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好地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唐朝好地主- 第62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再有一个,如今朝廷大力发展工商,各地都热火朝天,百姓们除了死守着几亩地,也终于有更多的赚钱机会。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如今的纸钞通行,也大大繁荣了商业,你看现在,哪个百姓没有现钱?”

    现钱是一个很重要的东西,过去,钱荒。乡下百姓,手里基本上没有什么现金。平时货郎下乡,大家也都是拿实物交易,针头线脑的也是拿点粮食或者皮毛换,这其实就大大的妨碍了交易,商业自然不兴旺。

    而如今呢,别说这前门大街了,随便到一个乡下去,都会发现乡下的集市也很热闹了。城里的商铺,甚至是些行商,他们会定期到乡下设集,而乡下的百姓,也会在赶集的日子赶到集市,带着他们自己的手工品,或者是粮食、猎物,甚至是自己养殖的鸡鸭等等。

    正因为大家现在手里有现金了,所有大大促进了这些买卖。

    “钞有这么重要?”

    “应当说是钱重要,钱实际上就是一种商品等价的筹码,大大方便了交易。而钞,是钱的等价物,有信用。钞使用起来却更方便,自然而然的,商业就更繁华,商业繁荣,必然带动手工业,带动加工业带动矿产业,甚至是运输行业、服务业等都因之而带动起来。”

    “这好比下棋,一个棋子活了,整盘棋也都活了。”

    承乾对于经济这一块学的还不多,他不太理解这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模式,但听李超这么讲,似乎也非常有道理。

    “一个普通的农夫家庭,在过去,他们没有自己的田地,他们是寺庙的佃户,每年为寺庙佃田,收获之后,要将一半上交给亩里,但因为有庙里的庇护,因此他们不需要向朝廷纳税,也不用服役,他甚至都不在朝廷的户籍之上。”

    李超慢慢道来,“这一家人辛苦一年,耕种几十亩地赚到的钱,一半给了寺庙。剩下的是自己的,若是丰年,一家人还有盈余,但也盈余不了多少,因为他们只种粮,也种些桑麻,丈夫带着孩子种田,妻子带着女儿养蚕纺织,一家人的吃和穿,都是自给自足,可油盐酱醋,都是得另需钱的。”

    “人情往来,也要钱。此外,虽然他们不需要向朝廷纳税服役,但平时地方上的一些摊派,他们却少不了。因此,就算是丰年,他们其实日子过的也挺紧。”

    “而如果遇到的是灾年,则可能还得向寺庙借贷。借一次债,可能需要好多年才能还清,甚至利滚利再还不起,于是只得变卖儿女,甚至自卖为奴。”

    李超说的是过去许多农民百姓的真实处境,有田地的小地主、自耕农抗灾能力还强些,但普通佃户就差的多了,甚至是家里一头大牲畜的死亡,都能让这个家庭一年辛苦白费。

    他们没有积蓄,一直挣扎在生存线上。

    沉重的佃租、苛刻的摊派,以及高昂的利息,还有疾病、战争、灾害,这些都是压在他们头上的一座座大山。

    老百姓病不起,娶不起,死不起。

    朝廷的均田制,缓解了点,但实际上中原地区,人口太过密集,田地又大量集中在地主勋戚官僚的手里,再加上要给官僚们职田、公廨田等,因此最后能拿来均田的地不多,朝廷规定均田上限每丁百亩,可实际上很多地方的百姓都无田可均,能均个二十亩就不错了。

