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陛下,我等必定竭尽全力。”许定与八贤王出来领令。
很快姬勿极给了二人象征权力的物件,还颁布诏令,发往全国。
翌日,姬勿极没有上朝,但是诏书诏令却一道道的发出。
无数的信使从皇宫而出,然后出镐京城。
布告一时之间贴遍全国,大周帝国一下子笼罩在紧张的阴霾之下。
“奉皇帝诏令,从即日起,我大周行全民义务兵制,凡年过十六至46岁者,无分勋贵商贾,王公庶民皆服兵役,以壮我大周之军,强我大周,以抗北蛮之威胁,保大周安宁。
帝国紧急扩军二十万,青壮优先,薪金暂时提至原十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希望我大周好男儿踊跃入伍,戍卫边疆,佑己妻小高堂……”
看到布告墙贴的诏令,围观的百姓们皆大惊。
“看来传言是真的,东唐帝国真的背信了我们,真的扯阵了。”
“东唐帝国不理会我们的生死了,这是想我大周亡国呀,陛下痛心之下,只好募军扩兵,希望我大周众志成城,一起抵御蛮兵……”
“八贤王负责此事,听说以经在城外扎下营盘了,愿意入伍之人皆可获得安家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老子先去了……”
这边热闹还没有看完,信息还没有消化完,那边许定又有新的布告。
“奉皇帝诏令,时值国难之既,逍遥城主许定负责为国选拔人才,从即日起大周行科举制,分文科、武科、工科、医科、农科、商科六大类,凡有能者,不问出身,不问国别,考核通过皆可授予官职,为国效力!”
“什么?我们大周也要向南明、东唐学习了,唯才是举,好呀,我大周有希望了。”
“不过我们大周这科类比之更多呀,武人也能科举,还有商举人……”
“这有什么,逍遥侯还是医者出身,不光文才武略是上等,医道也是精通,天下人都治不好的三公主,他能能治好,有逍遥来主持,必定不会作假。”
“如此,我得赶紧通知道我家的那小子,让他去拭拭……”
“不问出身,不问国别,当浮一大白,我要写信去南明,告诉我那表弟,他腾达的机会来了……”
“我也要写信去西秦,我那只会玩器械的老哥应该能稳拿第一,工科状元非我表哥是也……”
一道道布告下去,整个镐京城沸腾了。
很快这股热闹席卷向其它三国,整个东方也沸腾,到处都在讨论着中周的事。
南明帝国帝都南京城。
帝国皇帝朱元章稳住于龙椅之外,虎视着下面的众臣,不怒自威的问道:“听说中周又闹幺蛾子子,你们可查清姬勿极是真实意向。”
这时一名干练的青年站出来道:“回陛下,根据我们锦衣卫传回来的消息,姬勿极以经开始筹备迁都之事,以有大批的钱粮转移至逍遥城,皇室妇孺也大半悄悄送去了逍遥城,据说逍遥城正在扩建,那许定有将其打造成陪都的迹象。”
“哼!纪纲,给朕查清在报,朕不希望听到据说二字,立即派人去逍遥城。”朱元章冷哼一声有些不满的责备起来。
锦衣卫统领纪纲诚惶诚恐的拜道:“是陛下,是臣失查了,锦衣卫的人以经去往逍遥城了。”
“退下吧!”朱元章撇了一眼,挥挥衣袖,纪纲退回了自己的位置,然后偷偷瞄了一眼四殿下朱蒂。
朱蒂冷嘲的看了他一眼,嘴角勾起微微的弧度。
原来这纪纲是二皇子的人,本就与四皇子朱蒂不是一路的。
所以从朱蒂回来之后,纪纲并没有对许定上心头,未派人去了解许定。
这也算是疏忽。
朱元章不动声色的问道:“你们觉得我大明应该如何?”
