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庶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庶门- 第6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刘愈手上握着地瓜,就好像握着一件宝贝,窝窝头加地瓜,这可是老辈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两样东西。不但因这两样东西是日常吃食,而因这两样东西的高产,尤其是地瓜,耐旱耐恶劣气候的程度一流。在农业不发达的旧社会,这可谓是平常百姓赖以生活的根本,白面大米不是人人都吃的起。清朝之后中国人口的膨胀式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这两样农作物的引进。

    刘愈做过爆米花,自然知道玉米已经引进中原,以前也想若是有个烤地瓜吃就好了。现在竟然在这江淮之地第一次见到了令他激动的地瓜。

    “那些孩子谁知道是谁家的?”

    苏彦到箱子口看了看,早不见了人影,愁容满面道。

    “那就挨家挨户问,顺带回去多找些侍卫过来,帮忙在周围打听一下,要是能查出此物的来源,重重有赏。”刘愈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决绝道。(未完待续。手机用户请到阅读。)

第一百一十六章 山村寻访(上)

    吕楚儿等女侍卫挨家挨户敲门多有不便,刘愈让齐方回去找来三十名男兵,以事发地为中心,往周围逐次打听。

    刘愈要回去煎药服药,苏彦好歹是堂堂的王,也不适合在这里四处走,便随刘愈夫妇一同回去。

    到黄昏时,出去打听的人才零零星星回来,带回来的消息令刘愈失望。

    “方圆一二里,照刘将军画的图纸能问的都问过,都说不认得。”瞿竹擦了把汗道。

    自从跟刘愈等人出了长安城,瞿竹事事在先,可说尽心尽力表现,毕竟他和胡轩刘五一样没有职务只算随从,差事办不好回长安还是继续要当他的“大仙”。

    “那些孩子呢?”刘愈问。

    “孩子倒是寻着,他们说是一个老伯拿到集市上卖,卖的不好,剩下的就丢了,他们捡来扔着玩。”

    刘愈简直有些哭笑不得,本来兴致盎然地以为能大干一场,未料不果。

    “继续派人找,多派人手,总之找到为止。”

    刘愈正服药,楚王的亲随来找,说是楚王有请,且只请刘愈一人。

    刘愈是以护送将领的身份随行,老皇帝的意思很明显是让他给楚王出谋划策,但自出了长安,他跟楚王一共没说几句话,他也根本得不到楚王的信任。反观新科探花明瑾倒是跟出跟进,楚王有事也只闭起门跟明瑾一人商议。

    一天是苏彦的师傅,这个未来的储君一天不会拿他当自己人。刘愈想不出为何今日楚王要单独照对他。

    楚王落榻在太守府,一来太守府条件比驿馆好。二来与太守及当地的农桑课赋官员商议方便。刘愈进了厅。楚王正背对着门口看墙上的山水画。明瑾笑脸相迎。

    刘愈行礼请安。楚王似充耳不闻,继续背着身,举止悠然地观他的画。

    明瑾笑问:“刘将军的伤势可有好转?”

    “寻访过大夫,还是未有起色。”难得明瑾相询,刘愈实话实说。

    明瑾以往对刘愈是很恭敬的,毕竟同殿为臣刘愈官比他高十几级。此时明瑾却一反常态地脸色沉下来,用近乎训斥地口吻道:“那刘将军就可公器私用,以军部传站八百里加急往京城寻大夫?”

    刘愈这才记起下午看病时徐轩筑的确提过此事。本来他也觉得不好。但被楚王单独因这事找他来,还是以身为下级的明瑾来质问,他心中不由来了火气。属下受伤不挂心慰问也就算了,现在居然来质责他,再说徐轩筑身为女军元帅动用军驿合乎军法。

    明瑾代表的是楚王,刘愈即便有理也不能造次。

    “臣知罪。”

    “知罪就行。”明瑾脸上露出几分得意的笑容,有些狗仗人势地望了楚王一眼,楚王仍未有表示,明瑾续道,“那刘将军就在此好好养伤。公事上下官会帮助魏司判和于太守,尽力辅助好楚王殿下。不用你劳心。”

