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好地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唐朝好地主- 第64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李世民下旨,让李超立即率部南下岭南,前往平乱安抚地方。

    接下旨意,李超也有些意外。

    宁长真、冯暄都是岭南酋帅,宁冯两家还是亲戚,宁道明也是宁氏家族的人,而谈殿当年也是依靠宁家起来的。这些人这个时候起兵,让人有些意外。

    毕竟,他们在几年前才刚降的唐。

    张仲坚等人都退下后,对李超道,“这倒是一个机会啊。岭南之地,百越俚獠与汉人豪强结合,世代相袭,朝廷根本控制不了,只能羁糜。这些酋帅们也是叛服不常,但最后中央往往都只能派人安抚,大事化小。”

    “这次岭南叛乱,文远正好可借机插手岭南啊。”

    岭南百越土著,朝廷向来只能羁糜安抚,那里是冯、宁、陈等几大豪强们割据的地盘,这次宁高几个酋帅造反,李超确实有机会对付这几大家族。

    “冯宁陈百年割据,势力不小,比如冯家,冯暄冯盎兄弟都是刺史,他们的儿子也皆是一地刺史,他们的姻亲又是刺史,他们还得到大小溪峒俚獠支持,根深蒂固,势力庞大,想将他们连根拔起,可不容易。”

    “机会难得,不试试就太可惜了。”张仲坚笑着道。

    “嗯,那就试试。”

第1110章 舍命陪君子

    “卫国公,”李世民有些疲惫的道,“朕打算由你出任岭南道行军总管,统领江淮岭南兵马,南下平定宁长真冯暄等叛乱。”

    魏征出列,“陛下,臣以为无须卫国公率大军南下,岭南之乱,有李太师一人足矣。”

    “岭南宁长真、冯暄、谈殿等酋举兵叛乱,冯盎、陈龙树至今还有表态,岭南已经大乱,朕岂能坐视岭南糜烂?朕也不会容忍岭南的叛乱,不会纵容,更不会坐视,这一次,朕绝不手软。岭南,也是大唐之岭南,冯宁几家身为大唐之臣,却起兵叛乱,必须镇压平定。”

    魏征却不支持皇帝大动干戈的举动。

    岭南现在传来的消息,也只有宁长真、冯暄和谈殿几人反,冯盎和陈龙树都没有起兵。冯暄虽是冯盎兄弟,但冯家却是以冯盎为主,而且那个陈龙树更是紧跟着朝廷这边,与谈殿还是世仇。

    岭南之地,地处偏远不说,而且那本来就是羁糜之地。如果朝廷贸然兴起大军前去讨伐,一来兴师动众,耗费众多,而且不熟地形,兵多未必管用。甚至反可能让冯盎等惊惧,逼反他们。

    “臣依然建议,由太师李超前往岭南安抚平乱。”

    “李超也只有几千兵马。”李世民道。

    “陛下,广州和交州都是朝廷控制之下,那里还各有几千兵马。况且,冯盎和陈龙树未必会反,李超到了岭南,可以征调他们出兵配合。”

    “朕是担心文远兵微将寡。”

    “但文远手下有五千现在的兵,比起临时从江淮岭南各地征召兵马要快的多。如果陛下还担忧李文远兵少,那么陛下可下一道旨,着李超暂时节制岭南诸道兵马,受其节制。”

    皇帝犹豫。

    他倒是相信李超的用兵能力,只是李超此次本是去收服其封地越国。这也是他暂时离开朝廷中枢,如今让他统兵平乱,这乱子估计很快就平定了,那到时李超又立一大功了。

    “迁王任广东道宣抚使兼广州刺史,迁崔仁师任广西道宣抚使兼邕州刺史,迁杨师道任广南道宣抚使兼交州刺史!”

    “授李超广东广西广南越南云南湖南黔中七省宣抚处置大使!”

