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刘焉也没什么办法,回头让他多接触接触英灵人物看看。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春风吹不到云门关外,同样的,关外的腥风血雨同样不是传到关内,更不用说是传到歌舞升平的京都洛阳了。
汉帝刘宏,并不是一个英明神武的帝王,沉迷享乐,无所事事,可以说他的统治时期乃是东汉最黑暗的时期。
下朝之后,刘宏片刻都不在朝堂停留,直奔后宫而去。往日里令他流连忘返的‘酒池肉林’也不能吸引他的注意,他的目标是曾经非常宠爱,如今死而复生的王氏那里。
王氏姿色秀丽,聪敏有才,深得刘宏喜爱。所以哪怕有了何皇后当初忌恨的旧事,现在也依旧不改初衷。当然,何家兄妹等当初也被教训过,想来不会再那么肆无忌惮。
刘宏的荒诞行为掠过不表,**之后,安静下来。
“陛下最近似乎心情不太好?”王氏螓首靠在刘宏胸膛,轻声细语,“莫不是因为妾身的关系,使得群臣……”
“与美人无关!”刘宏冷哼一声,“恐怕我把的英灵复活回来,他们反而松了一口气呢!”
“妾身不明白陛下的意思!”王氏摇摇头,完全没听懂刘宏说的什么。
“他们怕朕胡乱复活出什么人来约束他们!朕岂会不考虑清楚,随便复活一些人来肘制自己?”刘宏笑道,“日日朝会,就是那些人在争论要不要承认英灵的身份。可惜,有些人看不明白,此乃是大势所趋,剩下的就是挑选复活的人选罢了。”
“陛下英明!”王氏听的一知半解,开口恭维。
“朕懒得理会他们,只要不是复活那些大汉先帝,其他人都必须对我俯首称臣,到时候平定黄巾逆党,朕依旧是大汉天子!”刘宏笑道,看起来这个事情他倒是看的很明白。
洛阳城,大将军府
现任大将军何进字遂高,因同父异母之妹被选入宫中,成为贵人,并受宠于汉灵帝。何进被拜为郎中,随后迁虎贲中郎将,任颍川太守。光和三年,何贵人被立为皇后,何进也因此而拜侍中、将作大匠、河南尹。
由于爆发黄巾起义,何进被任为大将军,率左右羽林军五营士驻扎于都亭,修理器械,以保卫京师。黄巾首领张角的部下****义密谋在雒阳起兵,何进将其破获,因此功而进封慎侯。
因为黄巾兵锋正旺,众将奔赴前线抵御黄巾,而何进则负责拱卫京师。
“陛下竟然复活出王氏那贱婢,看来陛下对于当年那件事还耿耿于怀啊!”五大三粗,络腮胡子。往好里说,那是粗犷豪迈,往坏里说,那就是草莽匹夫。
“大兄无须在意,王氏之事无足轻重,反倒是接下来陛下会复活什么英灵才是重点。”何进的弟弟何苗。
“自光武复兴以来,有“马、窦、邓、梁”四大家族。东汉明帝的马皇后,是大功臣马援的女儿;章帝的窦皇后,是大功臣窦融的曾孙女;和帝的邓皇后,是功臣邓禹的孙女;顺帝的梁皇后,是功臣梁统的后代。这四大家族,集功臣与外戚于一身,势力非常强大,显赫一时。”
“远的这些不说,就说当朝闻喜侯窦武,国丈身份较之大兄国舅更甚,窦武与太傅陈蕃定计翦除诸宦官。但因不听陈蕃建议,致使谋划泄露,结果兵败自杀,被枭首于洛阳都亭。”
“如此先例在前,大兄以为我们最大的敌人究竟是谁?”
何苗这番话,却不知这是自己所想,还是代某些人传话。
“我们最大的敌人?”何进疑惑道,“你是说宦官吗?还是说陛下会复活什么人物来对付我们?”