“陛下,臣觉得应该派人去镐京,让姬勿极不要乱来,没有东唐,我南明与西秦一样能保他们周全,完全没必要扩军增兵,必要的时候可以暗示我们可以派更多的军队进驻中周,甚至北部边关。
不过需要中周支付更多的钱。”丞相胡唯庸站出来说道。
朱元章没有发话,一众文武大臣纷纷站出来道:“臣等赞成丞相所言,中周无需扩军,我大明能保其无忧。”
朱元章脸上丝毫没有一点表情变化,让众臣等了一会这才开口道:“既然,列位爱卿都赞同,那就按胡爱卿所言去办吧。”
“陛下英明!”众臣立即送上赞语。
朱元章道:“老四你去过中周,那就你去谈吧。”
四子的能力,他还是肯定的,众子之中算其能文能武。
“是父皇,儿臣领旨!”朱蒂站出来领命道。
纪纲与二皇子对视一眼,然后看朱蒂的眼中隐隐含着杀机。
四殿下太能干了,胸中韬略不比当今皇帝差,是皇位竞争者最大的威胁。
如果不是因为排行第四估计天子以经册封其为太子了。
只是天子还尚年壮,在加上前太子朱标遗有长子朱允炆,这朱允炆又特别受朱元章的喜欢,这才摇摆不定没有定太子。
退朝后,太孙朱允炆肯定会例行去向朱元章请安。
今日也不例外,朱允炆早以在勤政殿等着朱元章。
朱允炆例行先向朱元璋汇报了昨日的学业。
按例朱元璋会检验一下,看看太孙是否学进去了,是否记下了。
不过今天他没有评点这些,而是问道:“乖孙,你可听说过中周的事)
朱允炆一愣,爷爷这是什么意思,怎么问起中周了来。
回神过来,朱允炆想了想,然后加磁片这:“皇爷爷,东唐国撤去中周北部城池护城法阵之事,孙儿也略有耳闻。”
朱元璋盯着孙子朱允炆等了一会,见他没有在继续说下去,神色稍微黯淡了一些,又问道:“那你对此事有什么看法?你觉得我们大明应该如何做。”
朱允炆想都没想,或者早有想法,接过话便得意的表现道:“皇爷爷,东唐国如此做为实在有失大国风范,太小家子气了,不就是因为李元吉在镐京输给了那个逍遥城主许定吗?
竟然如此不顾中周百姓的死活,撤去保护边境的大阵,任由北蛮蛮夷南下劫掠,实在是有失道义。
必将受天下人的唾弃,东唐国必失民心,迟早会衰败。”
说到这里朱允炆见朱元章微微点头,没有打断,暗自高兴,便接着又道:“孙儿觉得,我大明应该谴责一下东唐,我大明应该拿出大国气势,锄强扶弱,帮助中周,收拢民心。
东唐国要提十倍岁币,我们就降十倍,如此我大明必受东方各地百姓的支持,所谓所道多助,失道寡助,来日我大明必是东方共主,列国将以我大明马首是瞻,天下一统方有基础。”
《三国处处开外挂》无错章节将持续在手打吧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手打吧!
喜欢三国处处开外挂请大家收藏:()三国处处开外挂手打吧更新速度最快。
………………………………
第七百九十三章 先晾着他们(二合一)
朱元章对朱允炆的话只有四个字感受,夸夸其谈,不切实际,腐儒文弱,不知所喂。
共主!
大明要的是这种虚名吗?
霸王之业才是大明需要的。
不过一想到朱允炆的老师都是一群文士,而且也是经过他挑选的,朱元章便也没有挑刺。
只道:“嗯!孙儿下去吧,你皇爷爷有些乏累了。”
朱允炆一愣,心道我说的不好吗?
刚才不是听得挺满意吗?
