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边尘- 第1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不能不说,张才景的眼光有dian毒。

    猫冲杨家家主在村里是个小地主,人称杨员外,五十来岁,家有三个儿子。五个女儿。杨员外一心想要儿子,结果却事不如愿,一连生了三个女儿,到第四个终于生了一个儿子。杨员外嫌少。好事成双嘛。接下来,老婆的肚子好像故意和杨员外逗着玩,一儿一女地交叉出生。杨员外执拗性子发作,一口气生到第七个。终于有两个儿子是连着出生的,到第八个又是赔钱货的时候,杨员外才淡去还想要儿子的念头。

    如今三个女儿已经出嫁。大儿子也成家单过,最小一个才十来岁,家中两对儿女四个跟着老俩口过。

    杨员外对前面四个儿女还琢磨着起个好名字,后来几个就没那心思,老五是女儿就叫杨五妹,老八就叫杨幺妹,老六老七就叫杨六郎杨七郎,也沾沾杨家将的名气。本来是想把老八叫杨八妹的,好像记起杨八妹是个丫鬟出身,才改叫杨幺妹的。

    年相仿,在石顺东和江信山跑山货的时候,杨六郎和石顺东混熟了。石顺东和刘玉坤跑货的时候,就吃住在杨六郎家。

    石顺东现在是帮江信北,没有之前的那份焦急心态,很多事情,顺便交给杨六郎代劳,适当付给酬劳。

    坐在家里都有收入,杨员外求之不得。听儿子杨六郎说,如果自己出本钱,可以帮石顺东代理收购,还可以多得两分的利,杨员外更是上心。

    江信北给石顺东的交待也就是三分的差价浮动,这还要看是什么货品,如果是一般的货品,只有几厘钱,一番讨价还价,石顺东咬定不松口,杨员外便要石顺东答应带着杨六郎一起做。石顺东顺水推舟,也就把猫冲一片的山货代理交给杨员外。

    刘玉坤跟着石顺东显得言语少一些,但给人的感觉是忠厚老实,一来二去,杨五妹对刘玉坤不免多看了几眼。杨家在猫冲虽然富有,事实上也就是比富农强一些,比地主又差一dian。杨五妹前面三个姐姐被杨员外胡乱嫁出去,日子并不好过,杨五妹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搞不成低不就,婚事就脱下来。杨员外没有一dian催促杨五妹出嫁的意思,一来是儿子都还小,有个大姑娘在家帮着,是好事,二来,以杨五妹的眼界高,找个好劳力,也可以再帮家里一两年,也不亏多养她几年。

    眼见十八岁,快成老姑娘了,女人终究要嫁人,无非是嫁汉穿衣吃饭,难得有自己看得上眼的,刘玉坤是个挣钱养家的男人,杨五妹越想越是合意。

    昨天不见刘玉坤前来搬货,心里就嘀咕,今日还是不见刘玉坤前来,不禁动问,露了心迹,给张才景逮个正着。江信北一行在杨家歇脚,杨五妹没见到刘玉坤,询问之下,满心失望,

    刘玉坤见猫冲成山成片的竹林,提出冬笋生意的时候,石顺东也有同感,告诉杨六郎,让他先帮着收购。杨六郎把收购消息放出去,村里的民众却不大相信。

    竹笋这东西,自家吃用用不了多少,何况这东西耗油,而且经常吃,吃多了,也就没什么新鲜的。最多是自家制作成干笋,当然要是拿出山去做买卖倒是可以,但问题是拿出山去太不方便,这不是一斤两斤的问题。

    石顺东和刘玉坤离开,第二天又带着杨友宁陈义海和张才景前来,村民才逐渐相信杨六郎放出的消息,等到昨天,江信北等人搬运一天,二千多斤冬笋就这样被搬走,这才dian燃了村民的热望,不少村民全家出动挖笋,整个山村显得很忙碌,也很热闹。

