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纵连横》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合纵连横- 第13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苏秦眼睛一瞪,神色毅然,完全挺直起自己的身体来,他拔出了腰下的青霜宝剑,击打着秦军不断先行射向高岗的羽箭,然后,大声向军鼓手和令旗兵下达了最后的指令:

    “给我击打起决胜鼓声,摇动起秋风扫落叶的旗语。让山下的健儿明确最终的命令。我来亲自为你们护卫。”

    苏秦说着,将手中的青霜剑飞舞起来,身形展开,如同雄鹰掠长空,将一阵阵的羽箭,尽可能地击落在高岗的边缘。

    受到苏秦以身作则的鼓舞,那些侍卫们也不顾危险,站在了最前沿,宁可身体受箭伤,也要将秦军的羽箭挡下。最后,连陈需和赵希也拔出了自己的佩剑,纷纷加入了战斗的行列。

    此时,军鼓手和令旗兵都将吃奶的力气使了出来,一阵阵拖长的鼓音如同惊雷在半空中炸响,沸天震地,穿云裂石一般,震得山岗的土地仿佛在晃动,人的耳朵几乎听不到鼓声外的任何其他声音。

    军旗翻飞,高高飘扬在山岗之上,如同怒放在山巅的春天的花朵,绚烂夺目,气势磅礴。

    这喧响的鼓声和飘动的旗帜,在山下的秦军头顶像炸了个响雷,他们顿时觉得骨头都要给震碎了一般。特别是公孙延,惊讶得如一股凉气从脚心上往上直冲。握着弯刀的手臂也在不由自主地打颤。

    恰在此时,宁钧又挺着狂龙银枪从身后杀到,他一招进枪式,枪尖冲着公孙延侧后方刺来。
………………………………

第323章 坤阵陷敌

    公孙延身边的冯良大叫一声:“大将军小心!”同时,他也举起手中的宝剑,冲着宁钧劈刺过来,想要逼迫宁钧撤枪,救下公孙延。

    公孙延听到冯良的提醒,他惊觉之下,猛转过头来,瞥见宁钧的狂龙银枪离自己仅有一尺之遥,顿时一身冷汗流了下来。

    幸亏冯良来救,宁钧虽然也欲取公孙延的性命,但是却不愿自己也挨上了冯良一剑,他急忙撤枪挡住冯良的一击,银枪与宝剑“玎珰”一撞,冯良手臂一麻,宝剑几欲脱手,心想:“这位将军的银枪力道真是惊人。”

    冯良心中骇怪,惧意陡生,担心宁钧顺势挺枪来刺,他自己决计是敌不过的。所幸的是,宁钧的目标根本就不是他,而是公孙延。他见公孙延往前逃窜,于是打马继续直追公孙延。

    公孙延了解宁钧的精湛武艺,加之此人因魏卬之死,恨透了自己,今日看来是要找自己决一死战。公孙延心说:“我这条命还宝贵着呢,奈何与你一介武夫一般见识!”

    他于是就纵马在秦军阵中不择方位地乱跑,为的正是要避开宁钧的追击。可惜的是秦军的一个好端端的进攻阵型,被这前一位逃跑和后一位追击的两位将军给搅和得乱成一团。

    如此这般,五千秦军本来向高岗苏秦处进击,眼看着距离越来越近,结果给搅乱了节奏,大大减缓了前进的速度。

    而就在这个时候,颜遂率领的三万齐、魏联军已杀入了秦军的主战场,赵军的三万人本来面对秦军的四万主力,苦苦支撑,堪堪就要落败,但此时忽然有成倍的增援大军到来,形势立刻发生了逆转。

