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帝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少年帝国- 第9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另一条是关于匈奴将领们的。他们一致认为:匈奴数万骑兵围打汉朝数千步兵,却不能拿下。这事若传出去,那还怎么混?如就此放弃,只会让汉朝更加轻视匈奴。所以不能放掉李陵,务必要将这股汉军困在山谷中一网打尽!如实在打不掉他们逃回四五十里外的汉朝平原,我们再撤也不迟…

    李陵总结两条信息,得出一个结论:匈奴是一定要和他决战到底了。只有跑出山谷,跑回平地,汉军才能转危为安。在此之前必须血拼到底!

    血拼开始了。李陵硬是顶住了匈奴人一次次的进攻。双方曾在一天之内交战数十回合。结果是匈奴人被杀两千余人,且鞮侯单于又泄气了。

    李陵认为:只要顶过这艰难一关,等对方锐气一消,自然会打退堂鼓。事实上,且鞮侯单于也准备这么做了。追了这么多天、砍了这么多天,竟是这个结果:没能痛打成落水狗,反被落水狗痛咬。真是郁闷极了!

    正当单于先生萌生退意之时,历史突然在此拐弯!一个陌生人跳了出来!这个貌似无关的人,犹如秤杆上的老鼠。天平向哪里倾斜,完全取决于他那轻轻一跳!

    很可怕的是:这是李陵的人,竟跳到匈奴那边去了!这种吃里扒外的跳法,通称汉奸。决定李陵命运那一跳的人叫管敢。此厮之所以当了汉奸,是因被某个校尉欺负了。便忍无可忍,干脆将汉军出卖了!

    管汉奸告诉且鞮侯单于“李陵快不行了,如你就此放掉他,那就太可惜了”证明李陵快不行的证据有两条:1李陵无救援、2李陵的箭快用完了…一支无后援无弩箭的步军,面对十数倍的骑军,这叫什么?两个字可以形容:等死!

    这情报实在太了。老子还担心汉军在哪里埋了伏兵呢,差点被骗了!又怒又喜的单于决定:既如此,这次就放开手打吧。

    李陵当然知道:没有马,没有箭,没有救兵,他注定是陷在虎口里的羊。但他已想到了一妙计:虚张声势,吓退匈奴人!我们可以叫他是披上狼皮的羊。

    但很可惜,管汉奸连这个情报也一并卖给了且鞮侯单于。李陵还以为一切都在他掌握之中。事实却是:他的一切都在对手的掌握之中!

    李陵和一个叫韩延年的校尉,各率八百壮士,分打黄、白两种旗,要向匈奴人发起一次声势浩大的冲锋!

    13多年前,曾有一叫韩千秋的壮士,自告奋勇亲率两千军队,去平定南越。只是他没有成功,自己反被南越人杀了。而为国捐躯的韩千秋,正是韩延年的父亲。韩千秋死后,刘彻嘉其忠义,封韩延年为成安侯,此次随李陵出征。而我猜测:欺负管敢的校尉,估计就是这个韩延年?

    匈奴军团再次集结,向李、韩两人发起猛进。猛攻的时候,匈奴人还不忘喊话“快投降吧,李陵、韩延年”

    连韩延年的名字都喊出来了,实在太可怕了。李陵第一次闻到了死亡的味道。是的,致他于死的,不是匈奴的千军万马,而是那个可怕出卖情报的汉奸管敢!

    现在怎么办?只有一个办法:逃!于是,匈奴人一路追杀,李陵一路向鞮汗山逃跑。两条腿的当然跑不过四条腿的。李陵想跑,那是门都没有的。不过李陵毕竟是李陵,虽不能跑,却还是一路挡住了灭顶追杀!

    但这一切都只是暂时的。李陵还能顶住,是因汉军此时还有箭。管敢说汉军无箭,那是吹的。事实是:汉军的箭已所剩不多了。为挡住匈奴人,李陵只好将箭都用上!匈奴人箭如雨下,李陵以箭还箭,天空一时间就像闹蝗灾似的,全乱套了!