    江信北却有dian担忧起来,本钱是个大问题,即便有杨家垫付一部分,但这里面总有个限度,如果不能及时结账,过年,可能就只能背一堆账回家。

    …………………………………………………………………………………………………

    距离猫冲十多里的三岔坪,一个十多户人家的小村庄。

    距离村庄不远处,几间房屋依山而建,看上去建成不久。

    房子外墙用黄泥敷着,日晒雨淋之下,有些地方出现裂痕。泥墙上偶尔露出稻草芒草梢头,屋ding的茅草被雪覆盖着,呼呼风声扫过,除了墙壁上颤动的草头,屋ding上的茅草无动于衷。

    屋内,姚梦欣和陈大奎坐在火坑边聊着。

    不多时,黄孝淮走进来,陈大奎指指边上,道:“坐下来说吧。”

    黄孝淮坐到火坑边,双手搓搓,说道:“我们和上级完全断绝了联系,耿秋生他们也很难获得确切的消息,只能根据坊间传说告诉我一些外面的状况。据说鄂豫皖苏区已经完全失去,主力部队向西突围出去,不知所踪。我找了几份报纸,也没有已定的说法,或是川陕,或是川南,或是其他,去向飘忽,或许他们也还没安定下来,这么远,我们恐怕只有自己坚持了。

    不过倒是有个确切的意外消息,瓜坪保安营剿灭杨再彬,就是我们丢失药品那伙土匪。剿灭他们并不比对付我们的游击队容易,据说,杨再彬六十来人土匪,竟然没有一个走漏的。我疑惑,保安营怎么做到的。”

    黄孝淮似乎欲言又止,静待姚梦欣和陈大奎的问话,姚梦欣和陈大奎见黄孝淮如此,也静待黄孝淮接着说下去。

    犹豫一会,黄孝淮说道:“回来路上,我意外发现五人骑马而来,其中一个是西林壁的,就是上次我们准备伏击苏虎,我和另一个人扭打的时候,他夺我枪的那个小子。”停顿下来,黄孝淮瞟了一眼姚梦欣,继续道:“我有些好奇,便跟踪下去,发现他们在猫冲杨劲松家落脚。猫冲这几天到处挖冬笋,就是他们几个来收购的。”

    姚梦欣惊讶之余,忽地来了精神,对陈大奎说道:“那就是江信北了。陈队长,我看我们是不是在他身上想想办法?”

    陈大奎沉思半响,diandian头。

    自从第三次围剿开始,陈大奎一直难以建立比较稳定的游击区经历半年的时间。倒是这半年来,有姚梦欣的加入,才逐渐在三岔坪周边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活动区域。姚梦欣说的确实没错,陈大奎意识到以前之所以没能建立一个相对稳定的游击区,那是对游击队的任务没有清晰的认识。

    完全解除了对姚梦欣的戒备,陈大奎遇事总要和姚梦欣商量一番。他是搞军事出身的,对建立游击区这一套没有章法,事实摆在眼前,按姚梦欣所说的游击队三大任务来执行,游击队的处境确实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江信北一行满载而行,半路中,一马迎面飞奔而来,近了,哦,还是个美女。

    杨友宁打头,自然闪在路边,跟着身后四人牵马侧让。

    姚梦欣见到江信北,降下马速,翻身跳下,走到江信北面前。

    江信北有些慌张,终于还是叫道:“姐。”(未完待续。。)

第二十二章 星星之火(上)() 
姚梦欣笑笑,说道:“信北,姐有点事情想跟你说说,方便么?”

    这次算是和姚梦欣第三次见面,江信北内心不宁,条件反射般地点点头。

    第一次是秋收的时候,姚梦欣和陈大奎购粮,江信北和陈大奎还交过几手。第二次,江信北和石新牧无意中坏了姚梦欣和陈大奎伏击苏虎的好事。从江敬林口中,江信北得知姚梦欣是姚梦兰的姐姐,隐约间,江敬林还说了一些姚梦欣的往事,在外地读书的时候,姚梦欣好像受什么牵连,被捕入狱。后来人间蒸发将近三年,直到今年才又露面,结果却是上山为匪。江信北隐约猜测肯定与**的游击队有关。

