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宋武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天宋武功- 第12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那就有劳爹爹了,昭儿没事了,就告退了。”赵德昭转身便走出福宁殿。

    自赵德昭走后,赵匡胤爱不释手,一直都在看奏疏上面的内容。

    而方才在赵德昭的奏疏之中,就提出了好几个不同的观点,比如这个殿试,殿试始于唐。

    史载自武后载初元年(689年)二月开始,但是之后并没有形成常规制度,而今赵德昭又提了出来,要求在省试之上增加了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而且实行殿试,也是为了尽量削弱世家大族把握科举取士的权利,也是为了削弱考生和主考官之间的紧密关系,有利于防止官员营私舞弊。

    又比如赵德昭要求废止铨选,按唐制,士子进士及第后只是取得了任官的资格,还不能立即做官。如唐代大名鼎鼎的韩愈,三次参加铨选均以失败告终,十年不得为官。而废除铨选,可以体现朝廷优待士人,放松录取的门栏,规定只要进士及第立即授官,名列高等的还可直接授高官。

    ……

    除此之外,赵德昭的奏疏中提到了“锁院”制度,“弥封”制度,“誊录”制度,“按榜就座”,代笔之禁,继烛之制,严禁考生挟书,科举考试内容以“经义”代“诗赋”,录取名额增加,松弛门第观念等等。

    当日下午,赵匡胤紧急召集宰执几人,召开偏殿会议,召集宰执先行商议科举之事,其后宰执相召之后,听其赵匡胤手上科举之制改革,皆对其奏疏之中提出的科举十分感兴趣。

    次日朝会之上,文武百官听闻奏疏中提出的科举之议题,也对这份奏疏十分感兴趣,当然了百官也提出了反对意见,但是多数官员还是支持赵德昭奏疏中提出科举的意见的。

    于是乎在赞同声音之中,朝廷开始在省试之上加了一个殿试。

    时间已经到了农历二月初,大宋朝廷所举行的科举考试,仍依五代旧制,每年举行一次。只不过今年的名额开始增多,而且从下一届开始难度开始增加。

    今年是大宋朝廷举行开科取士的第二个年头,此时此刻在京城之中,礼部开始举行省试,省试之后再是殿试。

    省试在京城举行,由尚书省的礼部主持,一般安排在二三月进行,因此又称“春试”或“春闱”。省试之后产生的一些名额再由皇帝亲自在殿堂之上进行考核。

    省试以及新出来的殿试,是一场很重要的考试,每逢省试验,京城为之倾动,试前要举行隆重庄严的仪式。

    去岁建隆元年,大宋朝廷就举行了第一次科举考试,当时录取了十九人,唐末五代以来,每科进士都在二三十人以上,由此可见,赵匡胤的采纳人才的宁缺毋滥。

    而且赵德昭也知道大宋初期的科举制度是沿袭前朝制度,存在一些漏洞,而且他希望有一个完美的科举制度让大宋朝能拥有更多的人才,因此他在第二年省试之前,就已经将科举改革的册子递交给赵匡胤。

    而此刻在京城之中各家客栈之中已经挤满了进京赶考的士子。

    礼部贡院考试当日,设香案于阶前,主司与举人对拜。一系列仪式举行后进行考试。

    这几日乃是省试,过了几日省试完结之后,便是殿试,由皇帝亲自对士子考核。

    殿试后按照赵德昭所言,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通称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一名通称传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那日大宋天子赵匡胤还下旨:“考试及第后,不准对考官称师门,或自称门生。”

    自此之后,所有及第的人都成了天子门生,而且之后正式定为三年一次。每年秋天,各州进行考试,第二年春天,由礼部进行考试。省试当年进行殿试。

    殿试成为科举制度的最高一级的考试,并正式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科举考试。殿试以后,不须再经吏部考试,直接授官。

    自此,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誊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方法。

    ……

第五十三章 历史宿命、李璟崩卒() 
(亲们,我弄贴吧是为了收集资料,以便于写作。)

