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宋武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天宋武功- 第17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

第七十四章 赵德昭的用意() 
农历七月,正是大夏天,辽东辽阳建州城外,阡陌深深,一个普通去油不普通的小村庄,小村庄山水田园都有,地里的庄稼已经长得齐腰深了。

    一眼望过去,碧绿碧绿的,而在其中,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农”正在田间除草,他挥起锄头,他身边也有好几个“农夫”正在帮忙除草。

    似乎许多人都忘记了他们的存在,如同被遗忘一般,静静地在辽东的黑土地上耕耘着,而烈日炎炎之下,老农也已经淌着汗水,背后粗布衣衫也已经湿透了,他粗喘着气,拿下头顶的草帽扇着风,与此同时他的眼睛时不时地朝着远处被收拾地干干净净的坟头看去,有些哀伤,一丝愧疚,但是心头也有一丝庆幸。

    “主公歇一歇吧。”身边之人极其努力地劝导,连忙跑过去从他手中抢过锄头,“主公,如今二位公子俱在上京城,帮助长春堂做事,若有一日,我大晋能够东山再起,以主公的尊贵之躯,还需干腌臜下人做的事么。”

    “小石头,我知道你是为我好,晋国不过是往事烟尘,何须再次提起,既然我儿在长春堂手下做事,就应该兢兢业业,以后切莫提起复国大业。”人生的大起大落,已经让老翁看清楚了许多事情,自己并不适合当一个统治者,当年开封一战,辽国人攻入开封,在开封烧杀劫掠……老翁以及老翁的家人就成为辽国的阶下囚,他的姬妾、女儿成为辽国贵族胯下的宠物,又先后惨死他们手中,因此对于辽国人,老翁心中隐藏着仇恨,不过对于复国大业,他倒是看开了,去年他差点因为一场病而死,幸好有人出手援救。

    “是……主公。”被唤作小石头的一个中年汉子,低下头去,又各自忙各自的事情去了。

    ——

    “停——”这时候,庄园外来了一对黑衣黑甲的骑兵,大概二十人,为首之人就是杨赞。整座庄园的守卫都是长春堂的人马,自从长春堂意外在辽阳建州找到晋朝后人之时,杨濛就派了长春堂人马与这些人接洽,当年杨濛也是一个亡国的皇子,他暗中发展长春堂势力也是复国大业着想,可是后来遇上赵德昭之后,杨濛将毕生的心血都交给了赵德昭,后来也告诉他一桩秘辛。

    赵德昭没想到建州城外庄园内那个老者居然就是晋朝皇帝石重贵,对于石重贵赵德昭自然不陌生,石重贵是一位能力一般,但很有骨气的皇帝,他敢于同契丹开战,可惜他身边却无可用之人。历史上石重贵亡国后,就被辽国皇帝幽居至辽东,此后他的行踪也成秘密,也只有当事人记得往事,而他们所说的复国大业就是复兴晋朝。

    杨赞已经了庄园内,当他见到那个老翁,也就是石重贵的时候,石重贵眼中一副感激涕零的样子,他拱手道:“多谢杨副统领的救命之恩,若不是你,老朽早就成为冢中枯骨了。”

    杨赞也不知道该怎么称呼这位老人,杨赞兄弟的父亲也在晋朝当过官,此人当年乃是父亲口中的“陛下”,他纠结了一下,最后还是这么叫了,“石……石老。”

    石重贵无奈地笑着:“往事如过眼云烟,不提也罢。”

    接着他似乎想起了什么,说道:“对了,杨副统领此番前来,是否有大事发生。”

    杨赞道:“上个月寅尼吉再败耶律璟军队,就好比在耶律璟的胸口上刺了一把剪刀,令他动弹不得,想必此事也是石老所期望的。”

    石重贵听了杨赞的一番话,饱经沧桑的脸上难道见到一丝笑容,只是下一刻,他道:“不知杨副统领这次前来,有何事相托?”