    山岗上鼓声隆隆,赵、魏、齐三国的联军都士气提振,他们三、两个人去围追砍击一个秦兵,秦兵哪里能抵挡得住,不到半个时辰,秦兵就纷纷四散溃逃。

    开战前,本来是秦军占稍许兵力优势,但真正到了决战时分,却落得个十足的劣势,杰出的兵家大师之用兵,成败都预定在筹谋之中,转换之机便在片刻之内。

    所谓兵败如山倒,颜遂大军一到,就完全压倒了秦军的阵势。

    公孙延看到败局已定,再也不敢率兵向苏秦所在的高岗冲击,他呼喊着冯良,将剩余的五、六千军士归拢一番,急忙向后方逃窜而去。

    可怜有一百来个刚刚冲上山岗的秦**士,他们正等待后面有后续部队跟上时,恰逢公孙延下达了撤退的命令,这些人有的想攻,有的想退,乱成一锅粥。

    此时,苏秦带着身边的二十多个侍卫,上前去一通砍杀,苏秦的青霜剑寒光闪耀,招招致命,哪里有秦兵能抵挡得住,片刻之间,只剩下三十来个人,也都急忙向下跑。

    联军的诸位将领发觉公孙延率领残部撤逃,周绍、颜遂和宁钧三位将军,又率领各自兵马前去追赶,一直追到了安邑城下。

    公孙延还欲逃入自己的大营,再重整旗鼓死守一番。可是当他急匆匆地赶到营寨时,却赫然发现,安邑城的东门打开,城头号炮直响。魏国安邑城的几万守军,浩浩荡荡地杀出城来,领头的将军是申严和段乞两位将军。

    申严和段乞率军直扑公孙延的营寨大门,公孙延此时正欲回营,猛然看到魏将杀到,残兵败将,哪里还敢应战,他连忙下令调转方向,直奔着安邑西门外司马错将军驻守的秦军营寨逃奔而去。

    申严和段乞哈哈大笑了起来,他们向随后而来的张仪问计:“张大夫,我们是否追击过去?”

    张仪端坐在战马上,沉吟片刻,回道:“还是等三国联军到来时再做计议吧。”

    他手中的宝剑一指身旁的公孙延驻守的秦军营寨,命令道:“我们当前的目标是这里,众将务必合力进击,不留任何余地。”

    申严和段乞分别指挥者部队,一个从前门、一个从后面分头攻击秦军营寨。此时,秦军营寨之中尚留有三千多人,他们看到自家的大将军公孙延堪堪到了寨前,又仓惶逃遁而去,都没有了主意。

    魏军汹涌而至,营寨中的秦军根本抵挡不住,不到半个时辰,营寨就告失守,魏军冲了进去,将剩余的秦军驱赶和追拿,只有少量的秦兵跳下了寨墙,分散着躲逃着魏军的捕捉。

    张仪等人攻下了营寨后不久,苏秦和陈需等人就赶到了安邑城下,两军会合一处,军士们无不欢呼雀跃。尤其是魏国的守军,他们被围困了一个多月,日日苦战坚守,度日如年。

    本来已经不抱什么突围的希望,只是凭着仅存的一点毅力在固守,还以为安邑城破不过是旦夕之间。今日突然又盼来了援军,而且一举击破了秦军对安邑的围困,他们能不激动万分。

    当场就有很多的魏国守军热泪盈眶,大声地痛哭起来。那些魏国的援军,纷纷拥抱着他们,安慰着他们的情绪。

    苏秦、张仪、陈需和赵希等人,都弃车而骑马,他们率领着八、九万联军部队,声势浩大地开赴到安邑城中。

    安邑城内的百姓已经得知了秦军的围困被击溃,魏军取得了一个大胜利,他们都放下手中的活计,纷纷涌上了安邑的东门,来迎接得胜的魏军。

    进到东门后,苏秦看到城池的主干道的两侧,挤满了层层叠叠的安邑居民,这些人尽管都是面黄肌瘦的,但欢乐的感情洋溢在脸上。他们纷纷高呼:“魏军万岁,大王万岁!”

    陈需最为激动,他也附和着百姓的呼声,高呼着口号,眼中的欢乐泪水淌满了两颊。苏秦等人也十分兴奋和激动,他们挥手向百姓致意,感受着空前胜利所带来的无限喜悦。

    魏国自从文侯之后,这次安邑战役是难得的一次胜利,尽管秦军仍未完全退了回去,但毕竟是围城已破,主力部队被歼灭,想要重新围城已经力不从心。

    安邑战役的阶段性胜利,也展示出联军作战取胜的可能,对于苏秦的合纵之业,是难能可贵的一个证明,因此,他比一般人更是要高兴百倍。

    在百姓的夹道欢迎下,在众将士的簇拥下,苏秦和陈需等人进驻到了位于城北的魏军中军大营。

    众将都随着苏秦入了大营中的中军大堂,苏秦请大家就坐,然后说道:“今日一战,我军扬眉吐气,众将与我一样,都是欣喜万分。但接下来,我们还要应对安邑西门外驻扎的司马错率领的秦军,想必也是轻松不了的。”

