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三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锦绣三国- 第13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吴国一个档次甚至还不如?齐国的国号又不是被谁占了,为啥不给俺封?这其中的高低尊贵要是被天下人知晓了,估计都明白自个受了刘协的疏远,可悲自个那位三弟还叫嚷着要当鲁国的大司马……

    不过,一想到能够一朝成为一国之君,刘备心底还有有点小期待的……

    这边刘备郁闷着,那边最迟收到了诏书的孙权却是又惊有喜又悲又忧。惊喜的是孙氏倒是没白白保管玉玺,倒是还沾了那传国玉玺的光,搭上了此裂土封王的末班车,实现了孙氏的夙愿。悲伤的是孙权想起了为此而战死沙场的父兄,忧虑的事是,张绣已经在江东集结了重兵,看架势是要一劳永逸解决江南之患的。

    不过因为这份诏命,孙氏还能因此再拖得一两月的功夫来备战。

    裂土封王降汉为国的诏命自然是要遵从的,这是七位诸侯王共同的心声。不过谁也不会傻到立即接受了诏命,那就未免太猴急和吃相难看了,必定为世人所鄙不齿。

    于是各家第一时间便向长安派出了使者,使命自然是恳请刘协收回成命,自表忠义臣道云云。其中尤以刘备表现的最为恳切,在听闻诏命之后居然昏死过去,醒来之后边口吐鲜血边向着西边天际大哭汉室百年社稷,最后还要亲自前去长安死谏刘协不可弃社稷宗庙于不顾等等,那是一个悲切万分,听说差点就因不吃不喝吐血流泪一命呜呼……

    刘备最后自然是没有踏出徐州城半步的,因为就在他摆出了一个架势准备去长安的时候,徐州万民跪地请愿,望刘备以身体为重,以大汉治下的徐州为重,另派他人往刘协处请件。期间甚至还有不少老者以撞柱相逼刘备,请刘备体恤爱民保徐州安宁,刘备的长安之行,这才堪堪作罢……

    各家的使者到了长安,刘协已经是按照王宫的规制重新大致修缮了长安宫室,并撤去了所有天子御用之物,也不在戴十二冕旒,而只戴诸侯王所用的九旒冕冠接见各家使者。

    眼见刘协决心已定,各家使者自然是偷**喜。大家一起请天子收回成命,天子不准,再请,不准,再请,仍不准。

    所谓三让三辞,本应由各家诸侯亲自来客套。但是现今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于是让使者全权代劳。

    这些使者自然是明眼人,一块在长安待了一个月天天痛哭流涕为自家主公请辞刘协的诏命,磨呀磨的等到那些心里对降汉为国四处封王一策不满的汉室旧臣也是不耐烦了,呵斥这群厚颜无耻天杀的滚出长安,事态一闹,天子终于又出面了,又是一番集体请辞,刘协也是终于不再面无表情,随着痛哭流涕了一场,哭刘氏之运,哭大汉社稷,但最后仍坚持己命。

    戏演的差不多了,各回各家各找各主。时间却是已经偷偷进入了西元200年。刘协于上年年末已经废去了建安的年号,该年号为始业。历史上的建安五年,西元200年便为始业元年。

    这年正月和二月,被封国的七位诸侯王于各地各择吉时拜谢汉室之恩,承天受命,进位为王。然后各自立都,对麾下文武封将拜相,各授爵位名号,在此不一一细表。除此之外各国并不立年号,仍沿用汉国所用之年号,以示尊汉宗统。

    这一事件,后来被完整地称为“禅国封邦”。

    有言是“秦失其鹿,天下共逐”“汉失雒阳,群雄并起”,东汉王朝自董卓一把火烧了洛阳,其气运倾颓之势便是不可逆转。眼下人心迷乱,群雄割据,欲想光复汉室往日荣光,唯有大破大立。

    刘协的目的诸侯王们也并非不清楚,这些诸侯王们自然也不会忽视掉刘协以及汉室集团的野心。但是目前各诸侯王还是不会向汉室哦不现在应该是汉国下手,毕竟才拿了人家一个天大的好处,转眼就跟人家翻脸,任谁的脸皮厚的厚不到这种程度。

