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再兴苦笑,难得说了一句实在话:“亮哥,赵相公可还活着。难道你还嫌主母不够多,不够吵吗?”
曹亮嘿嘿一笑:“主母们都大有来头,没一个惹得起,我们还是装聋子和瞎子吧。”
“亮哥是个聪明人。”
围困皇宫的军队中,欢呼声越来越响亮。
瞬间,这欢呼声像传染病一样在全城扩散,不片刻,满城都是:“万岁!”之声。
大量的鞭炮响起来,间夹中木棍敲大瓢盆的声音。
军队还保持着相当地克制,但城中的百姓却已经开始庆祝了,不断有百姓拥到大街上,手提着花灯开始了游行,好象这只不过是一个盛大的节日。对他们来说,前一段时间俘虏军的屠杀和抢劫已经成为过去,在吃饱了救济粮之后,他们强烈地渴望一个强力的政府来统治和管理一切。却不管这个政府究竟是谁,代表谁的利益,只要有一口饭吃-生活还得继续啊!
在游行的队伍中,一个十七八岁的青年军官牵着战马,在街上慢慢地走着。战马不满地晃了下脑袋,扭过脖子看着鞍上的陌生人。
马鞍上,一个青年妇人正抱着一个婴儿,一脸柔情地看着牵马的将军:“狗屎,你走累了吗?”
“不。”这个叫狗屎地青年军官正是游奕军指挥使孙重山,他闷声闷气地说:“我连死都不怕,还怕累?”
“等等,停一下。”等战马停了下来,那个妇人掏出手绢在孙重山额上擦了擦:“看你,全是汗。”
孙重山大为不满:“别擦,卫兵看着呢!”
后面,远远地吊着两个卫兵,二人想笑,却不敢出声音。
银川一战,城中大量青壮死于战火和饥荒,也产生了大量的战争寡妇。为了便于河东军同夏民融合,杨华特意开了婚禁,只要军队中立有战功的人都可以成婚,政府还将给新婚的将士分配土地。
两个卫兵心中计算着自己所立的功劳是否已经达到结婚的标准,如果能娶一个银川女子,再分得几亩土地,这日子过得也有盼头啊!
正在这个时候,一骑飞奔而来,停在孙重山面前:“孙将军,杨大人有命,命令你部去皇宫前列阵。”
孙重山心中一惊,忙问:“可是要打仗了?”
“不是。”那个传令兵笑道:“今天下午,防守皇宫的七千班直卫兵要移防我军,大人命你去解除他们的武装,接收防务。”
“是,我马上就去。”
第三百三十一章 仪式()
夏国君李乾顺这份投降诏书的主要意思是解除西夏国装力量,将政权和军队和平移交给河东军。
所以,在这分圣旨下达的同时,守卫皇宫的七千班值卫兵也应该先向河东军投降。否则,再在皇宫里保留这么一支军队也不足以表达李乾顺谋求和平之诚意。
这七千人战斗力低下,虽然不会对局势起到任何作用,可毕竟这么多人,真要做起乱来,还真是一件麻烦事情。所以,杨华命令所以班值侍卫都出皇宫将武器和铠甲都交给河东军。孙重山所在的骑兵军是一支功勋部队,很自然地领到了这一任务。
光荣属于勇敢的骑兵。这是孙重山此刻的心情。
雪静静地落下,沾在头盔和脸上,竟带着一丝暖意。
接到命令之后,他慌忙赶回部队,套上最华丽的铠甲,带着一千骑来到皇宫之前的广场。为了招摇,他特意在头盔上插了一根长长的羽毛,看起来很是风度翩翩。老实说,河东军的铠甲很漂亮,但头盔却是一个圆鼓鼓的鸡蛋壳,看起来颇为滑稽。若不稍做修饰,还真让党项人小看了。
故作威严地坐在马鞍上,其实,孙重山心中还有很紧张的,他一直凝神神注视中不断从皇宫里涌出的党项兵,手狠狠地抓在刀柄上,只要觉不对,立即抽出横刀砍杀过去。
他不过是一个十七岁的年轻人,虽然身经百战,可出席这样的重大场合,好象还是第一次。而河东军以前也没有留俘虏的习惯,只西征后,才开始大量接收放弃抵抗的敌人。
但是,看了看眼前的敌人,他松了一口气的同时,内心中却有些微微的失望:再没有战争了!