    陈需也接着苏秦的话头说道:“苏丞相所言极是,诸位将军切莫放松警惕。今日之战,诸位的功劳我会登记在册,一一报告大王,为各位讨得封赏。但是,接下来的战斗仍然有赖诸将的努力。”

    宁钧等众将军一听,也纷纷表态,大家都请苏秦放心,他们只高兴这一天,随后就要一如既往地训练和备战。

    苏秦见大家都能从胜利中清醒过来,接着就为诸将分配了新的任务。

    他派魏将申严仍然率一万魏军驻守临云城,作为安邑城的接应;又派周绍率领两万赵军接收秦国在安邑东门外的营寨,作为安邑城的外围呼应。剩余的魏、赵、齐的部队,混合编队,分别驻守在安邑城的四处城门。

    苏秦特许众将士,今日狂欢一夜,但明日巳时日上三竿之际,各位将军前来中军大营,领回各自的兵员簿册,并马上开始新的训练。

    众将人人都喜笑颜开,相互打趣着,表情轻松愉快地离开了中军大堂。陈需、赵希和张仪又稍留了片刻。

    陈需不愿即刻走,他有自己的心愿未了。他十分惊奇于苏秦所布的军阵,他已然猜到一二,急切地要向苏秦求证。

    陈需目送众将离去后,将眼光转向了苏秦,他莞尔一笑,说道:“苏丞相今日的阵法真是精妙无比,公孙延如果早知你这般布置,就是再受惊扰,恐怕也不敢冒然出击。”

    赵希也附和道:“苏丞相军阵奇绝,某平生尚未见这样的打法,却不知这个大阵是从哪里得来,怎么如此厉害,生生叫公孙延所率的无可匹敌的秦军折在这个阵中。”

    苏秦望了望张仪,看他沉默不语,好像并不愿接话头,他打消了再让张仪来评点的念头。

    苏秦转而又对着陈需,心想:“莫不如这一次考校陈需一下。”于是就说道:“陈丞相也非平常之人,想必你心中已对所布之阵有所了解的,不妨说来听听。”

    陈需其实自己早就想说,但是不愿太唐突,现在苏秦来问,他当然不再避讳。陈需盯着苏秦的眼睛,说道:“如果我猜得没错,今日之阵应该是八卦中的坤卦之阵吧。”

    苏秦一听,哈哈大笑起来,坦然地说道:“陈丞相果然聪明绝顶,见多识广,我的这点小计谋,都逃不过你的眼睛。陈丞相所言一点都不差。”

    陈需听到了苏秦的夸赞,心头难免有些得意,他也琅琅大笑起来。
………………………………

第324章 玄机难尽

    赵希纳闷众人之笑,反正是看不出名堂来,目不转睛地瞅着苏秦,出神地听着苏秦与陈需的对话,想琢磨个究竟,但是却因实战经验太过缺乏而不得其门。

    赵希一时未解,就问陈需道:“陈丞相明见,你怎么就看出是个坤卦之象的呢?可否赐教一二?”

    陈需收住了笑声,说道:“苏丞相事前告诉我他所布之阵与《易》象有关,再加之之前大战中已使用了八卦中的乾卦为阵,所以我这才能看得出来,否则,也决计难以明白。赵大夫不必过赞于我。”

    赵希听到了这层缘由,点了点头,仿佛明白了一点其中的诀窍。苏秦笑意盈盈地望着他们二人,也不插言,他觉得已然依阵而取胜,何必在乎别人怎么讲阵法。他心想:“你们说什么我都不加否认。”

    陈需是个老好人,他耐心地给赵希解释道:“今日阵法中,前后共三段伏击点,都呈现出两侧穿插的态势,似断实联,聚合而困之,恰恰不就像一个坤卦的卦象嘛。坤卦之道在于包容,包而化之,消弭于无形,也正暗含着坤道精神。”

    陈需说完后,转过头来,瞅着苏秦,想看看苏秦的反应,见苏秦微微点头,轻轻发笑,他知道自己所言非虚。

    陈需感慨一句:“《易》之道,其变化万端,运用于无穷,实乃一个深不可测的智慧渊薮。不过,能用之于实战,决胜于疆场,又能有几人。我也熟读《易》书,但却想不到能实际地使用。这两场大战役,让我开了眼界。”

    赵希听罢陈需的解释,似乎掌握一些诀窍,但仍有点纳闷,心说:“那穿插而入,聚合成团之势,当然容易明白,可是为何又要先击尾段,再逐渐推进呢?”

