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群雄召唤》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之群雄召唤- 第8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陆桓怂懦莆辶l大夫。

    在主持秦国国政期间,百里奚辅佐秦穆公倡导文明教化,,让人民得到更多的好处,并内修国政,外图霸业,开地千里,称霸西戎,统一了今甘肃、宁夏等地区,开始了秦国的崛起,使秦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为秦国最终统一中国奠定了牢固基础。

    当然,说为秦国最终统一奠定了基础,也只能说是留下了一些底蕴罢了。后面还有历代的不断发展,商君的改革,最终才有大秦一统天下的辉煌。

    “怎么看都是给扶苏送人才的节奏啊!”都不用系统说植入什么身份,鲍鸿就能够想象得到,这家伙出来十有**是跟着扶苏跑的。

    “前朝乱入第二名武将,春秋时期楚国名相,水利专家孙叔敖——武力54,统率85,智力89,政治95。”

    “这个好像也听说过,不过印象不是很深刻!”鲍鸿笑道,“好像是课文里说的什么,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哦对,就是那个说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文章。”

    孙叔敖辅佐楚庄王施教导民,宽刑缓政,发展经济,政绩赫然,主张以民为本,止戈休武,休养生息,使农商并举,文化繁荣,翘楚中华。因出色的治水、治国、军事才能,孙叔敖后官拜令尹(宰相),辅佐庄王独霸南方,楚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的国家。因积劳成疾,孙叔敖病逝他乡,年仅38岁。

    “积劳成疾,这么惨?那不是诸葛老兄的前辈嘛?”鲍鸿闻言,哈哈笑道。(未完待续。)
………………………………

第120章 道与术

    “相对来说,春秋战国时期的读书人就更少了,想要做好一个事情,如果不是亲力亲为的话,很可能在转达的时候就已经发生偏差了,更不用说什么上令下达了。”系统笑着解释道。

    “另外,孙叔敖还是一个著名的水利专家。当年淮河洪灾频发,孙叔敖毛遂自荐,主持治水,倾尽家资。历时三载,终于修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水利工程――芍陂,借淮河古道泄洪,筑陂塘灌溉农桑,造福淮河黎民。后来又修建了安丰塘等大量水利工程,2600年过去,至今仍在发挥着作用。”系统继续说道,“******主席在视察淮河时多次提到孙叔敖,说他是一个了不起的治水专家。”

    “我只知道什么都江堰或者大运河,其他就不怎么清楚了!”鲍鸿耸耸肩,大概念上面,说这个人属于文臣还是武将,它还能勉强略知一二,你要说这个人具体的战绩、业绩,那就算了吧。

    “话说回来,前面是秦国名相,后面是楚国名相,你这么明显的资敌行为也太过分了吧?”鲍鸿笑着招呼道。

    “什么资敌行为?我这明显是在挑拨离间,引发义军内乱好不好?”系统鄙视道,“随着扶苏的壮大,你认为张角会怎么看?而东吴楚国就更不用多说了,楚怀王和项梁本来就不对付。孙叔敖即便是心系楚国,是会帮助楚怀王呢还是项梁?他投靠任何一方会引起另一方什么样的反应?”

    “额!”听系统这么一说,鲍鸿自己想想,好像的确是这么回事啊,难道真的是错怪系统这厮了?

    “前朝乱入第三名武将,战国时期法家重要代表人物之一,韩国丞相,申不害――武力51,统率70,智力92,政治97。”

    申不害,亦称申子,郑韩时期人物。战国时期法家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思想家。以“术”著称,著有《申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的代表人物。

    韩国灭掉郑国后,韩昭侯重用他为丞相,在韩国主持改革,他在韩为相19年,“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帮助韩昭侯推行“法”治、“术”治,使韩国君主****得到加强,国内政局得到稳定,贵族特权受到限制,百姓生活渐趋富裕,史称“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十五年间便使韩国强盛起来。虽然处于强国的包围之中,却能相安无事,成为与齐、楚、燕、赵、魏、秦并列的战国七雄之一。