    刘协需要的就是这点时间来积蓄力量,来啄顺自己稚弱的翅膀。

    一切都在刘协的算计之内,“禅国封邦”这数月时间,天下几乎并无大的战事,更没有哪方势力侵入关中地区。毕竟没有不想裂土封王的诸侯,若是在此关节有不开眼的作乱,势必为各大势力集团绞杀得渣都不剩。

    但是这一焦点事件却是影响到了张绣的征伐计划。本来张绣是打算正月就出兵江南,彻底解除孙氏的威胁,兼并荆南四郡一统长江以南的。但是随着禅国封邦,张绣和孙权都一道成为了刘协点封的同等诸侯王,却是不大有好的借口立即开战。

    张绣行事的一贯原则是低调,能不当出头鸟就不当。眼下天下刚刚分为八国,总不能自己成为第一个打破这微妙的和平关系的诸侯王吧。

    除此之外,因为忽然之间成为了一国之主,张绣却是凭空多了许多事务迫切需要处理,比如自己的楚国的官职军制设置等等,却是更大的增加了出兵的难度。

第二百二十六章 新鲜出炉() 
但是张绣还是在正月出兵了。国家社稷初建,各种典制尚处于草创阶段,文武百官没有晋封安置,这些都是对于出兵的不利因素。然而张绣有这些麻烦事,同样也代表着孙权那边也有同样的压力,相比之下,还是孙氏会更为头痛一些。

    在派出使者赶赴长安的这一两个月,张绣在寿春也没闲着,整天和手下的文臣谋士合计着古往今来各种官制典法的利弊,因为现今张绣手下并不缺乏对于历朝历代官制法典国策有研究的学者型人才,加上还有纵穿中华两千年历史穿越而来的历史发烧友张绣在一旁对手下的臣僚提出一针见血的利弊分析和具有划时代建设性的意见,在派出去的使者复命回来之前,张绣集团却是依照着东汉官制并结合当下时代现状实情确定下了一套极富有改革创新性的官制。

    之所以在禅国封邦一事尚为尘埃落定之前便积极确立国策国制,倒不是张绣有多么猴急想当一国之君,而是现在是个人都清楚这是早晚的事。汉失雒阳,群雄并起。这一天下大势已经没有了回转的可能,体验了一方之主的各地诸侯们断然不会将手中权势拱手相让,要想解决这些,得靠实力说话,但如今,势力最弱的,恰恰是汉室。

    没有实力就没有话语权。若是当下张绣直接不认汉室直接称帝,天下人都是无可奈何的。因为淮南和江东人心所向,因为手下有无数渴望建功立业封侯拜相的文武英才的支持,因为麾下有数十万只忠于张绣一人的军队。而天下人也不会像前几年袁术称帝时一致的谴责咒骂追讨,毕竟一方面张绣和袁术两人在为人为政上天差地别,而另一方面眼下的情势也实在没有哪方势力愿意主动招惹张绣。

    曹操?官渡一战精兵尽丧,大将悉数负有轻重之伤。张绣没有趁他病要他命都算好的了。

    刘备?十万徐州军听起来不弱,但实际战力还不一定打得过张绣麾下的淮南军。

    至于另外两个邻居,刘表和孙权,这两方势力加在一起张绣也是不会眨眼的。

    再至于南边交州的张津,张绣则是直接忽略了。

    正月,使者蒋干从长安日夜兼程返回寿春,带回了原汉天子刘协的禅国封邦定诏。

    早在张绣征讨江东时便被蒋干用三寸不烂之舌从豫章郡劝至张绣帐下的华歆领头力劝张绣接受诏书,受命为楚王,以顺楚越士民之心,应天降祥瑞之命;施德布威,安定一方。

    又是三请三辞,张绣终究还是半推半就地接收了楚国之封。于是祭天拜地,成典明礼,设置百官,封侯拜相,昭告天下,大赦四方。

    有袁术先前在寿春所建所为,天坛和地坛甚至宫殿宗庙都是现成的,还有礼官驾轻就熟进行登基大典,一切都井然有序,没有任何的差错,大楚国便新鲜出炉了。

    张绣一贯崇尚简单低调,就算是登基为王,仪式仪仗什么的也是极尽简约风格,并没有丝毫向普通民众征缴多余国税,也没有征调民夫。人力物力不是从军中直接抽调,便是从府库中划出一部分使用。

