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之国士无双》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回到明朝之国士无双- 第7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
………………………………

第一百三十八章 朱家儿郎初长成

    已经五天了,朱元璋脸上的笑容一天比一天灿烂,原因很简单,每一个日升日落都代表着朱文正在扩廓帖木儿的强势进攻之下又坚持了一天,不可一世的扩廓帖木儿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灭杀青帝张明鉴,却在小小的濠州城外碰了钉子,耗时十二天,愣是被牢牢的拒之门外,怎能不让朱元璋大感振奋,这简直是太给他撑门面了!

    第八天,冰幻再度来到集庆,回禀朱元璋:扩廓帖木儿放弃攻打濠州城,彻底退出吴国地界,休养生息,濠州保卫战最终以朱文正守城成功,扩廓帖木儿攻城失败而落幕!

    第十天,朱文正亲自来到集庆,正式向朱元璋报告濠州保卫战的战况,朱元璋和王闲认真的听完了朱文正的详细汇报,包括战斗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经过两天的休整,朱文正收拾的很干净利落,但是很明显的看出,整个人瘦了一大圈,然而激情飞扬,壮志澎湃,朝气蓬勃、英姿飒爽。

    “殿下,目下扩廓帖木儿已从濠州地界撤离,与我军秋毫无犯,城内军民欢庆半天之后,已经复归平静,此战,我军共损失士兵三万五千余人,百姓死伤接近两万,城内炮弹、礌石、滚木均投掷一空,再无储备,濠州城墙有近三分之一严重损毁,消耗巨大,然而,并未对扩廓帖木儿和血杀军团造成多少实质性的创伤,依末将估计,敌军死伤不足两万,并未伤筋动骨,算来,还是我军亏了,请殿下责罚。”朱文正顿首说道。

    “嗯,确实损耗巨大,作为守城的一方,伤亡竟然远远大于攻城的一方,真是太不应该了,敌军在这个时候退走,算来还是朱将军你运气使然,倘若扩廓帖木儿再多坚持一天,我军伤亡恐怕会更大,而且很有可能被攻破城池。朱将军这一战,可是元气大伤啊。”朱元璋摸着胡须,一本正经的说道。

    “殿下所言极是,此战是末将指挥不力,请殿下责罚。”朱文正沉声道。

    “经此一战,不知朱将军对扩廓帖木儿有何评价啊?”朱元璋问道。

    “很可怕,扩廓帖木儿个人武力极为勇猛,堪称一流高手,麾下血杀军团的军事素质也是极高,攻守有道,进退有据,几乎没有破绽,不愧为俾睨天下,纵横无敌,的确是一大劲敌。”朱文正正色说道。

    “那朱将军对扩廓帖木儿灭杀青帝张明鉴及其麾下百万大军一事,又如何看待?”朱元璋继续问道。

    “回殿下,末将以为,青帝张明鉴麾下青衣军战力极强无可否认,但是输在军纪太过涣散,形同妖魔,顺风情况下直如虎狼过境,但是逆风情况下很难发挥太大的作用,因此才会被扩廓帖木儿一举击溃,如果当时能够尽快组织起有效的防守反击,必然不会一败涂地。”朱文正道。

    “青帝张明鉴雄霸一方,与扩廓帖木儿遭遇不过一合,便是百万大军全体覆没,而扩廓帖木儿的血杀军团几乎没有任何损失。濠州保卫战,朱将军以区区十几万人(还有统镇将军姚盛麾下的三万士兵)就挡住了扩廓帖木儿的攻势长达半月之久,甚至逼得扩廓帖木儿不得不无奈退走,,这样一比,熟优熟劣啊?”朱元璋问道。

    “末将以为不可同日而语,青帝张明鉴与扩廓帖木儿乃是野外遭遇战,而且当时青衣军已经连下数城,军容疲惫,战力急剧下降,又处在攻城的一方,被杀的大败也算情理之中,但是濠州之战,我军早有准备,物资充足,且处于守城的一方,又有城内数十万百姓的倾力支持,依托地利人和,加之巨大的战事损耗,将扩廓帖木儿和血杀军团拒之门外也是情理之中。”朱文正道。

