,让老娘看到了,又要落泪了。孙策不忍心。

    孙权或许是被父兄压制得久了,现在父亲去世了,兄长也对自己忍让,于是越说越痛快,越说越大声。唾沫星子四溅,眉飞色舞,手舞足蹈。最后还是惊动了他们的娘亲吴夫人。

    吴夫人自幼聪慧,素有主见。年少时以才貌双全闻名于郡内。当时孙坚闻其名,乃使人娉之,欲求为妻。吴家乃江东望族,吴夫人之父也是汉家二千石的高官,只是不幸很早就去世了。而那会孙坚不过是区区一县丞,吴家人自然不肯,就打算婉拒孙坚。

    吴夫人也听说过孙坚杀贼平乱而得官的事,深恐孙坚怀恨吴家,于是就劝家人说何必为了我这样一个小女子而给家族招祸呢。若孙坚对我不好,那是我命该如此。遂便与之为婚。婚后,给孙坚生下了四子一女。孙坚在外征战的时候,家里就全靠她一个人撑着。

    家里的儿女们,对吴夫人的话,那是无有不从。吴夫人这些年保受打击,先是丈夫孙坚病逝,接着又是弟弟吴景离世。先后失去了两位至亲。尤其是吴景,他们姐弟从小父母双亡,相依为命长大。感情特别深厚。接连而至的打击让吴夫人终日以泪洗面,陷入哀痛之中难以自拔。

    这日她正在后院佛堂中拜佛,祈祷佛祖保佑夫君与弟弟。忽然就闻得前院隐有激烈的争吵声。便命人问之,不一会,使女前来回报,说是大公子与二公子在吵。

    吴夫人听说是儿子在吵架,就坐不住了。自己这几个儿子,向来乖巧听话,今日怎么会吵起来?于是便忙命人扶了,出来要问个究竟。

    孙策眼尖,在房中远远望见府中使女把母亲给扶了出来,不由狠狠瞪了孙权一眼,忙快步走了上去,弯身扶住了吴夫人,道“娘,你不在后院静养,怎的出来了。”

    吴夫人在圈椅上坐了下来,叹道“我再不出来,你们就要掀房揭瓦了。”此言一出,孙权就羞愧的低下了头。刚才有些忘乎所以,声音大得居然连后院的娘亲都听见了。

    吴夫人把目光在两个儿子身上转了一圈,然后便一手一个,拉住孙策与孙权的手,柔声道“二人同心,其利断金。你们父亲不在了,你们兄弟俩万事得商量着来,千万别闹。伯符,你是老大,得多让着点。仲谋,你要尊敬你兄长,不可无礼!”

    兄弟两个唯唯诺诺。同时点头称是。吴夫人这才脸上露出笑容来,她道“我儿,你们刚才因何事在争执不休?”

    孙策本不欲把此等大事说出来,免得母亲伤神。见娘亲温和的眼神在看着自己,又见二弟在一旁跃跃欲试,只好就如实告之“北方刘备兵来,我欲与之战,仲谋却欲降,是以与之言语相争。”

    吴夫人又问孙权为什么要降。孙权就老老实实的把自己想到的理由给说了一遍。吴夫人一一记在心里,然后点了点头就道“江东名为我孙氏所有,然则孙氏之所以据有扬、交二州,多赖诸文武之力。今大敌前来,我儿可召群臣议之。若江东可保,则保之。尔父之基业不可轻弃。若群臣皆言江东不能保,则顺应人心,玄德仁厚,尔父在世,言语多嘉之,料将来也不至于为难你我母子。”

    吴夫人看得很透彻,现在北方强盛,来势汹汹。江东人心浮动,不问个虚实究竟来,她实在是不放心。孙氏要是违逆江东文武之意愿,强行抵抗,下场只怕就会如孙权所说的那样,不是太好。而要是江东文武皆言江东可保。她也不会轻易就让孙策兄弟把这一份家业拱手让人。君臣上下团结一心,打不打得过,那也得先打了再说。万一赢了呢?再说了,不还有个外援曹操吗。唇亡齿寒的道理他应该懂得吧。