朱漆大门缓缓打开,敌人从皇城正面地三道大门后以蜗牛般的度挪来。他们已经饿得面黄肌瘦,头和胡须都蓬乱地张扬着,眼睛里除了麻木还是麻木。
且不说这些士兵走路都在晃动。随时都有可能被身上地铠甲压垮在地。然后再也爬不起来。就看他们现在地精神面貌。已经谈不上是一个战士。没有敢战精神地军队。在任何地方都不可能取得胜利。
现这一点地孙重山将身体放松下去。
一个瘦得像骷髅地官吏在两个侍卫地扶持下走到孙重山面前。说:“大夏国中书令。~卫司都指挥使王师信奉命率军前来缴械。交割皇城防务。”
这一声字正腔圆。声音很亮。倒将孙重山吓了一跳。他没想到眼前这个连路都走不稳地夏国宰相居然还有这么大声音。
孙重山傲然点点头:“可以开始了。”
做胜利者地感觉非常之好。尤其是做为灭人国地侵略军胜利者。
“开始!”王师信走到军队面前,挺直身体,一声大喝:“都把腰给我挺起来,休要失了我党项人的体面。”
“是。”一个西夏的指挥使绵力地拱了拱手,然后跑到孙重山面前,大声说:“大夏国,殿前司,马军向大宋河东军投降。”
说完话,他解下腰刀,放在地上,然后拉掉身上的铠甲,昂然走到一边。
一千多个党项人都走到那把腰刀前,同时将身上的铠甲和武器扔了下去。
一时间,人潮络绎不绝,军旗、铠甲、兵器慢慢地堆成一座小山。解除武器地士兵相互搀扶着,走到那个将军身后,排成阵行。
“大夏国,殿前司步军向大宋河东军投降。”又是一个将军大声地说。
更多的士兵都将扔掉手中的武器,蚂蚁一样排成长龙从河东军面前走过。
这次换防总的来说秩序还是很好的,若是在平时,只需半个时辰就能结束。可这些党项人饿得只剩半条命,动作也迟缓许多,竟耽搁了小半个时辰。
好不容易等到防务交接完毕,孙重山见党项人已经彻底变成手无寸铁的平民,这才笑着对王师信说:“妥了。”
王师信冷冷地说:“敢问将军,这七千人马河东军将如何安置。”
孙重山来的时候已经在杨华那里得到指示,见王师信问起,回答说:“王大人放心,我家大人也不是一味嗜杀之人。这些投降的士兵,大人都将给路费遣散回家。”
“替我多谢你家大人。”听到杨华保证这七千人地人身安全,王师信松了一口气。
“呵呵,王大人,等下会有人引导这些降军出城去军营安置的,放心好了。”孙重山笑着说:“我家大人说了,王大人乃忠贞之士,而大人他又最喜欢你这种忠义之人,日后必定重用。我马上叫人送你去见杨大人。”
信苦笑这摇头:“重用,如何重用。王师信深受我重,却不能保家卫国,又怎么好意思再做官。”说完话,他突然高高跃去,一头撞到皇宫门那只巨大的抱鼓石上。
热血迸起,那只石,反要沾上油脂和饭粒。胡须的尾部还要开叉,黄,弄得杨华很是狼狈。
迫不得已,他只得请李清照过来帮自己简单处理一下。
虽说是简单处理一下,过程却也复杂。李清照先用小剪细心帮他剪齐胡子,然后用皂角洗干净,等胡子干了之后,敷粉、上桂花油,足足折腾了一个时辰。
现在,杨华看起来利索了很多。
他叉着脚站在皇宫门前,双手抱胸,平静地看着前方:“可以开始了。”
杨志走到门前,大声吼道:“大宋河东军,接受夏国国君李乾顺的投降,仪式开始。”
几个东倒西歪的太监快步走了出来,手中扶着一个形容憔悴的中年人。
那人走到杨华面前,推开众太监,手中端起一个盘子,上面放着西夏国皇帝的玉玺:“夏国国君,李乾顺向大宋投降。”
杨华哈哈大笑,昂接过玉玺,径直扔在地上:“没有夏国了,还要玉玺何用。从即日起,贬夏国国君李乾顺而河间王,转送太原安置。”
“万岁,万岁!”