    科举改革之后,为大宋朝廷输送了大批的人才,而自此之后,科举考试也成为了大宋朝廷的人才选拔惯例。

    而在水稻实验区,占城水稻在本土长势良好,也发挥了它的优势,比本土水稻显得更为优良。

    建隆二年二月,荆南高保勖进黄金什器。甲戌,赵匡胤幸城南,观修水匮。丁丑,南唐进长春节御衣、金带及金银器。己卯,赵匡胤赐天雄军节度符彦卿粟。禁春夏捕鱼射鸟。

    与此同时在南中国海,几艘海船正往北驶去,而在船上装载了大量的贡品,这几艘海船乃是三佛齐国派遣使臣往宋朝进贡的船只。

    时间辗转到了三月丙申。

    此刻南方,大宋派往流州的官员、百姓等皆在新建的基隆港口下港,根据朝廷的规划,这些百姓暂时安排在基隆港口附近。

    百姓下港口之后,见其周围方圆百里之内人烟稀少,就在基隆附近开始探查地形,然后修建房屋,开垦荒地,播种粮食。

    而掌握水泥技术的工匠们开始在基隆附近修建水泥厂,为开辟基隆做准备。

    水泥厂建成之后,基隆开始修建港口,居民楼以及各项公共设施,其他居民则开始往基隆西边迁移,在那里将建设流州的府衙——台北府。

    而在流州,金瓜石矿已经成为流州的第一大矿产。

    一个月后,农历四月。

    大宋派往占城的军队及官员随同占城使臣阿木木菠萝已经到了占城海边的港口,在下了港口之后,阿木木菠萝就领着大宋鸿胪寺官员去皇宫参见国王。

    而在另外一边,卡宴这边受梁王赵德昭的委托,开始在占城国内选择地盘,设立了广味集团在占城国的第一家分号,卡宴根据梁王的设想,又融入了占城当地菜系的特色,推出了新式菜肴,这几日,广味酒楼内,虽然算不上宾客爆满,但是这在占城首都也算是一大特色了。

    五月,丙寅,三佛齐国船只来开封,献方物,之后按照与占城国相似的对待,朝廷再次派出使臣前往三佛齐国,两国缔结友谊。

    之后,顺带厨子一同出使。

    五月丁丑,盐池枯竭,赵匡胤遂以安邑、解两池盐给徐、宿、郓、济。之后赵德昭上奏,赵匡胤在齐鲁、流州西岸等近海附近开辟盐场,以水泥作为围堰,全部按照后世盐场的标准,建设日晒盐盐场,又言令盐政收归中央,地方不得干涉。

    贪官污吏还是存在的,庚寅,供奉官李继昭坐盗卖*官船弃市。

    之后东西二京的水泥路修筑好了,这是大宋国内第一条标准意义上的国道线,赵匡胤下令赐名东西京专道一号线,之后皇帝诏诸道邮传以军卒递。

    一号线路修筑完成,接下去,朝廷又开始陆续修建大宋国内其他道路。

    而在福宁殿内,皇帝赵匡胤最近在思考削弱武将的权力,

    之前赵普已经多次上奏,请求皇帝削弱武将、节度使手中兵权,赵匡胤心知这些武将都是自己的兄弟,因此这上面迟迟未动手,先前禁军那边也只是淘汰了一批弱兵,收回了地方节度使的一些权力。

    但是陈桥之变,乃是赵匡胤心头的一块心病,他也多次向宰执求解,只不过赵普言辞激烈,赵匡胤多次未表态。

    而赵德昭也知道赵匡胤心中的纠结,因此搜刮脑袋瓜子,这才想出一个军校的方法以及开设武举,择优选择。

    而且这项决议的实施,应该在杯酒释兵权之后,再实施,到时候等节度使武将手上的兵力削弱之后,再甩出这一杀手锏,既削弱武将兵权,又能培养一批军校生,对朝廷忠心耿耿。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之间就到了七月。辛未,晋州神山县谷水泛出铁,方圆二丈三尺,重七千斤。