    “无事不登三宝殿,自然是有要事相商,我这里有一封少主来时写的信函,相信石老看了之后,就明白你要合作之人是谁。”杨赞说完,立马从兜里拿出信函,给石重贵看。

    石重贵听得杨赞一番话,当下就拿过信函,看之……石重贵面上十分惊讶,原来长春堂的少主乃是宋国的魏王千岁,而且自己的两个儿子也在长春堂做事,长春堂称天下第一大势力,那么,魏王拥有这恐怖的势力,想要捏死一只蚂蚁也是十分容易……他抬起头看着杨赞的脸面,满眼尽是恐惧。

    石重贵长长地叹了口气。

    杨赞道:“现在石老知道少主的身份了吧!”

    石重贵将信函收好,然后转交回杨赞手中,随即杨赞问他:“只要二位公子尽心尽力为我长春堂做事,今后二位公子以及石老的荣华富贵,我长春堂尽管保证。石老身边可有亲信,可以将此信带给二位公子,希望二位公子踏实做事,勿要存有他念。”

    杨赞说这最后几个字的时候咬重读音。

    石重贵明白杨赞所言,既然魏王千岁已经把身份给亮出来,当然不是因为要对他们赶尽杀绝,而是将他们视作同盟利益关系,何况他隐隐约约觉得当今宋国的魏王千岁并不是简单的一个少年郎,若跟他作对,自己、自家儿子已经几个老部下,也得不到甚么好果子吃,与其阳奉阴违,倒不如精诚合作,合力共赢。

    石重贵当下急匆匆去到门外,将门外的一个魁梧汉子叫了进来,杨赞的目光见到一个汉子进来,他见此人孔武有力,一看就是个练武之人。

    “小的慕容福寿见过主公,不知主公有何事吩咐小的。”慕容福寿拱手道。

    “上京城二位公子可好?”石重贵问道。

    慕容福寿道:“主公安心,两位公子一切安好。”

    “杨副统领这里有份信函,你速去上京,记住一定要将信函交给二位公子,不得有失。”

    “是。”慕容福寿接过杨赞手中信函,立马出去了。

    杨赞则同石重贵交代了许多事情,虽然石重贵对于长春堂而言并不是非常,可是也有一些利用价值,石家兄弟虽然在长春堂手下做事,可是难保他们不会因为自己的皇子王爷身份而背叛长春堂,今日送信也是警告石家兄弟,长春堂知道他们的底细,而吧长春堂少主是谁这件事情通过信函告知他们,也是希望他们踏实为长春堂刺探辽国内的一举一动。

    杨赞见到石重贵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既然知道了少主的身份,想必也不会轻取妄动。

    两人闲聊了一会儿,石重贵也由刚开始的疑虑重重到最后的如释重负,杨赞说得差不多了,即刻起身告辞,率领手底下黑衣黑甲骑兵朝着北方而去……

    ……

    此刻在开封,赵德昭也于近日得知室韦酋长寅尼吉在杨赞的黑衣黑甲以及德寽勒部乌斯的帮助下,成功击退击败并生擒了大辽主帅雅里克斯。

    耶律璟既然没有搞定室韦,那么乌库部那边想必也是搞不定的……赵德昭听了之后,心中也是十分高兴,看样子自己的搅动之后,北方草原上越发的不安稳了,赵德昭觉得草原上的结盟并不是十分稳固,自己也只有用盐铁等厚利满足一些部落的需要。常言道: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在利益的驱动下,赵德昭相信那些草原上其他部族间也会为他所用。

    当然这只是一个小小的手段,大宋缺少马匹,基本上都是靠西北通过榷场以及私底下的买卖而来,可还是远远不够,赵德昭也是希望从那些部落族长、酋长、可汗那里购买一些马匹,自己这边将一些粮食、落后的武器装备、生铁等他们。

    与此同时,在大辽境内,生女真以及其他部落那里也有一些珍贵的药材,人参、鹿茸、雪蛤等,以及其他紫貂等,在高丽与大辽的交界处,长白山中蕴藏着一座珍贵的宝库。

    大宋国内的商人通过贩卖一些布帛、茶叶等商品,贩卖到辽国境内,而商人则将人参、鹿茸、雪蛤、紫貂等物贩卖到宋国内,迢迢千里,各取所需。

    ……

    还有一件事情,也就是将南汉国的情报透露给赵匡胤,而赵匡胤则是通过枢密院那里得知军情机密,枢密院,主要军事机密及边防等事,而枢密院职方馆则是掌管地图测绘、军机档案和情报收集。