不过一向慑于朱元章的严威,朱允炆没敢多说什么,更不敢忤逆,便恭敬告退离去了。
朱允炆走了,朱元章微微摇头:“跟标儿一个德性。”
一旁的太监见朱元章有些失望,眼珠子一转插嘴道:“陛下,太孙年纪还小,很多东西与道理都还不懂,需要人提点,尤其是陛下的教诲,相信慢慢长大也会像陛下一样英明神武的。”
“哼!”朱元章闻言,神情一下子肃穆严厉,眸中闪过杀机,历声吩咐道:“来人,将李连英拉出去砍了,宦官不得涉政,还需要朕说第二遍吗?”
当下有侍卫提刀而入。
李连英吓得六神无主,脸色苍白如血,跪地求饶:“陛下老奴错了,陛下老怒知罪。”
朱元章冷寒着一张脸,只有杀气没有一丝客气。
两名侍卫也没有停留耽搁,架起李连英就往外拖去。
不知死活的太监,他们不知道杀过多少了。
天子英明断绝,说杀就绝对不会手软。
但凡敢延迟,掉脑袋的就是他们了。
………………
八贤王在城外扎下的大营,很快建造完成,并且八贤八立即将自己以前藏在暗外的势力拉了出来,全部充进了部队,短短几天,一支五万人的大军就冒了出来,并且各地的手下也还在集结力量赶往镐京。
这让姬勿极跟许定看到了八贤王的实力。
与此同时,各城城主派来的人也迅速就位,被八贤王打乱编制,重新安排。
使得城外一下子云集了九万之众的军队。
差不多就完成了一半的预定目标。
这让姬勿极高兴坏了。
原来大周还有如此大的底蕴,大周还是人心所向的。
于是八贤王要求派将领以管控这些军队。
姬勿极便向许定要人。
许定只好按东莱以前的好方法,对武拭进行分批制。
五天一批,进行筛选。
擂台搭建好,武试的人非常的多。
天天都有人在比试切磋进行层层考核。
许定没有藏私,但凡选拔过关的都送到了八贤王手里。
日子过得飞快,在一片紧张与忙碌之中,八贤王一边在整顿军队,一边筛选朝中官员改革内政。
许定则忙着武拭的同时忙着其它类别的考核。
“驸马,陛下让我来通知你,南明与西秦的使者到了,陛下想问你明天有没有空闲上朝听政。”姬勿极的使过来问道。
许定道:“这样,告诉陛下,休朝三日,不要上朝,也不要搭理南明与西秦的使臣,三天后在上朝召见他们,那时我自然有空。”
“喏!”皇帝使者有些错愕,不过他知道这位驸马向来思维跳跃,而且让人摸不着头脑,所以没有多问回去复命了。
姬勿极招来八贤王问道:“八弟,许定这是何意?我听说南明与西秦的来使还是赵政与朱蒂,而且他们是带有保我中周态度而来的,我们这样晾他们三天,似乎不太好吧。
万一赵政与朱蒂感觉我们轻怠了他们,直接负气回国,岂不是弄巧成拙,得不偿失。”
姬勿极当然知道许定这是想挫两国锐气,免得南明与西秦提高价码。
八贤王道:“皇兄,如果是其它人来镐京,用许定的法子自然不妥当,但是这赵政与朱蒂乃是输给过许定,打压一下他们的锐气,也不会出事,我想二人见不到皇兄,必然先去邀约许定,届时自然会试探我中周的态度。
那时如果达成协议,也免得陛下在朝堂上尴尬被外臣胁迫,更免去了我大周朝臣们胡思乱想,病急乱投医。”
八贤王一眼就看穿了许定的主意,所以极为赞同的支持道。
姬勿极这才了然的点点头道:“好吧!既然如此,那就先看看驸马与赵政跟朱蒂能谈到什么程度。”
化被动为主动,这到是于他姬勿极最好的方法。
一想到被人拿剑架在脖子上答应条件的场景,姬勿极便有些厌恶。
现在有了许定,似乎一切都轻松了。