“此时此刻,那些宦官也是自顾不暇,真要出现什么死忠于汉室的人,率先对付的也是宦官,毕竟咱们再怎么也是皇亲国戚,属于皇帝的家务事,而宦官则是以仆犯主,大逆不道!”何苗笑道。
“如此说来,咱们只需静观其变就是了?”何进问道。
“大兄乃是货真价实的大将军,只要把握住兵权,一切就都不是问题!”很显然,何苗这厮绝对是有人在背后指点,进而来告诉何进该怎么做。
洛阳城中另外一大‘势力’,自然就是宦官们。
十常侍指的是指张让、赵忠、封谞、段珪、曹节、侯览、蹇硕、程旷、夏恽、郭胜十人朋比为奸,号为“十常侍”。帝尊信张让,呼为“阿父”。朝政日非,以致天下人心思乱,盗贼蜂起。
宦官这个群体,说白了其实就是藤蔓而已,只能依仗着大树,才能够耀武扬威。归根究底,只是因为他们不可能担当掌控兵权的职务。
哪怕如今张让、赵忠被汉灵帝倚为‘父母’,也只能通过皇帝做各种事情。
这等人所考虑,不过该向谁谄媚,抱住谁的大腿而已。窦武、何进等终究优柔寡断,似董卓那般快刀斩乱麻,区区宦官,何足道哉?
除了这三大势力之外,太傅袁隗府邸,袁家众多子弟同样在讨论中。
类似的还有杨彪府邸、黄琬府邸等等众多三公九卿构成的诸多关系网。
而与这些考虑利益相对的则是各位清流名士,文豪硕儒,对他们而言,只有分辨出一个真伪对错才是至关重要的。
郑玄、蔡邕、马日磾等为首,一群人引经据典,阐述经义,吵得不可开交,完全不知道其他人已经默认了英灵的存在。或许他们的智慧能够明白这点,但是却也要分辨清楚。
………………………………
第三十七章 扬州危机
今日照例与黄巾军鏖战,来到中军阵前,鲍鸿意外见到了以前一直没露面的东汉开国名将,被刘表召唤出来抵御黄巾的猛将英灵,岑彭岑君然。
鲍鸿这才知道,他们是去追击前往扬州联络的黄巾贼寇。
说起来,不管是彭越、英布等反秦义军,或是楚熊心、项梁等反秦义军,和陈胜本身并没有太多的联系。最多就是相应陈胜号召,当然,相互之间闻名那是必然的。
所以说从一开始他们联系的就不仅仅是彭越一个,只是相对彭越的动作,扬州的义军首领们的反应要慢很多。
鲍鸿对此是心知肚明,相对于其他地方从属关系相对都比较明确,而扬州那边名义上的首领楚熊心明显就是个傀儡。
当初项梁得到陈胜被章邯击败遇害的消息,召唤麾下将领商议反秦大计。项梁采纳范增的建议,拥立楚怀王之孙雄心为楚怀王,与其祖父谥号相同,以期承袭其威望,争取楚人民心。
随后因为种种政治因素,诸侯斗争的关系,楚熊心为项羽麾下英布遣将所杀,同时也使刘邦乘势而起,借着为熊心报仇的名头伐楚,揭开了为时三年的楚汉之争的序幕。
义帝熊心在群雄并起的秦汉之交时期,似乎只是一位伴随着大英雄刘邦、项羽的历史配角,常被人忽略,但仔细研究其生平作为,我们不难发现,义帝熊心由于历史机遇被推向历史舞台,虽昙花一现,但是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他有胆有识,是“天下贤主”,在各个历史时期内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但却都起到了足以影响全局的作用。
作为楚义军的‘共主’,虽然最初是项梁访熊心扶立为楚怀王,树立了一面反秦义军的旗帜,并为南方各路反秦楚军的“共主”。但是正是因为熊心在楚王的位置上,才能有效的团结楚国各路反秦力量,并具有相当的号召力和凝聚力,是反秦势力壮大的重要原因,可以说,除了项梁早期建立的那些嫡系,竖起大旗之后投奔过来的各路反秦义军,更多是都是冲着他来的。
在这个阶段,他只能算是一个标志,靠的是他的身份带来的效应,与后世‘挟天子以令诸侯’一样,天子有什么能力不重要,关键是他的那个身份;其实和陈胜这个第一个举起反秦大旗的身份倒是相抵,对各路义军有无穷的吸引力。
而第二重身份则是伐秦灭秦的“统帅”:
