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皇刘备》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汉皇刘备- 第26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刘备其实也不知道。但是刘备知道,若想政权稳定发展,并长期保持它的生命力。那么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以保证天下百姓不饿肚子这一条,那是必不可少!

    粮食问题,往近了说,关乎他能不能一统天下。往远了说,关乎他以后所建立的政权能不能牢固稳定。

    汉初从几百万人口猛然增长到鼎峰时期的六千万人口,农业生产力的解放应该是立了大功的。而人口的增长又与农业的发展相辅相成。华夏向来是地少人多。纵观华夏两千年农业发展史,无非就是以下两点:一方面扩大耕地面积,另一方面则是走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途径。也就是说量的增长和质的提高。

    汉代的人口与耕地分布及农业发展是很不均衡的。据《汉书-地理志》和《后汉书-郡国志》的记载,天下州部中,司隶校尉部和豫、冀、兖、青、徐这五州,面积仅约占全国八分之一,而人口则占百分之六十以上。这里人多地少到什么程度?崔寔所著的《政论》中就说:“今青、徐、兖、冀,人稠土狭,不足相供。”这些地方人多地少,自然就只能走精耕细作的道路来养活百姓。至于其他地方,田有美恶,岁有丰歉,再加上耕作技术的不统一,所以粮食产量根本就不稳定。时多时少。有时候大旱大涝之年,百姓就只得去当流民,乞讨活命了。

    天下大乱十余年,人民流离失所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荒地。刘备自得青、徐二州,便令各地官吏在治下进行大规模的垦荒。以扩大种植面积。同时又令工曹与负责农业的官员一起讨论改造农业生产所需要的工具。

    刘备对农业的重视,还是起到了很大作用的。不然拿什么来支持他连年征战。只不过,仅仅是这样,刘备还觉得远远不够。

    于是,他便召集了许多人,召开了一次关于农业生产的会议。会上,刘备要求在尽量扩大耕地面积的同时,也要注意不要过度破坏森林、湖泊和草原。要根据具体环境来辅以必要的水土保持工作。在后世,环境保护已经深入人心。刘备自然也知道大规模破坏植被之后极有可能会带来气候变化,水土流失,生态环境失衡等一系列问题,从而导致土地肥力下降,自然灾害频发,这样反而会给农业生产和百姓生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他怕诸臣不以为意,于是声色俱厉的强调,将派御史监查各地,任何人若敢胡来,必将严惩!

    同时,他要求工曹与司金校尉还有大司农一道,深入民间,想百姓所想,急百姓所急,为他们的农业生产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撑。

    又对荀彧道:“文若,记得发文召蹋顿、楼班等乌桓首领来临甾,吾有事与他等商谈。”荀彧记下之后,刘备又要求大司农眼光不要只盯着粮食种植上,要放长远一点,把采集、渔猎、畜牧、林业等工作都要重视起来。尤其是畜牧业,做好了,能极大的改善百姓的食谱。能让食物品种更加多样化,能促进百姓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汉代农民往往每年只有几个节日才能吃上肉,粮食成了惟一的主食,天天吃小麦水稻,粮食不足的问题就会更为突出。

    当然,刘备也知道,在现在这种小农经济下,百姓和朝廷只能大力发展种植业那是有原因的。因为畜牧业特别是牛啊马啊的饲养,生产周期比较长,一般超过一年,并且只适合于大规模的经营,普通百姓哪里有能力搞这个;再加上本来就人多地少,精耕细作之下使得土地利用率非常高,也就没地方来开辟牧场了;最后因为农业劳动生产率不算高,很多时候自己吃饭的口粮都不能解决,哪里还有能力去搞养殖,撑死了养头猪,养些鸡鸭便不得了了;有能力的大地主们又喜欢把土地分散给佃农耕种,很少进行大规模的畜牧养殖经营。以上种种就是汉朝数百年来,畜牧业始终发展不起来的原因。

    不过刘备已经有了解决的方案了。现在来看,谁手里的土地最多?无疑是他这个最大的地主啦。他自然有能力有实力搞大规模的畜牧业。只要他成功了,相信这天下的大地主们,自然会有样学样。傻子都会知道,养牛、养马的利润要比种田高多了。牛、马可以直接卖给朝廷,不怕没人要。而种一年田,才能得多少粮食?