    朝会结束。

    李世民在御书房召见三院宰辅。

    皇帝背负着双手,在殿中踱步。

    良久,皇帝开口,“自秦汉到隋唐,岭南之地虽早就设置郡县,然一直以来,皆有名无实,名为朝廷郡县,实为羁糜之地。秦末汉初,赵陀甚至建立了南越国,甚至一度称帝,南越立国一百余年,拥有岭南两广之地,甚至占据初建部份。”

    “后南越虽降,然则中原对岭南控制一直非常弱。前朝之时,岭南也是叛服不常。朕思之,大唐岂能有此等国中之国。此次冯宁叛乱,朕以为倒是一个机会。朝廷有了出师之名,可以正式讨伐,对岭南夺得控制,真正的控制,将那些俚獠编户齐民,把岭南之地尽归朝廷。”

    皇帝的一开口,就公布了如此雄心,在坐的宰辅们倒没有谁意外。

    他们的皇帝是个雄心勃勃的君主,想要远超秦汉,超越秦皇汉武。过去朝廷没空理会岭南,他们肯安稳的呆在那里做自己的土皇帝就好了,但现在,皇帝已经不满足了。

    皇帝几次拒收岭南酋帅们的进贡,才使得岭南酋帅们心中不安,有了这一次的叛乱。可以说,这都是皇帝故意引来的战争。

    “陛下,臣以为改岭南之羁糜之制也是大势所趋,但饭要一口口吃,事情要一步步做。岭南很大,又很偏远,兼之秦汉以来,世代皆为羁糜之制,地方豪酋们实力很强。如果一步到位,这无疑不现实。臣以为,还是一步步来。”宰相之首的房玄龄当众表明态度。

    他支持朝廷把岭南收归朝廷直辖,但他建议放缓点步伐,慢慢来。

    “臣以支持房相之言,不急于一时。”杜如晦跟房玄龄是焦不离孟,孟不离焦,房谋杜断态度一致。

    李世民见这两位都是大方向持赞成态度,心里倒松口气。他就担心宰相们不肯同意,“两位相国,那依你们之见,这步子怎么样才算是不迈的太快呢?”

    “借此岭南罗钦几州叛乱之机,先发兵平乱。然后在叛乱几州平定后,取消酋帅世袭,改派朝廷流官任职,并对俚獠进行编户登记,把他们原占有的土地登记在册,发放给他们。同时,在当地设立军府,点选府兵,并移汉民过去屯耕,同时筑城修堡。”

    房玄龄提出的是插钉子的办法。

    把那些打下来的地方,直接派流官、驻军队、迁流民、修城堡,打下一地,就要让这地成为一个桥头堡,也成为一颗钉子,让他们不能再成为那些酋帅们控制。对于那些俚獠,也要进行编户齐民,加强控制。

    一步步的挤压那些酋帅们的地盘,削减他们的控制权,慢慢的把岭南两广都收归朝廷所有。

    “还有呢?”

    皇帝问,这个方法虽然不错,但未免太慢了。那些没叛乱的地方,就一直留着他们吗?那他可等不及。

    马周出声。

    “陛下,臣以为,如今东南海贸繁华,海上航运发达,使得沿海的港口大增,工商兴旺,人口大增。臣以为,朝廷可以在岭南四省沿海驻派水师,同时增加海关,以保护商港和征税辑私为名,增派兵马和官员。”

    马周的计划很明显,沿着海岸,控制港口,打造一个个朝廷控制的点,最后连成一条线。朝廷控制了海岸线,那么就如同一道锁链,把岭南四省锁起来。借助于海上航行的便利,朝廷就化过去的被动为主动了。

    从广州到交州,甚至到遥远的南洋西蛮海的越南州上,如果朝廷控制了海岸线和那些港口,那朝廷也就控制了岭南四省的经济,控制了命脉。

    先港口,再沿海岸,再内陆。

    李世民走到座位前坐下,捏着自己的下巴,对这个策略倒是很满意。

    “改封越国公冯盎为耿国公,加封太子少傅。”

    “加封陈龙树安国公,太子少保。”

    “诏冯盎、陈龙树及岭南各部皆受李超节制。”

    琉求。

    李超接到圣旨后,也开始准备离岛南下。

    琉求堡内,李超和张仲坚站在高楼上,看着港口里的战船正在装载粮草淡水,李超问张仲坚,“冯盎坐拥岭南两千里地,手握十万兵马,你以为这次岭南之乱,冯盎会是个什么态度?”