秦二世二年秋九月项梁战死后,怀王乘势获取了楚军实际统治权,主持楚**政事务,并为天下盟主、伐秦灭秦的统帅。这是怀王政治地位及作用的鼎峰时期。怀王熊心有胆有识、诚信守约,用政上力行道义,扶宽抑暴。秦二世三年,为伐秦主要战争时期,二支楚军捷报频传。随着项羽、刘邦势力壮大,“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怀王实际控制力日趋减少。但怀王作为统筹全局指挥义军伐秦灭秦,其能力是无可否认的。
至于最后的落幕,作为整个帝国名义上的帝王,在某些诸侯不受其辖制的情况下,这个吉祥物自然成了政治家利用的工具。而已经因为多件事情与之交恶的项羽更是一不做二不休,将之杀死。
然而,不管是项羽破坏了诸侯间的潜规则,丧失道义,失去了民心。或是熊心对大多诸侯来说依旧是值得尊敬的存在,使得诸侯能够为了他联合讨伐项羽。终究是他的死亡造成了项羽的衰败,甚至是奠定了项羽的败亡。
或许最初被项梁拉去做一个标志物的雄心还非常的稚嫩,但是在这数年反秦的生涯之中,他的能力却是突飞猛进,快速增长。虽然最后依旧犯下致命的错误,使得大权旁落,诸侯势大,但在这过程中却表现出当权者该有的谋略。独遣沛公入关,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为上将。最后依旧没能收回权利,终究也算‘同归于尽’了。这种人物,在这一次新生之后,岂会还是任由项梁摆弄?
更何况,真正肘制他的两大诸侯,刘邦和项羽都不在,项梁当初早亡,能够收拢的只是那小部分旧部,而扬州的那批英灵猛将,一大部分可谓是楚熊心的嫡系,双方明争暗斗,不分出个胜负,哪有空去理会其他?
当然,鉴于效忠张角,推翻汉室是第一要务,他们不可能明刀明枪的进行战斗,但是相互之间已经郁结下来哦的仇怨也不会让他们处于共同进步的良性竞争状态。
不过,若非如此的话,汉庭能不能坚持到现在还好说。虽然缺少了项羽、刘邦等几个重要的诸侯,但是剩下的力量不说推翻全国,对付小小的一个扬州汉军应该不是太困难。
但是不管怎么说,面对陈胜的‘求援’,于公于私都不能拒绝。于公,都是为了黄巾大业,合作是必然的趋势。于私,陈胜毕竟是‘神交已久’的老熟人,老前辈,哪怕是做给手下旧部看,也不能拒绝陈胜的请求。
当然,这些刘表众人并不知道,但是当初合围襄阳的时候,就有一部分黄巾军四散开来,在江夏等已经收复的郡县不断作乱。而岑彭就是与刘表分兵去那边镇压黄巾溃军的。
不得不说,如果岑彭对付的黄巾军如果同样是为了接应扬州义军的话,那么相对于潜伏在荆北地区接应彭越的黄巾军来说,这群人可以说是太不靠谱了。
这不,都没过多少时间,岑彭就已经清剿了大部分的黄巾乱军,整顿各个郡县的防务,这才施施然的与刘表军汇合,共同对付襄阳城的黄巾军。
不过,一回来却听到了彭越南下的消息,那么就不难想到扬州的黄巾渠帅同样会派人来联合陈胜。
若不是因为这几天就是实行计划,决战黄巾军的日子了,岑彭直接就率军前往扬州边境去设防了。
至于扬州黄巾究竟有人没派出援军,如果派人过来了,将会以何种形式进行支援,就没人知道了。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众人对扬州黄巾一无所知,更不用说是知道会有谁领军过来了,能做的也就是尽快拿下襄阳,否则不管是否愿意,都不得不放弃包围襄阳,前往两州交界处设防,如此一来,荆州局势同样也会陷入长久的拉锯战,
中军之下,刘表将这些情况告知鲍鸿,战场之上,依旧是杀声震天,旌旗锣鼓,尘烟漫天。
最激烈的依旧是那几个战局。
黄忠正值壮年,李齐更是年轻气盛,两个人都是精神抖擞,整日整夜不住厮杀,气力充足,毫无破绽。
而许褚与周文的战斗较几日前却有所转变。
有变化的自然不是周文这个老头,而是许褚这个初出茅庐的青年。
一方面自然是许褚自己专研,更多的也是群力群策,众武将分析周文的刀法,从中找出应对之策。
所以相对于前两天许褚面对周文的攻势看起来险象环生,现在的他就显得游刃有余的多了。
不过,许褚也没有表现的太过,只是展现出部分的实力,看起来就像自己不断适应周文的刀法的。
而战场之外,众人自然盯着交战的众将,观摩他们的枪术、刀法,为接下来的战斗做准备。
………………………………
第三十八章 鏖战
(才注意自动没发出来,不好意思!)