    刘备相信,在牛、马的养殖规模扩大,朝廷不再缺少牛、马之后,天下将会普及牛耕,不再会出现有人力耕种的现象了。而到时他也会根据情况废除一些律令,比如禁止民间屠宰牛、马等。到时可以让牛肉走进千家万户,堂而皇之的端上百姓的餐桌。

    这次会议开了整整一天,会议上确定了农业在这个集团的重要地位,并指明了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刘备相信,有了他的重视,下面的那些地方官们,自然也会重视起来。不管他们是为了政绩也好还是什么也好,只要他们能够重视农业,只要他们能够给治下之民带来真正的实惠,只要他们能够真正的推动治下农业的发展。刘备就觉得这样的官员,已经符合提拔的标准了。

    对于荆州发生的事,刘备通过管亥,已经知道得一清二楚。只是他实在是有心无力。敌手太多,他没有办法在对付袁绍的同时,再与曹操、孙坚开战。所以也只能心有不甘的眼睁睁看着曹、孙两家瓜分荆州。

    刘备也知道,北方在未来,还将牵扯到他的大部分精力。曹操有郭嘉、程昱等人相助,只怕早就把目光盯上了益州那块丰腴之地。这简直就是《隆中对》的翻版。诸葛亮能看出来,其他人自然也看得出来。曹操一入蜀,这事情就棘手了。

第五百三十四章 乌桓政策() 
    

    过了几日,幽州诸部乌桓大人纷纷到了临甾。蹋顿、难楼、乌延、苏仆延和楼班都来了。这几个人一来,基本上辽东、辽西、右北平等地分布的乌桓部落老大就全部到齐了。这三郡乌桓,是乌桓部落的精华。只要这几人听话,其余零散居住在塞外或他郡的乌桓部落,已经不足为虑耳。

    楼班是丘力居之子,蹋顿是丘力居之侄。难楼、乌延与苏仆延三个,都是听奉蹋顿或者楼班之令行事的。这五人不知道刘备唤他等何事,一路南来,沿途心中也免不了忐忑不安。难楼夜间曾问蹋顿:“大将军召我等,不知是吉是凶?”

    蹋顿倒也镇定:“若大将军有意害我,轻骑可取我等首级,何必唤至临甾?”

    难楼一想也是。去了性命之忧,这才心中稍定。沿途观山赏水,一路到了临甾。临甾城,曾号称天下五大都会。临甾自太公姜尚被封于齐,建都于此以来,一直到如今,一千多年以来皆是历代齐王的都城所在地。桑麻遍野,又富渔盐之利,工商业极其发达。乌桓诸部大人一进临甾,就被这里的繁华迷了眼。

    绕城转了几圈,差点迷了路,这才找着大鸿胪寺为他们准备的馆驿。住了进去之后,蹋顿一边派人向大将军府报信,一边叹道:“若能得居此地,死亦无憾也。”他素知中国之富,这一辈子却也只到过幽州,又如何见识过如临甾这等繁华之地。想来那中原都城洛阳,只怕比这里更加要繁华了。一念至此,蹋顿心中便颇不是滋味了。

    辽东、辽西、右北平,那是什么地方?人烟稀少不说,每年还要为了草地与鲜卑人打生打死。经常打出脑浆子。辛辛苦苦养点大牲口,到了冬天一场雪,又不知道要饿死冻死多少。日子实在是太艰难了。因为穷,所以凶,所以极恶。有吃有喝有住有花的,谁愿意操刀子抢汉人抢鲜卑人,大家都是人,命都只有一条,乌桓人也怕死的好不好。

    幸好这几年,与汉人的关系得到了大大的改善。因为汉人攻灭高句丽,获得了大块的土地,经略辽东时便招募了许多乌桓儿郎去。在减少了乌桓部落的负担的同时,又与乌桓诸部互市,大肆购买乌桓的牛、马、羊,并提供食盐、茶叶、陶制品及绢帛等商品。极大的丰富了乌桓部落的生活。只是可惜的是,汉人对铁器仍然是限量供应。

