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好地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唐朝好地主- 第16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张超还被任为崇文馆的副馆主,同时还被授为太原王傅兼侍讲。

    来传旨的官员对张超赞叹不已,他还真没见过如此厉害的年轻人,罢官才一个月,马上就起复了,还更受重用。

    “不知道这馆长是哪位?”

    “太子少保李文纪公。”

    太子少保李文纪,不就是当朝礼部尚书李纲吗?这位可都是八十多岁了,是前太子詹事。不过说到这个李纲,张超惊讶的不是他与后世的一位有个坑爹儿子的李纲同名,而是因为这个李纲号称太子杀手啊。

    反正李纲跟谁,谁就死。

    他年轻时在北周任齐王宇文宪的参军,后来宇文宪就被周宣帝给杀了。

    到了隋朝时,李纲当了太子杨勇的太子洗马,然后杨勇被废了。到了唐朝,李纲又当了太子李建成的太子詹事还加了太子少保衔,李建成后来被杀了。

    李世民称帝后,又让李纲当太子承乾的太子少师,教导太子。结果,太子承乾后来又被废了。

    李纲前后跟了三个太子一个亲王,结果二死二废。

    真正的是太子杀手,的卢一样妨主。

    这老头现在以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加崇文馆学士,兼崇文馆馆主,这是要坑李建成到底啊。

    而张超成了李纲的手下,不用说,李纲八十多岁了,还是礼部尚书,肯定没精心管理崇文馆这边,更没精力去教授一群小屁孩,实际上,自己这个副馆主应当就是主持崇文馆的日常事务了。

    太子果然也弄了三十六学士。

    其中有大学士、学士、直学士、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五等,

    李纲是大学士,张超是学士,魏征、王珪等一众本身有五品以及上官职的也都是学士,那些五品以下的则是直学士。另外直学士下面,还设有侍读学士和侍讲学士,这些就是给那些原本没有官职,新招进来的儒士们准备。

    学士不是职官,但享受相应品级待遇。

    大学士是三品待遇,学士是五品,直学士是六品,侍读学士是七品,侍讲学士是八品。

    李建成还是凑齐了崇文馆三十六学士,比李世民的文学馆多了一倍。

    不过张超还被授为太原王的傅和侍讲。

    太原王李承宗是李建成的长子,也是皇长孙,太子妃郑观音的儿子,因此他还是嫡长孙。今年才六岁,武德三年那次与一众皇孙封的爵,但他的爵位是太原王,可见皇帝对他的宠爱,太原可是李家起家之地。

    皇孙一辈,只有李世民的第二子和第四子是亲王爵位。第二子李宽过继给李渊去世的五子楚王李智云,第四子李泰原封宜都王,去年改封卫王,但也不是因为他爹是李世民,不是因为他特别得李渊的宠,而是因为他爹把他过继给了卫怀王李玄霸为嗣。

    李世民四个儿子,两个过继给了自己去世的兄弟。

    名义上,李宽是李智云的儿子,而李泰是李玄霸的儿子了。只是后来李世民当了皇帝,改封李泰为越王,改以西平王李琼之子李保定做李玄霸的后嗣。而李宽去世的早没改回来。

    皇家嫡长孙,还是太子嫡长子,正常情况下,自然就是将来的太子。

    皇帝让张超当太原王的傅和侍讲,其实就是相当看重他了。傅,师范辅导,参议可否,原来是叫王师,后来改为了王傅,这就是太原王的师傅了,可比朝中三师的地位。

    将来若是太原王当了太子,张超说不定就能当上太子詹事,若太原王以后继承了皇帝,那张超就很有机会当上宰相了。

    若是一般人,得了这样的重任,肯定高兴不已。

    不过张超没啥好高兴的,李建成都当不成皇帝,何况李承宗,而且他可是记得清楚。这位李家皇嫡长孙,都没活到武德九年,就给夭折了。

    张超可不想当个太子杀手或者皇孙杀手,这样的名声不好听啊。

    难道自己真的要沦落到去教一群小屁孩?