    没有轰轰烈烈,没有恢弘万象,也没有人尽皆知,一些较偏远的乡县得知立国的消息,甚至是张绣结束了对孙氏的战争之后。

    简单来说,张绣在立国的一开始,便期望定下一个一切从简高效的风尚。

    张绣首追叔父张济为楚武王,号婶母邹氏为武太后,建都寿春,并建立了张氏楚国的宗庙。

    在官制上,张绣在延续秦汉以来的三公九卿制度的基础上糅合了符合时代发展的新内容,并改革了有关的官制品秩职权,使得各个官职之间更加得以权责分明且协调分制。

    设丞相一职,并拜前汉光禄大夫贾诩贾文和为开国丞相,并殊封贾诩为翊国君,爵位一等。

    掌管民政财经的司徒一职由前汉豫章太守华歆代领,掌刑罚廷狱的廷尉之职由同样是前汉名守王朗代领。

    原九江太守袁涣则晋封为掌管吏事监察、规谏得失的御史大夫。而谋士陈宫则任执掌武事的太尉一职。

    掌管所有宫廷事务的光禄勋则直接由原寿春宫令袁胤担任。会稽阚泽调至寿春任掌礼教文化之事的太常,原张绣主薄阎象则任掌管王室私府的少府一职。

    楚国以丞相、大将军、太子太傅为三公。然而除丞相由贾诩担任外,其余两个三公之位张绣集团内并无有足够资历者充任,暂且空缺。

    九卿分别是御史大夫、太尉、司空、司徒、司农、廷尉、光禄勋、太常、大鸿胪,现只有六卿担任。

    张绣乃是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任命三公九卿的,考察了这些人的综合能力和特长以及资历名望才加以任用的,可以说,现今位列楚国三公九卿之列的这七人,其能力或品质都是张绣集团中独一无二的。

    当然,这并不是说张绣集团中就没有其他人的才能盖不过这几人。比如鲁肃诸葛瑾和陆逊周瑜,这三人任何一位的才干都是当世数一数二的,在后世也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但是,重要的是但是,这几人包括张辽一样,当下他们的才干还大都以潜力的形式存在,还没有完全磨炼成长出来。纵然这几人大都少年早熟,才干也勉强可以胜任如今这楚国的三公九卿之职,但倘若少年高位,其结果只能是揠苗助长。

    而华歆王朗等人正值壮年,成熟稳重,更适合托付军国重事一些。

    当然除了这个原因,空出来的两公三卿之位,也是能激发当下张绣集团其他文臣武将的竞争的,这也是张绣的一个考量。

    除去三公九卿的任命,剩下值得一提的就是一些中枢职务、重要武职和地方职务了。

    楚国实行郡县制,划国土为九郡。分别为淮南郡、临淮郡(两郡为九江郡所分),庐江郡、蕲春郡、吴郡、会稽郡、丹阳郡、新都郡、建安郡。各郡置太守、郡丞、都尉。具体长官在此不一一细表。

    楚国军队共大致分为五部。东西南北各一部,中央一部。东西南北四部设置征、镇、安、平四将军,以四征为各部都督、张辽高顺纪灵张勋原四大将即为四征将军。中央一部又分为南北两军,北军由中尉统领,将兵者号执金吾,负责戍卫宫廷。南军由卫尉统领,将兵者号为卫将军,负责都城禁卫。

    楚国另有骠骑将军、车骑将军、舟师将军,与卫将军同级,四将军皆等同九卿。但除都督水师的舟师将军和卫将军之外,其他两个并不常设。

    此次征伐孙氏,出动的便是舟师将军周瑜统领的楚国水师,征西将军高顺部和征东将军张勋部以及中央南北禁军的一部分。

    当年的张绣军如今的楚国军队,早已和当年充满着雍凉关中边塞特色的军队有了很大不同。通过在淮南以及江东的招募编练新军,归化遴选山越精兵猛卒,已经是完成了初步的养精蓄锐。兵马总数将近四十万,还只是正规军不算郡县乡兵,加上可用的未征召的兵源青壮,足以动员百万大军!