    但这个时代的耕作技术,都是广收薄种。一家种一百亩都勉强糊口,二十亩够什么。

    “但现在大不同了。”李超长呼了口气,贞观新政,一条条的新政推行下来,百姓的生活确实在迅速的好转。

    仅仅是一个两税法,一个摊丁入亩,把丁税和丁役都合起来摊入到田亩之中,按田亩征地税,仅仅是这一条,就让无数普通百姓减轻了巨大的压力。

    以前朝廷的基本正税是按丁来算的,这个税又实际上是按朝廷均了一百亩地来算。但实际上根本均不到这么多田,因此凡是没分足百亩地的百姓,其实都是多纳了税,纳了重税。

    而丁役甚至比税还更沉重。两税一改,摊丁入亩,丁税丁役都纳进了田地,以后都是按田亩来征税,有多少亩地征多少税。有一百亩征一百亩税,二十亩就征二十亩的税。

    甚至实际上,哪怕现在百姓依然有一百亩地,他纳的税也是比过去的一百亩要轻的,这就是摊丁入亩的好处。

    况且,朝廷不断的拓边,整顿佛道,也整顿户籍,中原的人口不再如过去那般密集,朝廷通过给勋戚们置换田地等方式,也收回了许多田地,然后均给百姓,让中原的百姓,手里的田地数量大大增加。

    当然,工商开放带来的好处也是看的到摸的着的。农闲时期,到附近的工坊里做工,甚至是官府搞一些水利土木工程,现在召人做工,也是给钱的,而不再是免费的服役了。不少百姓的年纪稍大些的孩子,也有机会入城去做学徒做工,甚至是女孩子也能去做女工。

    这些机会都是如今工商发展后才有的,过去是没有的。

    百姓们手里有现钱了,当然也增加了消费,消费又带动了工商、养殖,工商兴起,自然又带动运输、服务等行业的兴起。

    而对于朝廷来说,工商兴起,自然财税大大增加。

    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走着走头,抬头一看,却是到了一家茶楼。

    茶楼是两层的,前门大街两边的商铺基本上都是两层格局。

    “走,进去喝杯茶吧。”

    大门口站着两个年轻的伙计迎宾,一见他们过来,立即高喊,“来客喽,两位!”

    一掀帘子进门,马上就有跑堂伙计过来迎接。

    “两位客官,喝什么茶,我们这里有各方名茶,还有各种茶点,包您满意。”

    “楼下是散座,楼上有雅座包间。”

    “我们楼下可以免费听说书,今天讲的是大唐英雄传,一会要说的是齐郡王的英雄事迹。楼上包厢则可以点弹琴唱曲,都是大家。”

    承乾道,“那给我们在楼下找个座,来壶武夷山的红茶,再上些茶点。”

    “好喽,二位客官请随小的这边来!”

第1079章 房玄龄

    御书房。

    李世民正跟房玄龄、杜如晦一起商议着太子的一道奏章。

    “太子奏请朝廷明年两税皆征钱钞而不再征收实物,同时朝廷官吏俸禄禁军士兵薪水,也都停发粮食布匹等,只发钱钞。两位爱卿,对此事,你们怎么看?”

    新的一年开始,李世民的整个人又精神抖擞。朝廷内外局势一片好,现在李世民觉得这皇帝当的前所未有的舒畅,突厥灭亡了,太上皇也驾崩了,周边没有一个藩国敢跟大唐横,而大唐天下,也再没有一个敢跟他耍脾气的门阀家族了。

    那些关陇旧阀几乎被一扫而光,剩下的也已经老老实实。就连过去清高无比的关东士族,如今也全都夹起尾巴做人了。

    皇帝的权威,不外如此。

    大清洗过后,李世民的旨意,已经再无人敢阳奉阴违了,更何况,大清洗后李世民还发了一笔大横财。

    长孙皇后又怀上了,李世民觉得自己已经走上人生巅峰了。

    房玄龄也觉得最近日子好过许多,主要还是因为现在朝廷有钱。朝廷有钱了,宰相当然也就好当了。

    “陛下,从今年的税收情况来看,目前两税已经远不如工商矿税以及专卖税和关税了。户部预计明年朝廷全部财政收入八千万贯,其中两税折三千万贯。”

    李世民想了想,两税是要留州留道的,因此三千万贯最后缴纳中央的只有一千万左右。而且工商税里,也有部份税地方要截留,因此除去地方截留的财税三千万贯左右,朝廷中央依然能有五千万的进项。