    李陵的希望是:要在箭全部射完之前,跑出这该死的山谷!然而,汉军在山下跑,匈奴人在山上追。他们跃过汉军,挡住了后路,汉军想逃,已经没路了。更可怕的还在后头:一天之内,汉军仅剩的50万支箭全射完了!

    这次是真的完了。箭完了,恐怕人也要跟着完了…此时,李陵还有三千多个兄弟。没有箭,连长刀都没有,这战还要不要打?要打,那怎么个打法?李陵告诉兄弟们“这战必须得打!没有长刀的,砍掉车轮。取下车轴,充当武器。军队基层干部以上者,持刀笔协同作战”刀笔是干什么的?刻字的。那时候还没发明纸,也没发明笔。于是写字只能靠刀笔。

    连刀笔都用上了,的确很惨。数个手持寸铁的人和数千个手无寸铁的人,就这样如羊被狼驱。很快的,匈奴人就将汉军逼进了鞮汗山的狭谷之中…

    死神真的来了,匈奴人再次对汉军发起进攻。这次,他们连箭都省了,用一种最原始的武器:石头!匈奴人将大石头从山上掷下。三千汉军拥挤在狭窄的山谷里,被砸中的概率是相当高的。

    必须在绝境之中,冲出一条血路来!幸运的是:石头还是认人的,李陵还没被砸中。更幸运的还有:这时候天黑了,匈奴停止了进攻。终于可以喘一口气了…然而李陵马上发现:今晚不要说喘一口气,就是喘十口气,恐怕也没用了。

    李陵趁着黑夜,穿着便衣,不带一兵一卒,独自跑出去视察地形。很久之后才回来。李陵召集大家开会,却一直不说话。最后他终于叹息着说了一句绝望透顶的话“没救了,彻底完了”

史学之父篇() 
那怎么办?两条路:投降、战死!这时,有人站起来对李陵说道“将军威震匈奴,却落到今天这绝境,只怪天不遂人愿。不过将军也不用绝望。当年浞野侯被匈奴俘虏,如今逃跑回国,依然受到天子重用。将军何不就学那赵破奴呢”这话意思明显,劝李陵假降匈奴,另做长计…

    可身负家族骄傲的李陵拒绝了“君且止。吾不死,非壮士也”意思就是:你不要再说了。我若不死,那就太不男人了!

    何为真男人?就是生得坦荡,死得其所!对李陵来说,他身体里流淌的是李广沸腾的血,是大汉军人骄傲无畏的血。以悲壮的生命谱写军人壮烈的歌,这是李家世代的梦想!李陵已做出选择:他将战至最后一刻!

    这是最后的战斗,也是最后的告别。李陵命士兵们砍掉大旗,埋掉珍宝。然后仰天叹息,悲壮的做最后演讲“如我们现在还能有几十支箭,就能逃得出去。可现在,我们什么都没有,与其坐等到天亮,被敌人俘虏,不如兄弟们就此散了吧。我这样做,也是希望你们能有人活着,回去向天子报告”演讲完毕,李陵分给每个士兵两升米、一块冰。并且约好:大家一齐跑回遮虏障的汉军边境要塞会合,之后一起回国…

    半夜,李陵准备突围。汉军敲鼓,发现鼓已经破了。于是,李陵只好与韩延年一起上马,率十余人向匈奴发起绝地冲锋!

    李陵此举,是要引开敌军注意力,好让兄弟们好跑路。果然,李、韩二人成功引来数千匈奴骑兵追赶。韩延年力战而死!

    李陵?他投降了!投降了?这是真的吗?渴望战死,似只是李陵一句天大的空话?

    李陵之败,是最后一根稻草压垮了他。这根稻草,就是那个可耻的告密者管敢!我仿佛看见冥冥之中,李陵被一只看不见的命运之手,牵向远方,再也不能回头!