    如今楚国最精锐的部队虽然仍然是张绣从关中到宛城带来的西凉军,但由张辽高顺纪灵张勋整训的部分军队已经代替数量不多的西凉军成为了主力军。张绣也一向有意留存保护这些嫡系死杆,近年西凉军上的战场却是愈来愈少。现今更是一股脑被编入了南北两军,就算打仗也是部分轮流出战。

    就好比这次亲自征讨江南,南北禁军八校尉部张绣只带了四部比较适合南方丘陵河泽作战的兵马,其余一概留守。

    因为主战场是原豫章郡,是故此战张绣亦让大司徒华歆一同随军并任监军。

    正月末,楚国十六万马步军、两万水师,水陆并进直取豫章。楚王张绣坐水军战船,亲征吴国。

第二百二十七章 彭泽水战() 
对于楚国的大举来犯,孙氏自然是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又或者说是没有想到张绣集团会如此迅速发动战争。

    事实上,因为孙氏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荆南地区,张绣派往长安的蒋干都回到寿春一个多月了,这边孙权派出去的使者才带回了刘协的定诏。是以孙权前一天刚接受到了禅国定诏,还没好好高兴一番,当天夜里便是从边境紧急传来了张绣军出兵的军报。

    张绣军的水师在一年前开始由周瑜吕蒙两人主导,在原扬州水师的基础上扩充重建。在张绣的特意授权一下,动用了上万的民夫,整修了数座船坞水港,又征调了淮南以及江东吴郡和会稽的所有船匠,一年时间,不长也不短,也整修新建了数百艨艟斗舰,用于征讨如今困厄孱弱的孙氏是绝对够用的。

    而周瑜和吕蒙训练水军的地点,选择的是距离皖城很近的庐江郡南面的彭泽湖,湖对面就是孙氏的水师。是故北湖这边的楚国水师刚有异动,南湖的孙氏水军立马报告了异常。

    孙氏集团如今的水师都督乃是蒋钦,得到手下轻舟斥候的探报,彭泽北湖的张绣军水师战船悉数开出水寨往南湖而来,蒋钦一面命人快马往临湘通报军情,一面擂鼓聚军,随时应变。

    周瑜亲自统领的楚国水师停在了江面上排好阵列便不再动,这边蒋钦望着张绣军水军战船看了半天,终于是察觉到了些许不对劲。

    来不及向部将解释,蒋钦当即带麾下水师全军出战,直接正面进攻楚国水军。

    张绣军的战船悬挂的是临时赶制的“楚”字大旗,将卒的甲胄服饰样式颜色什么的也没来得及改换,仍是原来的模样。而蒋钦手下的战船,主旗仍打的是“汉”字大旗,以及大大小小的“孙”“蒋”字旗。

    于是这下形成了一股错觉,“楚”旗军队与“汉”旗军队针锋相对,不仅让人想起了一个词语——楚汉相争。

    张绣本人亦在一艘楼船之上,准备一睹古代水战的风采。

第二百二十八章 调虎离山() 
陈宫引出蒋钦的计策很简单,那就是先让周瑜统领水军先不要进攻吴军水寨,而是摆出一副封锁江面的态势,使得蒋钦疑惧楚军水师在掩护十余万步军在后面渡江,而不得不出寨急战。

    此时的彭泽湖就是后世所说的鄱阳湖的前身,不过却和后世的鄱阳湖有很大的不同。其主要的不同就在于,后世的鄱阳湖位于长江以南,而此时的彭泽,却是在长江南北都有湖域。而张绣军占北湖,孙权军占南湖,中央宽阔的江面同时也是湖域。

    刘表军有文治但无武功,前年孙权派元勋重臣程普率军协助张羡军将刘表军驱赶回了荆北,而去年张羡病死,而张羡之子张怿又无其父之才干名望,虽然继承其父之职为长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