    原本历史上,吴夫人就干过这种事,当时孙策去世,孙权统领江东,那会孙权年纪小,吴夫人就亲自出面,参与处理政事。当时她也召集过大臣,咨询过江东能不能保全的问题。这一点很重要,这不但关系到孙氏政权的延续,还关系到孙氏满门的性命。

    在吴夫人眼里,自家儿孙的安全,那是远远要大于江东的。扬州、交州这些地盘可以没有,但儿女一定得要齐全。历史上也是张昭与董袭等人一再保证,江东有山川之固,吏民又承讨逆恩德,有地利有人和,万事无忧。这才安了吴夫人的心。

    娘亲吩咐下来的事,孙策只能照做。于是在孙权得意的眼神中,孙策唤了亲兵来,命其去通知麾下诸文武大臣,择日在殿中共议大事。

    孙静、程普、黄盖、韩当、周瑜、鲁肃、张紘、顾雍等文武在接到消息后,不敢怠慢。忙安排人手接替自己,然后星夜就往建业赶来。

    也得亏刘备这会还没有做好渡江的准备,不然的话,如此大规模的动静,要是被刘备抓住了机会,那江东这边可就危险了。

    程普、韩当、黄盖等孙坚的老班底第一批赶到,先见过孙策之后,得知孙策竟然是要与诸人共议降或战,不由大感忿然。

    他们跟着孙氏近二十年,从黄巾军时期一路奋战到了现在。一心想着要保孙氏成就不世之业,然后他们也跟着飞黄腾达,成为开国功臣。没想到现在刘备率军南下,他们这些前线领兵打仗的将领还没有怂,后面的主公就要退缩了。这叫什么事?

    再一细打听,原来孙氏是现在内部声音不同,主公孙策要战,二公子孙权要和。此乃孙氏家事,他们不好插手,却是忙忙去寻其他人搞串连去了。

    。

第七百六十八章() 
过了几日,陆陆续续的,江东诸文武都已经到了建业,哪怕是远在交州的士家,也派了子侄来。孙策这边的决定,无论是战是和,都将会影响到交州的未来。不由得士家不早作打算。

    见人都到得差不多了。孙策就召集众人,聚众一堂,开始讨论。会议主持人孙策率先发言“今北军压境,来势汹汹。扬、交二州百姓不胜惶恐,民间议论纷纷,流言四起。当年中原大乱,士民竞相南渡,托庇江东。百姓得享太平十有余年。而今复闻江东战火又起,竟又竞相逃离,殊不知,当此之世,天下何处不乱?我孙氏自有江东,安抚百姓,剿平乱匪,于扬州薄有微功。今复见境内骚动,吏民惶惑。吾不忍也。是以召众卿来此共议之。若尔等认为江东难保,为了境内百姓安危,为了天下黎民福祉,孙氏愿举江东相献。”

    孙策一开口就是石破天惊。他做事就是如此,向来宽阔大气,从不遮遮掩掩。所以有什么就说什么。百姓们不都担心吗,那你们觉得这仗能不能打,江东能不能保?要是你们也都和那些市井小民一样,认为孙氏才德不足以保江东,那就投降算了。

    程普闻言,当下就按耐不住性子,站了起来,向孙策行礼之后,便厉声道“主公,江东基业,皆是将士们拿着刀枪,拼了性命,血战争夺而来。为此,不知死了多少将士。如今大敌当前,不思却敌之法,却在这里讨论要不要投降?简直可笑!末将愿为先锋,往拒刘备。待我战死之后,主公再与诸公讨论不迟!”

    程普作为一员勇将,别看年纪大了,性格却是老而弥坚。刘备率大军来了是没错,但江东这边要是连屁都不放一个就说要投降,程普第一个不干。江东的男儿都死绝了么?大丈夫在世,怎能如此怯弱?