    赵希虽然不明白,但是性格清高,也不愿多问,所以,在自己心中暗自琢磨着。陈需见他不言不语了,也不好再多解释。

    苏秦自己当然更不好意思再多言,那样岂不是有自卖自夸之嫌。此中的变化,又非书册中所能尽述,非得历练与天赋结合后,才可得心应手。

    陈需更关心接下来的战事,他说道:“不知苏丞相对今后的战局怎么看,咱们下一步该怎么办。依我看,今日本可以追击公孙延不放,一举荡平秦军才是。”

    陈需大概是久被魏国时局所困,因此心理急躁,他才有紧追不放,趁胜追击一说。

    苏秦笑而不语,他本人不便说什么,所以望向了一直沉默的张仪,那眼神分明是冀望于张仪出面点明陈需。

    张仪一直在若有所思地听着众人的谈话,他本不愿多言,但是苏师兄有意要他发表观点,他也情面上不好推脱。于是他解释给陈需道:

    “兵书有云:穷寇莫追,正是讲不能一味地咬着对手不放。况且秦国尚有几万大军驻扎在安邑西门外,远未到穷寇的地步。”

    陈需刚才问出话时,已觉得自己所提之问有些失当,但是既然与苏秦相处日久,两人之间已是再熟悉不过,所以也就不去拘于常人之礼。现在听到张仪出面解释,他也用心地倾听。

    张仪不紧不慢地继续说道:“我军虽然获胜,但是军力消耗也很大,到了强弩之末的程度,尽管人数占优,但是遇到秦国的生力军加入,胜负变数仍然十分巨大,这个险恐怕是苏师兄不敢去冒的。”

    张仪说着,又望了苏秦一眼,发觉他双双手扶着几案,不断地点着头。

    而此刻,苏秦听到张仪的分析,不仅佩服他分析得透彻,更觉得张师弟简直就像自己肚里的蛔虫,自己的一招一式都瞒不过他的眼睛。

    陈需恍然大悟,他有点不好意思地说道:“都怪我愚钝,没一下子明白过来。听到张大夫的解释,这才彻底懂了。现而今,我也赞成稳扎稳打,不去冒这个险。”

    他其实此时心里感到的是庆幸:“多亏没有去追公孙延,否则,眼前的大好局势一旦丢失,岂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然而,安邑之困毕竟仍未解除,秦国的增兵眼见就要开赴到安邑,战局仍然不明朗,因此陈需的心还是悬着未放下。

    他是一个勤快之人,又是善理内政的高手,这时就想着去督查安邑城的内务和防卫,所以,陈需坐不住了,他说道:“今日一场鏖战,诸位都十分辛苦,你们也都早点歇息吧。我再去巡查一番,就此告辞了。”

    陈需说着,就站起身来,拱手作别。苏秦也站了起来,挽留道:“陈丞相何不一同饮上一杯酒,明日再去巡查吧。”

    陈需苦笑一下,摇了摇头,说道:“我就是这个忙碌的命,眼下兵员伤亡人数还未查清,城池的布防还未笃定,我恐那秦军钻个空子,趁我们庆祝胜利时,再来偷袭,那我们到手的成果岂不是要失掉了。”

    苏秦感激地望着陈需,拱手行礼,答谢道:“陈丞相忧国忧民,精神可赞可佩,我等望尘莫及。有你在,我们才能安心休息啊!”

    苏秦所言的确是肺腑之语,他深知军事虽讲究阵法与指挥,但离不开平日的训练和后勤保障,两者缺一不可。有了陈需这样的万事都能井然有序地调理清楚的协理,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