    李陵败阵的地方,距汉塞只有百余里,其手下兄弟共有四百余人成功逃了回来。而韩延年战死、李陵投降的消息,就由他们带回边塞,而边塞将军又将战报传回长安…

    此时的汉武大帝刘彻,正在京城内静静地。他脸色沉重,表情凝结。他不是李陵创造战场奇迹,而是已做好了最坏的打算,李陵战死的消息。战死,似是李陵对自己、对家族、对国家最好的交待。刘彻是这样想的。

    陪同刘彻等侯军报的,还有李陵的老母及李陵年轻的妻子。是刘彻将他们召来的,并使一会看相的人观察这两个女人。相面人告诉刘彻“李陵老母及妻子,情绪很稳,没死人的丧色”没有丧色,说明她们心里还是挺乐观的。真是这样吗?心情倍加沉重的刘彻似看到一丝火焰在黑暗的深处摇晃。他渴望李陵老母及妻子的情绪,能给李陵带来好运…

    正当刘彻忐忑不安时,军报来了!刘彻这才得知:李陵投降了?这下子,问题可大了!

    投降,说小了是一个人的事;往上说,是一支军队的事;再往上说,是关系到国家面子的事。汉武大帝刘彻奋斗一生,练就了汉朝铁腕拳头,打出了大汉雄风!然而辛辛苦苦奋斗几十年,这下全被投降的李陵给抹黑了!

    刘彻出奇地愤怒了。他马上找来当时被李陵派回来汇报情况的陈步乐。之前,陈步乐因跑腿报喜,刘彻赏了他个郎官。现在面对刘彻的痛骂,陈步乐无言以对,只好自杀…

    紧接着刘彻召集群臣开会,就李陵投降匈奴一事进行讨论。其实根本就不用讨论,庙堂之上,众人个个痛骂李陵。然而众臣之中,有一人犹如看客,冷静地看着同僚们的表演。而他的表现,竟也被正在看表演的刘彻瞄见了!

    命运是什么?有人说:强者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因他凭借本人的力量,可以改变个体的人生轨迹。而所谓弱者的命运,从来都自己手里。犹如风中的浮萍,生死由天,富贵由命…

    此时谁都不会想到:刘彻无意瞄过的这一眼,从此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中华史学之父就此诞生:司马迁!

    司马氏传说为上古时代司天地的重黎氏之后,在周宣王时改姓司马氏,一直以史官为职业。惠、襄之际,司马氏去周适晋。之后春秋战国,天下分崩,司马氏也分散各地。秦惠文王时有灭蜀的司马错;司马错之孙司马靳曾随白起一起打过长平之战,后和白起一起被秦昭襄王赐死;司马靳之孙司马昌在秦始皇时代曾做过主铁官,之后司马昌生司马无泽、司马无泽生司马喜,这算是短暂的职业转型阶段。到了司马喜之子、司马迁之父司马谈这一代又做回太史令,恢复祖业…

    古往今来,所谓大师,从来都是早慧的动物。十岁,司马迁开始诵古文;二十岁周游天下。然后定居长安,优游无事,直到三十六岁那年…

    BC110年,司马迁约36岁另有一说:司马迁这年26岁汉武大帝去泰山封禅。按规矩,身为史官的司马谈理当随行。却因病无缘封禅盛典。司马迁临时替父随行。参加完封禅大典的司马迁回到洛阳,郁闷至极的老父亲估算自己活不长了,于是流着眼泪向司马迁交待了两件事:1家族祖业做史官;2老父遗志,写出一部横震古今的史书…

    司马谈说完遗言,就走了。两年后,司马迁如父所愿,当上了太史令,并开始编写史书。将近十年,司马迁都过着平淡无奇、默默无闻的生活。直到替李陵战败辩解的这一刻!

    刘彻问司马迁“你怎么看待李陵战败投降一事”司马迁雄辩滔滔,归结起来有以下三点:1李陵告别父母妻子,在千里之外奋力杀敌报国,有国士之风。不幸战败,那些安居后方,老婆孩子热炕头的人却要说什么风凉话。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痛;2李陵凭五千步兵,深入匈奴腹地,力战数万骑军,战至最后一刻,矢尽援绝。赤手空拳也要跟匈奴做最后一搏,虽败犹荣,日月可鉴;3凭李陵的个性,我估计他不是真降。只要他不死,将来一定会寻机会报效我大汉。

    司马迁这番话,不但得罪了一帮牛鬼蛇神,竟连阎罗王也得罪了。所谓牛鬼蛇神,就是那帮说风凉话不知牙痛的汉朝大臣;所谓阎罗王,就是汉武大帝刘彻同志。司马迁骂满朝同僚,咱是看得见的。可他怎么和刘彻也抬上扛了呢?