    这还只是明年的收入而已,实际上现在朝廷还有大把抄没来的钱财土地。

    朝廷确实是不缺钱。

    “陛下,臣仔细读过太子的奏章。太子奏请,停征两税实物,改为全征钱钞。然后是朝廷停发官吏将士们的实物,全发钱钞。再有,朝廷设立粮食署,对于天下各地的粮食朝廷统购。”

    粮食统购,是太子这次上奏里的又一项重要内容。

    朝廷如果不再征收实物,也不给官吏将士们发实物,那肯定会引起人们的一个担忧,就是以后还能不能买到粮食,价格会不会合理?毕竟以前是朝廷直接发粮,而且并不仅是口粮,而是按品级发,高级官员一年发两次禄米,但一次发的米,够一家几十上百口吃几年都有多,因此他们拿到的禄米,最后又多数是卖给了京城的粮店。

    过去,京官领的基本是都是禄米,官俸很少很少,逢年过节还会发放不少的丝绵布匹等。其实官员们领的米自己又吃不完,他们最终还是得拿出去卖,或者自己家开粮店。而如果拿去卖,这一进一出的,其实肯定还会亏一些的。

    而对朝廷来说,给官员发禄米而不是钱俸,一来是因为过去朝廷征上来的税,本就是实物,当然发实物更方便。二来,钱荒,朝廷也没有那么多钱可拿来折俸发放。

    正是因此,朝廷才一直给官员们发禄米为主,钱俸极少。

    但发禄米,从现在的实情来看,却不太划算。因为运糟粮进京,是个很大的开支。费时费力又费钱,损耗还大,极容易被人动手脚贪污。

    但若是直接给官吏将士们发钱,则又有一个担忧。

    那就是粮食毕竟不但能当钱用,而且他也是重要的生活物资啊。

    “玄龄,如果以后朕不给你发禄米,改给你全发钱钞,你愿意吗?”李世民问。

    房玄龄笑了笑,“臣当然愿意拿俸钱。”

    房玄龄是二品的中书令,但同时又是一品的散阶,他还是二品的国公。他如今的俸禄,按朝廷的制度,是不论身兼几职,只按散阶来发俸禄。因此房玄龄实际上是按一品来拿工资的。

    身为官阶一品的宰相,他一年的俸钱是八十一贯六百钱。而禄米则是每年六百五十石。当然,他还有职田,做为一品,他拥有一千二百亩职田。这一千二百亩,实际上不需要房家耕种,是官府直接租给附近百姓承种,然后他们给官府交租,朝廷再按租率给房家粮食。

    此外,房玄龄还享有朝廷公费拔给的仆役,做为一品,他可以有不少的仆役。当然,这些仆役也可以直接由朝廷按人数折钱给房家,然后房家自己雇。

    而这笔钱其实也不是朝廷自己出,那些仆役也算是一种役,因此他们得出钱折役。

    另外,官员们还有不少的实物待遇。比如一个三品京官,每年禄米四百石,职田九百亩,还有杂役三十八人。每日发常食料九盘(细米二升二合,粳米八合,面二升四合,酒一升半,羊肉四分,酱四合,醋四合,瓜三颗,盐、豉、葱、姜、葵、韭之类各有差;木、春二分,冬三分五厘;炭、春三斤,冬五斤),大概约合每月8000文;

    每天还能享受免费工作餐,每年的元旦冬季还各赐绢五匹,金银器、杂彩不等。

    总之,官员的待遇还是不错的,尤其是京官。

    虽然说,算起来,唐朝官员们的收入,一年其实才顶宋朝一个月。但依然也还是不错的,当上个京官,尤其是三品以上,那真是不算其它收入,光是俸禄就能发财了。

    房玄龄一年光禄米就六百五十石,还是米。他一家自然吃不了,因此房家也有个粮店,卖的就是他家领到的禄米。反倒是俸钱很少,一年才八十一贯六百钱。

    今年的米不值钱,汉京斗米不过二十钱,五石米才值一贯。房玄龄一年的禄米六百五十石,才折钱一百三十贯,加上他的俸禄,一年也才二百一十一贯六钱千,加上其它实物、杂役等折钱,房玄龄这个一品,一年正当收入也不到三百贯。

