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多心生怨望。妥妥的暴发户形象。
而且这家伙还和陈胜一样,暴发之后就忘了老朋友的家伙。
当初公孙述在蜀地称帝,占据陇右的隗嚣,各政权之间摇摆不定,就派马援去考察一下。
马援最先去的就是公孙述那里,他和公孙述是同乡,俩人交情还挺深,也算是马援的一点私心吧。
马援本以为故人相见定会握手言欢,没想到公孙述却摆起皇帝架子。先陈列卫士,然后才请马援进见。刚见过礼,又马上让马援出宫住进驿馆,接着命人给马援制作都布单衣、交让冠,然后才聚集百官设宴招待他等等一系列可谓小人得志的行为。
于是马援毅然返回陇右,并对隗嚣道:“公孙述井底之蛙,妄自尊大,您不如专意经营东方。”就这样,公孙述失去了一个盟友,最终被刘秀扫灭。
当然,这是在做人的方面。也可以说是私人问题。只不过他自己处理的不够好,没想到因为私人的问题导致了大局的问题。
另一方面来说,公孙述能够雄踞一方,也有值得称道的地方。
首先第一点,不管是说公孙述不务正业,却听信鬼神之说也要,公孙述通过这个方法,却是让刘秀头疼了很久,这一点就比其他反王出色多了。
那个时候百姓对于天命理论迷信非常,公孙述和刘秀就这个正统的问题发动过‘舆论战’。
王莽说他受命的关键是符命铜匮图书上说“赤帝行玺某传予黄帝金策书”,明言汉为火德,色尚赤。汉初的经学家已经论证汉为尧后,王莽就自诩为舜之苗裔,以应尧舜禅让故事。这是王莽篡汉的重要理据之一。
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群臣因复奏曰:“受命之符,人应为大,万里合信,不议同情。周之白鱼,曷足比焉今上无天子,海内淆乱,符瑞之应,昭然著闻,宜答天神,以塞群望。”
公孙述也喜欢用符命鬼神瑞应之事,运用谶记,以为孔子作《春秋》,为赤制而断十二公,明汉至平帝十二代,历数尽也,一姓不得再受命。又引《录运法》曰:“废昌帝,立公孙。”《括地象》曰:“帝轩辕受命,公孙氏握。”称“八厶子系,十二为期。”《援神契》曰:“西太守,乙卯金。”也就是阴阳家五德之所,当以金为替,这也就是白帝的由来。
刘秀写信对公孙述说:“图谶言公孙,即宣帝也。代汉者当涂高,君岂高之身邪乃复以掌文为瑞,王莽何足效乎?君非吾贼臣乱子,仓卒时,人皆欲为君事耳,何足数也。君日月已逝,妻子弱小,当早为定计,可以无忧。天下神器,不可力争,宜留三思。”信的署名是“公孙皇帝”。
刘秀与公孙述辩论权力正统,居然都以谶纬作为思想资源,确为当时奇观。
然而就是这个舆论战,却有着超乎寻常的效果,甚至很多人也都买账。
隗嚣称王的时候,班彪就离开他了,还写了一篇《王命论》:盖在高祖其兴也有五:一曰帝尧之苗裔,二曰体貌多奇异,三曰神武有征应,四曰宽明而仁恕,五曰知人善任使。
这就是刘秀进行舆论宣传之后的效果,分分钟不战而屈人之兵。
可以说历史两汉交替时期,王郎、公孙述、李宪、秦丰、张步、董宪、延岑、田戎、隗嚣、窦融、彭宠等等,他们都打着“反莽复汉”的旗帜,甚至在刘秀崛起之后归附的也仅仅少数。但唯有公孙述坚持的时间最久,不能单纯的说是蜀地离得远的关系。
此外,光武帝写信给公孙述,陈述祸福,以表明君无戏言。公孙述看信省悟叹息,给亲信太常常少、光禄勋张隆看。隆、少都劝公孙述投降。公孙述说:“兴与废都是命运。哪里有投降的天子呢!”左右的人就不敢再讲话了。
《后汉书》最后评论公孙述的时候,立足点并没有定在什么骄奢淫逸啊,不讲义气啊之类的事情上面,而是针对的上面坚决不肯投降的事情进行的论述。
以前魏侯欣喜于河山之固,吴起对他说,国家巩固在德不在险一样的啊。等到公孙述谢臣属,坚持兴废是命运而不肯投降,这样的行为与孙皓泥首面缚降王濬、许男面缚衔璧见楚子,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正如公孙述所说,古来投降的天子几何?
