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魔术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唐魔术师- 第14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李世民的内心里也是知道如果改立魏王李泰为太子的话,那倒还真的不如就选择太子承乾做太子。以后继承大统呢,只要太子承乾有德行,心中装的有百姓,能力不足,也可以有良臣名将扶持。太子承乾可能因为才能不够,力有不逮治理不好这大唐万里江山,但是如果魏王李泰继承储位,进而继承大位,他的内心里就根本没有百姓,没有朝廷。只有他自己,他越有能力,就越会对大唐江山社稷破坏越大,他会像前隋炀帝杨广一样,为了自己一个人的私欲,而将整个大唐社稷都折腾垮掉的。

    如今李世民看重、重用李泰,也不过是希望魏王李泰能够成为一块磨刀石,好为他锻造出太子承乾这把好刀,让太子承乾在磨砺中成长,拥有足够能够继承这大唐万里河山的能力。但是如果说要让魏王李泰取代太子承乾。成为大唐储君,以后能够继任大统,李世民这内心里,也是万分不愿意的。即使是朝廷百官全部拥戴,李世民也不会同意的。前隋炀帝杨广有才无德,生生将一个已经进入盛世的前隋,彻底断送掉,弄得民不聊生,群雄并起。前车之鉴,那可是历历在目、恍若眼前,让李世民记忆犹新啊。李世民是绝对不会允许这样的事情再发生在大唐的,让大唐重蹈前隋的覆辙的。

    对于太子承乾、魏王李泰的不满意,让李世民不得不开始留意自己其他的儿子,但是他众多的儿子当中,品行最出众、能力最超群、性格最像他的就是他的庶子——蜀王李恪了。

    最终,大唐皇帝李世民同意了房玄龄的劝谏,没有让魏王李泰入主武德殿,但是李世民下令将岑文本统领南方士族背叛后,心灰意冷回到自己封地蜀地,不问朝廷政事的蜀王李恪召进了大唐帝都长安城,参知政事。

    大唐皇宫,大安宫,太上皇李渊的住处。

    李渊虽然被大唐皇帝李世民囚禁在这里,但是,作为一个父亲,李渊却对李世民的这种行为生不出一丝的恨意。李世民毕竟是他的儿子,即使没有玄武门之变的发生,李渊也会从皇位上退下来,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

    李渊的内心里一直耿耿于怀的是玄武门之变时,李世民的心狠手辣,杀死了息王建成和海陵王元吉已及建成和元吉的儿子们,但是李渊却从内心里明白,那不是李世民一个人的错,那都是那把天下唯一、至高无上的椅子给闹的。如果玄武门之变胜利的不是李世民,而是息王建成或者是海陵王元吉,他们的做法,会和李世民一样的,一定会将李世民和李世民的所有儿子都一网打尽、斩草除根的。

    想当年,李渊刚刚攻下长安,羽翼未丰,就遥尊远在江南的隋炀帝杨广为太上皇,拥立隋炀帝的孙子代王杨侑(you)为帝,改元义宁,李渊自任唐王、大丞相,总领军国大事。义宁二年,隋炀帝杨广在江都被宇文化及杀死,李渊也准备充分,随即让杨侑禅位给自己,建立了大唐,对于年幼的、毫无反抗能力的前隋恭帝杨侑,也被李渊随即除掉了啊,之后,更是对隋炀帝杨广的子孙、前隋杨氏皇族子弟,有可能威胁自己皇位的人,大肆抓捕,屠杀。一旦登上那个位置,为了稳固自己的权利,谁都会第一时间,就将威胁者除掉,斩草除根的,这是谁都没有办法阻止的事情啊?