关键是这个女婿知道进退,没有揽权,也没有动姬家的兵权,选出的将领也没有笼络,直接就送到了八弟手里,知道轻重,知道分寸。
相比一下,大驸马与二驸马,简直一个在天,一个在地。
姬勿极不知不觉之中了越发的认可了许定。
这确实是他未来接班人的人选。
当然要是自己有八贤王这样的儿子就好了,看到比自己优秀的八弟,姬勿极总有种失落。
翌日,朱蒂与赵政接到大周不上朝不仪政,全国忙着扩军选拔,改革内制的消息。
心情也是越发的急切。
本来他们到是能沉得住气,还想故意拖延一下让中周来求他们。
结果到了中周发现,大周跟姬氏好像玩真的。
镐京城外以经聚集了十多万的人马了。
武拭也开了,文科还在继续,大周正在变法,真的有民众开始迁移向逍遥城了。
一切都朝着最坏的方面发展,他们就不淡定了,
于是二人又在百花楼宴请许定。
当夜许定姗姗来迟。
“两位殿下,我们又见面了,真是有缘。”许定笑呵呵的说道:
“许某还没有感谢两位殿下送给逍遥城的东西呢,今日我做东,一定陪两位殿下好好喝一场。”
“呵呵,许驸马还能记得我们二人,那真的是荣幸,怎么敢让你来破费。”朱蒂笑道:
“本来还以为许驸马忙着政务,没有时间过来了,看来我二人的面子还是够大的,还是我们敬驸马一杯,祝贺驸马前程似锦,一路风华。”
“客气!客气了,二位殿下这话就生份了,你我三人乃是天涯知已,二位殿下相邀怎敢拒绝,许某自干三北杯,算是为二位殿下接风了。”许定端起酒杯,然后一干而尽。
连干了三杯,赵政道:“豪爽,上次没能跟伯康兄喝过痛快,今日一定不醉不归,来干!”
“来干!”朱蒂也露出赞许之色。
要知道这次的酒不是上次的西秦酒,而是逍遥城出产的高度白酒。
烈又醇,特么容易醉。
他没想到许定竟然酒量如此之大。
三人举杯饮下,然后畅谈叙旧,各自讲讲这分别之后身边发生的事。
说着说着便引到了东唐国与中周的身上。
不过一谈到这里,许定就差开话题,坚决不提中周的事,更不提中周的态度。
这让赵政与朱蒂心里如隔鞋瘙痒,很不是滋味。
最后朱蒂向赵政使了一个眼色,赵政手搭在许定的肩膀上,举杯说道:“伯康,听说你们中周最近一直在搞大动作,从朝堂到地方,轰轰烈烈的变革,全是你一人之功,真是让羡慕又佩服。”
“殿下莫开玩笑,我大周都快亡国了,哪来的变革,我许伯康就是一个小小的城主而且,上不能报效国家,下不能安黎民百姓。”许定又是一口干尽杯中酒,然后喃道:
“惭愧!惭愧!”
“伯康真是谦虚,现在天下谁人不识君,谁不知道伯康主导了大周帝国的变法,伯康天天忙着各种科举应试,为大周选拔武将,考核文官,挑选工、医、商道等等人才,伯康的贤名以传遍了大江南北,未来中周必是伯康的。”朱蒂笑着试探道。
许定摇摇头,摇成拨浪鼓一般,嘟囔着嘴道:“不不不!二位殿下开玩笑了,我这不过是领了些小差事,全凭陛下信赖,未来的中周是属于全天下人的,只是可惜了北蛮要南下了,我大周要亡国了,以后不能在镐京与两位殿下把酒言欢了。”
许定一阵摇头叹气,然后站起来,一副要跌下去的样子,不过还是借赵政的肩膀稳住了身体,接着又道:
“如果还有机会,我想以后两位殿下能去逍遥城,希望到时我大周的陪都不会沦陷,老天不开眼呀,我大周子民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