    枢密院职方馆的人也各国境内也有一些接线人,赵德昭倒是可以通过长春堂暗中接近那些人,将消息传递给他们。

    果如赵德昭期望的那样,短短三日工夫,枢密院职方馆知道了南汉国内的军力布防情况,立马将此事上奏给赵匡胤。

    赵匡胤将枢密院一干官员以及朝中其他几个重臣,一同召至宫中偏殿内,商议此事,而大臣因为发对现在征伐南汉,认为等大宋应该过个一二年再行征伐之战。

    赵匡胤当下命枢密院职方馆扮作商人混入南汉境内,绘制地图,搜集南汉军情,同时严密监视南唐国内,在湖南境内加紧训练兵马,扩建粮仓,修建水泥驰道,调集江淮粮食于南境……

    这日晚上,福宁殿中,赵匡胤的案头出现了一份密信,此信由枢密院职方馆北汉国内密探送过来的。

    赵匡胤摊开信函,信下露出四个字:郭无为书。

    赵匡胤抬起头,望着北方晋阳城,他嘴角勾起了笑意,随后他看着信中的大意,十分欣慰。

    ……

    。。。

第七十五章 无间道() 
开封夜幕下,皇宫福宁殿内,内侍行首张德钧催促皇帝赵匡胤入睡,可是赵匡胤还是捏着那份信函,从头到脚再遍,他时候,嘴角露出一丝笑容,旋即恢复了平静。

    在烛火映照下,赵匡胤的龙目炽热,他紧盯着这封信函,若有所思地望着北方,“朕没有认错这个无不为老兄,他果然还记得当年与朕的情谊。”赵匡胤心道。

    往事浮现在心头,十五年前在开封,赵匡胤还是禁军东西班行首中的一个裨将,太祖郭威当时还是枢密使兼领一方节度使。

    赵匡胤还记得昔日那人一身布衣,自“抱腹山人”。他面若雷公模样,一口牙尖嘴利,去到郭威军中,欲杖策谒于军门,投靠郭威。

    郭威见此人,吩咐左右私下打听,亦知他的贤名后,遂起了招揽之心,可是后来郭威登基之后,想留此人于馆军门,却为左右所阻。

    而在“抱腹山人”京城之中待得这些岁月的时候,赵匡胤无意中也结交了此人,后来与他闲聊之时,方知他为人耿直,不知变通,与郭威面前官员争执,而那官员却小肚鸡肠,耿耿于怀,在郭威面前说了他的坏话,后来人云亦云,郭威也这么认为,可惜了,可惜了他的一身才华满腔热血。

    此人无故得罪了郭威身边的臣子,而被郭威不用,朝廷损失了一员人才,真是非常遗憾。

    开封古吹台上,两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赵匡胤想起往事十分感概,后来此人离开开封,去了北方,刘钧即位后就成一国宰执,刘钧得此人,如同得了麒麟之才。

    前段日子,他去信去晋阳那人府邸,今日得此密函,心中十分高兴,这样子他就好比在刘钧身边安插了一个眼线,随时随地监视着北汉国的朝政……

    福宁殿灯火摇曳,赵匡胤觉得累了,方才起身去榻上歇息。

    ——

    远方夜幕,溶溶月光之下,北方一座坚城拔地而起,在璀璨的星光下,窄小的城中,一宰相府内,身着绛色中单的中年男子坐在府邸内。他手中拿着一杯小盏酒杯,暗自斟酌,眼睛望着南方的开封京城。

    前段时间,信函他已经送往开封,此刻想必已经入了皇宫,到达福宁殿内了吧。如他所料,信函终于到达赵匡胤的案头,而且此刻仿佛两人均在对望一般。

    此人乃是郭无为,当朝北汉的宰相,手握重权,上个月他府上来了一个枢密院职方馆的人,来人拿着赵匡胤的密信,郭无为在府内密室中接见了他。

    赵匡胤素知此人的脾气,而且当下北汉国内因为连年战争以及军事上的扩张,一切显得并不好……郭无为虽然手执北汉朝政,在军中也有一定威严重望,可惜北汉朝臣如同老顽固一般,北汉官员认为辽国强大,又有它的庇佑,估计心底倒向宋国的官员并不多……