    自己当时就做过,那么如今又怎么能够指责世民,不让他这么做呢?建成、元吉如果做到那个位置,也会对世民和世民的子孙那么做的,谁又能避免的了呢?(。)

    ps:一天两更,从不间断,直至完本,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第三百四十八章 晋王李治() 
数年前的那场宴会,突厥颉利可汗为自己献舞,岭南冯家世子冯智戴为自己吟唱,万国来贺。短短四年时间,世民就击垮吐蕃,平定岭南,威服四方,这就足以说明当初自己错了,世民比自己想象的,比建成、元吉更优秀,更适合继任大统,坐上那个天下唯一的位置。世民的继位,让大唐所有百姓都能受益,更让整个大唐江山社稷都得以稳固。

    对于大唐如今的储位之争,李渊虽然很少走出这大安宫,但是他的内心里却跟一块明镜似的,所有的一切,是一清二楚的。他有着和大唐皇帝李世民完全一致的判断:太子承乾、魏王李泰都不是合适的大唐江山社稷的继承者。

    太子承乾能力太弱,魏王李泰则更为不堪,有才而无德,满口仁义道德、忠义仁孝,却做事下作,手段阴狠,爱耍小聪明,还洋洋自得。做事只求结果,不论手段,自己不以为耻,反而四处炫耀。殊不知,忠义仁孝,哪一个不是帝王手中的利器,任何一个字,拿出来,只要用的好,那都是能够驾驭百官,治理天下的?可是这魏王李泰偏偏只把这些治理天下的利器停留在嘴上,说说就算了,丝毫不当一回儿事。

    大唐需要的是一位文武兼备、品行兼优的继任者,而不是能力欠缺的太子承乾,也不是品行不良的魏王李泰啊。

    李渊也把目光放在了李世民的其他儿子身上。李世民的其他儿子,在李渊的脑海中,一一闪过,与大唐皇帝李世民选择的庶子蜀王李恪不同,李渊选中的是李世民的第九个儿子、嫡三子——晋王李治。

    在李渊这位老人的心里,嫡庶观念那是根深蒂固的。既然李世民尚有嫡三子——晋王李治,可以继承储位,继任大统,那有何必舍近求远,选择一个庶子——蜀王李恪。作为大唐江山社稷的继任者呢?

    李渊对于晋王李治,还是异常喜爱的。他虽然被他的儿子李世民囚禁在这大安宫之内,但是他的儿媳长孙皇后却天天带着太子承乾、魏王李泰、晋王李治、晋阳公主李明达去给他请安问好,对自己极其的尊敬。后来,长孙皇后担心李渊一个人在大安宫中,一个人孤独,就又把晋王李治和晋阳公主李明达留在他的身边,陪伴着他。让他可以含饴(yi)弄孙,安享晚年。

    对于李治的感情,李渊那也是十分深厚的。李治是他看着长大的唯一的一个亲孙子,那血浓于水的亲情,那日日夜夜的朝夕相处,是年迈多病的李渊灰暗的囚徒生活中唯一的一道亮色。

    李治的品德,是十分出众的,他对待自己的父皇、母后都十分的孝顺,对待自己的兄长,无论是太子承乾、魏王李泰、蜀王李恪都十分恭敬。对待自己的妹妹——晋阳公主李明达也十分的仁爱,对待李渊更是想尽办法,让李渊开心。在李渊心里认为,李治是真的学到了儒家学问的精髓,真的将孔圣人所说的“仁义礼智信”融入到了自己的一言一行之中。李渊对于年仅八岁的李治,有一种真正的祖孙亲情的偏爱,而对于太子承乾、魏王李泰也十分喜爱,但是则相对有些儿淡漠。

    傍晚时分,李渊突然将李治唤到了自己的书房之中。

    李渊打量着李治。

    李治眉清目秀,却沉默寡言。整个人显得异常的沉稳、英姿勃发。他的面容沉稳,眼睛却灵动鲜活,灵气十足,一身白色圆领学子服。更显得他温文尔雅、风度翩翩。

    李渊微笑着对李治问道:“雉奴(李治的小名),近日你在学习什么呢?怎么往祖父这里,来的少呢?”

    李治恭敬的回答道:“回禀祖父,雉奴正在学习大儒孔颖达所传授的《史记。汉武本纪》。”

    李渊眉毛一挑道:“哦,已经学习到《史记。汉武本纪》了。那雉奴你对汉朝的汉武帝怎么理解啊?觉得汉武帝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啊?”