    如果姚梦欣和江信北毫无关系,江信北倒是有点佩服姚梦欣。至少姚梦欣他们所干的事情不完全为自己,仅仅凭这一条,那就值得人敬仰。但江信北有这种敬仰不等于愿意和姚梦欣他们扯上什么瓜葛,姚梦欣他们所做的终究是掉脑袋的事情。

    既然是姚梦兰的姐姐,碰面了,江信北难以装作不认识而加以拒绝。

    江信北让杨友宁几个牵上自己的马匹先走,跟在姚梦欣后面,一时胡思乱想。

    姚梦欣倒是没有江信北那么复杂的心理,自己干的是什么事情,姚梦欣自然明白。不说作为一个党员要坚守组织纪律的要求,单单为了家里只有一个老父亲,还要靠妹妹好好照顾,姚梦欣无论如何都不想把自己的麻烦带给妹妹。

    姚梦欣回家过几次,从姚季宗嘴里知道江信北家里的大概,对这个妹夫多了几分了解。今天,姚梦欣和陈大奎听取黄孝淮汇报后。萌生试探一下江信北的念头,特意要黄孝淮详细介绍杨劲松杨员外一家的情况。

    两人都没有说话,各自盘算自己的心思。等杨友宁几个的背影从拐角消失,似乎打定主意。江信北道:“姐,有什么事情,你直说吧,我能做到的,我一定做到。”

    姚梦欣道:“姐的身份,想必你猜也能猜到几分。”

    江信北点点头,姚梦欣接着道:“有些道理,我跟你说了。你也不会懂。快要过年了,本来有些话,等过年的时候,应该我们大家一起商量的。不过今天凑巧,我先说出来,你不会怪姐多嘴吧?”

    江信北松了口气,说道:“那里,姐多想了。家里的事情,你放心好了,你自己注意安全就是。”

    “嗯……姐有件事情想问问你。猫冲那里竹山很多。竹笋出产丰富,你们准备长期做下去,还是只今年做?这一路。你们考虑过做其他的事情吗?”

    有了家事的转圜,对话自然多了,姚梦欣很顺利地进入主题。

    闪念间跳过几个想法,江信北却没有细究下去,无论如何姚梦欣怎么做,应该不会害自己,应该只会对自己有帮助。既然要讨姚梦兰做老婆,那么无论怎么都难撇清和姚梦欣的关系,倒不如坦然面对。

    “这条路。我准备以贩运竹笋为主,其他的事情就要看情况。”

    姚梦欣始终围绕江信北的生意引出话题。江信北本身还在摸索阶段,也没什么好隐瞒的。但随着姚梦欣话题的深入,有很多是江信北没有想到的。渐渐地,江信北很怀疑自己最初的想法是不是错了,一直到现在还没弄清楚姚梦欣的真正用意。

    了解差不多了,姚梦欣笑着道:“信北,你能这么做,姐就放心了。我爹手下虽然有不少弟兄,但终究是比不上自己的亲人来得贴心。梦兰呢,从小被我爹宠惯了,有时候你还要多担待一些。”

    江信北道:“家里的事情,你就放心吧。你说你有事,什么事,还没说呢。”

    姚梦欣笑道:“就这事呀,信北,这下轮到姐说你了,不要想多了,顺其自然就好。”

    世界上不会有没有由头的事情,特别是姚梦欣此来明摆着不是巧合,那这个“顺其自然”是什么意思?离开姚梦欣,江信北脑子里那个“顺其自然”不停地旋转着,却要撒腿追赶杨友宁张才景他们,没办法深想下去,

    姚梦欣望着江信北飞奔而去,消失的方向伫立一会,翻身上马,直奔三岔坪。

    今天,姚梦欣和陈大奎听取了黄孝淮的汇报,在姚梦欣的提议下,黄孝淮又专门就杨劲松杨员外家的情况,向姚梦欣和陈大奎做了详尽的介绍。

    姚梦欣和陈大奎两人一番商量,觉得赶急不如凑巧,利用姚梦欣和江信北的亲戚关系,先和江信北接触一下,再看以后的发展状况而定下一步的行动。

    从结果看,还相当不错,姚梦欣骑马而行,脸上不时露出微笑。

    陈大奎对江信北的印象不错,这起源于那次到西林壁收购粮食。

    当时游击队立足未稳,粮食奇缺,观念没法子让游击队强抢,但却不能不强买,否则只有饿死的份,那队伍就不用敌人围剿,就得自行解散。陈大奎布置警戒的一幕被江信北看到,江信北以为陈大奎是针对西林壁的猎队设陷阱,急不可耐地跳上前去偷袭陈大奎。陈大奎是军人出身,就喜欢这种面对敌人,不顾后果,勇往直前的性子。