    一行人是楚王和昱王同行。但即便是这些官,也拿苏彦当透明,现在更是借机来警告他不要乱插手,否则会治他罪。虽然楚王没说话,但若无楚王的授意明瑾也不敢以下犯上,刘愈真想嗤之以鼻然后甩袖不干了。

    到刘愈离开,楚王还是继续看他的话,只字未言。

    回到府上,刘愈憋了一肚子气,徐轩筑为他端茶送水询问了一番,刘愈只说为今日找不到地瓜来源而烦忧。很多事情,刘愈不方便跟徐轩筑提,毕竟徐轩筑也是臣子,将来可能也要辅佐楚王登基为帝。

    要想太平过日子,怨言往往只适合闷在心里。

    接下来几日,太守府那边一直在忙着发告文给方州郡各县,落实“济粜法”征粮的事。楚王做事果决,虽然这算一个优点,但其太自负,有些盲目自大独断独行,表面上不与苏彦交恶,但做事从不与苏彦商议。弄得方州郡太守于田寿颇为为难,经常单独跑到驿馆这面单独询问一下苏彦的意见。

    当然苏彦也没什么意见,于田寿也只是不想在顺从了楚王的同时得罪了昱王。

    苏彦也去过太守府几次,刘愈唯一听到他提及与太守府有关的事情是:“于太守的女儿可真漂亮。”剩下的时间苏彦都在满城的游玩。

    自从来到方州郡后刘愈很清闲,驿馆还是不时会往来几个从周围郡县请来的大夫,来时匆匆,去时更加匆匆。刘愈对当地的大夫已不抱希望,他更关心的是能否查到那颗被刮了皮的地瓜来自何处,派出的人也不少,一直没有消息。

    抵达方州郡第七日,太守府那边组织的征粮已到了收粮入库的阶段,才几天工夫,从发告文到摊派任务再到各家各户落实再到收粮入库,楚王布置的也算井井有条。最重要的是安抚了方州一地纳粮的富户。刘愈都有些想不明白为何当地的富户会如此乖乖就范。

    纳粮有成效也是好事,何况还是劫富济贫令贫苦百姓无所损失。在方州郡这几日,刘愈愈发感觉到地方缺盐的窘迫,可方州非产盐之地,官府又在忙着征粮,百姓的疾苦也无人理会。

    终于在第七日的下午,刘五兴冲冲地跑进驿馆,大叫着道:“少爷,少爷,找到了,找到了。”

    刘愈正闲的无聊自己跟自己下棋,抬头问道:“找到什么了?”

    “找到那个……地瓜,就是地瓜来自何处了。”

    刘愈簌地站起,道:“在哪呢?没找到人?赶紧说明白一点。”

    刘五平时机灵,但第一次完成这么大的差事,有些激动,加上跑了几里路上气不接下气,说话也就吞吞吐吐语无伦次,好在刘愈够仔细,一点点询问清楚。

    地瓜不叫地瓜,而叫“南洋甘”。南洋甘并非本地之物,而是在方州郡南一百多里的化县有人栽种,据闻那里栽种的人不在少数。

    苏彦闻讯过来问道:“师傅,是不是派那边的人将那个……南洋甘送过来?”

    “不必了,去准备马匹,我们亲自过去。”

    苏彦一听马上愁容满面,他好不容易才出一次长安,方州又非淮上县葵水之畔,这里没有突厥骑兵不用挖战壕且物华民丰,他刚玩的起兴,听到要赶上百里路去化县找个不起眼的地瓜,怎能令他不愁。

    徐轩筑刚去亲自煎药,回来后见刘愈正在穿外衣,关切道:“要不妾身替夫君走一趟,夫君伤势未愈要多休息。再说明日皇上派来的御医就会快马赶来,您这样过去会错过的。”

    “多赶赶路,下午就能赶到,明天回来也来得及。”

    刘愈没听劝,本来想将徐轩筑留在方州。但徐轩筑不放心,与刘愈一同出发往化县而去。

    化县并非方州郡治下,而属南边的临郡。刘愈等人出发的匆忙,也未跟太守府打招呼。一行人紧赶慢赶,日落黄昏前就已进入化县境内。

    当刘愈见到田埂里一垄一垄的鲜绿色地瓜藤蔓,有种很激动的心情,在众人不解的目光中跳下马走出官道,从土里拔出来一颗。可惜这些都是春薯尚未成熟,挖出来的地瓜个头也并不大。

    “好东西,好东西。”刘愈笑着赞道。

    徐轩筑等人也跳下马,过来查看刘愈手中的地瓜,忽而这时远处传来一声呼喝:“喂!”