    可是凡事总有例外,自从宋国灭蜀国后,官员才意识到宋国并不弱,可惜汉国在军事上一直被宋国压制,元气大伤,而辽国因为内乱,自顾不暇,谁还顾得上北汉小国,除非北汉真正从地图上消失,辽国才会真正意识到事情的棘手。

    赵匡胤亲自派出枢密院职方馆的人来到汉国,接近自己,郭无为认为自己跟赵匡胤交情匪浅,而且赵此人也是一代雄主,如今灭蜀后,宋国疆域扩增。

    郭无为拍着自己的大腿,暗暗恨到为甚么自己去了北汉,若是自己在宋国,一定会得到老朋友的青睐,错失了许多建功立业的机会……眼下赵匡胤亲自派人前来,郭无为心中甚是感激,他并不是一个死衷,知道良禽择木而栖的道理,当下回信一封,转交给枢密院职方馆的人他转交给宋国皇帝赵匡胤,枢密院职方馆的人离开晋阳城后,便回了开封。

    郭无为这几年也累了,北汉的局势时好时坏,而今并不好,皇帝刘钧也只能暂时打消南侵,休养生息。

    纵观当前北汉后宫之中,郭皇后膝下无子,刘钧也只好过继几个,刘继恩外甥兼养子刘继元刘继恩弟刘继钦刘继文与刘继业后改回原名杨业。

    太原尹刘继恩资质平庸,刘钧常常对臣下郭无为抱怨刘继恩无治国之才;而刘继元此人残暴,其妻段氏素来与郭后不和;刘继钦刘继文资质平平,不足以充当大任;刘继业杨业乃是一介武夫,麟州前刺史杨信之子,读书不多,但为人忠烈武勇,甚有智谋,骑马射箭一一在行,只是此人不喜政务。

    所以说刘钧身后并无出色的继承人,此事也是一个困局,自己毕竟不好插手皇家内事。

    郭无为又想到往事,当年他曾经想投靠还是枢密使的郭威,后来郭威称帝时,郭威也打算聘任他当军师,可惜因为官场上的事情,郭无为并没钱贿赂京中高官,且他长相凶神恶煞,因为一件事情顶撞了上司,上司在郭威面前谗言后失去了郭威的信任。

    乃至后来的岁月,郭无为幸好遇上了那时候还是禁军一员的赵匡胤,两人成为莫逆之交,私下关系十分要好。在京城开封,郭无为呆了很长一段时间,那时候赵德昭也曾见过这位长相如同雷公的郭叔叔,赵德昭并不知此人是谁,于是乎也就没有多想。

    郭无为眼见自己没有被当朝皇帝重用,便鹤立独行,布衫飘飘,如同一个隐世之人,默默无闻地回了武当山。

    他岂能自甘堕落,一辈子躲在深山之中,老死山林,过着闲云野鹤般的生活,他这样子不过是想在乱世中隐遁山林,如诸葛卧龙庞凤雏一般时机出仕……

    此后,郭无为离开武当山,一路北上,便到太原闯荡去了,刘崇死后,刘崇的儿子刘钧即帝后,听说此人自诩诸葛,一合计,北汉朝堂正是用人之际,于是三顾茅庐一样把他请到了朝中,倍加宠信,后来刘钧征召郭无为为谏议大夫,不久,又以其为相,执掌国政。

    郭无为成了北汉掌控实权的大臣,他恨郭威,一朝想入天子堂,却不料襄王有意,神女无心。当年自己意气奋发,却被像打发要饭的乞丐一样,给打发走了,认为这是对自己的羞辱。

    成为宰相后,郭无为整顿朝纲,操练军队,时时刻刻准备南侵,先败于晋州,后乾祐七年败于高平,晋阳一战中,周国围困晋阳长达数月有余,晋阳差点被周国攻下,北汉屡战屡败,不得不依靠辽国的帮助。

    刘钧继位后,勤政爱民,礼敬士大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