    李治一本正经的回答道:“汉武帝并不是一个好皇帝。他专政、残暴、穷兵黩武、好大喜功,还追求长生不老之术。为了建立自己的赫赫文治武功,不管老百姓的死活,他耗尽了汉朝数十年的积累,只为他自己的一己虚名。。。。。。”

    话未说完,李渊打断了李治的回答,生气的说道:“这是你自己的想法,你一直都是这样认为的?”

    李治老老实实的回答道:“回禀祖父,这都是师傅他们教的,我内心里也确实是这样认为的。”

    李渊长叹了一口气道:“儒生误国啊,他们怎么能够那么评价一位在历史赫赫有名的君王呢?雄才大略的汉武大帝也是他们这些见识浅薄之人可以随意污蔑的吗?”

    说着,李渊略显失望的对李治说道:“你回去再把《史记。汉武本纪》好好再读读,不要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想法。三日,我要再考校你的功课。”

    李治躬身应诺后,转身离开。

    三日之后,在李渊的书房之内。

    李渊又向李治问道:“这三日,你熟读《史记。汉武本纪》之后,你觉得汉武帝是个什么样的人啊?”

    李治刚准备开口,李渊又说道:“在这里,只有咱们祖孙二人,不要害怕,也不要担心说什么大逆不道的话后,有什么惩罚。我只想听你最真实的想法,畅所欲言,畅所欲言就好。”

    李治躬身行礼后,说道:“回禀祖父,汉武帝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了我华夏民族挺立千秋的自信,他让汉这个国号成为了一个伟大民族的名字。汉武帝是一个十分有作为的皇帝,我认为只有东汉时,班固对于他一生功绩‘雄才大略’的评价,最符合对汉武帝的评价。汉武帝是位雄才大略的君主。”

    李渊微微一愣,随即一喜道:“这么高的评价?雉奴,你竟然给了汉武帝这么高的一个评价?你对汉武帝很崇拜啊,说说你内心的真实想法,说说,祖父十分想听听你内心的想法。”(。)

    ps:一天两更,从不间断,直至完本,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第三百四十九章 轻轻一推() 
李治回答道:“回禀祖父,秦始皇一统六国,推翻以往残暴不仁的奴隶制度,草创了新型的封建制度,将权力都统一到中央,建立了中央集权大一统的国家,但是他并没有办法将这套制度稳定下来,秦朝二世而亡,之后,无论是骁勇异常的楚霸王项羽、胸怀宽广的汉高祖刘邦、阴狠歹毒的吕后、崇尚无为而治的汉文帝、汉景帝也都只是对这个制度小修小补,竭力维持,而不能使制度稳定下来,国内矛盾丛生,国外匈奴强横。直到汉武帝时,汉武帝对内:招揽人才、改革内政、建立币制与财政、规划制度,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打击藩王、豪族势力,将权力集中于中央;对外:决战匈奴、扩展外交,沟通西域。不仅重新奠定了汉帝国的制度基础,而且其宏谋远虑为此后的王朝,即使是我大唐,也都提供了一整套的相对稳定而成熟的模型和范式。

    我认为如果秦始皇是中央集权大一统制度的开创者的话,汉武帝则是中央集权大一统制度的稳定者。如果没有汉武帝,则我中原王朝时至今日,可能依然是内患不止,备受外族欺凌的国家。

    虽然汉武帝的做法,尤其晚年耗尽国力、民力,远征匈奴,是穷兵黩武不假,但是实际情况是:草原民族匈奴,狼子野心,一旦国势强盛,就开始劫掠我中原王朝;一旦战事不利,国势衰败,就远遁漠北,休养生息,待实力稍稍恢复,就又开始劫掠我中原王朝,祸害我中原百姓。这世间有当时抓贼的,哪有日日防贼的道理?因此,汉武帝即使耗尽国力、民力,也要将匈奴彻底击垮的行为。虽然让其他人有所非议,但是确实让李治心里甚为佩服。没有民族的独立,国家的稳定,哪有资格谈发展。谈积攒国力呢?李治认为,正是汉武帝即使耗尽国力,也要打垮匈奴的气魄、行为,方才保证了以后数百年中原王朝的安稳,中原王朝数百年没有大的边患的威胁。数百年的和平发展。

    因此,李治认为对于汉武帝的评价,不管给出多么高的评价都是不为过的。汉武帝是唯一能配得起雄才大略评价的人。对于汉武帝的功绩,也是让李治发自内心的佩服不已。”

    李渊惊喜道:“雉奴,这就是你这三天熟读《史记。汉武本纪》的体会,心得吗?这实在是让祖父惊喜异常啊,祖父怎么也没有想到你竟然会有如此见识啊?”