    历史按照轨迹前行,只不过其中一些已经被赵德昭改变了,只是在这段日子,最让赵德昭恐惧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七月壬申,赵匡胤以光义为开封府尹,光美行兴元尹。

    赵德昭还在城外,听闻小贵子匆匆报到,此事在耳,他大呼惊叹,事情还是发生了。

    因为开封府尹并不是一个闲职,相反他相当于一个直辖市的市长,比市长权力大些。

    开封府尹是大宋一个重要的官职,它位在尚书下、侍郎上,一般是从一品或二品官衔,下设官吏有判官、推官、府院、六曹等。府尹总领府事,掌管京师民政、司法、捕捉盗贼、赋役、户口等政务。

    而这个时期的开封府尹权力还是有一些大的。

    而在原本的历史上,赵德昭的皇叔赵光义把持开封府尹十五年(建隆二年七月(961)任开封府尹,至开宝十年十月登基后离任),广收大量人脉,在暗中形成了一股与皇权赵匡胤,相权赵普相互对峙的势力。

    这三股势力相互而成,谁都奈何不了谁,可是现在赵德昭非但没有改变赵光义被任命开封府尹的历史宿命,反而让自己陷入怪圈之中,而当下无庸子尚在流州闲逛,在京城之中,自己能够依靠的谋臣就只有苗训与赵普了,苗训虽然有才,但是不喜结交权贵,而赵普现在官微,头顶上有王朴、范质等四朝元老宰执,此人热衷权力,而且在接下去的时光之内,会成为继王朴、范质等人之后的大宋宰相。

    武凌清见到赵德昭方才还是高兴的样子,一下子神采黯然,还有些无奈与愤怒,听闻腹黑男赵光义成为了开封府尹,他也对这件事情十分无奈,但是自己与赵德昭作为穿越者,赵德昭又对历史十分熟悉。

    武凌清劝慰自己的好友,凡事三思而行,暗中谋动,他相信凭借赵德昭与自己,一定会大获全胜的。

    赵德昭辞别武凌清,就回宫了。当日赵德昭在去福宁殿的路上,见到了赵光义从福宁殿方向出来,看来是父皇赵匡胤已经任命他为开封府尹了。

    赵德昭见到赵光义,脸上立即露出尴尬的笑容,拱手道:“侄儿恭贺三叔升任开封府尹。”

    随后赵德昭站在赵光义的身旁,四目相对,赵德昭从赵光义的眼中看到了一丝得意劲儿与讽刺意味。

    赵光义面颊之上红光满面,则呵呵道:“哈哈——昭儿,叔父这是小登科,算不上的。”

    “三叔见笑了,昭儿明日为三叔、小叔庆祝一番,这侄儿的酒席已经在酒楼备妥当,到时候烦请三叔小叔一道同去。”赵德昭说道。

    而他毕竟是自己的亲叔叔,可是这个亲叔叔日后会不会再次成为一个禽兽腹黑男,这个赵德昭还真是不能打包票,但是凭借自己多出一千多年的知识与经验,他还是有方法对付被权力腐蚀的赵光义的。

    赵德昭尚存在一丝恐惧与不安,而他也在暗中调派长春堂与飞雀监视皇叔赵光义,以免让他暗中做大。

    赵光义顺下了赵德昭的邀请,便转身而走,恰在此刻,小叔赵光美也从福宁殿出来。

    远远见到赵光美,赵德昭的心中也有一丝迷惘,他不知道在权力下,自己的亲人日后会变得如何,但是他相信他一定会改变历史,逆天而行。

    赵光美现如今毕竟还是个少年,对于权力而言,他并不完全清楚,可是权力是把双刃剑,日后谁知。

    赵光美见到赵德昭,立即迎上来,拍打赵德昭的肩膀道。

    赵德昭被拍得生疼,他拱手贺喜道:“恭喜小叔行兴元尹,明日我已经邀请了三叔以及小叔,一道去酒楼庆祝。”

    “多谢昭儿,小叔还有事情先走一步,明日见。”