    像是一声警告,刘愈抬头便见到几个做农活的农夫扛着锄头冲了过来,本来还想教训一下这偷南洋甘的小贼,但见到这些人都带着刀剑,登时没人敢靠近。

    “……你们……怎的偷俺们地里的东西?”

    这些人地方口音浓重,说的很多刘愈都听不懂,不过眼前中年农夫的最后一句他倒是听明白了。

    “这个东西,你们哪来的?”

    刘愈与他们口音也不是一地,说了半天他们才明白过来,指着东边道:“齐村,齐村。”

    同是中土人,沟通起来的难度不比跟老外语言不通打手语比划。不过那农夫一直重复齐村,就说明是齐村的人传出来的。一行人直往东而去,这一路上都是平原,虽然田地里也有种五谷杂粮的,但至少有一半的田地都种了地瓜,说明并非是一家一户种植的稀有品种。

    一路打听着路,走了二三十里,眼看天色渐渐变暗,天色阴沉着似乎要下雨,苏彦开始有些紧张,毕竟一行走的匆忙也没带帐篷。终于在走出官道几里路后,找到了名叫齐村的小山村。

    天色阴沉暗淡,青山绿树环绕,山雾朦胧,田垄里是扛着锄头回家的农民,不远处成片的茅草屋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一片黄昏农家之景。即便是一向喜欢往权贵堆里扎的苏彦,也不禁看着眼前恬静的景象发呆。

    “你们找谁?”一个牧牛娃光着屁股牵着牛过来,问道。

    “小兄弟,这南洋甘是从你们齐村传出去的吧?”刘愈上前问道,“你可知道这南洋甘是怎么来的?”

    “大才叔,大才叔……”

    牧牛娃将牛绳放开,似乎也不担心牛被这些陌生人牵走,重复叫喊着一溜烟往村子里跑去。

    再回来时,随牧牛娃一同来的还有一名穿着灰旧儒服,像是个乡野教书先生的男子。男子留着两撇胡子,方脸看起来很老实,三十多岁,一脸讶然地边走边望着这一行二十多人。忽而拜地道:“草民不知上官到来,罪该万死。”

    刘愈与徐轩筑对望一眼,不知他是如何知道自己这些人是官而不是贼。(未完待续。手机用户请到阅读。)

第一百一十七章 山村寻访(下)

    斯文的男子名唐才,字易礼,齐村的人都管他叫大才叔。他本非淮北省人,而是在几年前迁徙到此。

    唐才恭敬地请一行人进了他自家的农家小院,小村庄里常年不来客人,尤其是这么多官差。据闻其中还有一位王爷两位将军,更令村里人觉得稀奇,近乎全村的人都聚拢在唐才的家门口瞧热闹。

    “唐兄,不知这南洋甘可是出自齐村?”刘愈进门后坐在破旧的椅子上,问道。

    唐才有些手足无措,摩挲着双手道:“是,的确是。刘将军不必如此客气,叫小人易礼便可,这南洋甘,是几年前小人与一位跑船的朋友,从南洋偷运回来,那位朋友还因此丧了命。”

    刘愈没想到引进地瓜也会有人命伤亡,在他追问之下,唐才才将事情的来龙去脉说的清楚。

    “小人本是福建人,本是读书人家道中落,十七岁起便随人往南洋跑船往来经营一些货物,渐渐积累起一点身家。那时小人认识了一位朋友,名叫甘召,出门在外尤其在番邦之地做生意,同行之人相互照应,小人与甘召引为莫逆。”