    冯盎在此次岭南叛乱中的态度很值得玩味。

    他的大哥举旗叛乱,他的侄女婿也举旗叛乱,但冯盎却还一直按兵不动,甚至没有半点表态,既不说一起起兵,也没说要调兵平乱。

    “我觉得冯盎是在观望。”

    李超摇头,“我倒更觉得冯盎是故意拿冯暄在试探朝廷的反应。他想试探朝廷对岭南的底线,是不是能坚持羁糜制,是不是能继续让冯宁陈等几大豪酋继续世袭领地。”

    “你的意思是如果他发现朝廷态度坚决,那他会反?”张仲坚问。

    “这个可不好说,如果朝廷态度坚决,发兵平宁长真冯暄之乱,则冯盎可能会反。但也可能不会反,冯盎此人,很难猜度的。但观其以往行事,这个人很能隐忍。隋末之时,他虽兵强马壮,却没自己出头,而是依附于林士弘,林兵败后,他也没有自立,而是很快的归附了大唐,却又在归附的时候提出了很多要求,保留了过去的地盘和控制权。”

    “这是头老狐狸。”

    “那我们只带五千人前往,是不是有点玄?”张仲坚笑着说道,可看他那表情,他并不担忧。

    冯盎是个老狡猾,但这个也有一个弱点,就是做事情有些畏手畏脚,总喜欢玩稳。不敢赌,有点满足于自己一亩三分地的意思。

    他曾经为南陈征战过,也为隋朝打过辽东,隋乱之后,跑回岭南,很快就割据一方。但却不肯立旗号,非要依附于别人名下。

    但不管他依附于谁,却又对岭南实际控制权不放。

    “冯盎这人啊,反正不可靠。我们这次南下,不能寄希望于他,这人不但不会帮忙,说不定还会背后捅刀子,所以咱们第一个就得防着他。”

    取出岭南地图,李超仔细观看。

    冯盎是岭南最大的势力,他自己现任高州刺史,他有三十个儿子,几个大的儿子也各任刺史。

    但冯家真正的核心大本营还是在高州,隋时称为高凉郡,高州在后世也叫高州,在广东茂名东北一点。冯盎儿子冯智为东合州刺史,也就是后世雷州那地的刺史。

    广东西部地区,基本上都是冯家的地盘。

    “张兄,敢不敢玩一把大的?”李超笑着对虬髯客道。

    张仲坚看了眼李超面前的地图,笑道,“虽然我不知道你想玩什么,但不管你玩什么,我都舍命陪君子。”

    “好,就喜欢张兄这样的痛快人。”李超大笑道。

第1111章 直捣黄龙

    钦州,古称安州。

    南北朝时宋置宋寿郡,南梁改设安州。隋开皇十八年,改安州为钦州,取钦顺之义。大唐武德五年,改宁越郡为钦州总管府,贞观元年改为回钦州。

    钦州湾,也是大西南最便捷的出海口。

    岭南三大酋帅宁氏家族,百年来的大本营就在钦州。

    钦州北邻广西路首府邕州,南邻大海,西南就是交州。

    五月的西南,正是东南信风的季节,也是多雨的季节。

    钦州北,姜州。

    宁家兵马围攻姜州。

    姜州原本是合浦郡中分割出来设立的一个州,地方不大,但却卡在钦廉罗白几州之间。

    钦州刺史宁长真,廉州刺史宁纯,越州刺史宁道明,都是钦州宁氏一族。

    而高州刺史冯暄,以及谈殿等的地盘则在姜州的东面。

    攻破姜州,则是几家叛军打通合兵一处。

    叛军们踩着泥泞的地面前进,头顶着暴雨狂风。

    一阵接一阵的大雨扑面而来,仿佛天破了个大洞。

    宁长真抬起头,大颗的雨点砸在脸上,有些生疼。他心里骂暗了一声这鬼天气,这连绵不断的雨下的没完没了,让进攻也变的艰难了许多。

    弓弦已经用不了了,上了弦,箭也软绵绵的。而且这雨,让扎营的地方都没了,到处都是水,到处是烂泥,连取火都艰难,身上就没有一缕干纱。

    “冯暄和谈殿已经合力攻下了南越州,我们却还连个姜州都没拿下。”