    还是一群皇家和功臣子弟,想想就头痛啊。

    “恭喜三郎。”

    “恭喜!”

    四周一片的恭贺之声,张超却一点喜悦的感觉都没!(未完待续。)

第261章 免费(第三更,500月票加更!)

    求订阅!

    老爹红光满面,张超官复原职,还授了学士,这比较他升官还高兴。一向节俭的他,甚至给前来定旨的官员送上了一块银子,连同行来的官差,每人都给了两串钱,破天荒的豪爽。

    府中上下也是一片喜庆。

    崔莺莺那高兴劲,就差让管家去放爆竹了。

    “管家,去大门口放爆竹,多放点,放个千八百响的。咱们三郎又官复原职,还更得重用了。”崔莺莺高兴的指挥着管家。张超没想到,她还真马上让管家放爆竹去了。

    “老牛,爆竹带来了没?”管家去找张家第一炮仗手老牛去了。老牛有些捉急,真没带啊。好在王管家替他们解了围,这家里就有,只是不多,百来根吧。

    “百来根就百来根,我们先放着,老王你赶紧去市场上买些回来。今天我们三郎官复原职还步步高升,这当然得好好庆贺。”

    张超看着大家这喜悦劲,也不好泼冷水,面上露出勉强的笑容。

    这一天,务本坊张家的大宅门前,真的放足了千响。

    那惊天动地的声音,真的引的整个坊都给惊动了。

    房玄龄跟杜如晦两个棋也下不下去了,推开门,看着张家门那堆熊熊的火,还有一群人正不断的往火里扔爆竹,炸的正嗨呢。

    “这个张三郎,真是安静不了几天啊。”

    “上次坐牢不是安静了半月嘛。”杜如晦双手笼在袖子里,呵呵笑着。

    “除了把他再关牢里去,要不然他还真是安静不下来。这动静天天的,不弄点事就会死一样。”房玄龄跟张超也是毫不客气的。这免官都还没有一月,如今还官越当越大了。

    “你对这崇文馆是怎么看的?”

    “东施效颦,拾人牙慧。”房玄龄摇头道,“不过把小学从秘书省弄到东宫,看的出来这是有高人指点啊,如此一来,皇家后戚以及功臣子弟都到东宫读书,这可是很有些意思的。”

    杜如晦倒觉得这看似不错,实际上也没什么作用。就好比较东宫也有功臣子弟做亲勋翊,但那些功臣们并不会就因此倒向太子。

    “这是要放多少啊,你看那一车车的爆竹,张三郎也太高调了一些。”杜如晦看到几辆装着爆竹的马车在张家门口停下。

    “估计不是张三郎的意思,算是,咱们还是下棋去吧,要不然人家会说我们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呢。”

    张家对门,魏征坐屋里,酒刚醒。

    他看着张家送来的数坛子的二锅头,面露笑意,听到张家的那爆竹声声,魏征给自己倒了杯二锅头,“这个张三郎,真是到哪都得惊人啊。”

    同坊内的国子学。

    连绵不绝的爆竹声把读书声都盖过去了。

    “这是谁家办喜事呢?”

    “你还不知道啊,听说张三郎官复原职,而且还被授东宫崇文馆学士,还当了太原王的傅和侍讲。前途无量啊!”

    “你怎么知道的这么清楚?”