    申不害主“术”,但他所说的“术”,是在执行法的前提下使用的,而“法”又是用来巩固君主统治权的。因此他并不是不讲“法”与“势”的。

    申不害在韩国实行以“术”为主的法制,经过15年改革,加强了君主集权,使韩国“国治兵强”,政治局面比较稳定,国力也有所增强。但实行这种政策也产生了另一个后果,即“一言正而天下定,一言倚而天下靡。”“术”取决于君主本人的才能,君主本人比较正确,有能力,国家就会比较兴旺;相反,国家就会陷入混乱,老百姓就会遭殃。正因为申不害与韩昭侯用“术”有余,定法不足,“不擅其法,不一其宪令”,因此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韩国的问题。韩昭侯一死,韩国很快又衰落了。但申不害重“术”的法制思想却为历代封建帝王加强君主集权提供了理论和经验,也为一些人搞阴谋诡计开了先河。

    关于君主的权势,申不害认识得很清楚。在战国诸侯争霸的情形下,君主****是最能集中全国力量的政权形式,也是争霸和自卫的最佳组织形式。他说:“君之所以尊者,令也,令之不行,是无君也,故明君慎之。”令是权力的表现,是一种由上而下的“势”能。“权势”是君主的本钱。

    珍说起来,所谓大道,所谓小术,不过是层次问题所带来的效果而已。

    就以法家或者政治理论而言,所谓大道,乃是指整个的政治制度,政治制度需要的不是细节,不是具体政策,而是一个框架,是那种不管君主优劣好坏,都能够维持的框架。

    说具体点,君主立宪、中央集权,三权分立,三省六部、分封诸侯,众议院……都是政策,可以说都是‘道’,或者说‘法’。

    而所谓‘术’,可以说就是针对个人,当前的时政,当前皇帝的能力等等所进行的‘细节’。

    就好比在君主集权制度下的各种变法,各种民政等等。确立君主的绝对权威并不是根本,而是根据君主自身的能力来决定该如何操作。

    而韩昭侯无疑可以称得上是一个雄才伟略的君主。

    申不害反对立法行私。认为国君既要掌握驾驭群臣的“术”,又要做到正直无私,这样臣下才能忠于职守。然而,《战国策》中却记述了这样一件事:申不害私下请求韩昭侯给自己的堂兄封一个官职,韩昭侯不同意,申不害面露怨色。韩昭侯说:“这可是从你那里学到的治国之策啊!你常教寡人要按功劳大小授以官职等级,如今又请求为没有建立功业的兄弟封官,我是答应你的请求而抛弃你的学说呢?还是推行你的主张而拒绝你的请求呢?”申不害慌忙请罪,对韩昭侯说:“君王真是贤明君主,请您惩罚我吧!”

    换个角度来说,君主真要是坑爹,不可能照搬原来的‘术’,需要改变策略,运用其他的手段。

    商汤名相伊尹就有这样的表现。

    传说,太甲不遵守商汤的大政方针,为了教育太甲,伊尹将太甲安置在特定的教育环境中――成汤墓葬之地桐宫,他本人与诸大臣代为执政,史称共和执政。在伊尹创设的特定教育环境中,太甲守桐宫三年,追思成汤的功业自怨自艾,深刻反省,“处仁迁义”,学习伊尹的训词,逐渐认识了自己的过错,悔过反善。

    当太甲有了改恶从善的表现后,伊尹便适时亲自到桐宫迎接他,并将王权交给他,自己仍继续当太甲的辅佐。在伊尹的耐心教育下,太甲复位后“勤政修德”,继承成汤之政,果然有了良好的表现。商朝的政治又出现了清明的局面。

    而三国而言,诸葛亮相对就没这样的魄力,什么《出师表》的劝谏,根本就没什么卵用!