    好在他还有一千二百亩职田,另外他还有爵位的勋田,还有实封的封地,算来算去,反正一年上千贯是有的。

    而这其实是房家收入的小头了,房家收入的大头,还是做生意。房家的田产、工坊、商铺、商队,甚至投钱和李超入股做买卖等。这些才是大头,虽然房家远不如李家那么会赚钱,但一年万把贯,是随便赚的。

    因此,其实房玄龄还真不太在意,那点俸禄。

第1080章 涨薪十倍

    在天下没有一统或者战乱的年代,官员发禄米为主,其实对官员是有好处的。因为此时粮价波动大,粮价经常较高,甚至有价无市。给官员发禄米,也是一种保障。

    但现在大唐一统天下,四海臣服,粮食价格稳定,甚至是一直下跌的趋势。汉京做为都城,米价也才二十文一斗,粟麦甚至更便宜。

    一品也才六百五十石一年,折算下来就很少了。

    尤其是此前贞观新制规定了爵位不发俸禄、兼职不发俸禄,这就使得官员的收入其实减少了,身兼几职也只有一份俸禄。特别是现在粮价稳定且价低的时候,就显得官员的俸禄很低了。

    “不再发放禄米,而改发俸,朕觉得倒也算是个不错的改革。但是,如果仅仅是禄粮折俸钱,远远不够。朕以为,应当定一个新的官吏俸禄制度,以后取消禄米,改发月俸,但俸钱得提高。”

    李世民想了想又道,“仅以阶定俸,也不太公平。朕觉得可以先以官阶定月俸标准,然后再辅以实职加职钱,如此官员的俸钱就由,阶俸加职钱组成,二卿以为如何?”

    皇帝要给官员们涨工资,两个宰相当然不会反对,毕竟现在朝廷确实不缺钱。而且朝廷一年的财政收入能达到八千万呢,哪怕其中三千万是留给各道和各州的,但也依然还有五千万嘛。

    “以后各道、州、县地方官和吏的官俸,就由地方财政支出吧。”李世民想想自己给地方一年留三千万,也不能白留啊。这地方的官员薪水,就由地方支付吧。

    “对了,朕打算给官吏们加薪,同时,把所有的公廨田和职田收回,以后官员们不再授职田,各衙也不再留公廨田。”

    毕竟过去给地方官职田,是因为朝廷不给地方官发俸禄,给衙门公廨田,是不给地方留钱办公,现在既然有这么多钱留做地方财政,那就没理由还留着这些田了。

    甚至京官,也不再给职田。

    “这个没问题。”杜如晦想了想道。公廨田、公廨钱,都是充当地方办公开支的,但过去都弄的名声不好。公廨钱一年百分百的利息,甚至还经常被地方的放贷者假借名义放高利贷,为祸地方。他们打着公廨钱的名义放高利贷,一旦收不回贷,就用衙门的名义去收债,实际上,官府本来只给他一万本钱,结果他暗中却放了几万几十万。可好处,却被这些人吞了,坏名声却被官府承担了。

    公廨田也一样不太好,朝廷把公廨田出租,又担心普通百姓遇灾交不上租,因此公廨田和职田一样,都是强行佃给那些家庭条件不错的小地主或者自耕农。本来这样人都不需要佃田的,官府强佃给他们,然后他们还得再佃给别人。其实上,弄的很多怨言。

    对于这些情况,李世民是知道的。

    公廨钱就几度废止,可一旦地方没钱,又最终再推行。

    现在李世民决定干脆直接把公廨田、职田全取消。给官员涨薪,给地方财政留税收,一次性解决这问题。

    “正一品,年俸一千贯,从一九百贯,正二八百贯,从二六百五十贯,正三品五百贯,从三四百贯。”

    “正七一百二十贯,从七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