    在水龙吟峡谷伏击苏虎,因为江信北和石新牧的误打误撞给泄露了先机,这本身不是江信北的错,怪只能怪设伏之前没有考虑秋收时节,随时都会有村民出现在战场附近的这个意外因素,而且从江信北和庞振民对付黄孝淮和秦普洪来看,江信北这小子本事也不小。

    这事情妙就妙在江信北还是姚梦欣的妹夫子,潜移默化中会有很多便利。

    “怎么样?”

    “还好。”

    姚梦欣回来,陈大奎显得有些急切。什么是还好,陈大奎对姚梦欣的回答很不满意,却没有不高兴。事情有眉目,怎么说都会对接下来的发展有说帮助。那就是大好事。

    进屋,姚梦欣坐到火坑边,静默一会。对陈大奎说道:“信北对我们的事情多少有些敏感,这事情还得从长计议。这既是我们保密的需要,也是消除江信北的顾忌的需要。”

    “这个当然,要人接受,总得有个心理适应过程。不过我认为,我们该抓住这次机会,先把这件事情当做我们最近一段时间的工作重点,解决提襟见肘的问题。”

    姚梦欣点点头,说道:“我们接下来的工作应的确要做一个适当的调整。每个时段应该有一个相对突出的重点工作方向。”

    三岔坪附近几个村寨以前曾是苏区的游击区。但也曾因此遭受过很大破坏,群众基础有一些,但更多的是对游击队敬而远之。陈大奎起初难以立稳脚跟,很大的原因就是因为,这些地方虽然偏僻,暂时不用担心被围剿的事情,但进出道路阻塞,人员的物资消耗却很难得到有效的补充,又很难从村民那里获得补充,因为这些村民多数也是家徒四壁。游击队又不能采用土匪的生存之道。立寨为王,打家劫舍,即便是专门针对土豪大户也不行。因为这和土匪没有什么两样。

    陈大奎认为三岔坪不具备长期坚持的基本条件。辗转中陈大奎原有部下失散的,私自离队的不少,之后姚梦欣加入,又巧遇耿秋生等十多个在三岔坪附近坚持的十多人,合编成现有的队伍,才逐渐安定下来,但物质补给仍然是个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由于交通和地方风俗人情的问题,陈大奎和姚梦欣一直没找到有效的途径解决这个问题,今天黄孝淮无意间的消息让两人不自觉地想到一块。

    现在首先需要做的是如何不露痕迹地利用江信北他们进出猫冲之便。陈大奎和姚梦欣很快达成一致意见,不直接和江信北接触。充分利用现有的群众基础,让附近的村民与江信北他们合作。游击队退居幕后操作,无论是对游击队还是对江信北都有好处。

    “党代表,你说说今后的打算,我们商量一下。”

    陈大奎军人出身,崇尚实力,从溶洞滩到四处流窜,一度认定三岔坪不是长期坚持的理想之地,一心想重回溶洞滩,实现真正的红色游击队的武装割据,苏区不也是这么发展起来的么?但溶洞滩已经今非昔比,实力不济,就很难重上溶洞滩。自打姚梦欣加入队伍后,陈大奎左右没有好办法可想,依照姚梦欣提出的游击队三大任务理论结合实际状况来操作,游击队还真的逐渐站稳了脚跟。原本不看好的三岔坪,还真的成了游击队相对安全驻地,使游击队获得喘息和整顿的时机。经历一些事情,陈大奎也渐渐消除了对姚梦欣的戒备,凡事跟姚梦欣商量,以致给了姚梦欣一个党代表的名头。有本事让游击队改善生存环境,提高游击队生存能力的人,陈大奎不介意给对方地位比自己高。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