    “好吧,再问朱将军最后一个问题,朱将军以为此次濠州之战有何意义?”朱元璋问道。

    “这个……意义在于末将为殿下保全了濠州城,没有将我军江北的根据地拱手让人。”朱文正纠结了好大一会儿,说道。

    “保全了濠州城?不错,这确实是很实质性的意义,但是本王认为,此战最大的意义在于,朱将军向天下人昭示了,扩廓帖木儿和血杀军团绝不是不可战胜的,至少,绝不是不可防御的,血杀军团纵横江北,可它照样拿不下濠州城,扩廓帖木儿勇猛无敌,可他却除不掉朱将军你,经此一战,扩廓帖木儿不可战胜的神话被打破了,如果血杀军团是天兵天将,那朱将军麾下的士兵也不失为天将雄狮,能够让扩廓帖木儿吃瘪,就算损失再多,也是值得的,所以,我的朱将军,快快请起吧,这一仗打成这样,你还不知足么?”朱元璋起身,亲自去扶朱文正。

    “殿下,末将不敢!”朱文正吓的一缩手,一直以来,这位吴王殿下,这位自己的叔叔,在朱文正眼中都是极其威严的存在,高不可攀,只能仰视,哪里敢让朱元璋扶他起来。

    “朱将军是我吴国的莫大功臣,有什么不敢?本王就是要亲自扶你起来,这是王命,你敢违抗?”朱元璋佯怒道。

    “末将不敢!”朱文正堂堂七尺男儿,却被朱元璋搞得满头大汗,颤颤巍巍的被朱元璋扶了起来。

    “朱将军,此次濠州保卫战,战死了多少士兵、损失了多少物资、捅下了多大的窟窿,不要害怕,也不要隐瞒,全都一五一十的报上来,本王一律给你补齐,朱将军是有功于我吴国的,本王也不会亏待朱将军,更不会亏待朱将军麾下的士兵,战死的,家属一律从优抚恤,伤残退役的,要按月发放足额的保障金,还在编的,直接补发半年军饷,濠州城的百姓免除赋税三年,如此赏赐,不知朱将军是否满意?”朱元璋问道。

    “多谢殿下,末将无以为报,唯有誓死效忠殿下,末将麾下弟兄及濠州城的百姓都会感念殿下恩德的!”朱文正激动的说道,总算能给这些出生入死的兄弟们一个交代了。

    “至于朱将军嘛,本王可得好好想一想,真是不知道应该如何赏赐的好。”朱元璋为难道。

    “末将不敢居功,更不敢奢求殿下的赏赐。”朱文正忙道。

    “这样吧,将你母亲接到集庆来住几天,改日本王要进行一次祭祖大典,告慰你的父亲,也告慰我朱家的列祖列宗,我朱家不仅有本王撑着,更出了你这个好后生。”朱元璋自豪的说道。

    “多谢殿下!殿下英明!”朱文正跪倒在地,声音颤抖的说道,举行祭祖大典,告慰朱家先祖,还有什么比这个赏赐更让他激动的吗?这可是真正的光宗耀祖啊!