    李治恭敬的回答道:“回禀祖父,这就是李治这三天熟读《史记。汉武本纪》后的真实想法,有些想法还不完善,希望祖父能够指正、批评。”

    李渊则哈哈一笑道:“雉奴。你能有如此想法,如此的见识,甚好,甚好啊。祖父也从内心里为你高兴啊,为我大唐江山社稷高兴啊。老天对我大唐何其厚哉?竟然将你赐予我大唐,这可真是我大唐的福气啊。”

    紧接着,李渊又对李治嘱咐道:“对于教授你知识的那些大儒们,他们的话,你信,但是你不能全信。你要有自己的想法,他们说的对,你就听,你感觉他们说的不对。就不听。祖父闲来无事,会经常考校你的学问的,会对你的见解点评、批评、指正的。”

    就这样,李治每日下学之后,都会被李渊召进大安宫,李渊会考校李治的学问。也会潜移默化之中,将自己的人生经验、治国理念、驾驭群臣的手段传输给李治。

    不久,太极宫,大唐皇帝李世民就单独召见了弘文馆学士孔颖达、于世宁等人。

    弘文馆,是大唐皇族子弟学习、读书的地方,是设在皇宫内的皇家私塾。弘文馆设有学士数人,为大唐皇族子弟教授知识,身为学士者,无一不是知识渊博、名闻海内的大儒。

    李世民向孔颖达、于世宁询问了自己几个儿子在弘文馆内的学习情况。

    当问到晋王李治时,孔颖达、于世宁纷纷异口同声的回答道:“晋王殿下聪颖,却屡屡说出惊世骇俗之理念,看似听着有理,实则有悖(bei)于孔圣人理念,臣等皆以为应该杜绝晋王殿下再读什么杂七杂八的杂书,而专攻我儒家学问,凭借晋王殿下的聪颖,以后定然会成为一代大儒,心中时刻怀有百姓的。”

    李世民心存疑惑,但是并没有表明自己的态度,而是数日后,悄悄的来到了弘文馆旁边的偏殿,暗中观察李治的举动。:

    弘文馆内,弘文馆学士孔颖达正和学子们一起点评、讨论汉文帝、汉景帝。

    学子中有太上皇李渊的儿子韩王李元嘉、霍王李元轨、舒王李元名、滕王李元婴,有大唐皇帝李世民的儿子晋王李治、梁王李愔(yin)、越王李贞、纪王李慎,也有李氏皇族宗亲的一些子弟。

    太上皇李渊的儿子和大唐皇帝李世民的儿子同在弘文馆学习,这在后世人眼中,是十分不可想象的事情,可是自从武德九年,太上皇李渊被大唐皇帝李世民囚禁在大安宫之后,无所事事之下,太上皇李渊就又给李世民添了几位小弟弟。这些李渊的儿子的年龄和李世民的儿子年龄相仿,在弘文馆一起学习,也就不足为怪了。

    韩王李元嘉首先站起来,对孔颖达躬身行礼道:“孔师傅,我认为汉文帝、汉景帝都是庸庸碌碌之主。他们都放弃儒教,放弃我孔圣之言,治国上采用道家的无为而治之法,任由国家、社会各种弊病发展,而毫无办法,致使汉武帝继位之初,豪族势力强大、诸侯割据并起。像汉文帝、汉景帝这两位庸碌之主,孔师傅让我们点评、谈论他们,那真的是在浪费我们的时间,浪费我们的口舌啊。”

    孔颖达点头称赞不已,在弘文殿偏殿内的大唐皇帝李世民却暗暗摇头不已。(。)

第三百五十章 缺一位储君啊() 
就在这时,一向以知书达理、勤奋好学闻名朝野的越王李贞站了起来,说道:“孔师傅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