    第二日,刘备在府中接见了蹋顿等人。他召蹋顿等来,只想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全面放开与乌桓所部互市的问题。乌桓人在这几年中,很是规矩,既然驯化得差不多了,他也自然是不吝赏赐。反正历史上的这些乌桓人,也会在几年之后全部徙居中国,彻底汉化。倒不如由自己来提前进行汉化工作。第二个就是与乌桓一道携手抗击鲜卑的问题。自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辽西乌桓大人郝旦等降汉内迁以来。塞内乌桓便经常随护乌桓校尉征战、攻打塞外胡人;而塞外乌桓则又经常跟随鲜卑攻打汉人。虽然塞内乌桓有时候也会反复,但总体上来讲,还是听从汉人的命令居多。有这么个传统在,刘备相信以自己提供的优惠,绝对会把塞内乌桓死死的捆绑在汉人的战车之上。

    命蹋顿等人坐下之后,闲谈了几句,刘备便进入了正题:“诸王,吾欲使汝等于边塞为吾放牧,每年所得牛、马、羊与其皮毛等,与吾互市。吾将全面提供绢帛、茶叶、陶制品、粮食、铁器等物互换。如何?”

    诸王面面相觑,心中大喜。想不到一来这里,刘备便送上一个大礼物。要知道,自己养殖和给刘备养殖那可是两个概念。前者意味着自己还要找市场去销售。后者意味着不管自己养了多少出来,刘备给全部打包了。这不是坐等着收钱么?而且刘备还会放开铁器限制。武器就不说了,到时有钱了,家里铁锅啊,菜刀啊什么的,是不是都可以换新的了?

    这么好的事情,诸王又如何会反应,连忙拜下,感谢大将军恩德。刘备又扔出一个超级诱惑来:“朝廷与乌桓诸部的传统友谊历来久远。自建武年间至今,已近二百载矣。吾欲奏请天子,世代册封尔等后裔为王,替朝廷牧守边地,与国同休!”

    蹋顿等大喜,又连忙伏下身躯来谢恩。有了这条保障,那么只要汉王朝不灭亡,他们子子孙孙就可以一直享尽荣华富贵了。当然,边地的王其实也挺凄惨的。于是刘备又告诉他们,现在可以在临甾、将来在京师,给他们修宅院。无事便可以来住,享受中原王朝的繁华。以后他们的子孙,可以来书院读书、出仕。蹋顿等人简直是要欢喜不过来了。要知道,护乌桓校尉从设立以来,便是以监视乌桓部落为主要目的而存在的。监视乌桓部使其不得与匈奴、鲜卑等私通,并负责赏赐、质子、互市等事务。另外,每个部落只能在哪个范围里活动,每年乌桓大人在哪里上贡、觐见,都是规定好了的。如今刘备言下之意,却是准备赐宅给他们,准许他们入城定居了,如此最好不过。

    要说建武年间,乌桓大人还不想深入到汉人的腹地定居,以免丧失自己对部落的权利的话。毕竟当时乌桓势大,还是可以经常欺负下鲜卑人的。现在却又不同。鲜卑已经在草原上兴起。乌桓夹在汉廷与鲜卑中间。哪个他们都惹不起。要他们彻底投靠鲜卑人,他们又万分不愿。毕竟去了鲜卑,就是被彻底吞并的下场。到时哪里还有他们乌桓大人的好下场。投靠汉人吧,他们倒是愿意,关键就是汉人也是个冷酷无情的。只把他们当夜壶,用完就算。自内迁以来,每每征发乌桓骑,搞得乌桓人口经常负增长,天怒人怨之下,中平四年,乌桓领袖丘力居索性与原中山相张纯、原泰山太守张举勾结到一起造反了。

    如今乌桓日子难过,既然刘备许下如此多的利好,那么彻底投靠刘备又有何妨。总比投靠鲜卑要来得好吧。去了鲜卑,下场难料不说,关键是汉人若是不与自己互市了,到时又还是要打生打死。何必呢?现在自己什么都不用管,只用帮汉人放牧就能够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一切,何乐而不为?