    “起来吧,派人接你母亲和姚盛将军过来,你就不要回去了,在集庆多住几天,我军此次全面大捷,一定要好好庆贺庆贺。”朱元璋道。

    “末将遵命!”朱文正起身道。

    “殿下,末将想去神兵府与师傅和王家军的兄弟们叙叙旧,好久不见了,有些想念。”朱文正道。

    “去吧,你在那里反而自在一些,本王也不留你了。”朱元璋首肯道。

    “多谢殿下,那末将就告辞了,七哥,告辞。”朱文正朝朱元璋和王闲二人拱手告辞,在二人点头应允后步伐轻快的离开。

    “这小子,的确成长了很多啊,大哥生了个好儿子,九泉之下有知,也应该很欣慰了。”朱元璋看着朱文正的背影,感慨道。

    “文正这次可是创下了一个奇迹,消息传开,怕是要天下震动了。”王闲笑道。

    “那就震动去吧,我现在也不怕当那个出头鸟了,既然要争霸天下,就不怕被人针对,我倒要看看,还有谁敢来针对我!”朱元璋傲色道。

    “扩廓帖木儿在濠州吃了亏,应该会休养生息一段时间之后正式和韩山童开战,我们也是时候收拾张士诚了。”王闲道。

    “不错,张士诚的舒服日子已经过很久了,让他死在陈友谅之后,也算是对得起我们之间的盟友关系了。”朱元璋幽幽道。

    “我担心的是,如果发兵讨伐张士诚,会不会惹来老百姓的敌视,毕竟我军与张士诚交好并不是什么机密的事情,先动手的话,难免会背负背信弃义的骂名。”王闲道。

    “七哥说的是啊,这也是我所考虑的问题,讨伐陈友谅乃是天经地义,况且还有陈友谅挑衅在先,可张士诚就不一样了,两军一向交好,从无嫌隙,夺了地盘,却失了民心,也是一件麻烦事,最主要的是张士诚麾下的士兵,到时候恐怕不好教化。”朱元璋也是一脸的为难。

    “我倒是有一个法子,或许能够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王闲道。

    “哦?什么法子?七哥快讲。”朱元璋一喜,问道。

    “刺杀张士诚!只要张氏兄弟一死,东南便是无主之地,到那时八哥再出手收服,难度应该会降低不少,百姓也不会十分抵触,甚至还会表示理解和顺从也说不定,毕竟,被我军收服总比被扩廓帖木儿强势征服的好。”王闲道。

    “刺杀张士诚?的确是个好办法啊,死一个人,消弭一场战争,我们也算是仁至义尽了。”朱元璋目露精光,说道。

    。。。
………………………………

第一百三十九章 送上门来

    十天后,李善长、汤和、徐达以及一班将领在处理完汉阳的事情之后全部返回集庆,统镇将军姚盛也已经和朱文正的母亲一起来到集庆,朱元璋再度大摆庆功宴,此次讨伐陈友谅,可以说,徐达和其他四位大将算一个战阵,朱元璋、王闲、俞通海算一个战阵,朱文正和姚盛算一个战阵,三面无不是凶险万分,无不是豪取胜利,一面是力保疆土,一面是杀灭劲敌,一面是开疆拓土,当真是各有各的功劳,各有各的威风,说不出谁比谁更强。

    三方面一通消息,都是感慨万分,说起来,都是从鬼门关前绕了一圈,才获得了来之不易的胜利,忍不住互相鼓励一番,都将对方捧得很高,彼此给足了面子,一片和谐。这倒不是大家明里一套暗里一套,而是出于真心的佩服,况且朱元璋这个人从来都不小气的,也不是瞎子,是功是过心里一本账,根本不用你自己去表功,该是你的,让都让不掉,大家也没必要勾心斗角,这就是主子的核心作用。

    宴席上,朱元璋将众人都是毫不吝啬的表扬了一番,赏赐什么的根本没必要,大家都不缺吃不缺穿的,干脆做个人情,说些现在正是打天下的时候,军费很紧张,还是好钢用在刀刃上,留着扩充军队、购置物资吧之类的话,几位将领的意见出奇的一致,他们不需要什么赏赐,只希望不要亏待了麾下的弟兄们,都是拿着命去拼的,无论是拼死的,还是活着的,都是功臣。

    朱元璋当然也不会吝啬了,本来吴国的军饷就已经是当时最高的了,再行赏赐,士兵们都足以发家致富奔小康了。

    如此高额的军饷,当然是具有着无与伦比的吸引力,再加上朱元璋如今势头正猛,前来投军的青壮直接是络绎不绝,门槛一步一步的拔高,当真是精挑细选,尽管如此,最终的数量还是十分的惊人。

    濠州城收新兵十万,滁州七万,和州五万,徽州十万,集庆十五万,包括汉阳在内的大汉旧土各城共三十万,如此一来,光是新兵就有七十七万之多。

    朱元璋旧部,攻打汉阳城,四路联军共四十万,剩余二十五万,然后俘虏了敌军近五十万,经过一番筛选之后,剩下四十万;长江水战,十万虎狼水师战损四成左右,还剩下六万,陈友谅四十万水军全灭,濠州城十万守军,剩余八万,滁州支援的三万人剩余一万五千,总兵力也在七十万左右。