    所以说,并不存在申不害的学说有问题,只是他既然选择以‘术’为本,那么能够选择出最为适应当前局势的‘术’来发展,就是他能力的有力证明!(未完待续。)
………………………………

第121章 植入

    “韩国的?”鲍鸿疑惑道,“韩国的出来能跑哪去?那什么秦末六国复辟的韩国好像不咋的吧!”

    陈胜首义,群雄并起之后,原山东六国中的楚、燕、齐、赵、魏纷纷宣告复国,唯有韩国迟迟没有复辟。

    张良见项梁,劝说其求得韩公子横阳君成,立以为韩王,韩国复辟。韩成任命张良为韩国司徒,武事以韩信为太尉。这里的韩信不是兵仙韩信,而是后来的韩王信,乃是韩国国王韩襄王的庶孙。

    六国复辟时期韩成是复辟韩国的国王,秦亡后,项羽把原战国时的韩国地区一分为二,继续封韩成为韩王,建都于阳翟,但不让韩成留在韩国执政,而是带着他东归到了彭城,后来杀了他。

    而韩王信则是打败了项羽后任命的韩王郑昌,夺回原韩国城池之后,刘邦所立的诸侯王。

    韩王信对刘邦感恩戴德,知恩图报,主动率领韩军配合汉军作战,以部将身份自居。刘邦对此非常满意,两个合作无间,关系非常亲密。

    不过,最终结果自然不用多说,刘邦为了扫除异姓诸侯王的弊端,将那些诸侯王统统剿灭,韩王信自然也没有例外。

    按照系统的提示,那边战场上主要是汉初被,刘邦灭掉的几个诸侯王,也就是说,和英布他们在一起的应该是韩王信。

    韩王信雄壮勇武,属于将才,但在政治上面无疑并没有太大的能为,这样的领头人,或是在和平时期,正常发展情况下,只要麾下稍微靠谱一点,维持国家不衰败还是可以的。要说遇上对面各种雄才伟略的帝王,那就只能给跪了。

    “不过话说回来,英布他们那伙人的确没有太多的政治人才,收拢人心的手段也只不过是比较普通的农民军的手段,短期之内虽然效果不错,但是不能形成制度的话,很容易就崩溃了!”鲍鸿笑道,“若是加上申不害这种政治家过去帮忙,这股义军的实力会得到不小的提升吧!”

    “不过还好彭越被董卓拿下了,也算是断了这股义军的一只臂膀,否则更难对付!”系统也是笑道

    “你也知道他们难对付,难道就没有办法截留几个人才下来吗?”听到系统这话,鲍鸿忍不住开口说道。

    “说得倒轻松!”系统无奈道,“乱入出来的这些都是著名的政治家,任何一个人投入到一方势力之中,都能给这个势力带来巨大的发展。你以为这么好控制啊?”

    “说的也是,刘伯温这次爆表实在是太凶残了,弄出来的都是名相型的人物。本土之中就只有诸葛、荀彧等寥寥几人能达到这个水平,给他们发挥的机会,壮大一个势力简直就是轻而易举。”鲍鸿也是吐槽道。

    要说对于一个势力来说,什么才是最根本的?

    虽然演义为了描述精彩,侧重于战斗、战争,但是根本上来说,大家都明白,生产力才是第一要素。

    人口、物资起来了,才有招兵买马,行军打仗的基础。

    就像大秦一统天下,人们在提起大秦强盛由来的时候,首先考虑的并不是大秦有多少名将,有多少智者。人们第一个想到的大多是商鞅变法给大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至于另一个,则是大秦的军功制度。

    而这些无疑表明了‘政治家’的重要性。

    “谢安,身份为洛阳士子,新举孝廉。”

    “高颎,身份为杨林兄弟的故友,已经在前来汇合的路上。”

    “耶?还有留给我的?不错嘛!”鲍鸿笑道,“话说回来,开隋九老正好三个地方,一边三个,你就是这么打算的?”