第五百三十五章 大儒之逝() 
    

    好了,不能光给好处不索取回报吧。有付出就得有回报,这才对双方都好是不是?于是刘备又道:“吾意欲与诸王结盟,日后鲜卑若来,吾将出兵助诸王共抗之。不过,日后汉军出塞,诸王亦需尽力相助,不得推脱。”

    蹋顿等人从狂喜中清醒过来,顿时便犯了难。汉人帮咱们一起打鲜卑人,这倒是好。可是若要咱们帮汉人打鲜卑人。这谁知道你刘备要打成什么样子。当年孝灵皇帝在时,护乌桓校尉夏育、破鲜卑中郎将田晏、使匈奴中郎将臧旻三人各将万骑,分三路出塞二千余里。结果呢,大败而还,死者十之七八,咱乌桓儿郎于此战中亦是折损不少啊。南匈奴单于都因此战受伤死了。留下一大摊子破事。害得於夫罗在外流浪多年……

    刘备见诸王犹豫,便又开口道:“若破鲜卑,吾将于塞外筑城,所得之土,依据尔等之功各有赏赐。”

    蹋顿等一听,再无迟疑,纷纷拜伏:“愿从大将军之令!”

    不打鲜卑人,鲜卑人也会来打自己。既然如此,就抱住汉人大腿吧。将来败了鲜卑,听刘备之意,他还要在塞外筑城驻守,还要赏赐鲜卑的土地给自己。这等好事那还犹豫什么。

    刘备就是这样打算的。2yt看看幽州那狭长的地图。刘备打算将来在驱逐鲜卑人之后,便要沿着边防线向前推进,顺水而上,在大草原上筑城。这些地方,后世根本就是中国之土。不但矿产资源丰富,自然资源也是无穷无尽。干嘛要便宜了鲜卑人?

    与乌桓人定盟之后,刘备又把目光转向了并州。吕布与张辽在并州,收复朔方等四郡,威镇北方,使诸胡不敢来犯。但刘备以为还远远不够。暂时虽然无力再行攻伐之事。不过刘备却可以定下两个小目标。

    一是近期目标,收复受降城、攻打弹汗山。受降城位于长城以北,在朔方郡高阙关外漠北草原上。汉受降城为公孙敖所筑,前105年乌维单于死,其子儿单于继位,其年冬匈奴遇大雪,牲畜多饥寒死,时匈奴部众不安,左大都尉欲杀儿单于詹师庐以降汉朝,遗使至汉求派兵接应。汉朝遂遣公孙敖在塞外筑受降城,驻兵以接应。前103年汉廷因受降城离匈奴太远,又遣赵破奴率2万余骑兵出朔方郡,至浚稽山接迎左大都尉。不料事泄,左大都尉为儿单于所杀,遂发兵攻汉。赵破奴先胜后败,被围于受降城附近,最后被匈奴生擒活捉。汉受降城因筑于塞外,孤城一座,时而归汉,时而归匈。此时却是被鲜卑人夺了去。

    弹汗山是鲜卑人的王庭,在高柳北三百余里。作为一个有情怀有壮志的汉人,自然要攻破鲜卑人王庭,做为自己的功绩。

    二是远期目标,将大汉王朝的北方领土推至龙城一线。冠军侯霍去病能够封狼居胥,大将军窦宪能够勒石燕然而还。他刘备做为一个穿越众,难道还要弱了他们去不成?这个目标那就有些长远了。刘备也不知道等他统一天下之后,他还有没有这个力气去做这件事。不过就算他没有力气,也要让自己的子孙去完成这项大业才是。

    这一年,郑玄七十有五了。老头子去年做了个梦,梦见孔子对他说:“起、起,今年岁在辰,来年岁在巳”去年是庚辰年龙年,今年是辛巳蛇年,旧说龙、蛇之年对圣贤不利。所以他醒来后很不高兴,认为自己只怕活不久了。翻过年后,郑玄自感身体多有不适。刘备知道之后,命太医令给他看病。最后回报是死生常理,天地定数。让刘备做好心理准备。虽知郑玄七十余也算高寿,但刘备仍然避免不了伤感。郑玄是他的恩师,在格物一学上给他的帮助非常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