    “这事情早些天就已经有风声了,啧啧,张三郎比咱们也大不了几岁,可都已经到这地步了,将来必成宰相啊。”

    “牛,确实牛。”

    “我最服张三郎的还是他年前跟彭国公子青楼争妓,大打出手,据说在牢里的时候,把王永安都训的服服贴贴的,现在王永安出来了都还跟着张三郎混呢,这才是真正的牛啊。”

    “真名士,自风流,真性情啊。”

    “原来张三郎在务本坊里买了宅子啊,以后咱们岂不成邻居了,说不定有机会也跟张三郎结识结识呢。”

    国子学另一边。

    孔颖达和同僚陆德明也被这爆竹声打断,“张三郎居然成了崇文馆副馆主和学士,若是他能入天策府文学馆就好了。”孔颖达最近天天看从张记书坊买回来的书,是越看越喜欢。

    这雕版的书,岂不就跟石经一样伟大?

    历代的书籍,哪怕是那些经典子集,也经常会缺秩遗失,就算是有存本,可也经常会有内容不一的情况。造成这种情况的,就是以前书少,而且书都是抄传的。抄来抄去,很容易抄错,到时以讹传讹就更错之千里了。

    因此历史上,好几次,都有皇帝请天下名儒聚集京师,就为了整理校对这些经书,然后弄出一个官方正式版出来,雕刻在石碑上,称为石经,是天下范本。

    隋朝时,就曾经从洛阳运石经到长安。

    洛阳石经,就是以前官方集合名儒们统一后,把辩正统一后的儒家经文刻在石碑上,以做范本。可年代一久,石碑上的字也会有缺失。

    当时孔颖达就与许多天下大儒一起辩认,论证。

    但刻石经立碑文,可是很麻烦的。而且也一样容易损毁,但现在张超的这个雕版书,却让孔颖达惊叹万分。

    只要雕版校对好了,然后印刷,那就都是一个模子印出来的书了,再不会存在什么错误,或者抄错的情况,圣人经典也不会出现各种缺失、疑议、歧义了。而且张三郎书里用的标点符号也很好,虽然说许多读书人一开始读书,就得学会断句。

    但有一些关键的地方,就算是一些大儒,也会有疑异之处。那些往往涉及一些典故历史等,甚至一句话能解释出多种意思,可如果加上标点和符号,就能最大化的减少这种歧义。

    这同样对于读书人,尤其是那些新学者来说,这能大大提升他们理解经典的速度。

    一本雕版的书,就等于一块石经,千千万万本印刷书籍,以后再不用担心典籍遗失,甚至是缺失疑异了。

    “德明,我打算也把我的书稿送去张家雕版印刷出来。”

    “可是张家雕版刻书不是得千部起印吗?”

    孔颖达想了想道,“但我这并不是直接买书啊,我只是刻印我自己的书,如果我少刻印一点,应当要便宜一些吧?”

    孔颖达手里有一套书稿,是他整理他祖先孔子的论语。

    孔颖达是孔子的三十一世孙,他一直有个理想,就是有朝一日能让论语也成为儒家的经书。

    论语经历这么多年,有三个版本,包括《古论》《鲁论》和《齐论》。各个版本的内容都有些不一之处,特别是一直到了此时唐朝,论语都还没有进入儒家的经书之一。

    汉五经,唐九经,都没有论语的一席之地。

    孔颖达花费很多年时间,一直在整理三家论语。论语成书于战国初期,但毁于秦始皇焚书坑儒。在西汉时仅有口头传授,后来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得到部份本子,分为鲁人口授的鲁论语20篇,齐人口授的齐论语22篇,以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在的古论语21篇。

    西汉末时,帝师张禹精治《论语》,并根据《鲁论语》,参照《齐论语》,另成一论,称为《张侯论》。此本成为当时的权威读本。《齐论语》《古论语》不久亡佚。东汉末郑玄又以“张侯论”为底本,参照《齐论》、《古论》作《论语注》,遂为《论语》定本。