许僖公面缚衔璧大夫衰絰士舆榇以降楚,楚成王赦免许国。
郑襄公肉袒牵羊以降楚,楚庄王赦免郑国。
赖君面缚衔璧士袒舆榇以降楚,楚灵王赦免赖国。
秦王子婴系颈以组白马素车奉玺降轵以降楚,楚武安侯受降,楚上将军绝秦祀。
更始帝刘玄肉袒诣长乐宫上玺绶,以降赤眉军刘盆子。
攀崇乃将盆子及丞相徐宣以下三十余人肉袒降,上所得传国玺绶更始七尺宝剑及玉壁各一,以降光武帝刘秀。
个人的性格决定了成就,同样也决定了最终的抉择。
似公孙述这般性格人物,好比楚之霸王、隋之炀帝等,哪怕是再来多少遍,他们在争霸的过程中或许会变得更成熟,懂得循序渐进,懂得采言纳谏,甚至可能懂得争取民心,争取臣心,但是却绝对不会变得失去进取之心,不管是出于何种身份,立身于眼下这样的乱世之中,居然是奋勇而起,猛力拼搏,绝无妥协的可能。
除此之外,坚决与刘秀交锋的反王还有很多。虽然刘秀在舆论上吊打他们,但是他们并没有因此归附,像是樊崇那样拥立刘氏自己为大臣的其实很少,大多数都是自立为帝,最后需要刘秀一个个去征讨。
这些家伙,要说他们现在老实了,看到这个局势愿意为了百姓的安居乐业也选择归附于哪一个势力,那简直就是在开玩笑。(未完待续。)
………………………………
第九十四章 设计分化
“说到底就是一句话!”荀攸总结道,“他们双方相互争论,相互妥协下来的结果就是根据我们的实力来做决定!”
“根据我们的实力来决定,那还不是现在的结果吗?”鲍鸿疑惑道。
“结果可以说是一样的,但是这是由他们两个立场相互妥协造成的,和他们本身就是这样的想法是完全不同的。”荀攸解释道。
“若是他们一致决定这么对待我们,说明他们并没有太大的恶意,所谓的防线十有**也只是做做样子的。那我们就能够比较轻松的北上了。”荀攸环视众人,见其他军师、智者并没有开口反驳,继续说道。
“可若是由两个立场不同的团体相互妥协之后的结果,我们就必须防备着其中对我们不怀好意的那一部分会不会做出什么超出约定的举动。”荀攸继续说道,“尤其是现在的情况,经过我们的分析,不难看出,激进派的反王其实占了大多数。如果真的爆发的话,绝对能够占据主导地位。那为什么现在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呢?”
“他们是真的抱着坐山观虎斗的心理?”鲍鸿心中一动,下意识的就开口应道。
“不错,保存实力,同时等着汉军与义军两败俱伤!”荀攸笑道,“同时他们借着樊崇等人的‘仁德’之名,编造出这样一个为了天下才选择中立的谎言。”
“结合樊崇权倾天下却不曾称帝的事迹,恐怕很多人都会为其所蒙骗吧?”鲍鸿闻言,笑着说道,“不过,他们也太想当然了吧,当今之世,能人志士层出不穷,他们这点小伎俩,恐怕还不够看呢!”
“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只需要保持强势即可。”荀攸笑道,“刚刚我就说了,对方的行动都是根据我们的实力制定的。若是我们强势,他们必然不会愿意耗费兵力来和我们厮杀。但若是我等势弱,他们也不会介意顺便干掉我们,也要到张角那里去邀功,还能从张角那里捞到好处呢!”