    “你不要我可以安排他去投靠别人啊!”系统不屑道,“矫情!”

    “赵普为卢植学生,投靠了公孙瓒大军。”

    “卧槽,那不就是直接送给刘备的意思吗?”鲍鸿闻言,忍不住吐槽道,“他们都要被大秦铁骑刷爆了,你再安排人过去干嘛!”

    “赵普他们最大的问题就是燕云十六州,直接把他们送到那里,你不觉得很带感吗?”系统嘿嘿笑道。

    “带感个毛线!纯粹的恶趣味啊!”听到系统这样的理由,鲍鸿完全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长孙无忌为洛阳人士,新举孝廉。”

    “喂喂!干嘛给汉灵帝送那么多人?”鲍鸿见状,连忙开口,“连续两个新举孝廉了,几个意思?”

    “没啥!感觉直接植入到谁的麾下没什么意思。反正没什么背景的人,就算是新举孝廉,能力出众,也不会有啥大的发展的。到时候再看他们会去投靠谁不是更好吗?”

    “你真有够无聊的!”鲍鸿闻言,才知道系统居然是为了这个目的,实在是让人无力吐槽。

    “刘墉为青州田齐势力幕僚!”

    “我说你对齐国貌似也太好了吧?”鲍鸿一惊,连忙开口说道,“现在陈家底蕴不差,青州六国复辟的田齐国也非常强盛,那什么对面新朝十八路反王里面还有一个勇猛无比的田布,我这里还有晏子和田乞等等,这个齐国势力要都汇聚起来,岂不是要碉堡了?”

    “战争哪会像你这样做做算数就行啦?”系统不屑道,“没有一个足够影响力的人发起号召,这群人凭什么聚集在一起?就算是有人威望很大,就能保证那些称王称霸的后人愿意追随吗?”

    “就算不开打,至少也是比较靠谱的盟友。”鲍鸿笑道,“毕竟是一家人,相对来说展开合作要容易很多。这点总没错吧!”

    “有关系的多了,血脉关系,归属关系之类的。也不能完全算成一伙的嘛!”系统解释道,“你看楚国那两个,别说合作了,不开战已经是以大局为重了。”

    “再说前朝的那几个的安排!”系统继续说道。

    “百里奚直接出现在扶苏那里。孙叔敖出现在楚熊心那里。至于申不害,当然是直接到韩王信那里,也就是汉初诸侯联军队伍里。”

    “呃呵,孙叔敖给了楚怀王,这是要和项家军撕逼的节奏嘛?”鲍鸿笑道。

    “当然直接给楚王嫡系。至于人家会怎么做,那就不是我的问题了!”系统笑道。

    “什么人家会怎么做?难道还有什么变故吗?”鲍鸿疑惑道。(未完待续。)
………………………………

第122章 辩

    “什么人家会怎么做?难道还有什么变故吗?”鲍鸿疑惑道。

    “毕竟春秋战国时期,对于国家的归属并不是非常强烈,哪国出身跑去别国效力的事情非常多。”系统笑道,“可以说他们就相当于是研究院的科学家,而列国就是他们的试验田。归属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够让他们实验自己的理论就行了。”

    “这个我倒是知道,据说稷下学宫就是那个所谓的‘研究院’。”鲍鸿笑道,“那群人在稷下学宫阐述理论,相互辩论撕逼。”

    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百家争鸣就是以齐国稷下学宫为中心的,官学为黄老之学。它作为当时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园地,有力地促成了天下学术争鸣局面的形成。

    在此期间,学术著作相继问世。有《宋子》、《田子》、《蜗子》、《捷子》等,今巳亡怯。另《管子》、《晏子春秋》、《司马法》、《周官》等书之编撰,亦有稷下之士的参与。

    当然,既然是争鸣,就不可能只是纯粹的交流,合作。辩论撕逼是无可避免的。尤其是一些辩题,可以说是数千年来依旧难以分辨高低的话题。

    最经典的就属王霸之辩。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