几千河东军士兵都欢呼起来。
“河东军万岁!”
“杨大人万岁!”
……
微微闭上眼睛,仿佛在享受这一刻的滋味。
良久,杨华这才一把扶住李乾顺,温和地说:“河间王乃至诚君子,你也不要担心,我家皇帝定会善待你和你的家人的。我西征之时,已在太原为大王起了一处宅子,连用人都给你准备好了。”
李乾顺看起来稀哪个是一个儒雅的文人,听到杨华这句话,他苦笑道:“将军有心了。”
“自然有心。”杨华笑着说:“党项在我河东西面,中间只隔了一道黄河。正如本朝太祖皇帝说的那样: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嘿嘿,河间王让本大人失眠很长时间了。”
第三百三十二章 政治()
杨华这么说,李乾顺也只能苦笑了,失败也只?羞辱,而杨华是天承朝最跋扈的将军,素来都不是一个好相处的人,也许自己将来还真要仰他的鼻息了。
接受完李乾顺的投降之后,杨华命令杨再兴带着一支一千人的军队带着这个西夏国君回太原去。随行的还有中护军指挥使,杨华的侍卫长折彦文。这两个人都身上带伤,杨再兴断了一条左腿,已经没办法指挥军队。而折彦文则断了两根肋骨,也只能让他回太原休养。
这次西征,河东军损失虽然不大,可三员大将的受伤还是让杨华颇为恼火。尤其是赵明堂,因为身上的伤实在太重,基本宣告其军事生涯的结束。
李乾顺做了这么多年的西夏国君,应该说还算是一个合格的君主。走的那天,还是有不少西夏旧人随同前往太原,以便服侍,其中还包括杨华一直不能招降的李良辅。
站在皇城的城楼上,看着李乾顺的背影,已经大量的随行官吏。杨华禁不住感叹,李乾顺这人还算是不错,很给恩好感的。如果不是因为身份地位的关系,或许还能同他交一个朋友。
在杨华同他接触的这段时间看来,此人气质高雅,说话谈吐都很坦诚,对如何治理国家很有一番减低。如果不是因为他是西夏的国君,这样的人才杨华是不肯放过的。而今,也只能叹一声可惜了。
不过,同李乾顺这段时间地交流还是让杨华对如何治理宁夏有所启。李乾顺以前亲政之时,一直致力于民族融合与汉化政策,积累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经验。杨华也老实不客气地全盘接收了他的政治遗产。
沙州、甘州、凉州那边且不说,毕竟是党项人的固有地盘,杨华还没办法接受那里的政权。也只能听任那三万沙州军割据,留待以后以军政手段解决。就目前的宁夏而言,还有许多事务需要处理。
先,当然是实行汉化政策。党项的式自然不能保留,于是,杨华布一条命令,所有宁夏人都必须剔光头,等以后长出来后再结成汉人的式。为了推行这道政令,那十多完俘虏兵挥的巨大作用。
这些家伙在银川造了很大的孽,也剔了,算是同杨华站到一条船上了。现在回到本乡之后,大多做了厢军。而在河东政治体系中,军人地地位极高。于是,这些俘虏兵在做了厢军之后,很多军官还兼了地方团练、知寨‘、保正等基层组织地头目。这在李乾顺时期根本不可想象,在得到利益后,这些毫无廉耻的家伙执行起杨华的命令来,更是卖力。
这十多万人牢牢地控制着地方政权。四出设卡抓捕顶着党项头式地百姓。勒令所有百姓说汉话。穿汉服。闹了个不亦乐乎。