“这倒是麻烦啊!”鲍鸿苦笑道,“既不能直接和他们撕破脸,又要时时刻刻担心他们来突然袭击。”
“将军有所不知,虽然我军有这样的顾忌,但是却也避免了彻底和他们正面交锋的局面。对方人多势众,甚至高端武力还远在陈胜军之上,我们若是正面与之交锋,后面还没有刘表军帮忙压阵,获胜的可能性很低。”
“所以相对来说,现在这样的局面已经是非常不错的了。”荀攸分析道,“我们要做的就是保持戒备,行军北上。若是那些激进派的乘机对我们出手,我们也好有充分的准备,给与他们迎头痛击。甚至越是消耗他们的力量,反而会让保守派掌控更多的局面,让樊崇他们能够约束更多的兵马不对我们动手!”
此长彼消,此消彼长。不外乎这个道理罢了。
就像当初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真心为了汉室的曹操、孙坚都是悲剧的孩子。孙坚前面说过,因为害怕他立功,被各种坑。另一个曹操更惨,在取得暂时性的胜利之后,联军就开始载歌载舞,不再继续追击了。曹操出兵追击,结果被徐荣埋伏,损失惨重。
当初十八路诸侯相对来说还是有些共同目标的,而现在的新朝时期十八路反王,各自为政不说,各自的目标可谓是大相近庭,能够走在一起已经是不容易了,相互使绊子那是必然会发生的事情。
这个时候,鲍鸿要做的自然就是打击敌视自己的一帮,扶持帮助亲近自己的一伙。
就像董卓放弃洛阳,自然就让那些歌‘好大喜功’的诸侯自认为已经攻陷洛阳,功德圆满了,哪里还会再去追击?这就相当于直接把敌意较小的一部分人给化解的,剩下敌意强烈的或者说忠君之心强烈的,直接打掉就行了。
“那我们要不要设计一个陷阱,把那些激进派给引出来干掉啊?”鲍鸿顺着这个思路推演过去,这样的想法就从脑海之中冒出来了。
“对了,李先生,你们那个对黄巾军的感情,到现在还有多少影响?”说起这个问题,鲍鸿开口向李左车询问道。
“无所谓,只要不是我的朋友,基本上对付他们已经没什么心理压力了!”李左车耸耸肩笑道,“晏子先生实在是太厉害了,我用他的那些理论说服自己,差不多就已经完全摆脱张角的影响了。”
“这个东西的作用大小,也是根据每个人的性格、经历、理念而变化的。”李左车笑道,“那些迂腐一点的,重感情的,受到的约束就大。像我这种,跟着谁基本上都没有心理压力的,反正投降也不是第一次了。像是樊崇,那就是小富且安,但同时又是追求和平生活的。慢慢的也会挣脱束缚。而那些野心大的反王,相对来说更加不容易受到影响。只不过,反王和义军相性契合,反而不容易挣脱这个的影响!”
“哦!原来是这么回事!”鲍鸿点点头,大概算是有点了解这个原理了。
主要问题还是相性。相性契合,虽然那些人不是死忠型的,却也能保持一定的忠诚度。就像梁山在各个山头拉上来的人,对于总头领总有那个忠诚度在那里,关键是还掉的不快。
至于相性不一样,那不好意思了。就算我当初是死忠,你我挂念不和,劝谏几次之后我也就和你说拜拜了。
“那样更好!”鲍鸿点点头,笑道,“再说我刚刚提议,咱们设法对付那些激进派如何?”
“这倒也不是不行,关键就看怎么操作!”荀攸笑着接口道,“若是操作的不好,反而激起了樊崇他们对我们的敌对,那可就是吃力不讨好了!”