    孔壁中的古论语由孔安国向武帝献书,结果正值“巫蛊事件”,朝廷将这批书退还给孔氏,“其学于是在孔家流传。

    张颖达一直希望能以孔子夹壁中的古论为主,兼采齐论鲁论,编成一本新的论语,并且给这本论语注疏。

    古人给经典注疏,当然就是解读。

    孔颖达编的论语注疏,计划编成三十卷,目前已经有了十卷手稿。

    如果按张记书坊的印书方式,得千本起印,这可能得刻上千个板,一套书六贯,一千套就得六千贯。

    孔颖达印不起。

    “仲达你的论语注疏可是一本大家之作,也许我们可以跟张三郎亲自谈谈,他或许能支持你呢。这样的好书,当然得印刷流传。”

    “要不,趁着今天张家喜事临门,咱们去登门庆贺一下,顺便谈谈你这本论语注疏。”

    张府。

    张超对于来拜访的这孔颖达二人有些小意外,招呼着两人到花厅坐下。

    孔颖达和陆德明的名字张超是知道的,国子学博士,还是天策府文学馆的学士,两人都是成名多年的大儒了,真正的名士。

    张超本来还担心这两人是来踢馆砸场子的呢。

    结果一听,两人居然是想来印书的。

    私人来找张超印书,这还是头一回啊。不过唐人这时候还没有版权意识,若是自己写了部书,还巴不得让别人去抄录传播,绝不会说要收版费的事情。

    “孔博士手里有本论语注疏?”

    “还没有完成,计划是三十卷,目前只完成了十卷。”孔颖达把自己的十卷手稿带了过来。

    张超翻看了看,这本论语不仅是注疏,还等于是重新编纂了一个新版的论语,然后又再对这新版的论语,进行注疏。

    字写的很好。

    张超心里头赞扬,然后细看这版论语,与自己后世看过的似乎差不多,但又些地方也有点不一样,内容似乎有增加。嗯,注疏解释的也都不错,不愧是孔子三十一世传人。

    也对,论语可是孔氏的家学。

    张超觉得,若是把这本书印出来,拿去卖的话,应当会比较受欢迎,毕竟这个版本的看起来很权威,而且注释的也好。

    “这是本好书啊,我愿意印。”

    孔颖达一听很高兴,忙问,“那印书之费得几何?”

    “免费!”张超笑着答道。

    孔颖达和陆德明两人都怔住,免费?(未完待续。)

第262章 版权(第四更,600票加更!)

    孔颖达觉得天上掉了馅饼,猛然起身,万分激动的道,“免费,你没有开玩笑?”

    张超当然不会跟孔颖达开玩笑,免费也是他仔细考虑过的,这本书总共三十卷,让孔颖达按市价拿出几千块贯钱根本不可能。但这本书确实不错,用心之作。在他看来,这本书不仅仅是总结前人的版本讲义理,代圣人立言的书。

    而且这本书有一个优点在于他的训诂。用通俗的语言解释词义叫训,用当代的话解释古代的语言叫诂。

    论语毕竟是一本战国时的作品,到此时已经近千年的时间。这长漫长的时间,有些古代通用的词语后世可能不用了,因而难以理解,或者某个词语的某个意义后世不用了,也容易致误。另外也要解释文意,包括分析句读,以及考证名物,典章制度,引证史实故事等。

    训诂,就等于是彻底的解读一本经典,让后人能够更轻松的理解。

    孔颖达训诂就非常祥尽正确。

    张超打算自己印这本书卖,若是在后世,他还得给孔颖达版权费,得有他的授权才能印书开卖。但现在没有这个版权的意识,不过张超还是打算给他点钱。

    “要签授权契约?允许你们拿我这本书刻印出售?”

    孔颖达觉得这当然没有问题,这还需要授权,需要这么正式的签契约吗?

    “只要你和我们契定这个契约,我们每售出一本书还将给予你十文钱的版权费。”张超笑着对孔颖达道,一本给十文钱,这并没多少钱,但是个噱头。就算卖了一千本,也不过给十贯钱。可毕竟是给了作者钱,这传出去,估计就会有很多人想来印书了。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的书都有这样的待遇,这就跟后世出版一样。你要是好书,人家要买你的版权。但你若是书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