    赵德昭望着三叔小叔的背影,叹了口气,他仰望老天,心里大呼:老天爷,我要逆天而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刻,洪都新建造的皇宫之中。自从李璟迁往南都,已过了数月,但洪州狭窄,宫府营廨,都不能容纳,群臣日夜思念回去,李璟后悔愤怒不已。

    这一夜,风很大,李璟躺在床上,身旁只有一个妇人。

    “咳咳咳——”

    “陛下,保重龙体要紧!”一位中年妇女坐在李璟身旁,然后端着一碗药,一口一口地在喂药,此人正是钟皇后,只见她双目红肿,凤目四周尚余泪渍。

    “不打紧,喝一些药就好了,朕的身体朕清楚。”李璟说完喝下了药,只是尚在咳嗽之中,事实上他十分清楚自己的身子,恐怕大限将至,就在这几日了,只不过他还在悔恨当初迁都的决议。

    等皇后走后,他难忍咳嗽,忽然抄起旁边一块手帕,捂住嘴巴,一声剧烈咳嗽之后,他摊开手帕,见到手帕上面落满了片片雪花状嫣红之物。

    随后李璟将此手帕收入袖口之中,然后提笔开始写下遗诏。

    三日后,唐国国主李璟在洪都崩卒,死时十分悔恨,时年四十六岁。

    而在江宁府中,太子李从嘉正在东宫之中与人饮酒作乐,身旁太子妃正在拨动琴弦,弹琴助乐,李璟崩卒的消息尚未知晓。

第五十四章 福宁殿密谋() 
是日夜晚,东京皇宫福宁殿中,赵匡胤刚批阅完奏疏,停下手中的朱笔,刚要从座位上起身,而恰在此刻,内侍张德钧禀告梁王赵德昭在殿门口。

    如此深夜,赵匡胤心知自己的儿子定是有大事,因此也压制住心中的苦水,宣赵德昭进殿。

    赵德昭快速进殿,步入御桌前,拱手而立道:“昭儿深夜打扰爹爹,希望爹爹见谅。”

    说完,赵德昭从袖口之中抽出奏疏,上前递给赵匡胤,道:“爹爹,这是孩儿关于地方节度使以及禁军的陈述建议以及方法。”

    “哦?是吗?”赵匡胤自从大宋建立之后,就一直在思考削弱武将手中兵权之事,只不过在陈桥兵变从龙之臣中,大多数都是自己的兄弟,关系密切,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也不好对付,而文臣之中,乃赵普与自己关系密切,而赵普多次上奏要自己削弱武将手中兵权,而在去年,他就提拔自己禁军兄弟官职,对禁军也淘汰了一批兵力,凡此种种,只不过从一小部分改善了些。

    帝王之术,讲究平衡,韩非子也说过帝王之术乃是御臣。不让武将做大,避免武将弄权,乃是悬在赵匡胤心头的一把刀。

    就在前几日,他任命自己的亲兄弟赵光义为开封府尹,赵光美为兴元尹,在文官集团之中插入皇族子弟。

    而王朴、范质、魏仁浦、王溥等人乃是周朝旧臣,现如今朝堂之上,文官之首皆为前朝臣子,而赵匡胤这边,赵普是自己的潜邸旧臣。

    今夜自己的儿子准备了一封奏疏,赵匡胤希望在走书之中能够看到不同的观点。

    赵匡胤接过赵德昭的奏疏,看了起来。在赵德昭的奏疏之中,也说明了武将弄权的祸害,唐代藩镇之乱乃是前车之鉴,勿要蹈覆辙,而且当务之急乃是削弱武将手中的兵权。

    去年在平定李筠及李重进叛乱后的一天,赵匡胤下旨召见赵普,他希望解决从唐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换了八姓十二君,争战无休无止,欲灭天下之兵,建国家长久之计之策略。

    赵普精通治道,对这些问题也早有所考虑,他曾经提出地方藩镇太重,君弱臣强,只要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然就安定了。

    数月间,赵匡胤一直都在暗中进行削弱兵权的行动,对其一些武将采用明升暗降之操作方法,而今日赵德昭再次提出了这个问题,也是看到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