    两方面加起来,就是足足一百四十多万人,已经是一个极为恐怖的数字了,以后朱元璋也是用兵百万的大军阀了。

    朱元璋首先照顾的是朱文正,濠州城继续恢复十万守军的建制,通过这两次堪称奇迹的保卫战,朱元璋对姚盛大加赞赏,也不问姚盛现在自认为能统多少兵了,直接是滁州五万,和州五万,算起来竟然也是十万大军了,姚盛和朱文正的配合亲密无间、十分默契,姚盛麾下的军队何尝不是朱文正的后援团呢?其实就是将二十万大军都交到了年轻的镇北将军朱文正手中。

    其次是俞通海的虎狼水师,无论是当年渡过长江攻占太平和采石,还是两次与陈友谅的正面作战,都让朱元璋充分的尝到了拥有一支强悍水军的巨大甜头,对俞通海的本领也是丝毫不加质疑,这一次直接是一挥手将虎狼水师给扩充到五十万人,俞通海一跃成为麾下统兵最多的大将。

    战争是最直接、最残酷的大浪淘沙,通过数次战役的观察,朱元璋不得不承认,常胜将军周德兴和虎威将军耿炳文在统兵才能上是有所欠缺的,至少在这个英雄辈出的年代,他二人已经落伍了,虽然都是当年二十四条好汉中的老兄弟,周德兴还是自己的结拜弟兄,但是该割舍的时候还是要割舍,最终,耿炳文统十万大军镇守徽州,周德兴统十万大军镇守汉阳,安稳的在后方过日子去吧,别瞎掺和前线的战事了,将位子让出来给更称职的年轻将领吧。

    对于朱元璋做出的如此安排,周德兴和耿炳文也是只能谢主隆恩了,尽管不舍,尽管不甘,但是没办法,打天下不是过家家,逃不出个谁行谁上,容不得半点私情。

    江山代有人才出,有人让位,自然也有人上位,经过数次历练脱颖而出的冯胜和花云分别取代了周德兴和耿炳文的称号,重新组成吴国四大将军,各自统兵十五万,徐达直接升级为无敌大元帅,能调动吴国所有兵马。

    武将之后是文臣,这一次,朱元璋直接封王闲为齐肩王,众人都称闲王,心悦诚服,实至名归,神医府也改名为闲王府。这个闲字,倒也精髓,王闲虽是齐肩王,但是并无封地,也无实权,然而却具有和朱元璋同样的权威,这也正是王闲的特殊之处。

    李善长称太师,汤和称军师,宋濂称太傅,冯国用称国士,也是在此时,李善长才郑重的推荐了一个高端人物,这人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叫做:刘基。

    刘基早有贤名,强如李善长都是自认不如,宋濂直接是惶恐的坐起身来,朝着刘基鞠了一躬,刘基两眼一翻,坦然接受,给宋濂气的要死要死的,捧捧臭脚而已,你还真是不自觉啊。

    刘基号称是当今天下第一高人,韩山童、徐寿辉、张士诚、陈友谅甚至是张明鉴都曾试图将其招至帐中,结果连个人影子都没找到,也就是李善长这种名士能够读懂刘基的心思,将刘基给挖了出来并且予以说动,让他为朱元璋出谋划策。

    既然李善长和宋濂都是如此推崇,朱元璋也是给足了刘基面子,直接封为国师,然后问题来了。

    “本王素来敬重贤人,不知先生对目下的局势有何见解?”朱元璋问道。

    “并无见解,殿下做的已经很好了,就照这样发展下去,江山社稷唾手可得。”刘基摇了摇头,说道。

    “那先生不准备为本王建言献策了吗?”朱元璋眯了眯眼睛,继续问道。

    “并无计策,殿下身边有高人,每一步都踩的很稳,区区在下么,做个刀笔吏已经算是万幸的了。”刘基依旧是一副不咸不淡的样子,混吃混喝也是混的理直气壮。

    “哦,呵呵,先生太过谦虚了,以先生之才,可经天纬地,一个小小的刀笔吏也太委屈先生了。”朱元璋正强压着心头的怒气,你这个老小子,要是再说不出什么有价值的话来,老子就真的让你去做刀笔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