虽然他们做事态度粗暴。不讲政策。很有现代镇城神管地风范。但工作效率却是极高。而杨华也默许了他们地出格举动。只要不闹得太过分。对于这些家伙他还是很宽松地。民族融合就是一场革命。而革命不是请客吃饭。还是需要国家强制暴力地。
有这批还乡团和既得利益地存在。杨华感觉自己在西夏地根基算是稳固了许多。按照后世一个伟人地阶级分析法。国家就是一个阶级镇压另外一个阶级地暴力机器。阶级问题不是宁夏地主要矛盾。而民族问题地解决才是重中之重。
这批俘虏军有十多万。而宁夏总人口也不过两百来万。可以说。这些人代表着宁夏路地社会主流。笼络住这么一批人。才是杨华现在最需要做地事情。
随着地方政权地建立。银川军也出去河套平原了。
那边地情况比银川平原要复杂些。银川平原人口众多。百姓多以小自耕弄为主。
随着党项贵族大地主被河东军整个地连根起出,小自耕弄已经成为宁夏路的主体阶级。银川平原民心稳定,已经成为杨华手头最可依靠地粮食基地和主要兵源地。而河套那边则多以牧民为主,这些党项人逐水草而居,过着游牧的生活,社会结构也多以部族为主。要想管理他们,则要多花上一些心思。
一想起河套平原的事,杨华就有些头疼。
后,他还是借鉴了后世的一些管理经验,决定让银川军去河套之后,将牧民们都依部落编成不同的队,登记造册。并将牧场依照夏季牧场和冬季牧场划分成不同的区,收归国有。到夏、冬两季时,国家按照各部族的牲口数量核定牧区。
草原问题的关键其实就两点:人口数量、牲畜数量。
牲畜数量问题关系到草原的承载量,若牲畜多了,草不够吃,自然有寻找新的牧场。只要国家牢牢地掌握着草场,就算是掌握住了游牧部落。
当然,国家要想将牧场收归国有,有些部落定然不肯答应,甚至会起兵反抗。银川军这次去河套就是干脏活的,反正于忆和余良手头的一万人马都是从俘虏军中抽调的精锐,下手非常之狠。余甚至认为,杨华这次派他去河套的意思是让他将那些盘根错节的部落理上一理,最好能将部落上层一扫而空。
他也有决心干好这事,只要草原上只剩下贫穷的牧民,再没有酋长老爷。国家也就成为他们直接统治了。
至于人口问题,也是草原上一个让人无比头疼的问题。草原的承畜量有限,能够养活的人口也有限。一旦风调雨顺,人口大量繁衍,草原上的出产也就养活不了那么多人。那么,南下抢劫汉人就是唯一的出路。
在金国,女真上层唯一的手段就是实行减丁政策,派部队定期到草原杀人,以维持一个让他们感觉到安全的数字。
当然,这样的手段实在是等而下之。杨华想了半天,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既然草原养活不了那么多人口,那好办呀,我来帮你们养。
他决定在河套草原的黄河灌溉区定期招募破产牧民,由国家给土地、农具和种子,让他们转职做农民。并实行优惠政策,一旦牧民定居,变成农民,可免征三年赋税。如此,河套平原即得到了开垦,国家也可增加收入,而草原牧民多余的人口也找到了出路,不在成为国家的隐患。只要那些党项人肯去当农民,迟早都会被汉化掉。
实际上,后世的河套经过千年开,已经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农业区。杨华现在所做的不过是将河套平原的开提前了。
这不过是他同关群和赵行德推敲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