    程普声色俱厉的同时,又拿眼去瞪坐在前边的孙权。目光凌厉如电,把个孙权直看得脸皮发烧。只好垂首避过。程普心中大叹,龙生九子各有不同,仲谋的性格比起其兄来,实在是弱了些。幸好江东基业没有传到仲谋手里。不然刘备一来,仲谋就只怕想着要献土归降了吧。

    乱世出英雄,这话真没错。程普的话代表了绝大多数武将的心声。汉末以来天下大乱,他们都是身怀绝技想着建功立业的人。说得难听点就是唯恐天下不乱。现在这天下形势,给了他们一施己长的机会。至于汉朝统一不统一,关他们什么事。

    人心思汉是没错,但那是读书人和普通百姓的事。因为乱世最不能保全自身生命财产安全的,就是这种人。但乱世却是武将们的天堂。

    汉朝的皇帝,早就被程普为代表的武将们给忘了个干净。这会也压根没有国家这个概念。改朝换代那不是正常吗?周天子享国八百年不也化作历史的尘埃了。战国七雄,首次一统天下的大秦,又如何?

    汉朝到了现在,差不多也是气数将尽了。再换个皇帝不是很正常吗。传国玺都到了孙氏手里,又有卜者说东南有天子气,不都是应在孙氏身上吗?

    至于孙氏势力太弱,北方刘备太强。当年汉太祖刘邦不也在霸王项羽的威势下瑟瑟发抖吗?天下大势,又哪里是一时半会说得清楚的。一时之强弱说明不了什么问题。只要这次挺过去了,未来说不定就有转折呢。欲戴王冠,必承其重。想当皇帝,哪里有那么容易,自然是要有一些必不可少的磨难。

    创业是艰辛的,回报是丰厚的。孙氏这次虽然危机重重,但也不是没有机遇隐藏在内。江东不是还有个强劲的外援曹操么。以曹操的狡诈,他会不来救援江东?绝无可能。

    要是曹操放任江东被刘备攻占。那他就快点洗干净脖子等死吧,因为下一个马上就要轮到他了。所以这边战争一旦打响,曹操就是爬,也会派人爬过来帮忙。有了曹军在外牵制,刘备又有什么可怕的呢?指不定还可以反攻过大江去呢。

    武将们把未来想象得很美好。也纷纷叫嚷着宁死不降。这让孙策的心里也好受了些。要是作为战争的重要力量的武将们,也出现要投降的声音,那他就真的是要坐卧不安了。

    孙策快速的瞥了一眼孙权。然后又看向了张紘。张紘是江东的文臣之首。基本上江东的内政都是由张紘处理。他的意见,孙策也是非常重视的。

    张紘当年曾被举为茂才,但大将军何进、司空荀爽等人轮番对他征召,他皆辞官不就,天下乱起,他就从广陵过江,避难到了江东。后又投奔了孙氏。然后一直给孙氏效力至今。要说他对汉朝有什么深厚的感情,那也是瞎扯。但要说他心里没有担忧,那也不对。

    他担忧的是万一打不过刘备,那后续的事情应该怎么去操作。读书人明哲保身的路数还是都明白的。不过兹事体大,他一时半会还没琢磨透。现在孙策话赶话要他表态。他能怎么说?

    自然是附和主战派,坚决的说打啦。张紘深知孙策性格。以孙策的满腔傲气,那是打死也不会主动说出投降二字来的人。再根据些小道消息来分析,张紘自然就明白,这肯定是孙氏内部闹矛盾了,搞不好是几兄弟吵了架,孙策又不想运用强力手段镇压,勉得伤了兄弟和气的同时又伤了吴老夫人的心。所以这才召集大家一起来讨论。

    让大家表态是战是和,从中看看大家的态度,顺便也打击下孙权。只怕这才是主公孙策的真意了。

    把前后事情一想通,张紘自然就知道该怎么回答了。他又不傻,要是他敢在这大殿上说出投降二字来。不但恶了殿中诸将不说,自己也将会进入主公孙策的黑名单。于是张紘就道“主公保有江东多年,于朝廷有大功,于百姓有恩德。今朝廷不见酬劳,反来征伐,失天下人心民望。且江东又有大江为天险,山川地理无不烂熟于胸。我军以逸待劳,又占地利人和,如此大好形势,岂可轻言投降?”

    孙策一听,脸上就浮起了微笑来。这文臣讲话就是不一样。程普只知道喊打喊杀。张紘则不一样,他还知道把有利的局势往自己这边分析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