    南越州就在姜州的东面,在廉州北,白州西。

    武德五年,改郡为州,分合浦郡地置越州、南合州、姜州三州。隋末时合浦郡太守是宁暄,也是钦州宁氏,其子任南合州刺史。

    “这个该死的宁纯。”

    宁长真望着城头咒骂。定暄是他的叔父,宁纯是他的堂弟,可偏偏此次起兵,宁暄却脑袋坏了一般不肯响应,宁长真恼怒之下发兵攻打姜州,宁暄拒城而守,宁纯自南合州发兵来援。

    这起兵反唐,倒先成了宁家内斗。

    宁氏族长,钦州刺史宁长真,与侄子越州刺史宁道明对战姜州刺史宁暄,和他儿子南合州刺史宁纯。

    宁长真做为当代钦州宁氏族长,也不是坐拥其成的二世祖。他早年跟随父亲宁猛力、叔父宁暄等一起在钦州一带征服俚獠各部,开拓地方,设立县治,将许多俚獠编入属籍,成为属民。

    后来宁长真还随隋将南征林邑,大破林邑而还。又随杨广东征辽东,几经征战。

    宁家几代人下来,钦州附近数州之地,都属宁氏,宁长真也是功劳不小。当年他也曾跟叔父宁暄一起征战开拓合浦郡,隋末时,宁氏家族拥有宁越、合浦两郡,如今更是拥有数州之地。

    “当初宁纯还跟着老子屁股后面,处处以为这个大兄为榜样,想不到,如今他倒有胆子跟我做对。”

    叔父宁暄仗着手里握着合浦三州之地,便不太把他这个侄子族长放在眼里。什么忠于大唐,其实不过是不愿意遵从他的号令而已。

    让人看笑话了。

    冯暄和谈殿已经攻下了南越州,他宁长真却连个姜州都没打下。

    冯盎还在等着这边的动静呢,这一次的起兵,是他们对大唐朝廷的一个试探。他们也是以这次起兵,向唐廷表明他们岭南豪族们的态度。

    可是如果他们自己内讧,甚至他们连宁暄父子都收拾不了,那还如何给唐廷几分颜色?连个自己人都收拾不了,如何让唐廷畏惧他们?

    一群士兵灰溜溜的退了下来,拖着疲惫而又湿漉漉的身体有气无力的样子。

    “继续进攻!”宁长真拔出剑,对着他们大喊。

    南州刺史庞孝恭和乐州刺史周孝谏过来劝谏,“儿郎们已经疲惫不堪了,这么大的雨,实在无力攻城。不如先退下休整,待雨停了再进攻。”

    这两人也都是一方酋帅,是依附于宁氏家族的。两人带着兵响应,但攻城的时候,都不怎么肯出力。

    他们已经攻打姜州城十几天了,结果到现在都没打下。

    “等到天晴,正好谈帅和冯帅的兵马也到了,那个时候我们合兵一处,这姜州一座孤城,也坚持不了多久。”庞孝恭道。

    看到诸将都不愿意再攻,宁长真也只得下令暂且休兵。

    高州。

    冯氏家族族长冯盎坐在书房里读书,五月的岭南天气已经热了起来,穿一件单薄的袍子也显得热。

    书房里焚着香,名贵的龙涎香。

    但再贵的龙涎香,也无法让他安神静气下来。

    书握在手里大半天,却一页都没翻过。

    敲门声响起。

    “进来。”

    “郎君,有信到。”

    冯盎嗯了一声,接过书信挥退下人,仔细的查看封印无损后,才打开。可只看了两眼,他就一掌拍在了桌上。

    “无用的废物!”

    “我就不应当相信宁长真的,这个废物。”

    信是他大哥冯暄发来的,告之他西面局势。情况比预料的要坏,宁暄宁纯父子不肯起兵,宁长真出兵攻打,结果却久攻不下。

    西面还没摆平,可这东面也不太平。

    高州东北的泷州,岭南三大家族陈氏家族的地盘,如今的刺史陈龙树跟冯家有仇。当年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