    问题就出在司马迁对李陵评价的那八个字上:虽败犹荣,日月可鉴。除刘彻外,我们基本的理解大概都是,李陵虽战败,但败得光荣,没什么可丢人的,是经得起阳光检验的!

    这句话是替李陵在申辩,仅此而已。但刘彻却认为问题没那么简单。刘彻觉得:司马迁明是替李陵说话,实则是借李陵在骂一个人:李广利!

    曾记否:李广利几次出征,都是以绝对兵力惨胜而归。貌似光荣,实则丢人。可用一句话来形容:虽胜犹败,神鬼泣之。现在司马迁突然来一个“虽败犹荣,日月可鉴”那不是在夸大李陵、贬低李广利吗?

    可不要忘了:李广利是谁的人?刘彻!骂李广利,就等于骂刘彻。连皇帝都敢骂,你司马迁简直是找死!

    我认为:以上这番推论,根本就是刘彻的个人臆想。或许司马迁纯粹就只是替李陵打抱不平。然而刘彻却能联想翩翩,鸡蛋里挑出大骨头,只能说他心虚了…心虚的刘彻直接就将司马迁定成诬罔死罪,准备将他办了!

    在汉朝,不是死罪都必须死。想要不死,有两条路可供选择:1交钱赎人;2腐刑代死。交多少钱?六十万钱;什么是腐刑?通俗说就是阉割男根。如用数学公式简单换算,当时汉朝的男根=60万钱。

    在交钱和腐刑这个问题上,司马迁的思路是很清淅的:只要可以,哪怕借高利贷也要借钱赎命!钱借了可以再还;根没了,怎能再续?可惜很快的,司马迁就发现一可怕的问题:钱,真不是一般的难借…

    听说:人生最悲哀的是人死了,钱没花完;又听说:人生最最悲哀的是人没死,钱却没了。对司马迁来说,他的悲哀的就是:他还没死,别人死活不借他钱!

    为什么不借?原因很简单:他很穷。汉朝诸如李广、张骞、公孙敖、杨仆等人都因作战失利,定了死罪。但他们都是有钱人,交钱赎命,不到几年又是一条好汉,东山再起…这些人之所以有钱,那是因他们的职业都是有油水可捞的。司马迁做的是太史令,主管历史、天文、历法。这等职业,能养活全家就算不错了,还想有余钱?如此没油水、没前途的工作,谁敢借他几十万钱?就算有钱借,估计也没命等着人家还钱了…

    借不到钱的司马迁还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忍痛割根、一条是死。

    死似是最好的选择?士可杀不可辱。自孔孟以来,这是读书人面对人生绝境之时爆发出的一句最男人的话。甚至苏武面对卫律审讯时,也是以身作则,企图自杀殉国。对一有骨气的男人来说,承受腐刑,就意味着苟活,更是意味着一生声名从此将化为乌有,成一世笑柄!如此种种,用一句话来形容:生不如死!

    “有些人死了,他还活着;有些人活着,他已经死了”这是近代著名诗人臧克家对生死价值观的诠释“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是两千年前的史学之父司马迁对死亡做出的最经典解读!

    在那一刻,生存还是死亡?的确是一个问题!无比悲愤的司马迁站在人生的悬崖边上,昂起高贵的头喊道“我要活着。活着,不是让腐朽的**长生下去,而是一个无比高贵的理想。这个理想就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鲁迅曾说“真正的勇士,敢于面对惨淡的人生”司马迁以他的惨淡人生谱写了一曲悲壮之歌。鲁迅将这首歌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首歌的名字就叫———《史记》!名列二十四正史之首!

    由胜利者书写的历史往往夹杂着极不公正的谎言。如没有《史记》,我们今天知道的李氏三代很可能会是这样:李广违抗军令,畏罪自杀;李敢自不小心,死于公伤;至于李陵则无疑是最典型的叛贼。反之如没有李陵之祸,也许不能产生伟大的《史记》,****淫威对人的迫害使绝世史家更看清了历史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