    “五年前,小人和甘兄弟贩运丝绸往南洋,大赚一笔,便从当地购买了一些香辛料,准备带回中原贩卖。临行前当地人的一个土酋,想通过我们长期购置丝绸,便邀请我们去府上做客。那土酋用南洋甘招待我们,第一次吃便觉得此物香甜可口齿颊留香。那土酋说这是贡品,即便在南洋也少有人吃到。”

    “我们是生意人。见到好东西便想究根问底。那土酋很热情。带我们参观了他的南洋甘种植园,正巧遇上收获。小人和甘召当时算计了一下,一亩地的南洋甘就可以出产千斤以上……”

    说到这里连齐方等人也惊叹一声,毕竟现下的良田,一亩小麦能出产三四百斤就已算丰收。

    唐才叹口气续道:“当时小人和甘兄弟便起了心思,准备带一些种子回来种植,一打听才知道这南洋甘不论是果实还是根茎,种在土里都能成活。当夜我们便偷摸进土酋的种植园。以为能神不知鬼不觉的偷两个南洋甘出来,没想到却被守园的人发现,但甘兄弟还是拼死拔出两棵,抱着与我一同逃到港口的船上。”

    “当时香辛料尚未装船,我们也顾不上便开船了,土酋带人到港口,朝船上射箭,甘兄弟胸口中了一箭,之后海上风浪颠簸,他的伤也一直未能好转。即便拼着一口气。甘兄弟还是没能睁眼再看到中原的大地,不过正因他上岸前才死去。尸体才能带回而不至尸沉大海。”

    “也怪小人太贪心,钱财大多数都购买了香辛料还不得带回,仅有的盘缠小人也用来将甘兄弟的棺椁带回淮北,他是齐村人,小人来到此地之后便定居下来,想借由南洋甘来为中土百姓造福。小人便与甘兄弟的儿子,甘茂甘贤侄一同研究栽种。种植第一年,齐村的南洋甘获得丰收,小人便想去官府请县尉大人帮忙推广,谁知道却碰了钉子,县尉大人不许我们推广种植,便是这仅有的南洋甘田,当时县尉也找人来毁了几次。”

    苏彦在旁边听了半天,本以为事情经过波折之后会很顺利,此时也不禁问道:“这么好的东西,又好吃又高产,那狗屁县尉为何还会刁难?”

    唐才恭敬道:“回昱王大人,您可能有所不知。这南洋甘虽然好吃又高产,但毕竟不能当田赋税粮上交,这些年来北方战乱频繁,地方苛捐杂税众多,县尉为了不令自己治下田赋上缴不及,只能严令不许种植南洋甘,可那时南洋甘已经推广到不少的村子,不少的百姓都在种。”

    刘愈叹口气道:“先行者必要有其不拔的意志和推翻阻力的勇气,之后唐兄又是如何推广?哦,本官来的时候见本县官道之旁,近乎家家种植了南洋甘。”

    唐才脸上总算有了点笑容道:“好东西即便是百姓也会分辨吧。县尉虽然不许种植,第一年还多加刁难,但因为那一年淮北大旱,田地大多无收,可偏偏南洋甘却收获颇丰,令本县百姓渡过了灾荒年。第二年换了如今的林县尉,林县尉可是个通情达理的人,他不但鼓励我们种植,还想将此物推广到周围县郡。但那些县郡的官也念着田税,就是不答应林县尉的请求,因而南洋甘也只在化县生根发芽。”

    “难得,难得。”刘愈赞叹了两句。

    唐才又将甘召的儿子甘茂介绍一番,甘茂是个二十岁左右的小伙子,人很精神只是偏瘦。见到这么多官闻讯他,他只顾跪在地上不断的磕头。

    刘愈当下便将想请唐才和甘茂入关中推广种植南洋甘的事说了,唐才脸上惊喜异常,自从他带着南洋甘身无分文地来到化县,就希望有朝一日南洋甘能引起朝廷的重视。如今朝廷派了王爷和将军来亲自邀请他,这可说是祖上积留下来的福气。

    “回刘将军的话,小人和甘贤侄研究了这几年,对南洋甘的生活习性已有了解。若是带到关中之地,每年适合在夏季播种,到秋末冬出便可收获。”

    关中的旱灾已令夏粮和冬粮无收,本来救灾要近乎救一年,如今只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