亲眼见过黄巾猛将的实力之后,众将各自协商,讨论好对于黄巾猛将的计划。
次日,自是毫无意外的继续鏖战。
“仲康昨日和黄汉升说过了吧?今日就由我们出战斗将!”前几日一直是许褚与黄忠出面应对敌方猛将,两人也算熟悉。这个事情,自然要和他说一声。至于刘表那边,鲍鸿自然是亲自过去招呼过了。
“将军放心,汉升不会有意见的。他说静候佳音!”许褚憨厚的笑道,许褚这样一看就是憨厚老实的人,别人自然乐的与他交好。
鲍鸿点点头,黄忠也是义气深重之辈,后来与关羽在长沙交战,惺惺相惜,各自留手,可见一斑。
“如此,今日就看诸位大显身手了。”鲍鸿对众将交代道,“连日来鏖战不断,虽然在不断消耗黄巾军的兵力,但是这还不足以给他们太大的压力。斗将的意义也就在于大幅打压对方的士气。”
“将军放心,今日定要给他们一个沉重的打击!”薛仁贵今日自是穿戴整齐,一身银甲银盔,白袍飞扬,手中方天画戟寒光闪耀,气势逼人。硬是把往日里显耀威风,担任护卫兼依仗的吕方等人比下去了。
不仅是薛仁贵,杨再兴等亦是穿戴完备,蓄势待发。说起来这还是他们第一次在大型战场上展露身手,自是重视非常。
多日来已经形成了惯例,黄巾阵中直接奔出数骑上阵挑战。
老熟人李奇、周文自然在其中,此外还有好几个是先前并没有见过的将领。
这就是黄巾军的策略,几个高端武力牵制住汉军大将,而后剩下的二流将领抡着上阵溺战。汉军麾下虽然士卒精锐,但是中层将领却不足以与黄巾军麾下的将领们抗衡,使得黄巾军在这方面能打回气势。
既然今日全由鲍鸿军出手,首先自然也是要对付那两员勇猛无敌的悍将。
李齐披烂银甲,骑白龙马,舞动手中银枪冲上阵来。薛仁贵一骑飞奔而出,挺戟迎战。
“来将通名,本将枪下不杀无名之辈!”李齐见薛仁贵也是银甲白袍,且英武不凡,忍不住开口询问道。
“大汉小将薛仁贵,领教了!”薛仁贵应了一声,两马相交,枪戟对撞,两人厮杀在一起。
同一时间,罗成二话不说,催动胯下西方小白龙,手中五钩神飞枪直指老将周文刀锋。
周文刀法多变,凌厉老辣,罗成枪法高绝,刚柔并济;两人交手,却是刀光枪影,只见漫天寒光,锋芒四溢。
随后自然还有黄巾军的第三号猛将李良。虽然说到李良这里武力只有89,但是一流猛将毕竟不是大白菜,这个逼近一流的名将也的确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