“这是自然!”鲍鸿也明白这个意思,就算我要打你,我也要设计成正当防卫,要让樊崇即使有意见,也是对其他反王的不满,甚至还产生鲍鸿是属于吃亏的那边的想法。
说着,鲍鸿的目光转向李左车。
“作甚?难道我看着像很擅长这种事情的人吗?”李左车一看,不单单鲍鸿,其他人也是那样盯着自己,忍不住开口说道。(未完待续。)
………………………………
第九十五章 陈平出手?
“你不上谁上?”鲍鸿见到李左车的窘态,也是哈哈笑道。
这家伙被俘虏之后就一直装逼,投降又不出力,出谋划策也是查漏补缺居多,基本上没有主动谋划什么的。
不过,刚刚他都说了,现在黄巾对他的影响已经很小了,那就没必要和他客气了。
“这不是还有晏婴先生吗?”李左车嘿嘿笑道,“晏婴先生在这方面的用计,在下也是自叹不如!”
李左车不战而屈人之兵,建议韩信,汉军士卒疲惫,战斗力大减,如果和齐、燕军队硬拼,胜负很难预料。不如按甲休兵,镇赵安民,派人以兵威说降,齐燕可定。韩信采用李左车计,燕果然不伐而降。此计可谓是攻心之典范。
而晏子就更不用多说了,二桃杀三士,对于人心的把握,可谓是到了透彻人心的地步了。
晏婴料到二桃赏赐三勇士,他们必然不会遵照齐景公之命,“计功而食桃”,而是“无长幼之礼”,炫耀己功而抢桃。勇士相争,必以兵剑。不出晏婴所料,田开疆和公孙捷都争先恐后“援桃而起”,都自以为武功盖世,“无与人同矣”;古治子也自以为其勇猛超过田开疆和公孙捷,但是桃已被他们抢占,于是拔剑而起,要求他们交出二桃。
看来纷争已起,解决问题的方式或以刀兵相见,杀个你死我活,或交桃受辱,而辱为勇士最大的忌讳,如此必然以死免辱。以辱致人于死,则辱人者为不仁不义,不仁不义又甚于受辱,那么,辱人者又有何脸面活在世上可以说,不管用哪种方式解决,三勇士都难免一死。
在他的算计之中,你只要性格不变,那不管是什么举措,都免不了这一死的结局。
在这一点上面,李左车号称是不如晏子。
李左车的‘攻心’不在于针对一个人的心,而在于百姓之心。
兵临城下,挟大胜之威,百姓惶惶不可终日,哪怕是诸侯王有一战之心,也是无兵可用。甚至强行出兵,将会不战自溃。
所以说,李左车的谋划终究是在于‘势’的运用,大军之势,民众之势,迫使你不得不投降。可以说,那种局面,根本就不要管你燕王是什么鬼,只要不是什么逆天人物,就没能翻盘的可能。也就是说,他压根不用管你什么心理活动了。
而晏子则在于心理的把握。就是针对的你的这种心态设置的计谋。当然也不是完全没有用到‘势’。若不是因为齐王、鲁王在上面,他们也不会争的那么激烈。这可以称之为‘借势’!
而眼下的局面,正如李左车所说,还是要晏子出手才是。
“这个其实也没什么,不外乎就是以对方的眼光来看事情罢了!”晏子也不推辞,开口说道,“假设你们就是野心勃勃的反王,看到什么情况会出兵?”
鲍鸿这种人看来自然不算什么。不外乎设身处地的站在人家的角度看问题罢了。当然,具体来说,鲍鸿也没学习过什么心理学,只能说是略知皮毛罢了。
“还能怎么样,不外乎就是看到能够吃得下的对手,就出兵把对方拿下呗!”鲍鸿很自然的把自己看成反王来思考。内部有樊崇这些人牵制,不可能全军出动。而且今天的切磋也正面了鲍鸿他们的实力,不是随随便便能够拿下的。
“不错!”戏志才也开口说道,“我们就要设计出让对方看起来能够轻易拿下的局面。不过,我们今日已经表现出强势的一面,那么进行算计的时候,必须要设计的尽量合理!”
“也不要舍本逐末!”李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